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2節 忙碌的四月

雖說楊紹清歐洲之行的計劃讓楊家上下遭受了一番不小的震動。但比起發生這兩個月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卻也不過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就在楊家召開宗族會議過後三天,以陳邦彥、史可法、沈猶龍等一干內閣尚書爲首的大臣們聯名上表請奏顯德帝爲孫露請封。身爲過渡皇帝的顯德帝自然是不會附逆羣臣們的進柬的。於是他當下便爽快地下詔冊封孫露爲中華王,加九錫。並著令史可法爲其草擬九錫文,向天下褒獎孫露的勳勞。九錫乃是古代帝王賜予諸侯大臣的最高禮遇,屬嘉禮。分別是指衣服朱戶、納陛、輿馬、樂則、牙賁之士、鈇鉞、弓矢、秬鬯等九種器物及待遇,多授予對國家有大功的權臣。事實上,自漢獻帝封丞相曹操爲魏王、楊堅等,在掌握軍政大權後,莫不仿其故事,以求爲之後的改朝換代作準備。因此顯德帝的九錫文一經公佈,無疑就是向全天下敲響了朱明王朝的晚鐘。

因此隨著孫露被受封中華王,加封九錫,朝野上下的聲音也漸漸地統一了起來。上至官宦大夫,下到販夫走卒,均意識到南京城裡的中華女王登極已成不可阻擋之勢。不僅是百姓,就連“老天”似乎也感受到了這股氣勢的強勁。在短短數個月內,從嶺南到遼東,幾乎在帝國的每一個角落都出現了各種吉祥和瑞的徵兆。而那些書寫著祥瑞徵兆的奏章被刻在青藤紙上不斷地送達中華王府中。其中的內容讀來也是頗有趣味,像母雞司晨,桃花冬放之類內容已算不上新奇。至於各地獻上的靈芝、如意、奇石等等吉祥之物更是堆滿了王府的庫房。特別是那些奇石上頭,往往還篆刻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之類的文字。

對於這些所謂吉祥之兆,已然成爲中華王的孫露往往只是一笑了之。她知道當年武則天登基前天下也曾出現過衆多的“吉兆”。武則天甚至還爲此嘉獎過不少人。雖然說這些紛涌迭現“祥瑞之兆”,多多少少都是代表著朝廷內外改朝換代的民意已然蓬勃滋長。但孫露決不會就此當真,更不會拿這些無稽之談來大做文章。因爲她堅信所謂的“祥瑞之兆”不過是強權底下的一個衍生物罷了。是“祥瑞之兆”還是“妖孽作祟”,決定權不在老天爺手裡,而是在握槍桿子的手上。沒有足夠的實力做後盾,再多的吉兆也是枉然。

雖然孫露本人對這些“祥瑞之兆”並不感興趣。但各地省城的主要報紙還是將這些吉兆大肆渲染了一番。通過媒介的作用在短短兩個多月間朝野上下改朝換代的呼聲就被抄得高漲起來。迫於朝野間的壓力,顯德皇帝識相地連續兩次下禪國詔,令湯來賀等人奉詔璽,引百官至首相府獻納。孫露當然是一次又一次地婉言謝絕璽綬,並作表謙辭。

至此孫露受禪前所需要做的準備已然完成得差不多了。無論是在民意上,還是禮數上均已達到了陳子壯等人理想中的狀態。在他們看來現在已是萬事具備,只歉東風了。然而此刻的孫露卻並不忙著讓顯德帝下這最後一道禪國詔。因爲她的還有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沒有完成。

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纔剛剛結束不到半年的國會再一次被召開了。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國會的議員們並不是來此地提交他們的請願書。而是來審議一份對後世發展產生極大影響的法律文件——《中華帝國弘武憲誥》。當然此刻的《憲誥》還未被灌上新名字。但與會的人都知曉這將是下一個新朝代頒佈的第一份《憲誥》。

由國會來審議《憲誥》這樣重要的律法,這在隆武朝時期是不曾發生過的。之前隆武國會的職權只限於審覈內閣交付的預算以及徵稅提案。並通過國會議員各自代表的地方議會來控制地方上繳給中央的稅收,從而使國會得以左右朝廷的財政權。其實從崇禎末年起,明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就已經陷入了癱瘓。弘光帝在位時,南京朝廷對賦稅的徵收範圍更是縮小到了江浙一帶。兩廣、湖廣、福建諸省雖毗鄰京畿,卻始終抱著袖手旁觀的態度。這種情況直到孫露掌權的隆武時期才得以緩解。雖說從那時起南京朝廷有了關稅、私掠金等其他收入方式。但地方上繳的錢糧依舊是中央財政的主要來源。而地方議會的議員們,恰恰就是各地繳稅的大戶。

在隆武朝時期,各地方議會通過選舉產生國會議員,並由國會議員代表該地區進京參加國會。由於國會是每五年一屆,因此期間會由內閣向國會公佈之後五年的計劃。並以該五年計劃爲藍本制定朝廷的五年預算案。再由這五年預算案來決定各省份在之後五年內所需向中央上繳的稅收份額。而省一級的地方議會則能決定其所屬範圍內各州的稅收份額。至於朝廷每一年的預算和結算,則由常任的上國會來進行監督調整。這樣一來帝國的納稅人便能通過國會、議會爲平臺來決定自己繳納的錢該怎麼用。

起先還有不少官僚士大夫擔心過給予國會財政權影響中央的稅收。甚至還有人認爲繳稅的縉紳會以此來刁難朝廷。但通過將近六年的實驗證明,由國會控制財政稅收不但不會影響到國家的財政收入。相反還能極大的提高稅賦的使用效率。因爲同不事生產的官僚們比起來,議員們更關心的是稅收使用的實際效率。他們是決不會象官僚那般,拿自己的血汗錢去慷他人之慨。也不會同意花大把的銀子去做些華而不實的事情。當然在這種制度下,就朝廷來說,要想隨便增加賦稅項目或是提高稅賦額度,確實會比從前困難得多。

而如今孫露讓國會來審議《憲誥》,無疑是又給予了國會一項新權利——立法權。雖說新的《憲誥》是由內閣和司法部制訂的,國會這次的審議也有走過場的味道。但從制度和程序上來說,國會確實是擁有了一定的立法權。當然此時此刻的國會議員們對於這個新權利還未完全適應。但比起當初擁有財政權時來,議員們則更多了幾分的自信與好奇。

這一日,國會雖還未召開,議員們卻已早早地來到休息大廳等候了。雖然衆人數個月前纔剛碰過面,但這期間所發生的一系列變故卻讓他們有了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一干議員在相互寒暄的同時,自然也少不了唏噓一番現實的局勢。而在這種私下的交流中,各方的派系也越發明顯起來。

嶺南、江南、川湘、晉豫,人們依據各自所處地域劃分著各自的派系。當然這種派系也不是渭涇分明的。至少復興黨的得勢讓各方勢力均巴結起了嶺南的財閥們。不過王霖生等江南一系的財閥們,這次倒是一反常態地顯得異常冷靜。他們雖客氣的向衆人打著招呼,卻並沒有象其他人那般屁顛屁顛地巴結粵黨。而是頗有風度地坐在一旁,靜靜地等待著國會的召開。

“王會長,王公子,二位來得可真早啊。”滿面紅光的賈敏則高聲唱了個諾道。

“原來是賈會長啊。罡兒啊,還不快來見過你賈伯父。”王霖生客氣的回了個禮,回頭向兒子囑咐道。

“侄兒見過賈伯父。”王罡恭敬地朝著賈敏則作了個揖。神色之中比起那日在太湖山莊時多了幾分自信,少了幾分輕狂。雖說他的父親乃是上國會議員又是江南商業協會的領軍人物。但王罡能以二十五歲的年紀出任國會議員依舊是件難得的事。這其中亦少不了他自身的努力與魅力。

“噢喲喲,王閒侄如今也是國會議員了吧。真是虎父無犬子啊。王會長您能有這麼一個孩兒,真是羨煞老夫咯。”賈敏則上下打量了一番王罡後,打著哈哈讚賞道。

“那裡,那裡。賈會長您真是過獎了。犬子尚且年輕,日後還須諸位長輩多多提點纔是。”王霖生謙遜的客氣道。

“咳,那裡還談得上提點啊。現在的世道是年輕人的天下,我等都是老骨頭了。”賈敏則撇了一眼對面被衆人包圍著的幾個年輕議員,搖著頭說道。

順著賈敏則目光,王罡打量起了那兩個寵兒道:“廖富麟,二十八歲,臺灣高雄人,隆武四年當選議員。其父廖添丁爲臺南米行魁首。陳同泰,三十一歲,廣州府人,隆武初年當選議員。據說是新安陳家的遠親。”

“王閒侄可真用心啊。恩,不錯,他們都是粵黨,哦,不,應該是復興黨人。”賈敏則跟著長嘆一聲道:“這也難怪,天下都讓人家打下來了啊。”

“賈伯父,準確的說這天下應該是中華王殿下打下來的。”王罡微笑著糾正道。而就在此時偌大個大廳中忽然響起了一陣騷動。王家父子與賈敏則均不由自主地回過了頭。卻見身著一身青色儒服的王夫之在幾個東林一系的議員陪同下也來到了大廳。

毫不在意周圍異樣目光的王夫之,一望見王家父子,便客氣地上前行禮道:“王會長,王公子。”

“哦,是王居士啊。”王霖生父子跟著回禮道。繼而他又向一旁的賈敏則介紹道:“賈會長,這位是湖廣來的王夫之王居士。王居士,這位是松江商業協會會長賈敏則。”

“賈會長,幸會,幸會。”王夫之聽罷又向賈敏則作了個揖。

“哦,王居士客氣了。客氣了。”賈敏則一邊客氣的回著禮,一邊仔細的觀察起對方來。之前他就已經知道王霖生在與東林黨接觸。也聽說了東林黨的新鉅子是一個叫王夫之的年輕人。但此刻一見,他依舊得在心中感嘆眼前這個書生的年輕。不過他對王夫之等人的出現亦是頗感納悶。覺得東林黨這時候怎麼還有臉面來參加國會?

其實不止是賈敏則,在場的其他人心中也有著同樣的疑問。而王夫之也能從周圍人那種藐視的目光中感受到這種疑問。不過王夫之本人依舊顯得鎮定自若。今日的國會對東林黨人來說至關重要。這是也是東林黨重回政壇所要邁出的第一步。因此就算明知會受人白眼,王夫之還是毅然決定出席。

正當衆人略帶生疏的寒暄之時,大廳裡再此響起了騷動。不過與前一次不同的是,人羣中的聲響顯然帶著敬慕與尊重。因爲來人不是別人,正是上國會的議長陳子壯。而在他身旁陪同著的則是新《憲誥》編撰負責人黃宗羲。雖然在場的議員紛紛熱情地向他們打招呼。但陳子壯卻只是頷首點頭後,便徑直地走到王霖生等人這邊主動打招呼道:“王會長,賈會長,你們都到了啊。”

“啊,陳議長,您老也來了啊。”王霖生與賈敏則雙雙回禮道。

“今日可是審議《憲誥》的大事。老夫身爲議長,怎能不到場呢。”陳子壯爽朗的一笑道。繼而他又望了望一旁的王夫之道:“這位想必就是衡陽來的王居士吧。”

“晚生王夫之見過陳議長,見過各位大人。”王夫之連忙拱手行禮道。

“王居士不必多禮。老夫久聞王居士的才名,如今一見果然氣度不凡。這次國會召開得較爲倉促,卻也能召集到如此衆多的有識之士,老夫這個做議長的也很是甚感欣慰啊。”陳子壯以欣賞的目光注視著王夫之道。而他身旁的黃宗羲卻只是禮節性的拱了拱手並沒搭理對方。

“陳議長,過獎了。吾等身爲議員代表民意。朝廷要訂立新法,徵詢民意。吾等自當前來履行自己的職責。”王夫之謙遜的回答道。

“好一個代表民意!這正是朝廷召開此次國會的本意。如果到場的議員均能本著王居士這樣的想法來參加此次國會,那就是朝廷之福了。”陳子壯微微頷首點頭道。正當他想同衆人進一步寒暄之時,身後的侍從卻在他耳邊耳語了幾句。於是陳子壯當下便歉然地向衆人告辭道:“諸位,請自便。老夫得先行入場準備了。”

說罷陳子壯便同一行人匆匆入了主會場。眼看著陳子壯等人遠去的背影,王夫之目光卻始終停留在一個人的身上。作爲被注視者的王宗羲似乎也感受到了從身後傳來的關注。可當他轉過頭時,剛纔的那種感覺已然消失了。只見遠處站著的王夫之正客氣的同周圍人寒暄著。於是他不自覺地就皺了皺眉頭向身邊的陳子壯問道:“剛纔那個叫王夫之的青衣書生應該就是新的東林鉅子吧。”

陳子壯意味深長地掃了王宗羲一眼後,點頭道:“恩,不錯。他便是新一任的東林黨魁。王上在五天前就已經欽點其爲上國會議員了。”

【……】@!!

()

第1節 明朝的綠野仙蹤第285節 克漢城朝鮮王被廢 受邀請中華軍過江116 喬議員感嘆新預算王公子探聽新內閣166 沈廷揚批駁當朝政黃宗羲冷諷託夢人107 舉天學諸生排夷學拋石子女皇釋科學第1節 姻親之盟167 入軍校皇子初長成論預言君臣議時世203 爲解壓中華忙移民承夫志女皇設基金第36節 新朝官制第297節 欲效華博士進直言 析戰局王室圖雙贏第20節 訪水城使團受款待設晚宴衆商求財路57 得雛鳳楊紹清幸喜廢國會英格蘭惶恐55 仿武器英倫初成效識龍威護國忌黃禍第364節 訪英國宗羲薦鄭森 清欠款英主達心願第十六節第37節 揚帆第331節 遇援軍英軍得解圍 謊稱援施瑯勸盟友第46節 結束與開始第14節 漢奸第18節 國會(二)105 歐洲博士開壇講課中原書生針鋒相對56 賢親王贊慕牛津圈玻意耳執意赴中華36 御花園女皇訓皇子科技宮尚書示專利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38 頻漏氣寶機難投產鬧棉荒夷布入中原第324節 上年報內閣備對帳 聞報告女皇議流民第34節 百舸爭流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第2節 魯冀防線第28節 蜀中攻略(五)第12節 太后的決斷第232節 御書房女皇教皇子 爲草案諸臣齊進言第46節 忠烈廟第9節 盛宴(四)第21節 山海關第16節 前夜(上)第368節 四奔走法王欲結盟 爲南美羣臣生歧義第33節 民惟邦本第257節 遊說客國會忙內外 西夷使帝都謀利益154 東賽汗山官軍遇襲布爾干城蒙兵送信第362節 陳家明送妻做了結 姚啓聖坐鎮衙門口 黑色柳丁第378節 會恩師孫露吐心聲 初長成皇子欲受封第16節 分歧第26節 虎狼之師33 互角力提案藏乾坤謀席位黨爭狼煙起24 中式國會政法熔權申明亭前大選開鑼第四十三節28 十六鋪口當家行禮水城上下市民選官第276節 中華軍終抵鄂畢河 羅剎督軍府聞求援187 喬承雷立志做記者顧炎武不滿辭教案第13節 巾幗英雄第20節 湯若望208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57 得雛鳳楊紹清幸喜廢國會英格蘭惶恐第244節 爲霸業內閣擬計劃 尋金礦百姓闖關東173 女皇駕臨蒙古草原小皇女御駕惹是非99 桂飄香文鼎赴秋闈楓染紅成功遊京都97 金鑾殿寧人拒聖恩御花園皇夫議民權168 弘武帝北訪收番王兩重臣爲國起爭執第45節 受降第319節 回京師夏完淳覆命 見女皇衆議員暢言186 開商路晉商建銀行生歧義兄弟互辯駁第36節 決戰牧野(二)第332節 追友軍鄭森赴戰場 卡奇灣旗艦對旗艦第30節 編制192 回京路女皇賞楓葉乘御輦皇夫進納言36 御花園女皇訓皇子科技宮尚書示專利第27節 山西烽火(三)第10節 大海我來啦!第211節 遇天兵西藏王求救 聞喜訊達賴佛勸降63 爭標段晉商巧貸款爲商務倭朝遣特使130 成正果國會終落幕互試探草原盛會起第四十六節第214節 接玉牌成功受重託 拜王府志寧尋證據第17節 中國風狂掃歐羅巴漢使團初臨羅馬城62 黃太沖怒駁僞科學北諸府籌備開棧道157 紅海畔蘇萊曼起事南京城弘武皇定策40 精心炮製航海條例英吉利海狼煙四起135 展抱負宗羲直仗言冷處理女皇顧大局131 投無路滿人附蒙古暗較勁土汗大斗法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335節 聞買賣羅威巧周旋 歷千辛法使回巴第292節 放國債香江私做主第35節 決戰牧野(一)第十三節楔子57 得雛鳳楊紹清幸喜廢國會英格蘭惶恐第289節 儒法爭御前互辯論 尊孝道皇長子探病第12節 大魚吃小魚第368節 四奔走法王欲結盟 爲南美羣臣生歧義139 世澤憂嘆商人戰爭存古堅持軍人職責第344節 傳皇子女皇嚴訓斥 見聖上學士報喜訊206 大隅海施瑯扭乾坤臨覆滅倭艦殊死搏第327節 下決心施瑯意決戰33 互角力提案藏乾坤謀席位黨爭狼煙起138 受重託鄭森押黃金苦守關完淳終升遷第14節 歷史的界線第5節 科舉36 御花園女皇訓皇子科技宮尚書示專利第9節 川藏道朝廷設茶行 滇藏道流寇課重稅
第1節 明朝的綠野仙蹤第285節 克漢城朝鮮王被廢 受邀請中華軍過江116 喬議員感嘆新預算王公子探聽新內閣166 沈廷揚批駁當朝政黃宗羲冷諷託夢人107 舉天學諸生排夷學拋石子女皇釋科學第1節 姻親之盟167 入軍校皇子初長成論預言君臣議時世203 爲解壓中華忙移民承夫志女皇設基金第36節 新朝官制第297節 欲效華博士進直言 析戰局王室圖雙贏第20節 訪水城使團受款待設晚宴衆商求財路57 得雛鳳楊紹清幸喜廢國會英格蘭惶恐55 仿武器英倫初成效識龍威護國忌黃禍第364節 訪英國宗羲薦鄭森 清欠款英主達心願第十六節第37節 揚帆第331節 遇援軍英軍得解圍 謊稱援施瑯勸盟友第46節 結束與開始第14節 漢奸第18節 國會(二)105 歐洲博士開壇講課中原書生針鋒相對56 賢親王贊慕牛津圈玻意耳執意赴中華36 御花園女皇訓皇子科技宮尚書示專利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38 頻漏氣寶機難投產鬧棉荒夷布入中原第324節 上年報內閣備對帳 聞報告女皇議流民第34節 百舸爭流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第2節 魯冀防線第28節 蜀中攻略(五)第12節 太后的決斷第232節 御書房女皇教皇子 爲草案諸臣齊進言第46節 忠烈廟第9節 盛宴(四)第21節 山海關第16節 前夜(上)第368節 四奔走法王欲結盟 爲南美羣臣生歧義第33節 民惟邦本第257節 遊說客國會忙內外 西夷使帝都謀利益154 東賽汗山官軍遇襲布爾干城蒙兵送信第362節 陳家明送妻做了結 姚啓聖坐鎮衙門口 黑色柳丁第378節 會恩師孫露吐心聲 初長成皇子欲受封第16節 分歧第26節 虎狼之師33 互角力提案藏乾坤謀席位黨爭狼煙起24 中式國會政法熔權申明亭前大選開鑼第四十三節28 十六鋪口當家行禮水城上下市民選官第276節 中華軍終抵鄂畢河 羅剎督軍府聞求援187 喬承雷立志做記者顧炎武不滿辭教案第13節 巾幗英雄第20節 湯若望208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57 得雛鳳楊紹清幸喜廢國會英格蘭惶恐第244節 爲霸業內閣擬計劃 尋金礦百姓闖關東173 女皇駕臨蒙古草原小皇女御駕惹是非99 桂飄香文鼎赴秋闈楓染紅成功遊京都97 金鑾殿寧人拒聖恩御花園皇夫議民權168 弘武帝北訪收番王兩重臣爲國起爭執第45節 受降第319節 回京師夏完淳覆命 見女皇衆議員暢言186 開商路晉商建銀行生歧義兄弟互辯駁第36節 決戰牧野(二)第332節 追友軍鄭森赴戰場 卡奇灣旗艦對旗艦第30節 編制192 回京路女皇賞楓葉乘御輦皇夫進納言36 御花園女皇訓皇子科技宮尚書示專利第27節 山西烽火(三)第10節 大海我來啦!第211節 遇天兵西藏王求救 聞喜訊達賴佛勸降63 爭標段晉商巧貸款爲商務倭朝遣特使130 成正果國會終落幕互試探草原盛會起第四十六節第214節 接玉牌成功受重託 拜王府志寧尋證據第17節 中國風狂掃歐羅巴漢使團初臨羅馬城62 黃太沖怒駁僞科學北諸府籌備開棧道157 紅海畔蘇萊曼起事南京城弘武皇定策40 精心炮製航海條例英吉利海狼煙四起135 展抱負宗羲直仗言冷處理女皇顧大局131 投無路滿人附蒙古暗較勁土汗大斗法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335節 聞買賣羅威巧周旋 歷千辛法使回巴第292節 放國債香江私做主第35節 決戰牧野(一)第十三節楔子57 得雛鳳楊紹清幸喜廢國會英格蘭惶恐第289節 儒法爭御前互辯論 尊孝道皇長子探病第12節 大魚吃小魚第368節 四奔走法王欲結盟 爲南美羣臣生歧義139 世澤憂嘆商人戰爭存古堅持軍人職責第344節 傳皇子女皇嚴訓斥 見聖上學士報喜訊206 大隅海施瑯扭乾坤臨覆滅倭艦殊死搏第327節 下決心施瑯意決戰33 互角力提案藏乾坤謀席位黨爭狼煙起138 受重託鄭森押黃金苦守關完淳終升遷第14節 歷史的界線第5節 科舉36 御花園女皇訓皇子科技宮尚書示專利第9節 川藏道朝廷設茶行 滇藏道流寇課重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镇县| 杨浦区| 儋州市| 思南县| 独山县| 团风县| 湖南省| 清徐县| 宜州市| 望江县| 冕宁县| 云南省| 外汇| 绥芬河市| 伊川县| 沾化县| 宽城| 尚义县| 南昌县| 清镇市| 邵阳县| 石阡县| 潢川县| 韶山市| 黄龙县| 酉阳| 自贡市| 西畴县| 兴安盟| 武定县| 高密市| 南京市| 宁德市| 利辛县| 祁东县| 尖扎县| 临桂县| 山东省| 灵寿县| 中宁县| 保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