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27章 彩雲之南的南詔

彩雲之南,雲淡風輕,‘春’‘色’正濃。

雲貴高原地處西南,印度洋的溫潤的暖風帶來了充沛的雨水。暖風吹拂過後,‘裸’‘露’的紅土地被綠‘色’沾染,無邊的草地和丘陵、山脈綠草如茵,鮮‘花’遍地,暖風陣陣,空氣中洋溢著鮮‘花’的芬芳,讓人有了熏熏然的感覺。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的‘春’天,這是一個上午,陽光很溫柔,猶如“穿過你的黑髮我的手”,‘弄’得人心暖暖的,有一種蠢蠢‘欲’動的感覺。

相比興都庫什山脈的雪域高原,雲貴地區的山嶺更多,一座山挨著一座山,很少有空地,但是,這裡的山勢相對玲瓏,不那麼高大,滿眼的綠‘色’,常年不褪‘色’。

踏著‘春’風,沾染著漫無際涯的‘花’香,在蔓延曲折的山道上,大約二、三百人的馬隊在緩慢的行進。

這些馬匹步伐整齊,在行走中很安靜,一看就是受過良好訓練的戰馬。然而,這些戰馬和西域的戰馬不同,身體矮小,‘毛’‘色’也不鮮‘豔’,甚至有些難看,但在崎嶇的山道中行走穩健。

這些戰馬是因爲雲南多山的地勢而生的,這就是著名的滇馬,以吃苦耐勞,長途跋涉而‘腿’不軟著稱於世。蔓延曲折的茶馬古道上,鈴鐺聲聲悅耳,到處都有它們的影子。

騎乘在滇馬上的一羣人穿著長長的黑‘色’服裝,猶如一朵烏雲,相比沿途美麗的‘春’‘色’,顯得顏‘色’厚重了許多。

因爲大唐尚白,以白‘色’爲尊,中原人很少穿黑‘色’的衣服,就是雲貴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是穿著淺‘色’的衣服,很少有人穿黑顏‘色’的衣服。啊哦,明白了,這些人就是當地所謂的“烏蠻”。

這是很帶有侮辱意味的稱謂,發明權當然是漢人。這沒什麼意外,自高自大的漢人,除了吹自己,可從來沒誇過別的民族,當然,刀架在脖子上除外。只要不是漢族,不管有無學歷,一律冠以“夷、狄、蠻、胡”等帶有歧視‘性’的稱謂,無一例外。

不過,平心而論,烏蠻的服飾很有特‘色’,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身穿黑‘色’的衣衫,衣長曳地,衣帶飄飄,猶如藍‘精’靈??鬃游膶W網

雲貴高原的民族衆多,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版圖內,民族最爲豐富的地區。史家雲:“羣蠻種類,多不可記”?!盀跣U”只是其中一個較爲知名的民族。

在這些黑衣人的中間,一對中年夫‘婦’並列而行,男人身材不高,頭纏絲帶,身穿繡著金線的黑袍,面容剛毅,顯得不怒自威;而‘女’人則不同,身材婀娜多姿,面龐俊美,身穿白‘色’的長衣,一直垂到膝蓋,‘露’出雪藕一般的‘腿’,顯得嬌媚異常。

這個‘女’人就是雲南歷史上著名的“白蠻”“元貞夫人”。白蠻不同於黑蠻,就是另一個樣子了,‘婦’人穿白‘色’的衣衫,長不過膝。

白蠻是當地很有文化味道的種族,漢化很深,有些白蠻酋長,自稱祖先是中原人。確實如此,白蠻中有不少蠻化的漢人,包括著名的段王爺段譽。

段氏可是雲南的大姓,但追本溯源,段姓出自‘春’秋初期的鄭國,距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據記載,鄭莊公寤生繼位,老二叔段在母親的縱容下,企圖奪取鄭國的政權。

因爲母親和兄弟共同算計自己,鄭莊公十分氣憤,發出了:“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的著名誓言。

鄭莊公故意寵著兄弟,讓他的野心漫無際涯的生長,公開的造反。等到全國人民都看到了叔段的野心,鄭莊公殺了一個回馬槍,一舉擊敗了叛軍。

叔段失敗後一路逃跑,最後逃至共,就是現在的河南輝縣。叔段到共後又稱共叔段,後來他的子孫以他的名字爲姓氏,就是段氏。

漢代以後,三國演義,流氓與英雄輩出,砍人的功夫超一流,一個砍十個都是少的。難過的是,段姓家族儘管人數不少,可就是沒有一個能打的,在中原‘混’不下去了,於是輾轉來到了地廣人稀的雲南。

段氏拖家帶口的到了雲南,到了這裡一看好啊,冬夏秋冬一件衣服就夠了,省布。於是安營紮寨,就發展起來了。以後,段姓出了一個段思平,一不留神當上了通海節度使。手裡有兵了,開創了大理國,光榮蛻變爲王爺,一直到段興智結束,大概有200多年的時間。

說遠了,扯回來吧。

這一對衣著迥異的夫‘婦’就是南詔國王閣邏鳳和王后,他們離開了都城太和城(今雲南大理)。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前往成都,拜會大唐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商討抵禦吐蕃勢力進入雲貴高原的事情。

在中國雄‘雞’版圖的西南方,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山水相連,北高南低,以雄峻的喜馬拉雅山主峰爲起點,逐漸蔓延而下。雅魯藏布江于山嶺峽谷,猶如‘玉’帶將兩個高原串連在一起,幾乎成爲一個整體。

大唐朝廷控制著四川盆地,設立劍南節度使,觸角已經進入雲南腹地,在當地駐紮了大量軍隊,猶如一個楔子,緊緊地楔進這兩塊高地之間。

即使如此,也沒有阻擋住吐蕃人的腳步,自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至武則天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吐蕃陸續征服西洱河(今洱海)諸蠻。據吐蕃史書說,“向白蠻徵稅,烏蠻亦款服”。白蠻有農業,烏蠻住在西洱河北方山谷中,生產落後,所以白蠻要納稅,烏蠻只納貢表示降服。

雖然吐蕃的觸角伸進了雲南,但那裡的氣候炎熱,習慣了寒冷的吐蕃人不適應,也就是象徵‘性’的收點兒稅。在這塊土地上,實際說了算的是烏蠻的酋長。這些酋長都有自己的家族,先後成立6個詔。

關於詔的意義,或說詔即王,或說“先時南蠻六部不相臣服,天子(唐朝)每有恩賞,各頒一詔,呼六詔”。據考證,兩說中以前說爲是,所謂詔,是當地的方言,意即大首領、大酋長。

南詔國王的始祖名舍龍,祖居哀牢(今雲南保山縣),是當地的酋長。在沒有法律的蠻荒之地,誰的拳頭硬誰就說了算。舍龍砍人的功夫不硬,打不過仇家,只好腳底抹油率全族逃跑,遷居到‘蒙’舍川(今雲南巍山)。隨著物換星移,舍龍在此地‘混’大了,因此稱爲‘蒙’舍詔,因爲在6詔最南方,亦稱南詔。

其餘的5詔與河蠻部落,因爲更靠近青藏高原,受吐蕃威脅很嚴重,沒有能力抵抗,因此,經常背棄唐朝歸附吐蕃。而南詔王始終歸附大唐朝廷,至始至終不離不棄,因而得到大唐朝廷的支持。爲了收買南詔,李隆基賜名皮邏閣爲‘蒙’歸義,爲了加強他的實力,於是將陽瓜州(雲南巍山縣)的土地賞賜給了他。

在大唐與吐蕃爭奪安戎城之戰之際,皮邏閣堅定地站在了大唐朝廷一方,主動率軍進攻5詔,起到了牽制吐蕃的作用。爲了支援皮邏閣的正義行動,大唐朝廷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訓、御史嚴正誨參與軍事行動,南詔先滅越析,次滅三‘浪’,又滅‘蒙’,很快統一了6詔。

皮邏閣佔有了廣大的土地,野心增加了許多,於是請求合將6詔合而爲一。當時的大唐劍南節度使王昱收到了南詔大筆的賄賂,立刻編造理由向朝廷代請,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允許。他在給王昱敕文裡說:‘蒙’歸義效忠出力,討伐西蠻,“彼(指五詔)持兩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殘破”。

南詔國在大唐朝廷的支持下,憑藉自己強大的國力統一了6詔,彩雲之南第一次形成了統一的局面。毫無疑問,這是對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其豐功偉績決不能抹殺。

實力決定野心,有多大的本錢就做多大的買賣。皮邏閣股本豐厚,自然要想把獨資企業做大做強,早一天上市騙股民的錢,因此,想向東兼併另一個白蠻部落西爨(因‘牀’)。

然而,中央王朝自古以來就實行“羈縻”政策,也就是所謂的分而治之。大唐朝廷也是如此,絕不會坐視南詔一支獨大,因此,要保護同樣依附唐朝的西爨。但是,大唐朝廷需要南詔牽制吐蕃的側翼,不好主動撕破臉,所以,派兵在南詔奪取西爨的必經之路上安營紮寨,卻沒有主動攻擊。

雖然唐軍擺出了不偏不倚的姿態,但這是明顯的拉偏架,這就讓皮邏閣很是不爽。然而,戰爭拼的就是實力,實力大,不用說狠話,自然有人看臉‘色’;實力不濟,吃多大的虧都得忍了。

皮邏閣就是如此,他掂了掂自己的分量,覺得兜裡揣上兩塊磚頭都不夠沉,於是,一個響亮的屁都沒敢放,乖乖的領著打手走了。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皮邏閣死,他的兒子閣邏鳳繼承了南詔王位。

多說一句,南詔王家族的姓氏很有意思,兒子姓父親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比如說,皮邏閣的兒子姓閣,閣邏鳳兒子姓鳳,他的兒子就叫鳳伽異。

‘挺’扯的吧,不過,這就是歷史。歷史因爲怪異,纔有那麼多人孜孜以求,當然,這也包括你。

懂得歷史,就讓我們有了畏懼,有了畏懼就知道了進退,這是非常好的行爲,因此給你掌聲!

第263章 安祿山不見了第279章 郡主成婚第222章 大食突襲第190章 拔汗那王阿悉蘭達幹第320節 光復洛陽第263章 安祿山不見了第233章 高仙芝的神箭第202章 懸崖上的繩索第278章 駙馬爺第157章 徵召秘密特使第256章 唐軍敗了第5節 賣刀第99章 怛邏斯城淪陷第9節 高將軍第127章 彩雲之南的南詔第1章 故土難離第43節 錦官城的流氓帥哥第272章 “以番易漢”第295章 烈士顏杲卿第194章 和義公主第170章 血戰第195章 進軍拓枝城第316節 長安爭奪戰第63節 李代桃僵第173章 決死一戰第84節 遭遇突騎施遊軍第275章 詔令即將下達第252章 對陣怛邏斯城下第76節 狐貍尾巴露出來了第300節 城門風波第280章 搜查安府第4節 追尋寶刀第329節 再一次兵敗邙山第144章 波斯奴第103節 討伐達奚部第148章 卡赫塔巴第208章 拔汗那王的商隊第201章 深山密洞第62章 小茅屋第277章 榮義郡主第190章 拔汗那王阿悉蘭達幹第32節 互市馬牙郎第99章 怛邏斯城淪陷第289章 西北敗報連連第186章 快意恩仇第152章 主僕相見第23節 激戰前夜第95節 馬老四第311節 血戰羣敵第115節 不速之客第283章 大唐朝廷的歡樂頌第142章 智取孽多城第281章 送馬試探第305節 哥舒翰出山第326節 李抱玉和白孝德第265章 楊國忠的震怒第310節 草人借箭第265章 楊國忠的震怒第90節 梟雄末日第198章 石國投降第151章 阿拉伯傳教士第24節 樑公公第294章 潼關血戰第9節 高將軍第142章 智取孽多城第163章 石堡城第228章 祭告河神第113節 慘烈的睢陽第241章 戰爭、戰爭第18節 伏擊第82節 雪夜突擊第255章 可恥的背叛第295章 烈士顏杲卿第282章 密詔第201章 深山密洞第155章 旗開得勝第306節 哥舒翰出征第136章 程千里敗了第63節 李代桃僵第232章 唐軍出現在怛邏斯城第256章 唐軍敗了第264章 安祿山逃出生天第171章 峽谷血戰第105章 圍魏救趙第151章 阿拉伯傳教士第306節 哥舒翰出征第57節 路遇屍體第109節 深夜求救第246章 唐軍左翼潰敗第224章 康國的偷襲行動第72節 血戰第38節 大賀氏第35章 碼頭驚魂第158章 段秀實揭榜第157章 徵召秘密特使第20節 油燜大米飯第46節 有朋自遠方來第282章 密詔第88節 英雄末路第7節 相約從軍
第263章 安祿山不見了第279章 郡主成婚第222章 大食突襲第190章 拔汗那王阿悉蘭達幹第320節 光復洛陽第263章 安祿山不見了第233章 高仙芝的神箭第202章 懸崖上的繩索第278章 駙馬爺第157章 徵召秘密特使第256章 唐軍敗了第5節 賣刀第99章 怛邏斯城淪陷第9節 高將軍第127章 彩雲之南的南詔第1章 故土難離第43節 錦官城的流氓帥哥第272章 “以番易漢”第295章 烈士顏杲卿第194章 和義公主第170章 血戰第195章 進軍拓枝城第316節 長安爭奪戰第63節 李代桃僵第173章 決死一戰第84節 遭遇突騎施遊軍第275章 詔令即將下達第252章 對陣怛邏斯城下第76節 狐貍尾巴露出來了第300節 城門風波第280章 搜查安府第4節 追尋寶刀第329節 再一次兵敗邙山第144章 波斯奴第103節 討伐達奚部第148章 卡赫塔巴第208章 拔汗那王的商隊第201章 深山密洞第62章 小茅屋第277章 榮義郡主第190章 拔汗那王阿悉蘭達幹第32節 互市馬牙郎第99章 怛邏斯城淪陷第289章 西北敗報連連第186章 快意恩仇第152章 主僕相見第23節 激戰前夜第95節 馬老四第311節 血戰羣敵第115節 不速之客第283章 大唐朝廷的歡樂頌第142章 智取孽多城第281章 送馬試探第305節 哥舒翰出山第326節 李抱玉和白孝德第265章 楊國忠的震怒第310節 草人借箭第265章 楊國忠的震怒第90節 梟雄末日第198章 石國投降第151章 阿拉伯傳教士第24節 樑公公第294章 潼關血戰第9節 高將軍第142章 智取孽多城第163章 石堡城第228章 祭告河神第113節 慘烈的睢陽第241章 戰爭、戰爭第18節 伏擊第82節 雪夜突擊第255章 可恥的背叛第295章 烈士顏杲卿第282章 密詔第201章 深山密洞第155章 旗開得勝第306節 哥舒翰出征第136章 程千里敗了第63節 李代桃僵第232章 唐軍出現在怛邏斯城第256章 唐軍敗了第264章 安祿山逃出生天第171章 峽谷血戰第105章 圍魏救趙第151章 阿拉伯傳教士第306節 哥舒翰出征第57節 路遇屍體第109節 深夜求救第246章 唐軍左翼潰敗第224章 康國的偷襲行動第72節 血戰第38節 大賀氏第35章 碼頭驚魂第158章 段秀實揭榜第157章 徵召秘密特使第20節 油燜大米飯第46節 有朋自遠方來第282章 密詔第88節 英雄末路第7節 相約從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禄劝| 砀山县| 南城县| 浪卡子县| 留坝县| 侯马市| 盐山县| 蛟河市| 台江县| 旅游| 临朐县| 昔阳县| 柘城县| 景德镇市| 鄂伦春自治旗| 南开区| 安陆市| 巴马| 小金县| 连江县| 天全县| 东乡县| 江西省| 呈贡县| 友谊县| 嘉定区| 双流县| 临湘市| 潢川县| 元江| 南通市| 大关县| 图木舒克市| 巴东县| 济源市| 乌什县| 上思县| 十堰市| 贵德县| 新源县| 邵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