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2章 席間會議、朝議遷都

多謝染兮遙和謎獨白的打賞~)

————————————

九月二十日黃昏,迎鑾軍演已經結束,而唐國使臣見了趙德昭之後也坐船回了江寧府。

趙德昭結束一天的日程,回到了迎鑾鎮上的驛站準備歇息,而他今天從宋軍水軍操演之中發現了許多問題,而且這些戰船隻能在江河中航行,卻未必能夠經受住海浪的拍打,若要出海則要製作更大、更抗風浪、穩固性強的海船,而他的目標是大海、是星辰。

趙德昭自信泱泱華夏的造船技術一定是無敵的,據史料記載早在遠古時期,中國造船技術初步發展,在秦漢時期造船業出現第一個高峰,而著名的徐福東渡出海扶桑就是靠著大規模的船隊橫行海洋之上。

而漢朝時期,樓船成爲水戰的工具,艦隊之中,完備這各種作戰船隻:先登";——在艦隊最前列的衝鋒船;";蒙衝";——衝擊敵船的狹長戰船;";赤馬";——快船;";檻";——上下都用雙層板的重武裝船。

三國時期,東吳造船業發達。據史料記載,東吳所造之戰船,規模最大的爲上下五層,一次性能夠容納三千名戰士。

魏晉南北朝之南朝時期,江南已發展到能建造一千噸的大船。欲提高航行速度,則齊國祖沖之造船,此船即爲裝有槳輪的船舶,名曰";車船";,而當時日行百餘里。

";車船";之原理,即利用人力以腳踏車輪的方式推動船之前進。雖無風帆之便利,可也是前無古人的創舉,爲後來船舶動力的改進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造船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唐之後之時期爲造船業的第二個高峰時期

隋朝甚至建造了特大型龍舟,它採用榫接結合鐵釘釘聯之方法。及唐朝,內河船中,長二十餘丈,載人六七百者已屢見不鮮。某些船上居然能開圃種花種菜,僅水手就達數百人之多,舟船之大讓人匪夷所思。

及趙德昭所處時代,朝廷出使朝*鮮之";神舟";,其載重量竟達一千五百噸以上。有的大海船載重數萬石,舵長達三至五丈。

船體兩側下削,由龍骨貫串首尾,船面和船底的比例約爲十比一,船底呈v字形,也便於行駛。

而現在這些造船之人多數在江南唐國、吳越國等地,他現在只能慢慢尋找造船的能工巧匠,突破前代的經驗與技術。

————————

歇息過後,及了晚間,燈火煌煌,整個迎鑾鎮燈火通明。

趙德昭將宋延渥、無庸子、趙信、萬鬆五人邀請至席間,然後暢談軍務以及白天的操演。

“殿下,白天的操演把唐國人嚇得心驚膽顫,怕是再也不敢圖謀淮南了!”趙信對此頗爲樂觀,他認同水軍操演已經給唐國帶來了震撼的效果。

萬鬆則搖頭道:“唐國的實力我還是比較清楚的,雖然暫時不會北上,可江南地大物博,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還是能夠對我大宋造成一定傷害,而唐國水軍確實不差,縱橫江海湖泊之中,天下第一,確實不可小覷,所以還是小心爲妙。”

“萬兄弟,你怎麼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啊,今日你看唐國使臣馮延魯與李璟之子看了之後,皆遁走了,這不是怕我大宋的水師,難道還是裝出來的。”

而趙德昭聽了兩人的話,則道:“趙信,此言差矣,江南這邊我們大宋應該時刻防守住,不能掉以輕心,畢竟唐國的實力還是不弱的。雖說唐主李璟懦弱,但江寧府某些臣子和將領還是頗有能耐的。別的不說,如今駐守潤州【鎮江】的守將林仁肇,就必須加倍小心,當年在壽州,可是讓世宗皇帝吃過大虧的,而此人戰功赫赫,頗得人心,所以說也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若是我大宋得此良將,則多了一份平天下的助力。”

而宋延渥聽了趙德昭一番話,對此也是贊同,他點頭道:“殿下所言甚是,林仁肇此人不弱。臣這些年掌管水軍,日夜操練水軍,欲渡過長江,攻打江寧府,其實也只是一個空架子,作出一番讓唐國害怕的心思。我大宋水軍雖然近些年來已經加緊訓練水師,可還是跟江南的唐國之間相差許多,他們的船隻能夠縱橫江海之中,而我大宋的則只能在江河之中行駛,唐國江海作戰,已經歷幾十餘年,若打起仗來,對我大宋不利啊。而臣聽聞陛下在迎鑾鎮設立建安軍,則是加強此地的防守,同時也是於此向唐國明示我大宋水軍不懼怕唐國水軍,如今則應該暗中加緊操練,增加作戰經驗。“

щшш ●ттκan ●C O

趙信在一旁聽了,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他道:“殿下,是否需要大量造戰船,訓練水軍呢?”

趙德昭回道:“增加戰船以及水軍數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我們哪裡有這麼多的會水的士兵,而且糧草供應也要不間斷,其次數量多並不代表我們一定會贏。而我們現在則要加強訓練,增加作戰經驗,改進作戰方案,精益求精。”

此刻無庸子道:“不知殿下如何想?”

趙德昭略微沉吟,道:“諸位,打戰並不一定靠人多。而是謀略、當今天下,時南北各地,國家分裂並存。荊南高保勖據有江漢三州;周行逢佔據湖南十四州;蜀國孟昶據有兩川、漢中四十五州;嶺南之地,漢劉鋹據有嶺南六十州;唐國李璟據有江南十九州;吳越錢俶佔據兩浙十三州;晉陽,漢劉鈞佔據河東十二州。遼國控北方之地,掌燕雲之州。天下大勢,莫不如此。然我大宋在迎鑾訓練水軍是必要的,但不能作爲大宋水軍的主力。”

“爲何?”宋延渥道:“迎鑾距離金陵很近,水軍起航,可以進攻金陵。”

趙德昭道:“進攻江南,水軍作戰很必要,但從迎鑾出擊是溯江而上,不利進攻。自古以來,進攻江南,都是居高臨下,順流而下。所以我大宋水師的重點應該放在大江上游。比如蜀國或者荊襄,而且現在我看最好是荊襄一代。”

“荊襄一代?!可荊襄是……”宋延渥、趙信與萬鬆脫口道,而無庸子則是淡淡一笑。

趙德昭笑道:“宋將軍你們三個,不必如此驚訝!荊襄高家和周行逢雖然歸順我大宋,不過是依附我大宋的,難保有一日不會像李筠和李重進一樣反叛,然他們不過是跳樑小醜,憑什麼據有荊湖呢?

而當今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百姓思歸,我大宋將來的大業是必定要一統天下的。而滅國之戰,非易事,猶如秦之六國,三國鼎立,南北分裂以及當今之割據格局。德昭愚見,歷史上王濬樓船下揚州,德昭認爲我大宋則可效法於此,欲滅唐必先平荊湖,然後水師沿江而下,直取江南。”

包括無庸子在內,在座的三位有勇有謀的將領都對趙德昭刮目相看。他們看向趙德昭的目光亦是不同,雖然只有十歲,但在戰略上的眼光毒辣,策略清晰合理。而不是隨波逐流,平定淮南便叫囂著渡江南下。

宋延渥道:“居高臨下,順江而攻沒錯,但迎鑾可直接威脅唐國國都……爲何不從迎鑾鎮南下,直取江寧府?”

“宋將軍,江寧府可取!可是唐國疆域面積極大,從短時間內看,宋軍或許能夠渡過長江,攻打下江寧府。還有若唐國遷都了,我軍即使佔領江寧府,恐怕亡唐不是那麼簡單的,我聽聞李璟在江淮大戰之時,就已經在著手營建洪州,打算以此爲都城,放棄江寧府,其實李璟的遷都不錯,只是朝中大臣對此議論紛紛,他也只好暫時營造新都,不遷都罷了。而洪州,有湖口水師拱衛。

若是我大宋興起兵力,一下子南下,難保不會逼得李璟遷都。而湖口水師可沿著長江,從上游出發,發兵援助,屆時我大宋水軍在下游難保不會受到腹背受敵,好不容易攻取的江寧府則會棄之如履,弄不好水軍也會損失慘重。

再者,江南湖泊縱深、山丘林立,樹木叢生,山林瘴氣,阡陌橫縱、不利於北方宋軍的作戰,而江南百姓衆多。若唐國與宋軍殊死作戰,四下招兵買馬,抽取兵丁,到時候宋唐之間必定是一場硬仗。而如今多國林立,誰能料到,兩國作戰之時,難保其他國家不趁虛而入,爲上計,還是從上游攻打,佔領地利,蠶食唐國疆域西部,逼得唐國往東邊逃竄。”

“殿下說得有理,臣明白了。”宋延渥答道。

“殿下好謀略,臣等佩服。”無庸子等三人也讚歎道。

趙德昭說完之後,天色已經很晚,然後讓宋延渥回去,其餘四人則是去驛站歇息。

此刻,趙德昭起身,去往驛站外面透透氣,而無庸子等人也跟隨其後。驛站外面的天空之中,羣星燦爛,月光溫柔,清風拂過臉上,頓覺十分愜意。

——————

而此刻,一水之隔,繁花似錦的江寧府,同樣的星光,可是同樣的風吹在人臉上,透著一絲涼意。

自從馮、李二人歸朝之後,將宋軍操演一事稟告給唐主李璟之後,則李璟大驚,就做出了這樣一個決定,連忙召集朝臣議論軍務。

而此朝廷朝議,竟然是圍繞“遷都”之事展開。

……

“陛下,不可啊,宋軍不過是場操演,然觀其宋軍實力,是不可能一下衝破長江天塹,南下發兵的。”

“你們這是要拿朕的命來賭嗎,江寧府若是不再了,還何來的大唐啊?今日宋軍已經在迎鑾鎮施壓了,朕當然明白他趙匡胤的想法,也知道江寧府的重要性。但是爲了大唐社稷,我李璟甘願冒天下之大不韙,暫時丟棄祖宗之地,無奈之舉啊。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遷都洪州,即日便準備。”

其實遷都也並非李璟突發奇想,自從淮南丟掉的那一天,他就有這樣的想法。江寧府位於唐國北部邊緣,雖有大江天險,可終究要直面宋軍的威脅。一條大江是不能絕對保證國都江寧府之安全,否則南朝陳國就不會滅亡。

畢竟洪州在南方的腹地,遠離宋軍前線兵鋒。而且不遠處還有湖口整個要塞作爲門戶,強大的唐國水軍就駐紮於此,相對來說很安全。是以李璟纔會動了整個念頭,遷都洪州。

可是當他提出之後,臣子們的反應很激烈,幾乎沒有人一個人贊成遷都的提議。

“陛下。宋軍北有漢國、遼國、南有蜀國、唐國以及吳越國,若是他發兵南下,則遼國可以偷襲宋國北境,我估計開封也不會這麼愚蠢啊!畢竟遷都乃是大事,不可兒戲。您倉促間提出此事,任誰也不容易接受,此乃動搖國本之事,請陛下三思那。尤其是因爲宋軍的一場演習而遷都,這未免也兒戲了。再者,他們的家業都在金陵,都是多年積累起來的,難不成要因此折騰掉,然後改去洪州。是以,臣非常擔心那。”

反對的大臣其實並不願意,他們更習慣,也更喜歡生活在富足繁華的江寧府城裡,享受美好生活,而不是去洪州那種窮鄉僻壤。

是以當李璟提出遷都計劃時,幾乎沒有人響應。

其他朝臣擔心的是洪州城池不及江寧府,並不適宜作爲都城,怕是容納不下太多人。畢竟都城遷過去之後,大量的官員、軍隊和商賈都隨之雲集,需要一下子安置這麼多人,朝臣們很是頭疼,所以說倉促間行事未免太讓人費力了。

再者,人一多,糧食消耗也就多了。江寧府周圍修建有大糧倉,多年儲存,十分方便。可洪州什麼都沒有,雖然有河道可以水運,但是繞行很遠,很是折騰,花得代價甚大。洪州此地,相對偏僻,道路不行。

面對如此巨大的壓力,一想懦弱優柔的李璟卻一改作風,態度極爲堅決。當即以雷霆之勢下詔:“遷都洪州,立即執行!”

而之後,李璟發現他的臣子杜著、薛良暗中投降宋國,過江投靠北國。而趙德昭見其之後,疾其不忠,斬著下蜀市,配良廬州牙校。

第89章 送信第34章 進獻救災之良策(一)第162章 李從慶的困惑第22章 廣味樓開張準備第54章 動作第119章 千金一笑第48章 箭在弦上第146章 三十年的噩夢第161章 雙贏纔是硬道理第163章 林仁肇的報復第48章 武家車行、馬車圖稿第16章 道士下山、子云亭見第42章 仇人見面、大敗漢軍第17章 射入屋內的信函第118章 男人心第27章 四大‘才子’之陰謀第9章 原來是他第6章 假道伐虢、襲佔荊南(6)第25章 劣幣橫行、驅逐良幣第151章 主動出擊第115章 訪唐(一)第45章 亂一亂,鬧一鬧第30章 老少結忘年之交第27章 四大‘才子’砸場面第171章 預備第64章 我是瀛州人第130章 鬼見愁第174章 潤州水戰(二)第122章 西廂記第45章 穿越二號、 二姑臺見第9章 授人以漁之肥皂第40章 黑石嶺第79章 倒薛第174章 潤州水戰(二)第178章 夜襲句容第11章 一室不治天下爲?第42章 開拓流求、拓池種稻第49章 二征伐唐、淮南之爭第39章 半島局勢、長遠利益(上)第23章 泉州來使、稱藩於宋第26章 趙匡胤傳授長拳第15章 上元節遊逛東京第7章 商議北伐第41章 夜遇趙普、滁州相聚第198章 一覽衆山小第14章 老少結忘年之交第46章 兄弟相聚、前世今生第14章 老少結忘年之交第160章 這就是真相第23章 金坡關第136章 金陵城暗涌風動(五)第30章 廣味集團之聯盟第19章 人有遠慮、亦有近憂第111章 請求第23章 金坡關第159章 真相是什麼第207章 戰略佈局第6章 蓬頭稚子戲侍女第57章 忻州之戰第45章 攻下泰州第45章 攻下泰州第112章 調糧第10章 一不小心崴了腳第14章 趙匡美被“綁架”了第50章 四輪馬車、開封公交第57章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上)第37章 應對寒冷之方法五代宋初汴梁皇宮格局摘抄第5章 不爲人知的地方(2)第127章 棲霞山刺殺事件第1章 百轉千回的夢境第33章 試驗品神機弩第62章 分進合擊第4章 大周國宴封羣臣第155章 色字頭上一把刀第27章 四大‘才子’之陰謀第158章 解決是最好的方式第50章 喜悅第48章 唐軍反攻、周軍整軍第59章 分進合擊第33章 試驗品神機弩第53章 歷史宿命、李璟崩卒第4章 假道伐虢、襲佔荊南(4)第9章 原來是他第45章 攻下泰州第109章 獻八州率土歸降第48章 蕭燕燕回國、耶律賢中毒第161章 雙贏纔是硬道理第39章 君臣死別第53章 郴州之捷、戰前準備第218章 戰後處置第159章 真相是什麼第133章 金陵城暗涌風動(二)第56章 大宋皇家軍事學院第180章 暗中的安排第60章 分進合擊第58章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中)第15章 替罪羊第48章 武家車行、馬車圖稿第15章 上元節遊逛東京
第89章 送信第34章 進獻救災之良策(一)第162章 李從慶的困惑第22章 廣味樓開張準備第54章 動作第119章 千金一笑第48章 箭在弦上第146章 三十年的噩夢第161章 雙贏纔是硬道理第163章 林仁肇的報復第48章 武家車行、馬車圖稿第16章 道士下山、子云亭見第42章 仇人見面、大敗漢軍第17章 射入屋內的信函第118章 男人心第27章 四大‘才子’之陰謀第9章 原來是他第6章 假道伐虢、襲佔荊南(6)第25章 劣幣橫行、驅逐良幣第151章 主動出擊第115章 訪唐(一)第45章 亂一亂,鬧一鬧第30章 老少結忘年之交第27章 四大‘才子’砸場面第171章 預備第64章 我是瀛州人第130章 鬼見愁第174章 潤州水戰(二)第122章 西廂記第45章 穿越二號、 二姑臺見第9章 授人以漁之肥皂第40章 黑石嶺第79章 倒薛第174章 潤州水戰(二)第178章 夜襲句容第11章 一室不治天下爲?第42章 開拓流求、拓池種稻第49章 二征伐唐、淮南之爭第39章 半島局勢、長遠利益(上)第23章 泉州來使、稱藩於宋第26章 趙匡胤傳授長拳第15章 上元節遊逛東京第7章 商議北伐第41章 夜遇趙普、滁州相聚第198章 一覽衆山小第14章 老少結忘年之交第46章 兄弟相聚、前世今生第14章 老少結忘年之交第160章 這就是真相第23章 金坡關第136章 金陵城暗涌風動(五)第30章 廣味集團之聯盟第19章 人有遠慮、亦有近憂第111章 請求第23章 金坡關第159章 真相是什麼第207章 戰略佈局第6章 蓬頭稚子戲侍女第57章 忻州之戰第45章 攻下泰州第45章 攻下泰州第112章 調糧第10章 一不小心崴了腳第14章 趙匡美被“綁架”了第50章 四輪馬車、開封公交第57章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上)第37章 應對寒冷之方法五代宋初汴梁皇宮格局摘抄第5章 不爲人知的地方(2)第127章 棲霞山刺殺事件第1章 百轉千回的夢境第33章 試驗品神機弩第62章 分進合擊第4章 大周國宴封羣臣第155章 色字頭上一把刀第27章 四大‘才子’之陰謀第158章 解決是最好的方式第50章 喜悅第48章 唐軍反攻、周軍整軍第59章 分進合擊第33章 試驗品神機弩第53章 歷史宿命、李璟崩卒第4章 假道伐虢、襲佔荊南(4)第9章 原來是他第45章 攻下泰州第109章 獻八州率土歸降第48章 蕭燕燕回國、耶律賢中毒第161章 雙贏纔是硬道理第39章 君臣死別第53章 郴州之捷、戰前準備第218章 戰後處置第159章 真相是什麼第133章 金陵城暗涌風動(二)第56章 大宋皇家軍事學院第180章 暗中的安排第60章 分進合擊第58章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中)第15章 替罪羊第48章 武家車行、馬車圖稿第15章 上元節遊逛東京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莫力| 河南省| 华安县| 博客| 凭祥市| 县级市| 启东市| 微山县| 原阳县| 盖州市| 元谋县| 宾阳县| 宝应县| 克拉玛依市| 嘉兴市| 富平县| 梅州市| 定襄县| 格尔木市| 靖边县| 苍山县| 积石山| 蓬溪县| 阿巴嘎旗| 新化县| 沁源县| 兰考县| 徐闻县| 易门县| 玉龙| 吐鲁番市| 永修县| 都兰县| 哈巴河县| 秦皇岛市| 姜堰市| 阜宁县| 泰宁县| 乐昌市| 尼木县|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