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池很不幸,半路上她們遇到一隻野犛牛,受驚嚇一直追趕起她們,一羣人呼地跑散了 。
因爲揹著其木格,拖雷沒有走遠,被驚叫聲吸引過來了。
拖雷放下其木格,跑過去一箭射死了這隻瘋牛,不然這些姑娘家非得嚇破膽了。
有一個侍女雙手捂著臉,像是受傷痛苦的樣子,拖雷過去問她,“你還好嗎?”
連池躲開拖雷,壓著聲音說,“我不妨事。”
拖雷不放心的問,“你臉上怎麼了?要緊嗎?”
連池把臉轉過去,說,“我的臉被樹枝劃了個小傷口,你不用管我,先走吧。”
他不由注意起她,說,“我有外敷藥,你擦上就不會留疤了。”
說著他就打算檢查一下她的傷口。
連池透過指縫看他靠近,慌忙說,“王子別過來,我臉上留了道血口子,很醜,不想讓王子看到。”
拖雷仔細地想了一會,終於說,“你是怕我嫌你醜?”
她是爲了留他個好印象?
他想,這少女不看五官,只看她露在外面的臉頰和身段,可以稱得上是美人,難免會生出其他的心思。
連池見拖雷總也不走,怕再呆下去要露餡了,說,“王子別取笑我,我這樣子不能入王子的眼,王子快走吧。”
拖雷也不便強留,拋下連池繼續尋找歧國公主了。
他耽擱了一會,歧國公主已經被人找到了,幸好人安然無恙。成吉思汗令大家各自回去歇息,第二天還有蒙古的客人來臨。
拖雷很快就把這個女子拋到腦後去了。
蒙古人這次來的貴客不是外人,而是蒙古結盟的泰赤兀女族長和她的小女兒脫忽思。成吉思汗也沒有拘禮,不僅帶上了新婚的歧國公主,還允許小脫忽思坐在他身邊。
拖雷來得最晚,就坐在最末的一個位置上。
成吉思汗昨天像是哄了歧國公主一晚,爲了安慰歧國公主,特地沒有讓其木格來宴會。
歧國公主好像忘記了昨天的不愉快,跟大汗很是親密。她和大汗耳語了幾句,成吉思汗就招手讓拖雷過去。
拖雷過來,小脫忽思把裝滿美酒的酒杯奉給他。他跟父汗討論了幾件軍務,成吉思汗便問他說,“你說金國還有一位公主,是徒單太后的義女。”
拖雷說,“正是。”
成吉思汗說,“那正好,歧國公主是太后的女兒,她一定清楚。”
金國一直沒有連池的消息,拖雷也不明白原因。歧國公主很友善地對拖雷笑道,“拖雷王子可否把這位公主的情況告訴我?”
拖雷簡單地把連池的來歷跟歧國公主說了一遍。
歧國公主越聽越覺得熟悉,最後明白過來,突然格格地笑了。
歧國聽完笑得只剩一雙彎彎的眉眼,她頑皮地說,“我母后確實沒收過義女,所以宮中實在沒有拖雷王子所說的人…….”
她亮晶晶的眼睛冒出一絲狡黠,“不過,我有個容貌上佳的侍女,今天陪送給拖雷王子,作爲歉意,大汗看可好?”
成吉思汗當然不會拒絕,“好,那位公主一時也找不到,就先把你的侍女賞給他吧。”
拖雷還在尋思,怎麼連宮中歧國公主都不知道有連池。
他想過有很多種可能,比如,連池躲起來是不願意再見到他了。
他思考間,轉頭聽見父汗賞婚。
拖雷感到異常煩悶,這場合他又無法拒絕,草草地謝了父汗的好意,就要退下。
一旁倒酒的脫忽思突然說,“大汗,他就是拖雷嗎?”
成吉思汗一向寵愛她,不介意她打斷自己的話, “不錯,他就是我的幼子拖雷。”
脫忽思不假思索地說,“大汗,我以後也要嫁給他。”
成吉思汗樂了,逗她說,“脫忽思你說說,爲什麼要我的拖雷?”
脫忽思歪著腦袋想了想,“因爲他和大汗最像。”
這下成吉思汗和歧國公主都哈哈大笑起來。拖雷讓他們打趣了一番,起身告辭回座位了。
成吉思汗摸著下巴,高興之餘,想起是該賞賜大家了。
他端起奶酒,宣佈說,“今晚大家都在這,我要把這次金國進貢的財寶和奴隸,都分賞給大家。”
蒙古人紛紛起鬨恭喜,“大汗英明。”
只有脫忽思跑下了主席,對拖雷說,“拖雷哥哥,我長大之後要嫁給你,你一定要記得我啊。”
用五彩發繩分了髮辮的小女孩,面對拖雷甜甜笑著。
拖雷放下酒杯,醉意朦朧地問她,“你是泰赤兀族長的女兒?”
脫忽思乖巧地點點頭,“我叫脫忽思。”
拖雷只是輕笑一聲,並沒有將一個小女孩的話放在心上。
歧國公主回來,心情非常愉悅,一邊讓侍女梳著頭,一邊微笑。
侍女問她,“是大汗賞賜公主了嗎?”
想起剛纔拖雷悶悶不樂的樣子,歧國終於解了一把氣。誰讓他在她大婚的時刻冒犯了她呢。
報復其木格的計劃比她想像得更順利。她幾乎可以想得出,其木格得知消息後惱怒的樣子。
送連池金刀的主人,原來是王子拖雷。只要能氣到其木格,她願意把她送給拖雷。
歧國從鏡子裡看連池,眨了眨眼睛,“連池,那個送你金刀的朋友,他究竟是誰?我可是答應你要好好教訓他的。”
連池慌忙說,“公主,不必說了,我們並沒有見過幾次面。”
今天,連池也看到了拖雷和其木格,他們樣子很是親密,應該是他的戀人吧。
歧國說, “連池,你不要怪我。”
連池說,“公主什麼意思?”
歧國一本正經地說,“連池,我一人離開金國遠嫁蒙古,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你要是可以,會站我一邊嗎?”
連池說,“公主,我自然站在你這邊。不過有些人的話,公主不必太放在心上。”
歧國得了連池的承諾,放心了。她點點頭,閉上了眼睛休憩。
她像是睡著了,好一會沒動靜,一陣子突然開口說,“連池,你和我去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