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三十二章 鹽池製鹽

清晨的陽光瀲灩著粼粼水光,寬闊的鹽池之畔,張遼帶著荀彧、郭嘉以及河東郡丞王邑、毌丘興等人在查看鹽池。

不同於董卓和王允當政之時,那時候張遼對掌控鹽池頗有顧忌,此時李傕、郭汜當政,他卻不在乎了,掌控了鹽池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鹽池運作起來,而且要運作的更好,成爲自己的重要賦稅來源。

整條鹽池東西長五十一里,南北寬六裡,池南橫著中條山,形如臥弓,山頂有桃花洞,水流入鹽池,作爲鹽池的水源,否則每日蒸發(fā),遲早乾涸。

鹽池極爲寬闊,但鹽池四周開闢出來的鹽田卻更寬闊,一望過去處處雪白,只是鹽田的分佈卻大大小小雜亂不一,這是各個世家各自劃分、各自曬鹽的結果。

張遼當初剛擔任河東太守之時,就瞭解過鹽池產(chǎn)鹽之法,鹽池四面墾地爲畦,引水沃之,水耗鹽成。每年二月墾畦,四月引水,夏季曬鹽,八月而止,也要看天時。

不過此行除了幾個屬吏,還有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老鹽工隨同,給他講解鹽池的情況,他對製鹽之法瞭解的更細了。

如今的河東鹽池,製鹽方法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方法是最古老的撈採法,直接讓鹽工下到鹽池裡撈採,因爲鹽池之水天長日久蒸發(fā),水底積累了大片的結晶石鹽,只要撈採上來便可食用,這種方法比較簡單,但是隻適宜在淺水區(qū)進行,鹽池浮力大,在深水區(qū)人無法下潛,常要墜著石頭,撈採很難,也頗是危險。

第二種方法是煎煮法,是將鹽池之水蒸發(fā)到一定程度,成爲滷水,再將滷水倒入鍋裡生火煎煮,水乾得鹽。

不過這兩種方法,規(guī)模和產(chǎn)量都太小,而且河東鹽池之水帶有苦味,這兩種方法制出的鹽質量差,都帶有苦味,所以河東鹽在商周春秋之時又被稱爲苦鹽。苦鹽一般都是賣給貧民百姓或是異族。

張遼在一處鹽工撈採處停下,嚐了嚐他採出的鹽,皺起眉頭,直接撈採出來的鹽確實很苦澀,與後世的鹽味道差的太多。

除了這兩種方法,第三種方法就是懇畦澆曬法了,在鹽池四周築鹽田,修鹽畦,也就類似於數(shù)尺深的淺池,而後挖掘一條水溝,將鹽池之水引入鹽畦,經(jīng)風吹日曬,水蒸而鹽出。

這時,荀彧在一旁道:“主公,先秦之時,以懇畦澆曬之法曬出來的鹽同樣是苦的,後來鹽工慢慢總結出一些經(jīng)驗,採用了分畦澆曬,分離出鹽水中的芒硝,鹽質纔好了些。

“芒硝?”張遼的化學水平實在一般,不懂得什麼是芒硝。

荀彧走到一處鹽畦邊上,彎腰捻起幾顆粗大的白色顆粒,給了張遼,張遼放在嘴裡嚐了嚐,苦多於鹹,他皺眉道:“這就是芒硝?”

荀彧點頭道:“不錯,河東鹽池水中除鹽外,還溶有芒硝諸多雜物,故而池水苦鹹。”

張遼奇道:“如何分離芒硝?”

鹽池中多有其他雜物他知道,如果是後世,通過各種化學手段,自然能輕易分離,但這個時代,他們卻是怎麼分離的?

“此借天時之力也。”荀彧指著左側的一片鹽畦,道:“鹽工多將鹽田分爲四畦,第一畦最大,秋八月之後,引入鹽池之水,日曬水耗,成爲滷水,至嚴冬之時,滷水中則有芒硝析於池底。”

張遼點了點頭,有些明白了,滷水冬季析出芒硝,這應該是利用溫度變化,在低溫狀態(tài)下,芒硝溶解度降低,最先被析出。

荀彧指著緊鄰一個鹽畦道:“待第一畦芒硝析盡後,已是來年三月,則引此滷水進入第二畦,到夏初之時,滷水表面有此白絮生成,鹽工稱之爲‘發(fā)模糊’,此時滷水謂之陽水,陽水依然甚苦。”

張遼點了點頭,看向第二畦,此時已是四月中,果然,這第二畦的滷水表面有著大片的白色絮狀物,他估摸著,這應該還是通過溫差變化析出其他雜質,但張遼也不明白這些白絮究竟是什麼物質,他取了一些嚐了嚐,卻是比芒硝還苦。

荀彧又指著緊臨的第三鹽畦道:“第二畦白絮生成後,便可將陽水引入第三畦,第三畦池底有芒硝壓實而成的硝板,經(jīng)過此畦,陽水中白絮可沉澱殆盡,硝板卻越積越厚,最終只餘下滷水,此水謂之*******張遼看著這第三處鹽畦,若有所思,白絮沉澱如此之快,硝板又加厚,恐怕不只是自然沉澱,應該伴隨著白絮與池底硝板的化學反應。

接著荀彧指著第四個鹽畦道:“最後將**引入第四畦,水深一尺,只需風吹日曬,五六日便可結出鹽花,此爲‘落鹽’,水乾則鹽出,再無苦味。”

張遼看到這個鹽畦邊上還落著一些鹽粒,應該是去年落下他,他捻出一顆鹽粒,放在嘴裡嚐了嚐,這鹽粒雖然還是有點微苦,但口感卻比撈採出的鹽要強出百倍了。

他不由讚歎百姓和鹽工的智慧,雖然他們不明白鹽池之水析出雜質的化學原理,但他們卻能在勞動中總結,利用一年四季的溫差變化,巧妙的將其中的芒硝、白絮等物質分離出來,著實難得,誠如荀彧所言,此借天時之力也。

荀彧嘆道:“此四畦法所產(chǎn)之鹽雖好,卻需歷經(jīng)寒暑一載,儲存滷水有限,用時頗長,更不能出差池,故而所產(chǎn)之鹽不足以供應四方,百姓所食之鹽則皆是直接引水入池曬制而來的苦鹽。”

張遼點了點頭,他明白荀彧的話,四畦法制作出來的鹽多半都供了朝廷和公卿豪強,尋常百姓吃的還是苦鹽。

張遼皺眉看了看四面一片片分佈凌亂、大小不一的鹽畦,斷然道:“文若,今年秋後,可發(fā)動將士與青壯將這四面鹽畦全部重修,拓寬十里,重新劃分佈局,皆修成四畦。”

原來鹽池由豪強掌控,各自爲政,混雜不堪,若是重新整修後,統(tǒng)一工序,那樣每年的鹽產(chǎn)量會大大增加,質量也會比原來的好。

“喏!”荀彧應了聲,又微笑道:“主公此舉大佳。”

張遼呵呵一笑,這時從不遠處突然傳來一陣歌聲:“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張遼不由看向一旁的老鹽工,笑道:“沒不想這鹽工之中,居然還有人能唱出上古虞舜所做之歌。”

老鹽工忙道:“將軍有所不知,此地鹽工,都能唱‘南風歌’,南風起,鹽始生,南風實乃天賜之寶哪。”

張遼失笑道:“長者何出此言?南風雖好,莫非這東風、西風便不濟事乎?”

在他看來,只要是風力,就能加快蒸發(fā),應該不分東南西北風吧。

沒想到那老鹽工卻點頭道:“正是如此,南風最佳,東風尚好,若是在曬鹽時遇到東北風或西南風,滷水便會‘粥發(fā)’,像米糊一樣,所生之鹽比撈採上來的苦鹽更要苦澀難吃,因而在我等鹽工眼中,這南風實乃蒼天所賜,不可不敬之。”

張遼不由大奇,看向河東郡丞王邑:“果真如此乎?”

王邑點了點頭:“稟將軍,正是如此。”

荀彧、郭嘉不由嘖嘖稱奇,紛紛感嘆造化之奇。

張遼卻沉思起來,他可不信什麼南風是蒼天所賜,若是東南西北風果然效果不同,那必然是另有原因。

他沉吟道:“南風出鹽,必有其故,所謂南風暖,北風寒,東風溼,西風乾,想必是這寒、暖、幹、溼,對出鹽也有影響。”

他自然知道,溫度在很多化學反應中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而東南西北風的不同,多在於寒流和暖流的差別,應該是這個因素造成了鹽水中芒硝或其他物質含量提升,導致結晶出來的鹽發(fā)苦。

聽了張遼所說,那老鹽工身子一顫,喃喃道:“將軍此言,倒是有理哪,細細想來,凡東北風和西南風來時,天氣多半發(fā)冷,恐怕正是如此!……滷水冬出芒硝,夏發(fā)模糊,莫非也是因爲寒暖不同的緣故?”

這老鹽工世代從事鹽業(yè),技藝精湛,經(jīng)驗豐富,聽了張遼的話,頓時恍然大悟,想通了很多道理。

荀彧和郭嘉也是大智之人,聞言登時恍然。

郭嘉連聲讚道:“主公能觀表而知本,吾不如也。”

就連荀彧也點頭附和,張遼這般本事,確實令他們佩服。

張遼咧了咧嘴,正要正要說話,老鹽工突然又道:“將軍,還有一事,我等鹽工惑之久矣,冒昧請將軍解惑!”

“哦?”張遼看了看滿是期待的老鹽工,笑道:“說來聽聽。”

沒想到就在這時,天空突然傳來一陣轟隆隆的雷聲,他們不由愕然看去,卻纔發(fā)現(xiàn)不知何時天空竟然有了一片雨雲(yún)。

王邑面色微變,忙道:“將軍,這曬鹽之時最怕暴雨洪災,一旦四面有洪水入池,今年的曬鹽之事便要歉收了。”

聽王邑這麼一說,張遼面色也變得凝重起來。

第二百七十七章 馬蜂窩第三百一十二章 解縣第三十一章 正主出現(xiàn)第三百一十章 衛(wèi)仲道第二百七十一章 明白第四百四十七章 巨弩第四百二十五章 猛攻第三百四十九章 常山第五百二十八章 什麼是屠殺第四百零一章 郿塢救人第二百五十六章 震怒第一百六十八章 濟難第一百四十九章 蔡琰第四百二十四章 搶馬第三百七十九章 司隸校尉第一百三十五章 遷都之始第五百七十五章 愈亂第二百七十八章 撥馬便跑第一百六十九章 退卻第五百七十二章 劉協(xié)的決定第七百一十一章 落幕第六百五十二章 退走第四十章 離開第一百五十二章 強行招攬第五百三十九章 十萬第三百九十六章 詔令至第三十五章 敘舊第五百三十九章 十萬第五百五十六章 蝗災來襲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紹入主冀州第二百六十二章 戰(zhàn)孫堅(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遷都之始第五百九十二章 北渡第一百四十二章 遊俠第五百一十七章 兗州第四百一十章 長安亂(三)第三百一十二章 解縣第五百四十八章 陳宮之謀第五百六十七章 黎明第一百三十七章 慘象第七十四章 真正目標第二百四十五章 損策詐敵第三百零一章 使君上任(十)第四十二章 胡姬酒家第一百三十三章 抉擇第一百九十五章 攔截曹操第二百零二章 俘虜與兵符第五百七十一章 紛亂第一百二十八章 洞房(一)第三百九十章 決裂第一百七十七章 挖皇陵的呂布第五百三十六章 孫策第七百零八章 衆(zhòng)女至第七十三章 兵出小平津第四百三十四章 北上幷州第三百二十六章 實力暗漲第六百八十七章 各懷心思第六百五十章 耳光第一百六十一章 干連第七十七章 得手第一百二十八章 上門女婿第二百三十六章 劉備、孫堅第六百九十章 天子東逃第一百一十一章 敗興而回第三百四十一章 追至第四百七十六章 血戰(zhàn)第五十一章 踩第九十二章 小人不死,算計不休第六百五十三章 夜見第四百零一章 郿塢救人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的學術打擊第二百二十五章 好!好!第六百四十六章 曹操的狡詐第二十七章 拉攏第四百六十四章 河套大漠第七百三十三章 陳留內外第一百五十二章 強行招攬第四十六章 拉近第五百四十四章 我爲青州牧第六百四十八章 長秋第三百六十九章 淡然應對第二百四十四章 激戰(zhàn)第三百零四章 玉璽第三十七章 無恥第六百八十四章 舒縣傳來的消息第一百五十章 人才璀璨第四百三十二章 鹽池製鹽第一百六十三章 災難第二百八十五章 擢拔第五百三十六章 孫策第一百六十三章 災難第六百五十八章 董承之死第一百六十六章 毒蛇第四百七十七章 退向山崖第三百零八章 上計與賦稅第四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一百四十九章 蔡琰第九章 呂布到來第二百四十五章 損策詐敵第一百七十二章 回雒陽
第二百七十七章 馬蜂窩第三百一十二章 解縣第三十一章 正主出現(xiàn)第三百一十章 衛(wèi)仲道第二百七十一章 明白第四百四十七章 巨弩第四百二十五章 猛攻第三百四十九章 常山第五百二十八章 什麼是屠殺第四百零一章 郿塢救人第二百五十六章 震怒第一百六十八章 濟難第一百四十九章 蔡琰第四百二十四章 搶馬第三百七十九章 司隸校尉第一百三十五章 遷都之始第五百七十五章 愈亂第二百七十八章 撥馬便跑第一百六十九章 退卻第五百七十二章 劉協(xié)的決定第七百一十一章 落幕第六百五十二章 退走第四十章 離開第一百五十二章 強行招攬第五百三十九章 十萬第三百九十六章 詔令至第三十五章 敘舊第五百三十九章 十萬第五百五十六章 蝗災來襲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紹入主冀州第二百六十二章 戰(zhàn)孫堅(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遷都之始第五百九十二章 北渡第一百四十二章 遊俠第五百一十七章 兗州第四百一十章 長安亂(三)第三百一十二章 解縣第五百四十八章 陳宮之謀第五百六十七章 黎明第一百三十七章 慘象第七十四章 真正目標第二百四十五章 損策詐敵第三百零一章 使君上任(十)第四十二章 胡姬酒家第一百三十三章 抉擇第一百九十五章 攔截曹操第二百零二章 俘虜與兵符第五百七十一章 紛亂第一百二十八章 洞房(一)第三百九十章 決裂第一百七十七章 挖皇陵的呂布第五百三十六章 孫策第七百零八章 衆(zhòng)女至第七十三章 兵出小平津第四百三十四章 北上幷州第三百二十六章 實力暗漲第六百八十七章 各懷心思第六百五十章 耳光第一百六十一章 干連第七十七章 得手第一百二十八章 上門女婿第二百三十六章 劉備、孫堅第六百九十章 天子東逃第一百一十一章 敗興而回第三百四十一章 追至第四百七十六章 血戰(zhàn)第五十一章 踩第九十二章 小人不死,算計不休第六百五十三章 夜見第四百零一章 郿塢救人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的學術打擊第二百二十五章 好!好!第六百四十六章 曹操的狡詐第二十七章 拉攏第四百六十四章 河套大漠第七百三十三章 陳留內外第一百五十二章 強行招攬第四十六章 拉近第五百四十四章 我爲青州牧第六百四十八章 長秋第三百六十九章 淡然應對第二百四十四章 激戰(zhàn)第三百零四章 玉璽第三十七章 無恥第六百八十四章 舒縣傳來的消息第一百五十章 人才璀璨第四百三十二章 鹽池製鹽第一百六十三章 災難第二百八十五章 擢拔第五百三十六章 孫策第一百六十三章 災難第六百五十八章 董承之死第一百六十六章 毒蛇第四百七十七章 退向山崖第三百零八章 上計與賦稅第四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一百四十九章 蔡琰第九章 呂布到來第二百四十五章 損策詐敵第一百七十二章 回雒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明市| 威远县| 武穴市| 宝清县| 东源县| 简阳市| 巩留县| 手游| 手游| 新河县| 公安县| 明水县| 金秀| 平塘县| 青阳县| 板桥市| 合作市| 周宁县| 托里县| 吉安县| 卢湾区| 墨江| 松滋市| 达州市| 巴彦县| 武穴市| 炉霍县| 西青区| 西丰县| 龙南县| 通道| 南城县| 绿春县| 涿鹿县| 牙克石市| 拉萨市| 大兴区| 扎鲁特旗| 射阳县| 车险|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