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穆王派潘崇殺害了自己的父親楚成王順利執政,同時派鬥越椒剿滅反對者鬥宜申和仲歸謀的反對,楚國一時間人人自危。
但是最高領導的更替往往帶來中層領導變動。這裡面不止有最高領導把持權力的需要,更有瞄準機會趁機攪和謀取個人利益的人的需要。
變化就意味著機會,眼下的楚國,鬥勃被賜死,鬥宜申被剿滅,鬥越椒的野心逐漸發展起來。
我是不是可以做楚國令尹呢?
鬥越椒時常這樣問自己。
眼下機會來了,可是鬥越椒覺得鬥般是自己的一個障礙。要除掉鬥般,那無疑必須藉助楚穆王。可是要如何才能讓楚穆王除掉鬥般呢?總不能告訴楚穆王,我想做楚國令尹,不如主公殺了鬥般任命我爲令尹吧!
楚穆王最害怕的是什麼?
終於,鬥越椒決定撒一個彌天大謊來對付鬥般。他找到楚穆王,說您可不知道啊,自從您上任之後,鬥般經常說自己家世代受楚成王的大恩,無以爲報,必須扶立公子職才能報答楚成王啊!鬥宜申這次膽敢謀逆沒有內應他趕嗎?那不就是鬥般招來的麼?如今鬥宜申伏法,鬥般肯定不能心甘情願,還不一定有什麼陰謀鬼計呢!
領導最害怕的就是有人奪權,尤其像楚穆王這樣名不正言不順的領導。所以鬥越椒這麼一說,楚穆王就怒了,也沒顧上查問證據。因爲楚穆王心裡有鬼,他自己就是謀逆上臺的,所以他認爲別人也都和他一樣,爲了權力什麼事兒都做得出來。
楚穆王當然也有自己的標準,他召見鬥般,命令鬥般把公子職殺了!
鬥般也傻了,公子職是您家養的雞鴨鵝嗎?說殺就殺?人家有什麼過錯啊?沒見過這麼不講理的!鬥般當即拒絕了楚穆王的要求。
楚穆王半天沒吭氣,半晌說道,“鬥般準備成就先王的遺願吧?”
先王?這和先王有什麼關係?
鬥般還沒明白過來怎麼回事,楚穆王手揮銅錘,錘殺鬥般!
可見鬥越椒陰險狡詐,一下子就抓住了楚穆王的痛處;而楚穆王的確心狠手辣兼剛愎自用,謀逆這樣的大罪居然試探一下就親自行刑了?
其實楚穆王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鬥般不殺公子職,不一定是要扶立公子職,說不定只是不喜歡無辜者被殺,或者乾脆就是不認同如此行事方式。鬥般是死了,可是楚穆王如此行事方式,日後勢必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
鬥般被害的消息一傳出來,公子職就撒丫子出奔了。還不跑,鬥般是爲什麼被殺的?父親楚成王是爲什麼被殺的?
可是公子職還是跑晚了。如果當日政變發生的時候出奔或者還有一線生機,可是如今,在楚穆王已經將楚國牢牢掌握在手心裡的時候,公子職只能被鬥越椒殺害在郊外。
楚穆王拜成大心爲令尹,可是不久成大心也去世了。楚穆王於是拜斗越椒爲令尹,蔿賈爲司馬。後來楚穆王有感於子文對楚國的功勞,任命鬥克黃爲箴尹。鬥克黃是鬥般的兒子,子文的孫子。
楚國政變的消息傳出去之後,晉襄公問趙衰,這是不是老天爺在懲罰楚國呢?
趙衰擔憂的回答道,“楚國雖然不是中原國家,但是也可以用禮儀去教化改變。可是商臣此人無父無弟,殘忍無比,可想而知他會如何對待別人了!恐怕中原各國的憂患時期到了!”
的確,一個國家領導人不止決定本國的命運,更加決定此時期整個世界的走向。比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帶來的動亂就絕對不止德國和意大利,而是影響到當時的整個世界。
周襄王二十七年春天,孟明視請兵於秦穆公,以報崤之戰的冤仇,秦穆公同意了他的請求。秦國發兵車四百乘,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再度統兵,浩浩蕩蕩殺奔晉國而來。
而晉襄公早就知道秦國得來複仇,時刻派人打探秦國消息。所以一聽說秦國發兵,晉襄公這邊馬上命令先且居爲大將,趙衰爲副將,領晉軍在邊境迎敵。
此時秦軍尚未來到晉國邊境,先且居認爲與其等待秦軍到來,不如主動出擊,佔據有利形勢。於是晉軍迎著秦軍出發,在彭衙秦軍和晉軍兩軍對峙。
狼瞫主動請戰,一雪前恥。狼瞫和鮮伯率領百餘人衝擊秦軍陣地,殺死秦軍無數,可是鮮伯也被白乙丙所殺。
先且居登車一望,見秦軍陣營已亂,於是命令晉軍全力衝擊!晉軍全力出擊,秦軍勢不能當,孟明視等人敗走。而被救出來的狼瞫也口吐鮮血,第二天便陣亡了。
晉軍凱旋之後,先且居進言於晉襄公
,這次打敗秦軍,完全是狼瞫的功勞!
晉襄公用上大夫的規格安葬狼瞫,並且派所有的大臣爲他送葬。這個世界上的確有等級,界限分明。但是當我們遇到萬人不擋之勇,遇到爲了名譽而戰的戰士,除了敬意我們還能表示些什麼?
再說倒黴的孟明視回國之後,覺得這次死定了。上次崤之戰那是遇上了埋伏,這次兩軍對陣,輸得毫無理由,那就是技不如人!可是秦穆公還是一如既往地對待他,並且把失敗的理由再次歸結在自己身上。
孟明視放心了,但是更羞愧了。
自己難道就不能爲秦國帶來榮譽嗎?
孟明視四散家財,慰問死傷將士家屬,日夜操練,以圖後戰。
你可以打敗我,但是阻止不了我努力上進去打敗你!
晉襄公覺得既然已經和秦國結下了死仇,也就不必小心翼翼遮遮掩掩了,索性命令先且居爲大將,聯合宋大夫公子成、陳大夫轅選、鄭大夫公子歸生討伐秦國,奪取江、彭衙二邑。晉襄公戲言這是感激秦國來感激我們的戰爭!
這可是欺負人欺負到家門口了。
奇怪的是孟明視這次面對晉國的挑釁根本沒有請求出戰。
秦國謠言四起,孟明視這是被晉國打怕了啊!膽小鬼!
可是秦穆公堅定的相信孟明視,並且告訴羣臣,孟明視一定會爲秦國復仇,只不過時間還沒到罷了。
到了第二年夏天的五月,孟明視集合軍隊,覺得訓練成功了,請秦穆公千萬視察,並且請求出戰晉國,請秦穆公督戰,說明這次要是再輸了,誓不貪生!
秦穆公也說道,“寡人已經三次爲晉國所敗,如果這次又失敗了,寡人也沒有面目再回國了!”
秦穆公命令孟明視選兵車五百乘,發兵晉國。所有出征的將士,都厚禮饋贈其家。
這一次,不但秦國君臣齊心,而且老百姓也都拼死助戰,三軍將士踴躍無比。
秦軍將士從蒲津關出兵渡河,孟明視命令焚燬船隻!
秦穆公可奇怪了,打仗你燒船幹嗎?
孟明視說我們三次戰敗,士氣已經非常低迷了。這次燒船,就是告訴三軍將士,誓死不回的決心,我們和晉軍此次決一死戰!
孟明視自命爲先鋒,長驅直入,破王官城。
諜報傳至絳城,晉襄公召開御前工作會議,趙衰建議這次可不能和秦國硬拼。誰都看得出來,秦國這次是全國和我們拼命來了。俗話說得好,橫的怕硬的,硬的就怕不要命的。秦國這次連秦穆公都出動了,連回去的船都燒了,可見是和我們拼命來了。我們不如暫時避其鋒芒,等到秦國勝利之後,我們求和吧,秦晉兩國經歷了這麼多事情也應該走向和平了。
先且居也非常認同趙衰的意見。所謂困獸猶鬥,秦國接連失敗三次,這次是攤上老本要和晉國幹一仗,我們最好別招惹他們。
晉襄公採納了趙衰的意見,命令晉國軍隊堅守不出,不要和秦軍照面。
秦國準備了那麼久,但是誰也沒想到,最終的秦晉決戰會是這樣一番景象。繇餘建議秦穆公,既然晉國已經怕了我們,那請主公封崤山之屍。
秦穆公同意了繇餘的建議。
崤山,崤山,你是多少秦人夢裡不能去的地方!無數秦軍將士拋屍於此,大秦忠魂,無土可居!
秦穆公命令部隊從黃河上游渡河,從茅津渡河,屯兵於東崤山。一路之上,秦軍所到之處,根本沒有晉軍敢加以阻攔。秦穆公命令將士們在墮馬崖、奪命崖、落魂澗等處收集當年崤之戰秦軍死難將士的屍骨,用草爲襯,埋葬在崤山山谷之內。
秦穆公命令手下殺牛宰馬,大設祭祀。
素衣的秦穆公對著崤山瀝酒,放聲大哭道,“崤山,我來了!秦國的將士們,我來晚了!請你們在此守衛我們大秦,看著我們大秦如何興盛,如何爲你們復仇!”
三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
孟明視等當年參加崤之戰的老將士無不哭得伏地不能自已。
崤山,這一座壓在所有秦國人身上、刻在秦國人心坎上的山,請善待我們英勇逝去的將士吧……
江邑和彭衙邑的百姓,聽說秦穆公親自出兵,不戰而勝,大家一起舉行了轟轟烈烈的羣衆運動,趕走了駐守的晉國部隊,重新迴歸秦國。
秦穆公不動一刀一槍凱旋而歸,任命孟明視爲亞卿,和二相一同處理國政,而西乞術和白乙丙也都得到了晉封,並且將蒲津關改爲大慶關,慶祝秦軍取得的這次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