天天看小說

第五六〇章 信號

“意識究竟是什麼”,在探尋將其永遠維繫的手段之前,必須對這一點有明晰的認識。

認識自身,大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不過在這方面,直到舊時代毀滅的西曆1489年,普通民衆乃至部分科技工作者,仍未抓住意識的本質。

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其實,早已有定論,只不過這一定論並未廣爲人知。

與之相對照的,則是在電子計算機出現、並逐漸展現出強大實力之後,一般民衆乃至科學工作者,很快將其視爲可能會具有“智慧”的新事物,並,自然而然的將計算機與人腦進行對比,甚而將兩者混爲一談。

典型的例子,舊時代的科幻作品中,頻繁出現的所謂“人工智能”,與涉及人類電子化、數據化、意識上傳等等描述。

在這些描述中,人腦,被視爲一臺由生物材料構成的模擬式(Analogue)計算機,而人類的意識活動,就是這臺計算機中的數據,經由這種簡單粗暴的對應關係,再考慮到人類創造的計算機系統,很容易複製,數據也可以拷貝,就衍生出無數荒誕不經的念頭。

譬如說,既然將人腦視爲一臺計算機,而計算機的軟、硬件,又分明是可以複製的東西。

那麼人類的頭腦、乃至意識,也應該可以被複制。

在此基礎上,既然人類的頭腦可以被複制(上文如此),身體的衰老、凋亡,便不足爲慮,人類大可以用複製的方式延續生命,進而,一代代的複製下去,用這種方式去碰觸“永不下車”的神蹟。

更有甚者,傳統科幻作品裡,還出現過更生搬硬套的敘述:

認爲人腦的神經元,便相當於計算機中的晶體管,故,推測一百四十億晶體管的集成電路,便足以承載人的意識。

這種敘述,年代比較久遠,若干年後被IT領域的技術進步所否定。

西曆1480年代,人類設計製造的VLSI集成電路,片上晶體管數量已越過百億大關,然而這樣的芯片,莫說“承載意識”,充其量不過能進行些數值計算、或者圖形加速,完成人類交付的簡單枯燥工作,僅此而已。

對這一作品印象深刻,現在想起,方然並無意對其大加貶損。

畢竟評價作品,必須結合其寫作時的年代,對作者的知識廣度、深度,也不應過分苛求。

相比之下,反而是一系列關於“意識數字化”、“意識遷移”、“意識複製”,乃至於藉助這一設想追尋長生、永生的作品,更讓他覺得尷尬。

這些作品的創作者,顯而易見,並未認真思考過“意識是什麼”,也沒有切實考察過人腦的運行機理。

憧憬永生,繼而如飢似渴的學習一切相關知識,今天的方然,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NEP大區的科研人員,想必也是如此,至少,774研發機構的專家、學者們,都能準確回答“何爲意識”的尖銳問題。

涉及到人類的意識活動,在現代文明中,一切很難不與電子計算機扯上聯繫。

原因,不言自明,回首漫長的人類歷史,直到最近百年來,人類才藉由科學技術的極大發展,創造出計算機這一新生事物,繼而從其身上,窺見一絲“智慧”的蛛絲馬跡。

智慧,始終被人類所壟斷的特質,如今,隱約有出現於計算機系統中的跡象,這一發現前所未有,很自然的,人類會出於探尋意識活動的動機,出於“認識你自己”的強烈願望,而將自身與計算機進行類比,嘗試獲得些許啓示。

那麼人腦、人的意識,與計算機、計算機的運行,究竟是否具有一定的相似度。

方然的回答是“Yes”,但,也只是相似而已。

在開展相關研究時,將人腦,視爲一臺極複雜的模擬式計算機,進而,將人的記憶視爲這臺計算機中的存儲數據,這些類比,並沒有原則上的錯誤。

但更進一步,人類的意識活動,又相近於計算機系統的什麼呢。

對這一至關重要的命題判斷錯誤,繼而,推導出荒謬的結論,是諸多科幻作品、甚至科學研究誤入歧途的根本原因。

方然很關心這一命題,自然,是因爲其關乎於永生。

永生,並非身體的不朽,而是自我意識的永續維持,這一點,及追尋無限長生命之人的起碼認識。

倘若對這一點認識不清,就會犯下嚴重的錯誤,譬如,誤以爲人的記憶便是自身之全部,甚至便是“意識”本身,繼而考慮其與計算機數據的相似性,認爲遷移、複製記憶本身,便能永生,或者“死而復生”。

這一錯誤認識,不用說,主要源於“人與計算機的簡單粗暴之類比”。

計算機,一套計算機系統,無非是硬件與軟件的綜合:

前者是實實在在、具有客觀物質屬性的單元、構件、模塊,後者,則是硬件中負責存儲與運行的部分,呈現出的特定狀態。

考慮最簡單的情形,用電容的儲電/放空狀態,代表邏輯上的1/0,這正是動態存儲器的工作方式,其中,具有客觀物質屬性、實實在在的電容(與晶體三極管),是硬件,而電容上的電荷之有無,則是代表1bit二進制數的軟件。

除硬件與軟件外,在人眼中,計算機什麼也沒有,只是這兩者的一種綜合體。

而人腦,在很多人看來,又與計算機並無根本性的區別。

既然計算機是硬件與軟件的綜合,而軟件,又無非是硬件呈現的狀態,再考慮到計算機系統,從硬件、到軟件都可以成批製造、複製,兩臺配置與預裝OS完全一致的計算機,彼此間,並沒有任何區別,這就給很多人提供了遐想、乃至妄想的巨大空間。

計算機可以成批製造,軟件、也即數據,又可以方便的讀取、寫入。

那麼以此類推,人的大腦、意識,是否也可以如計算機硬件、軟件那樣,前者可以量產、彼此間功能並無區別,而後者,則可以設法讀取、寫入,是否能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人類意識的“遷移”、“複製”呢。

第五九四章 投降第四一七章 規劃第六十七章 進餐第八一七章 散熱第六二二章 機車第二九四章 封鎖第八十一章 房產第四七八章 歷史第七六八章 火種第三四六章 囚困第八五三章 現實第四六三章 兵力第七二九章 過去第六十四章 重組第六十二章 陪葬第二九〇章 原因第四七五章 退化第八四三章 技術第九五一章 中學第九五七章 平行第九六三章 近況第三五五章 全局第四一八章 舊識第十七章 嬗變第七八三章 傳輸第一四五章 隱匿第三六八章 大腦第五一四章 智能第六九七章 規劃第二九〇章 原因第四六三章 兵力第四五〇章 轉移第八六〇章 明白第一章 列車第四七八章 歷史第二十九章 留言第三一二章 暗鬥第三十七章 告誡第六十九章 文化第八一八章 傳送第六〇四章 作爲第七六一章 陽光第六七二章 變故第六三二章 環帶第七三五章 少年第五七〇章 木船第四八一章 申請第二三〇章 敷衍第四一二章 滑坡第三〇〇章 孩子第三四四章 戰火第一一〇章 自理第四六八章 能源第九十四章 清除第一七一章 重返第八八二章 落成第六六九章 拉鋸第六六五章 耗散第三七七章 攔截第十三章 沾染第二九五章第五六〇章 信號第六七九章 失去第一六〇章 身份第六〇三章 規模第五二三章 盤桓第四五四章 維持第五十八章 貨幣第二八六章 文學第十九章 起源第四六七章 生態第一〇九章 效率第六五五章 提防第三七二章 分裂第八九〇章 乘馬第二四五章 全產第六六八章 指責第六六六章 人口第五六八章 雙頭第二三二章 消長第八〇四章 虛擬第七九五章 審美第三八〇章 度日第二二二章 職級第二五五章 衝突第二八八章 解僱第二七一章 條目第三八九章 池魚第四一七章 規劃第六五七章 探尋第一章 列車第一九六章 應聘第三二三章 冷僻第八二三章 不勝第四八八章 憤怒第三九五章 攔截第一四八章 藉口第一六七章 約見第六四七章 高下第六六二章 期限
第五九四章 投降第四一七章 規劃第六十七章 進餐第八一七章 散熱第六二二章 機車第二九四章 封鎖第八十一章 房產第四七八章 歷史第七六八章 火種第三四六章 囚困第八五三章 現實第四六三章 兵力第七二九章 過去第六十四章 重組第六十二章 陪葬第二九〇章 原因第四七五章 退化第八四三章 技術第九五一章 中學第九五七章 平行第九六三章 近況第三五五章 全局第四一八章 舊識第十七章 嬗變第七八三章 傳輸第一四五章 隱匿第三六八章 大腦第五一四章 智能第六九七章 規劃第二九〇章 原因第四六三章 兵力第四五〇章 轉移第八六〇章 明白第一章 列車第四七八章 歷史第二十九章 留言第三一二章 暗鬥第三十七章 告誡第六十九章 文化第八一八章 傳送第六〇四章 作爲第七六一章 陽光第六七二章 變故第六三二章 環帶第七三五章 少年第五七〇章 木船第四八一章 申請第二三〇章 敷衍第四一二章 滑坡第三〇〇章 孩子第三四四章 戰火第一一〇章 自理第四六八章 能源第九十四章 清除第一七一章 重返第八八二章 落成第六六九章 拉鋸第六六五章 耗散第三七七章 攔截第十三章 沾染第二九五章第五六〇章 信號第六七九章 失去第一六〇章 身份第六〇三章 規模第五二三章 盤桓第四五四章 維持第五十八章 貨幣第二八六章 文學第十九章 起源第四六七章 生態第一〇九章 效率第六五五章 提防第三七二章 分裂第八九〇章 乘馬第二四五章 全產第六六八章 指責第六六六章 人口第五六八章 雙頭第二三二章 消長第八〇四章 虛擬第七九五章 審美第三八〇章 度日第二二二章 職級第二五五章 衝突第二八八章 解僱第二七一章 條目第三八九章 池魚第四一七章 規劃第六五七章 探尋第一章 列車第一九六章 應聘第三二三章 冷僻第八二三章 不勝第四八八章 憤怒第三九五章 攔截第一四八章 藉口第一六七章 約見第六四七章 高下第六六二章 期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安西县| 双城市| 达州市| 沙坪坝区| 吉林市| 茌平县| 合山市| 济源市| 龙口市| 讷河市| 凌云县| 闻喜县| 芜湖县| 临泽县| 穆棱市| 郓城县| 元氏县| 阿巴嘎旗| 奇台县| 大港区| 财经| 马鞍山市| 芜湖市| 繁峙县| 汾西县| 中卫市| 甘孜县| 竹山县| 灵石县| 淳安县| 临城县| 蒲江县| 云霄县| 克什克腾旗| 山阴县| 达拉特旗| 万宁市| 郑州市| 西藏| 延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