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胤禩
會以這種方式重回世間,著實是胤禩沒有想到的。
他似乎生來就是一個讓許多人棘手的角色,出生時,身上流著一半愛新覺羅家高貴的血液,另一半卻是辛者庫低賤的血統,皇父視他爲恥,卻又不得不承認他是他的兒子。無法將他重新塞回額娘肚子裡,皇父唯一能發泄情緒的,便是給他取了這樣一個名字——胤禩!
禩,“祀”。其他皇子都是帶著福祉出世的,皇父對他們有著殷殷的期待和爲父的驕傲,他們的名字都是“福”,是“祿”,唯有他,是“祀”。取名的時候,皇父一定是希望用他這含著低賤血統的恥辱來祭祀愛新覺羅家的先祖的吧,皇父是以這種方式來向先祖懺悔他一時的衝動,污穢了愛新覺羅家高貴的血統吧。
長大後,更多的人爲他而感到棘手了。一個出身低賤的皇子,卻有著卓絕的能力。皇父不得不注意到他了,那些高貴的哥哥們也不得不開始正眼看他了。也許就是那時候起,皇父萌生了另一個想法,拿他來祭祀愛新覺羅家的江山。他是一塊試金石,用他的一生來刺激、來磨礪愛新覺羅家下一代的君主。
可是,皇父沒有想到,他終究是一個棘手的存在。他一步一步崛起,朝廷中有更多的人注意到他,選擇了跟隨他,當皇父想要復立太子的時候,那些本該屬於他這個皇帝的臣子、滿朝文武卻跪請“立八阿哥爲嗣”,皇父那時候一定很震驚、很憤怒,也開始恐懼了!
皇父一定感覺到了孤立,他老了,他怕了,怕被人棄之如敝,怕座下的龍椅不穩。皇父從八歲登基,對他而言,有父等於無父,有母等於無母,他的一生有許多的女人,幾十個兒女,可是真正屬於他的,唯有那座下的龍椅。失去了龍椅,他便一無所有,所以,他怕了。
他怕帝位不保,他怕愛新覺羅家出一個辛者庫之子的卑賤血統的皇帝。他更不甘心,他堂堂千古一帝,自比堯舜禹湯,三皇五帝,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功績赫赫,又怎能輸給一個他不願意承認的辛者庫之子呢?皇位是他的,下一任的皇帝是誰,只能由他說了算!
最終,皇父將皇位傳給了老四。
老四繼位了,坐在高高在上的龍椅上,改年號“雍正”。可是對雍正而言,他,胤禩,仍然是一個棘手的存在。
想必對於這一點,雍正爺的體會要比康熙爺深刻多了。以致於雍正爺能當衆說出“爾諸大臣內,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謂允禩賢於朕躬,爲人足重,能有益於社稷國家,朕即讓以此位,不少遲疑!”這樣賭氣的話。
呵呵,他與雍正,可謂是老對手了,比鄰而居,卻鬥了幾十年、爭了幾十年。即便是榮登大寶,一個端坐在龍椅上,高高在上,一個跪伏在大殿中,口稱“臣弟”,一君一臣,但——兩人是平等的!這一點,他自己知道,老四知道,朝臣們也知道。他們之間最終還是要一決勝負的!
他敗了。
但不是敗給了皇父,也不是敗給了老四。是敗給了上天,敗給了他自己。
上天給了他“辛者庫之子”的身份,就決定了他永遠不可能登上那個位子,除非他跟弘曆一樣,好命到有個冷心冷血的老爹把有能力的競爭者一個個處理掉。
老四的目標始終是清晰的,就是那象徵著天下至尊的龍椅。老四與皇父一樣,除了那把龍椅,再無其他。
而他,他在乎的太多了。他有額娘,他想要額娘過得好,他要讓額娘不再被那起子踩低捧高的小人欺凌,他要讓皇父承認他和額娘。他還有九弟和十弟,從小一起長大,幾十年的生死交情,他無法置他們於不顧,說他心軟也好,說他婦人之仁也罷,他無法做到像老四一樣,眼睜睜地看著十三被皇父圈禁而隱忍……
與這些他所在乎的人相比,權力只是衍生出來的工具。
所以,他輸了,他從一開始就輸了!輸給了他自己!世上之事,難有兩全。登上那個位置的人,那把龍椅、那至高無上的權力纔是他們的唯一、他們一生的追求!爲此,他們可以忍痛捨棄其他,包括親情,這便是“孤家寡人”!
而他,做不到!
呵呵,“九龍奪嫡”,其實,那把椅子在他心中始終都不是排在第一的。然而,生爲皇子,尤其是身份卑賤尷尬的皇子,想要在這吃人的皇宮中生存下去,除了“奪”,他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他奪了,他爭了,最後一切成空,然而,他不悔!
額娘,胤禩不悔!九弟,八哥不悔!弘旺,阿瑪不悔!
你們……可怨?
與其默默無聞、做一個泡影一樣毫無建樹的皇子阿哥,生時受人欺凌,任人魚肉,死後隨著歲月的流逝煙消雲散,不留痕跡。不如轟轟烈烈一世,縱使成王敗寇、遺臭萬年,也要生留痕、死留名!
呵呵,阿奇那,除宗籍,那又如何?
他愛新覺羅·胤禩,始終都是一個令人忌憚、棘手的存在。即便是死後,到了閻羅殿,連閻王爺都爲他而苦惱。
老四啊,你一定想不到吧。你除了爺的宗籍,爺到了陰曹地府,成了那無祖可依的孤魂野鬼,可爺還是那皇子龍孫,身上留著愛新覺羅的皇族之血,生前更非無名之輩,可跟你雍正帝一較長短,閻王爺卻是無法將爺跟那普通的孤魂野鬼相提並論,竟是難以抉擇。
爺逗留在陰曹地府數百年,可謂看盡人生百態、諸世繁華。這世間之事,無非得與失,起與落。
上一世,爺爭了,因爲有爭的理由,得過、失過、起過、落過,歡欣有之,痛苦有之,希望有之,絕望有之,爺都嘗過了,品過了。
這一世,爺不爭了,因爲沒有了爭的理由。
爺要好好活著,好好享受這偷來的一生……
“小離——”不遠處,傳來一個興致勃勃的少女聲音,“我今天要吃蝦仁水晶餃,要皮薄餡兒多的……”
“洛青姐姐,你怎麼就知道吃啊?還是海鮮……這纔剛用過早膳呢……”小離不滿的抱怨。
“笨啦,我這是提前預訂,人長著一張嘴,不吃幹嘛?姐姐我肯賞臉品嚐你這小丫頭的廚藝,你就該偷笑啦,還敢抱怨……”
……
胤禩閒閒地喝了一口茶,倚在靠背上,脣角勾起一絲笑意,看似雲淡風輕……
或許……也不是沒有爭的理由呢……
作者有話要說: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這樣的胤禩。
但我始終認爲,能在被囚宗人府後,還說出“不願全屍”這樣話的胤禩,不會是一個因爲失敗和痛苦而否定自己一生的人。
沒有胤禩的爭,良妃可能根本無法封妃;九爺和十爺那樣子以母貴、身份不凡的人也不會看見胤禩這個八哥,就更談不上八九不離十這樣糾葛一生的兄弟情誼。
至於說跟四四的鬥爭,我覺得八八從來沒有從心裡真正臣服過四四,即使最後繼位的是四四,所以,即便是四四下了聖旨,除宗籍,改賤命,八八也不一定認可,畢竟四四是他的死對頭,被死對頭打擊、被死對頭罵,也沒什麼稀奇的,除非他們之間真的有些……嘿嘿嘿……當然,如果是老康做出了這樣的事,那八八肯定會劇受打擊的。
喜歡老康和四四的童鞋們莫怪,這只是個人淺見,站在八八的立場上考慮的問題。
事實上,我還是很喜歡四四的,對於老康最後選擇四四做繼承人也是很贊成的,要是選了八八,不一定能做到四四這種程度,八八的忌諱太多了,人情啊。
四四是個合格又令人心疼的皇帝,只除了最後不得不選了個膽小龜縮、閉目塞聽、只貪圖享受的繼承人。
插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