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歷史的必然
姜伯軍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這是以毛澤東同志爲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不斷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建立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發展道路。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自己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將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推向前進。”在中共十六屆二中全會上,胡錦濤同志進一步強調,“推進政治文明建設,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
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而作出的歷史選擇。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長期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中國共產黨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投身於爲廣大人民爭取解放的革命,經過長期浴血奮戰,最終結束了近代中國任人宰割和欺凌的屈辱歷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形成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制度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這些政治制度既適應於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又同中華民族的歷史、民族特點和文化傳統相承接,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求,充分體現全國各族人民根本意願和根本利益。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我們黨和人民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愈加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內涵豐富、意義深遠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它們集中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色和優勢,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要求,在這一制度中,中國共產黨是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執政黨。民主黨派是代表各自所聯繫的一部分羣衆同共產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各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這一制度既有利於充分反映人民羣衆的要求、集中人民羣衆的意志、維護人民羣衆的利益,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創造性,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使社會政治生活充滿活力,又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工作效率,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
政治協商制度,對於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實現最大多數人民當家作主,具有重要意義。
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必須重視的問題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走自己的路。世界上沒有什麼絕對的、抽象的政治發展,一切政治發展都是相對的、具體的,總是同一定的經濟基礎、階級利益和社會歷史條件相關聯的。由於歷史文化傳統和國情不同,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國體和政體與資本主義國家有本質的不同。我們切切不可忘記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與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本質區別,不可忘記堅決抵制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模式的滲透。無論在任何時間、任何條件下,我們都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不能削弱和放棄人民民主專政;必須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種議會制度;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種多黨制。我們應該牢牢把握這些基本要求,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推向前進。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通過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國家重大問題上進行民主協商、合作共事,逐步使國家大政方針和羣衆生活重大問題的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繼續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尊重人民羣衆的首創精神,引導人民羣衆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適合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新形式,進一步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村民自治、社區居民自治和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逐步擴大人民羣衆管理基層事務的民主權利,充分發揮人民羣衆當家作主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以及黨和國家事業的推進,對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保證立法和決策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志;要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同民主黨派合作共事,更好地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保證人民政協圍繞民主和團結兩大主題,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作用,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這爲我們的實踐指明瞭前進方向。
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需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革故鼎新,興利除弊,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必須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緊密結合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有步驟、有領導、有秩序地推進政治體
制改革,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的內容很多。按照十六大的要求,重點要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改革和完善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機制,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規範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的關係,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加強黨對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人民團體的領導,支持他們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更好地成爲黨聯繫廣大人民羣衆的橋樑和紐帶。要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健全深入瞭解民情、廣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要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形成行爲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要按照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的要求,推進司法改革,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從制度上保證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要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廣納羣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把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來。要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決策和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爲人民謀利益。
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在世界各國,民主、自由和人權都是具體的、相對的,而不是抽象的、絕對的,跟一個國家的政治狀況、經濟發展、歷史傳統、文化結構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有很大關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爲實現最大多數人民當家作主開闢了廣闊的前途。社會主義愈向前發展,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民主也向前發展,這一點毫無疑義。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卻是一個連續的、逐步累積的、不斷髮展的過程,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重大任務,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不可能一蹴而就。建國以來的實踐表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巨大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國家在原則上能夠實行最充分、最切實的民主,但這並不等於能夠很快地、完全地自動實現。由於我國有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傳統,又沒有經歷過完整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加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還比較短,儘管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還不完善,距離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需要和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目前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文明建設還受到很多歷史的、現實的條件限制。因此,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必須採取從點到面、從局部到整體、從表面到深層、從單項改革轉向整體改革的推進方式,循序漸進,逐步深入。
(責任編輯:廖繼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