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先士卒做表率
“抓創作,出精品”,這是陳德平的治館思路。爲了搞好創作,陳德平帶上編創人員,深入邊遠山區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蒐集素材,多次到大涼山的腹心地帶——美姑、昭覺、布拖等縣邊遠偏僻鄉村採風。山高路遠,一路顛簸,開車的、坐車的心裡都緊張,有時車到不了的地方還要徒步翻山越嶺幾公里。吃飯飽一頓,餓一頓,有時連填飽肚子都成問題,經常都是餓著肚子忙完事情,回到縣城已是晚上十一二點。
會理成功舉辦兩次國際石榴節,開幕式的大型表演,縣文化館都積極參與,具體組織、策劃。每一次表演,都有1000多名演員,在歷時兩個多月的排練中,陳德平既要做好組織、策劃工作,又要做好後勤保障,還要關注演員的情緒變化,做好思想工作,忙得不亦樂乎。用他自己的話說,太忙了,太累了,總覺得飢腸轆轆,吃的時候就敞開吃,累夠了倒頭就能呼呼大睡。每次連續兩個月在烈日下暴曬、穿梭,他也黑了很多。
會理縣“三下鄉”活動自1996年持續至今,節目類表演以縣文化館爲主,陳德平的足跡遍及會理的每個鄉鎮。每一年開展活動,他都是館裡最忙的一個,不談平時排練的艱辛,光說下鄉就夠他累的了。陳德平既要當“館長”,又要當駕駛員;既要當搬運工又要當演員。有一次,到龍泉鄉返回的途中,正好山上的積雪融化了,坡急路滑,又冷又餓,同事們在下面推,他在上面開,車子不斷左右搖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山溝的危險。後來,大家都不叫他館長了,都稱他“隊長”。什麼隊長?戲稱他爲毛驢隊隊長。搬運工也不好當,有時一天兩場演出,就要布兩次場,音響、燈光等設備就要裝卸四次。每個音箱100來斤重,他二話不說,扛起就走。完了,還得登臺表演,有時還要爲大家義務書寫幾十副春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