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爲人先 引進新產業開闢增收新渠道
如何幫助羣衆增收致富是擺在馬德舟面前的又一大難題。魚洞村由於受氣候和地理位置制約,羣衆收入主要靠種植土豆、蕎麥等傳統高寒農作物,收入微薄,生活十分困難。每次馬德舟路過槽元地界小埡口,一看到地裡綠得發亮的烤煙時,心裡就不是滋味:小埡口一帶雖然海拔比魚洞村低一些,但氣候和地理環境都很相似,爲什麼菸草公司的人就斷定魚洞村不出烤煙來?馬德舟當即用馬從太平鎮油房村的育苗戶那裡馱回煙苗,挑選一塊土質中等的土地,嘗試烤煙種植。兩個月後煙苗長勢喜人,一點也不比槽元的差。爲帶動羣衆栽煙,馬德舟信心滿滿地從區黨工委要回300畝烤煙指標。爲解決菸農種煙資金問題,馬德舟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以個人名義向太平農村信用社貸款8萬元,借給羣衆作爲種煙投入資金。好事難辦,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難題又出現了,平時飲用的水無法滿足烤煙生產的需要,嚴重影響了菸葉質量,羣衆爲爭水屢屢出現鬥毆事件。爲解決這一問題,馬德舟到處爭取支持,經過努力,發動羣衆投工投勞5萬餘元,民政部門幫扶9萬餘元,解決了生產用水難題。任支部書記10年來,全村烤煙產值從2004年的30餘萬元增長到210餘萬元,每年以20萬元的速度在穩定增長,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餘元。近年來,魚洞村烤煙均價在全園區乃至全縣都名列前茅。
魚洞村支柱產業烤煙方興未艾之時,馬德舟卻開始把心思放在產業調整上。他深知,從大環境來看,發展烤煙不是長久之計,全村幾百號人,不能在“一棵煙上吊死”,必須未雨綢繆,一定要實現產業轉型。2011年,他經過調查瞭解,請專家到本村進行土質化驗,在支委會上提出轉變產業結構,發展核桃產業的構想。但由於魚洞村的羣衆長期偏安一隅,思想保守,都不願意把土地拿出來種植核桃。儘管馬德舟多次組織召開羣衆會,但只要一提到發展核桃產業的事,羣衆就“默不作聲”。眼看自己看好的產業就要付之東流,馬德舟又拿出當年實驗栽煙的倔脾氣,把自家的30畝土地全部拿出來種上了核桃,並在間隙處育上了核桃苗,2012年以5元1株的售價銷往外地,光核桃苗一項他就賺了6萬多元。羣衆看到了種植核桃的效益,開始紛紛嘗試發展核桃產業。爲幫助羣衆發展核桃,馬德舟多次去找縣民宗扶貧局相關領導“要政策”,常常一坐就是幾小時。終於在2012年6月爭取到了10萬元省級扶貧開發資金,爲羣衆解決了發展核桃的啓動資金。目前,魚洞村已發展了500畝核桃種植示範片,核桃長勢良好。3年來,每年年初村民都會大量出售核桃苗,羣衆收入大大增加。以核桃、華山鬆種植爲主的新型生態產業結構已初步形成,魚洞村的發展前景令人期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