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笑的未必是真朋友,惹你哭的不一定是死對頭。
晉悼公被鄭國氣的死去活來,所以才發動了幾乎所有的盟友攻打鄭國。
可是誰又知道鄭簡公的苦心呢?
就算是晉悼公知道,鄭簡公這麼做,不過是爲了讓自己快點發兵對付楚國,好讓鄭國名正言順的歸順晉國,恐怕都得笑暈過去!
山路十八彎,您不覺得這彎兒繞大發了嗎?
真是執著的偏執癥患者。
眼下鄭簡公可高興不起來。
鄭國的確成功給晉國整急眼了。
問題是整的太急眼了,這陣勢不是要鄭國臣服,那是要滅了鄭國!
公孫舍是這一計劃的幕後策劃,他倒是非常滿意現在的局面。公孫舍勸告鄭簡公不必心慌意亂,既然晉國已經加快速度如期被氣到了鄭國,那麼接下來我們繼續按照計劃行事即刻。一方面派人趕緊向晉國請成,別真打啊,真打起來誰受得了?另外一方面趕緊向楚共王求助。等楚共王的軍隊趕到之後,咱們就可以舒舒服服的看戲了,誰贏了跟誰混!楚國要是不來,那我們這把就定了,跟晉國混!楚國以後也沒話說,誰讓他們不抓住機會的?
楚國和晉國的競爭,已經把鄭國活生生逼成了兩面派,而且還是挑事兒的兩面派。
鄭簡公對公孫舍的分析非常贊同,對,就這麼辦!誰讓他們自己不解決問題,總拿我們鄭國整事兒的?
鄭簡公派大夫伯駢前往晉軍請成,派公孫良霄和太宰石獒前往楚共王處告急。
雙管齊下,兩邊都不耽誤。
這公孫良霄和太宰石獒都屬於不會說好聽話的那種人,見到楚共王說明了晉國發十一國之兵討伐鄭國的情況,按理說這時候表示求援就可以了。這二位估計加起來夠五百了,居然還說您看救我們不?不救我們,那我們就跟晉國混了,您可別見怪。
楚共王一聽這話就火了,什麼,你們還威脅上我們楚國了?
公子貞也勸楚共王,楚國連年出兵,的確不能再和晉國,尤其是人多勢衆的晉國聯軍這次決一死戰了。還是就讓晉國這一次沾了鄭國的便宜,咱們君子報仇,三年不晚!
楚共王想想還是很生氣,就算我們不救援,那你們鄭國也不能赤裸裸就和晉國跑了啊?寡人爲了你們鄭國付出了多少啊?沒良心的貨!
楚共王一生氣,不但拒絕發兵救援鄭國,而且還將鄭國的使者公孫良霄和太宰石獒囚禁在了楚國,以示懲戒。
再說出使晉軍的伯駢遭遇也很可憐,晉悼公一看見鄭國使者就急眼了,又請成?你們鄭國曆來說話不算話,請成完了就翻臉,這次是不是又故伎重演,騙我們撤退之後好跟隨楚國啊?
幸虧伯駢有眼色,會說話,他沒有分辨之前鄭國的行爲,關鍵是也沒辦法分辨,都是事實啊!伯駢主要從目前的情況說明的,首先說明我們已經派出使者和楚國絕交了!
這句話明顯是謊話,不過此時晉悼公當然無從分辨。
可是人家這謊話說得情真意切,說得你無從分辨,說得你心情大好,那這就是成功。
晉悼公聽了這話,臉色好看了幾分,重新申明,拿寡人當猴兒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次你們鄭國,必須真正做個決定,不能反覆無常!
那必須的,伯駢連說我們主公這回真下決心了,那沐浴更衣,虔誠著呢!這次肯定不能再變了!
晉悼公說行啊,重新做人吧!那這樣,你們要是真決定了,我們就可以商議會盟的事情。
伯駢非常恭敬的表示的確如此。
不如此能行嗎?您都出動十一國軍隊了!
晉悼公命令新軍元帥趙武,和伯駢入城,與鄭簡公簽訂盟約。
鄭簡公太開心了,雖然這成功來的驚險了許多。爲了表示鄭國的誠意,鄭簡公親自前往晉軍,和諸侯相見,並且再次請求會盟。
晉悼公都迷糊了,不是已經結盟過了嗎?還結盟什麼?
晉悼公也體會到鄭簡公小心翼翼的心情,是的,和平來的太不容易了!爲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晉悼公命令將所有抓的鄭國俘虜全部釋放,各國都不許侵犯鄭國分毫,並且將虎牢守軍全部撤去,由鄭國自行把守。
如果說前兩條是說話就辦到的事情,那麼虎牢撤軍,的確是驚人之舉。誰都知道鄭國反覆無常,而且虎牢關是軍事要塞,撤退容易,回去難。
果然諸侯紛紛表示了自己的擔心,您是不是太
過於相信鄭國了?這回人家要是還騙我們,您這虎牢都撤軍了,是不是太過了?
晉悼公慷慨陳詞,說再也不想和鄭國這樣打下去了,犧牲了多少無辜的生命啊!這次就是要表示出自己的誠意和決心,不留餘地。晉悼公同時對鄭簡公說明,以後是跟隨晉國還是楚國,就由鄭國自己決定吧!
這話真的讓鄭簡公感動了。
武力征服讓人不得不服,但是大度和誠意,纔會令人真心佩服。
鄭簡公感動於晉悼公的信任,表示如果這次說話還不算話,人神共怒!
第二天鄭簡公派公孫舍送去禮單,表示對晉悼公的感謝。晉悼公將禮單中的女樂和歌鐘贈送給魏絳,以此表彰魏絳幫助晉悼公和諸侯和好,如樂相合;並且還將兵車的三分之一賜給智蔤,表彰他提出分軍對抗楚國的功勞。
在公孫舍的運籌帷幄之下,晉悼公勝利了,鄭簡公也勝利了。
十二國諸侯分別返回各國,晉悼公分別派出使者進行了感謝。
從此以後,鄭國對晉國死心塌地,佩服並且跟隨。
這一場各國心機、實力的較量,以晉國實力的擴張得以告終。當然,這和鄭國需要尋求真正盟友的動機有關,也和晉悼公的努力和真誠分不開。
楚國的另一個對手吳國也陷入新的迷茫之中:吳王壽夢病重,對於繼承人,他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決定,開創一個新的繼承政策。
原來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夷昧和季札,吳王壽夢覺得季札是四個兒子中最油菜花的,所以幾次想將王位傳於季札,無奈季札苦苦推辭。
估計這季札不但油菜花,而且品行不錯,沒把權力看得那麼重要。不過吳王壽夢爲了完成讓季札最終即位的心願,不得已開始了一項創新。
他提出王位以後按照諸樊、餘祭、夷昧和季札這樣的順序來傳,傳弟不傳子,務必最後讓季札當上吳王。
這新的繼承法看似公平,其實包含了極大的隱患。
首先,傳弟不傳子,可是兄弟之間年級能夠相差多少?萬一中間有一個長壽的,季札豈不是等到花兒也謝了?
其次,傳弟不傳子,這規矩既然立下了,就算能夠順利執行,那季札之後傳給誰呢?老一輩兄弟去世之後,應該由誰接任吳王之位?
最後,就算季札有讓位之賢,難道能夠保證其他三位也都一樣賢明,視功名如糞土?就算有一個不甘心的,恐怕都會成爲吳國大亂的禍根。
這條漏洞百出的繼承法讓所有人目瞪口呆。
但是已經無可挽回。
因爲吳王壽夢說完這句話就不負責任的去世了。
諸樊帶著無數的疑問即位,晉悼公派使者前往慰問。
第二年,晉國大將智蔤、魏相和士魴先後去世,晉悼公悲痛之餘命令在綿山練兵。
晉悼公本來希望士匄治軍,但是士匄推辭說還是荀偃年長,於是晉悼公命令荀偃爲中軍元帥,代替智蔤的職位,士匄爲副帥。晉悼公又想命令韓起率領上軍,又遭到了拒絕,韓起推辭說自己不如趙武賢明。這回又不論長幼了。晉悼公於是命令趙武爲上軍元帥,韓起爲副將,下軍則還由荀檿爲帥,魏絳爲副將。不過這樣一來新軍就沒有合適的統帥了,晉悼公的意見是寧可虛僞待人,不可濫竽充數,所以新軍先歸屬下軍統帥。
在這次人事調動中,晉國的各位將軍表現出良好的道德修養,面對高級職位紛紛讓賢。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晉軍高級將領的表現傳到其他諸侯國家,無不引起各種欽佩,看看人家這素質!這樣的領導帶兵能有錯?
晉國在晉悼公的英明領導之下逐漸走上興盛之路,在諸侯中的聲望地位也大大提高,甚至可以和晉文公和晉襄公時期相提並論。
這年九月,晉國最大的敵人楚共王離開了這個世界。世子昭即位,是爲楚康王。
吳王諸樊藉著楚國人事變動的機會偷襲楚國,不過楚國派出大將養繇基,居然一舉將吳國派出的大將公子黨射死,吳軍大敗而歸。
出征要小心,尤其遇到養繇基這樣的神箭將軍,連山中通背猿都躲不了,何況區區公子黨?
不過同樣都是新領導上任,吳王諸樊可咽不下這口氣。他派使者前往晉國求援,晉悼公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覺得也到了和楚國算賬的時候了。
晉悼公準備召集諸侯,和楚國來一次真誠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