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0章 學說的難點 (6)

風媒花從來就沒有美麗的花冠,這是我從一條永恆的規律中發現並得出的結論。有一些植物常常開有兩種花,一種是綻放時以鮮豔色彩吸引昆蟲的;一種是昆蟲從不訪問的,因爲它閉合而沒有鮮豔色彩,並且沒有花蜜。所以,就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倘若昆蟲沒有在地球的表面上發展的話,我們的植物就僅僅開不美麗的花,而不可能生有漂亮的花朵,它們的受精完全憑藉風的助力來進行,比如我們在樅樹、櫟樹、胡桃樹、茅草、菠菜、酸模、蕁麻上看到的情形。在果實方面也全然能應用相同的看法:草莓或櫻桃熟透以後,既悅目而又可口,同樣美麗的還有桃葉衛矛的果實和猩紅色的枸骨葉冬青樹的漿果,這些沒有人懷疑,但是這種美只是爲了種子能夠傳播開來,因爲果實在吸引鳥獸後被吃掉,種子卻隨糞排出;我發現了下面的規律纔敢作出這樣的推測:假使果實有著鮮豔的顏色或者是足夠引人注意的黑色或白色,全都是如此傳播的,即使它的種子藏於任何種類的果實裡(生在細軟的瓤囊或肉質裡)。

另一方面,我也認同大部分的雄性動物是爲了美而變得美的,如某些魚類、爬行類和哺乳動物,一切最好看的鳥類,再比如衆多色彩豔麗的蝴蝶;不過這並不是爲了取悅於人類,而是因爲不斷被雌體選中的是比較美的雄體,這是經過性選擇的成果。鳥類的叫聲也和它相同。由此我們推斷:在喜歡音樂的音響和漂亮的顏色方面,動物界大多數的偏向都是類似的。在鳥類和蝴蝶裡,雌體有雄體那樣漂亮的顏色的情況很常見,這種顏色自然是經過性選擇的結果,它既遺傳於雄體,也遺傳於兩性。由某種顏色、聲音和形態中得到的一種獨特的快樂,是最簡易形態的美的感覺,但一個很難於解釋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感覺是如何產生於人類和低於人類的動物的心中的呢。我們在追查有的香和味能給予快感,而其他的卻給予不快感時,同樣會遇到這樣的困難。在所有類似的情形裡,好像習性起著一定程度的作用;然而肯定還有某種基本的緣由存在各個物種神經系統的構造中。

在整個自然界中,雖然某一物種獲得益處常常是因爲其他物種的構造,但是一個物種發生完全有利於另一個物種的某一變異決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然而自然選擇卻經常製造出對其他動物有直接害處的構造,比如我們知道的蝮蛇的毒牙、姬蜂的產卵管——這些是把卵產在其他種類活昆蟲體內的工具。要想使我的學說不能成立,就要論證每一個物種的構造的每一部分的產生不是通過自然選擇,而且這些構造完全是爲了另一物種的利益而存在。我在博物學的書籍裡沒有找到有意義的論述,儘管書籍裡有不少有關這類成果的記載。有的作者推測響尾蛇也長有對於自己沒有好處的響器,雖然它的毒牙可以用來自衛和殺害獵物,可是這類響器能預先發出讓獵物提高警戒的某種警告。如此說來,我幾乎也可認爲爲了讓已經被掌握了命運的鼠警惕起來,貓纔會在準備縱跳時將尾梢捲動起來。然而還有一個觀點更令人信服,響尾蛇通過它的響器、眼鏡蛇脹大它的頸部皺皮、蝮蛇在發出音大且粗糙的噝噝聲時把身體膨脹大的目的,是將許多敢於對最毒的蛇進行攻擊的鳥獸嚇走。當狗走近小雞時,母雞會把兩翼張開、羽毛豎直,這種反應的道理和蛇的反應是相同的。動物嚇跑其敵人的方法有很多,而此這裡篇幅有限,不能進行詳盡的描述。

對於任何一種生物而言,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都不會出現對自己害多利少的任何構造,這是因爲自然選擇發揮作用全部爲著它們自身的利益,而且從生物的利益出發。對此,帕利說過,爲了使它的所有者受到傷害或苦痛而形成的器官,是不存在的。假若就每一部分所造成的利和害進行公平的評價,那麼從總體上我們發現,每一部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生活條件在不斷地變化,如若有一部分有害處日益凸顯,那它就得改變;如若不然,這種生物就會和大量已經滅絕了的生物有一樣的結局。

自然選擇的作用僅限於讓每一種生物和居住於同一地區的、與它有競爭關係的其他生物一樣完善,或者讓它顯得略微完善一點。此乃我們能夠看到的在自然條件下所獲得的完善化的標準。例如,在相互進行比較時,新西蘭的土著生物都是一樣完善的;然而它們很快屈服於從歐洲引進的植物與動物,因爲引進的是一支前進隊伍。根據我們有限能力的判斷,大自然中從未有過如此高的標準,而且自然選擇不可能形成絕對的完善。米勒曾說過,即便是如人類的眼睛這樣最完善的器官,對光線收差的校正也是不完善的。

所有人都肯定赫姆霍爾茲的判斷,他認爲人類的眼睛具備特異的能力,而且強調地描繪過,之後又講了幾句重要的話:“在這種光學器具與視網膜上的影像中,我們發現了不正確和不完善的情況存在,但是不應該把這種情況和我們剛纔遇見的感覺領域裡的某些不協調進行比較。人們可以說,自然界有積聚矛盾的傾向,那是爲了否認外部和內部之間預存有協調的原理的一切基礎?!蔽覀兊睦硇栽诖偈刮覀儗Υ嬖陟蹲匀唤缰械男\多不可以模仿的構造進行激烈的讚揚的同時,又提醒我們(即使我們在兩個方面易於出現錯誤),還是有比較不完善的構造存在的。蜜蜂用刺針刺敵人之後,是不能將它拔出來的,因爲它長著倒生的小鋸齒,如果拔出來,它自己也會死去,因爲刺針連著它的內臟。這樣,我們還能認爲蜜蜂的刺針是十分完善的嗎?

我們假定在久遠的蜜蜂祖先那裡,刺針已經存在,和膜翅目中的好多成員的情況一樣,原本被用來穿孔的鋸齒狀的工具,產生了變化以適應現今的目的,然而改變並不完全,它的毒素是以後才變劇烈的,本來可能只是適用於產生樹癭這樣的用途,也許我們可以一次來弄懂,爲什麼蜜蜂一使用它的刺針通常會導致自己的死亡:如若從全方面來看,對於社會生活來說,刺針是有用途的,雖然在達到自然選擇的所有需要的同時,它會導致小部分成員的死亡。

倘若我們爲衆多昆蟲中的雄蟲憑著嗅覺尋覓它們的雌蟲這一十分特異的能力驚歎,那麼大量的雄蜂僅爲了繁衍目的而產生,最後死在那些只工作而不生育的姐妹手裡面,因爲雄蜂對羣來說,沒有一點其他作用,對此難道我們也要進行驚歎嗎?也許是很難加以讚揚的,可是我們要驚歎後蜂那與生俱來的仇恨,在年幼的後蜂——它的女兒剛剛出世時,這種仇恨促使後蜂將它們擺弄死,也可能是自己死在這場扭打中,但是毫無疑問,這有利於蜂羣,母愛或者母恨(幸虧後者極少),在自然選擇的永恆原則中全是相同的,我們對存在於蘭科植物及衆多別的植物上的一些奇巧美妙構造驚歎不已,它們需要憑藉這些構造來吸引昆蟲的助力以完成受精,那麼,即使樅樹形成的花粉如濃雲一樣,但是被幸運地吹到胚珠上的僅僅是極少的幾粒,我們還能說它們是一樣完善的嗎?

提要:自然選擇學說所包含的模式統一法則與生存條件法則

在本章中,我們早已分析過旨在反駁這一學說的一些異議和難點,其間的許多問題是嚴重的。然而,在這個討論中,對於一些實際情況我已經作了一些論述,假如依照特創論的原理,是根本搞不清這些事實的。我們知道,在每一個階段,物種的變異都不是由衆多的中間各級聯繫起來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有時是因爲在任意一個階段自然選擇只作用於小部分種類,其進程總是很遲緩;有時是因爲接連地遭到滅絕和排擠的先驅中間各級包含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如今在連續地區內存在的有著緊密親緣關係的物種,其形成時期,必定是這個地區生存條件尚未不知不覺地變化到另一地方而且尚未連續起來的時候。通常產生一箇中間變種適應於中間地帶時,一定是因爲在相連地區的兩地產生了兩個變種;依照我們前面的論點,被連接的兩個變種的總體數目多數是對於中間變種;於是,在不斷變異的過程中,因爲這兩個變種個體數目較多,通常會以更強大的佔有優勢,將總體數目較少的中間變種完全排擠掉或消滅掉。

從這章中我們已經明白,應該非常謹慎地判斷截然不同的生活習性不能逐漸相互轉化;比如確定蝙蝠不能經過自然選擇的作用,由一種早先僅在空中滑翔的動物發展而來。

我們也已知道,某個物種的習性在新的生活條件下是能夠改變的;也可能它有多種習性,有些跟它近似,同類的習性非常不同,即使它們是最相近的物種。所以,要想清楚地知道腳上有蹼的高地鵝、棲居地上的啄木鳥、潛水的鶇和具有海鳥習性的海燕出現的原因,只要記得在一切可以生存的地方,所有生物都在竭力生活就夠了。

如果說由自然選擇能夠產生如眼睛那樣完善的器官,這會讓所有人猶疑;然而無論是什麼樣的器官,只要我們記住,對於所有者來說,其一連串逐步的、繁複的過渡各級全部有好處,那麼,在邏輯上就會存在這種可能,即在生存條件變化的情況之下,經過自然選擇,可以達到所有可以想象的完善程度。在有些過渡狀態或中間狀態還不是很清楚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非常審慎地斷定這些狀態是否曾經存在過。因爲許多器官的變態至少證明了發生在機能上的奇妙變化是有可能的。比如,很明顯,鰾完全變異成呼吸空氣的肺了。下面的兩種情況必定經常有力地加速它們的過渡:兩種不同的器官,但是同時具有相同的機能,其不斷完善是通過一種器官接受另一種器官的幫助;同時具有幾種不同的機能,但是一部分或者全部逐漸地轉變爲專營一種機能的同一器官。

在自然系統中,兩種互相間關係很遠的生物中我們看到,它們能夠分別獨立產生提供相同用途的且外貌很相似的器官;然而詳盡觀察這類器官,幾乎可以經??吹剿鼈兊臉嬙煸趯嵸|上的不同之處;按照自然選擇的原理得出的結論當然是如此。另外,依據同樣偉大原理也必然得出構造的多樣性是爲了達到同樣的目的這一自然界的普遍規律。

因爲我們的無知,所以會錯誤地認爲,一個部分或器官的構造上的變異不能因爲自然選擇的作用而慢慢積累起來,是因爲它對於其所有者是非常不重要的。在其他衆多的情況下,或許變異法則或生長法則可以直接導致變異,和因此得到的所有利益沒有關係。然而,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在新的生活環境下,就連這等構造也經常被利用在物種的利益上,而且還會持續不斷地變異下去。我們還可以認爲,雖然有些已經變得次要的構成部分以前曾經是至關重要的,但以它現在的狀態,經常還會被保留(例如水棲動物的尾巴仍舊遺傳於它的陸棲後代裡),但是它的取得已經不能夠通過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不會完全爲了另一個物種的利益或是爲了危害另一物種,而在一個物種中形成任何東西;然而在所有的情況下,這種結果對其所有者來說都是有用的,儘管它對於另一物種是非常有害的部分、器官或分泌物,或者是對於另一物種非常有用的或是必不可缺的。自然選擇在每個生物繁衍的地方發揮作用,僅僅是通過生物之間的競爭。於是,在生活鬥爭中,僅僅以這個地區的標準裁決出成功者。所以,通常的情況是,較小的一個地方的生物,經常屈服於另一個較大地方的生物。這是由於在面積大的地方,完善化的標準之所以比較高,是因爲多樣的類型和比較多的個體的存在,因而鬥爭也比較激烈。絕對的完善化不一定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依據我們的有限才能來判斷,也並非到處都能推斷爲絕對的完善化。

博物學中的那條古老格言——“大自然中沒有飛躍”的全部涵義,我們可以通過自然選擇學說清楚地理解。假使僅就地球上存在的我們看到的生物,這句格言並非完全正確的;假使包含過去的所有生物,不論未知還是已知的生物,在這個學說的前提下,這句格言的正確性是肯定的。

所有生物都是依據“模式統一”與“生存條件”這兩則出現,這一論點是被大多數人接受的。以我學說中的觀點,模式的統一可以解釋爲祖先一致。具體來講,模式統一是就同一綱生物的、和生活習性毫無關係的構造的大致相同而言。在自然選擇的原理當中完全包含著居維爾的觀點,他常常主張生存條件的說法。爲了適合於無機的與有機的生活環境,所有的生物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出現變異部分,或者這樣去適應以前的歲月;適應會被衆多情況所影響,比如被器官的不再使用或者增加使用推助,被外部生存環境的直接作用影響,在任何場合裡被成長和變異的若干法則支配。所以,比較高層次的法則實質上是“生存條件法則”;因爲經過了此前的變異與適當的傳承,它已經包含了“模式統一法則”。

第37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7)第12章 生存鬥爭 (3)第34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4)第36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6)第76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8)第55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1)第27章 學說的難點 (3)第9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3)第36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6)第11章 生存鬥爭 (2)第80章 重述與結論 (4)第64章 地理分佈 (5)第32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2)第75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7)第37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7)第46章 雜種性質 (3)第52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3)第58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4)第2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1)第7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1)第38章 本能 (1)第33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3)第77章 重述與結論 (1)第33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3)第56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2)第11章 生存鬥爭 (2)第19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7)第46章 雜種性質 (3)第27章 學說的難點 (3)第56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2)第55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1)第76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8)第8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2)第51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2)第52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3)第52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3)第70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2)第21章 變異的法則 (2)第56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2)第63章 地理分佈 (4)第78章 重述與結論 (2)第48章 雜種性質 (5)第66章 地理分佈(續前) (2)第23章 變異的法則 (4)第28章 學說的難點 (4)第15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3)第11章 生存鬥爭 (2)第47章 雜種性質 (4)第26章 學說的難點 (2)第10章 生存鬥爭 (1)第61章 地理分佈 (2)第74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6)第33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3)第9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3)第40章 本能 (3)第10章 生存鬥爭 (1)第38章 本能 (1)第61章 地理分佈 (2)第18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6)第3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2)第17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5)第14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2)第72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4)第1章 緒論第58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4)第68章 地理分佈(續前) (4)第2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1)第37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7)第77章 重述與結論 (1)第60章 地理分佈 (1)第47章 雜種性質 (4)第26章 學說的難點 (2)第64章 地理分佈 (5)第44章 雜種性質 (1)第5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4)第42章 本能 (5)第53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4)第57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3)第35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5)第60章 地理分佈 (1)第69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1)第44章 雜種性質 (1)第63章 地理分佈 (4)第22章 變異的法則 (3)第60章 地理分佈 (1)第1章 緒論第41章 本能 (4)第65章 地理分佈(續前) (1)第75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7)第1章 緒論第31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1)第55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1)第7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1)第9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3)第16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4)第48章 雜種性質 (5)第33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3)第18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6)第39章 本能 (2)第49章 雜種性質 (6)
第37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7)第12章 生存鬥爭 (3)第34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4)第36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6)第76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8)第55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1)第27章 學說的難點 (3)第9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3)第36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6)第11章 生存鬥爭 (2)第80章 重述與結論 (4)第64章 地理分佈 (5)第32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2)第75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7)第37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7)第46章 雜種性質 (3)第52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3)第58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4)第2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1)第7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1)第38章 本能 (1)第33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3)第77章 重述與結論 (1)第33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3)第56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2)第11章 生存鬥爭 (2)第19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7)第46章 雜種性質 (3)第27章 學說的難點 (3)第56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2)第55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1)第76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8)第8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2)第51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2)第52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3)第52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3)第70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2)第21章 變異的法則 (2)第56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2)第63章 地理分佈 (4)第78章 重述與結論 (2)第48章 雜種性質 (5)第66章 地理分佈(續前) (2)第23章 變異的法則 (4)第28章 學說的難點 (4)第15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3)第11章 生存鬥爭 (2)第47章 雜種性質 (4)第26章 學說的難點 (2)第10章 生存鬥爭 (1)第61章 地理分佈 (2)第74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6)第33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3)第9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3)第40章 本能 (3)第10章 生存鬥爭 (1)第38章 本能 (1)第61章 地理分佈 (2)第18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6)第3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2)第17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5)第14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2)第72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4)第1章 緒論第58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4)第68章 地理分佈(續前) (4)第2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1)第37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7)第77章 重述與結論 (1)第60章 地理分佈 (1)第47章 雜種性質 (4)第26章 學說的難點 (2)第64章 地理分佈 (5)第44章 雜種性質 (1)第5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4)第42章 本能 (5)第53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4)第57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3)第35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5)第60章 地理分佈 (1)第69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1)第44章 雜種性質 (1)第63章 地理分佈 (4)第22章 變異的法則 (3)第60章 地理分佈 (1)第1章 緒論第41章 本能 (4)第65章 地理分佈(續前) (1)第75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7)第1章 緒論第31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1)第55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1)第7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1)第9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3)第16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4)第48章 雜種性質 (5)第33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3)第18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6)第39章 本能 (2)第49章 雜種性質 (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油市| 资中县| 库伦旗| 宝坻区| 建昌县| 无棣县| 八宿县| 彰化县| 江北区| 崇礼县| 临湘市| 镇远县| 石林| 东阿县| 永善县| 体育| 克山县| 蒙城县| 大安市| 桃江县| 繁昌县| 东港市| 贵港市| 温泉县| 文化| 雅安市| 鹰潭市| 绥中县| 敖汉旗| 略阳县| 思南县| 靖安县| 镇远县| 神池县| 普格县| 龙游县| 区。| 积石山| 沙湾县| 建湖县| 万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