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豔陽天
除了要搞好精品創作,搞好各類大型文化活動外,陳德平還擔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推動民間文化的繁榮發展等方面的重任。
彝族大號嗩吶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會理的一張文化名片,已進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可是,最初它的挖掘和發展並不順利,只有十來個人,調式也很混亂,沒有統一的服裝。爲了發展好這一民俗文化品牌,陳德平和當時的縣文廣局副局長普俊一同深入通安、黎溪、鹿廠等地的很多村寨去尋覓表演者。這些表演者很多都生活在邊遠的村莊,他們常常開車到鄉鎮後還要步行五六個小時。小黑箐鄉白沙村是參與表演人數最多的村之一,陳德平每年最少要到那裡50多次,別人都戲稱他爲“村長”,因爲他對那裡的情況熟悉得和村長差不多了。關河鎮黑依村也是參與人數比較多的地方,陳德平在這裡也下了不少功夫。後來熟悉了,村民們即使挽著褲腿下田栽秧,表演任務來了,只要陳德平招呼一聲,就可以立即進城參與訓練。
經過陳德平的精心組織、培訓、輔導,會理彝族大號嗩吶隊現已有了100多人,並獲得了多項榮譽。比如,2005年榮獲民族民間“傳承金獎”;2008年11月,“長號嗩吶”、“彝族蹢腳舞”通過國家文化部評審,關河鎮、小黑箐鄉榮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2009年參加第二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巡遊表演獲得了“太陽神鳥”銀獎;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表演一週,受到國內外嘉賓的一致好評。
與此同時,爲推動羣衆文化的發展,豐富古城的文化活動,陳德平大力扶持和資助了九九民樂隊、總工會管樂隊等十幾個社團,不僅免費爲他們提供訓練場地、服裝、音響、燈光,還安排專業人員進行輔導,各個社團也因此得到了發展壯大。2011年以來,會理縣每年春節都要組織“走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會理”系列節目,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你方唱罷我登場,活動異彩紛呈,真正實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斷彰顯出歷史名城的文化風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