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原詩。
七言絕句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我們先簡單翻譯一下。清明節這天,細雨下得紛紛揚揚,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問一聲牧童,哪裡纔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這麼有名的一首詩,能不能改編呢?首先,我們試著改成獨幕劇。
獨幕劇 清明
【清明時節
【雨紛紛
【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該獨幕劇有時間(清明時節),有地點(路上),有情景描寫(雨紛紛),有人物(行人和牧童),有對話(借問酒家何處有、杏花村),有表情(欲斷魂),有動作(遙指),結構、劇情均完整。
全劇僅僅通過幾個標點符號,以及斷句變化,就將原詩改編成一個完整的獨幕劇,實屬佳作,堪稱一絕。
那麼,這首清明詩還能不能做一些改動呢?當然可以,我們先試著每句減一字,變成六言絕句。
減字清明詩 六言詩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慾斷魂。
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點評:每句減一字,基本意思未變,顯得更簡潔明瞭。
還能不能再減?我們試一試。
減字清明詩 五言詩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點評:第一句,清明就是時節時令,“時節”二字多餘;第二句,行人不是在路上難道在牀上?“路上”二字多餘;第三句本身就是疑問句,再加“借問”二字,實屬多餘;第四句,不管是牧童還是農夫,有人回答就行,只要知道何處有酒家即可,“牧童”二字多餘。本詩由七絕完全變成五絕,意思照樣連貫,而且顯得精煉,全詩基本不受影響。
還能不能再減?我們再試一試。
減字清明詩 四言詩
清明時節,路上行人。
酒家何處?指杏花村。
點評:保留關鍵詞語,脈絡照樣清晰。關鍵點依舊交代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難道就不能再減字了麼?還可以試一下。
減字清明詩 三言詩
清明節,路上人。
酒家有?杏花村。
點評:只剩下骨架,但仍能 明白要表達的意思。
還有沒有減的餘地?
減字清明詩 二言詩
清明,行人。
酒家?杏村。
點評:中國文字博大精深,這樣讀來照樣有趣。
減成一個字行不行?
減字清明詩 一言詩
雨,人。
酒?村。
這樣行不行?讀者來點評。
最後,我們看一看另一種斷句改成的清明詩。
斷句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評:通過重新斷句,把全詩的原意完全改變了。
以上只是文字遊戲,再怎麼改,也抵不過原詩的藝術高度。
讓我們再來欣賞一遍這首小詩。全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爲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體現了高超的藝術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