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
佚名
“單純”二字是我心中所能做出的對人的心靈境界的最高褒評。清澈、純淨即是美!樸實、坦誠即是美!拒絕了繁雜、混濁即是美!單純的心靈可以鍛造美麗厚重的人生。
心靈的單純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原始的單純,一種是超越的單純。兒童的心靈具有原始的單純。人在童年時是天真的、純粹的、夢幻的、藝術的。可以說,童年所賜予我們的幸福、勇氣、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會我們的高尚、正直、善良和誠實,比人生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多得多。人在童年時期,敢於參天悟地,沒邊沒沿說些同無限相關,連後世哲人都不敢說的話。人類的童言和稚作就連後世的偉大哲學家、藝術家也極難比肩。
歲月像篩子,篩去了人最初的純真和善良。人成熟了,身體擴展了,年輪添加了,反而靈魂猥瑣,人格縮水了。童年時單純的心靈宛如一粒花粉,卻在無意的“成長”中被世俗經驗這隻蟑螂拖走。某些“成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用生命中天然美好元素和純潔高尚品質,去交換成人世界的生存經驗、技巧和某些策略的過程,就像一個單純的天使,不斷掏出衣兜裡的珍珠,去換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在使人性複雜化的社會領域中,有一些精神本能強烈的人,在丟失了原始的單純之後,卻能獲得超越的單純。古今中外精神上的聖人、哲人,他們都充滿了豐富的情感、思想和體驗,但其心靈世界的核心始終是單純的。他們永葆兒童的單純,簡化社會關係,節制人際交往,從浮囂塵世抽出身來,穿越世俗社會的蔽障,朝著偉大的精神目標奮進。
單純的心靈是精美的,世間一切精美的藝術作品都緣自精美的單純。蒙田苦思冥想創作了啓示人類的“隨筆”,弗洛伊德傾盡心血寫出了探索心靈奧秘的皇皇鉅著,巴爾扎克夜以繼日描繪了人間畫卷,梵·高飽蘸筆墨畫出了含蓄多姿的向日葵。這些當之無愧的珍寶都是單純的心靈的結晶體。
清朗明亮如藍天麗日的莎士比亞的語言;洋溢著浪漫氣息,讀來齒頰生香的唐詩宋詞;或精闢犀利,或含情脈脈的元曲,這些都是綻放在單純心靈上的五顏六色的百合。
在紛紛擾擾的大千世界中,在瑣瑣屑屑的日常生活中,在燈紅酒綠的滾滾紅塵裡,我們通過藝術會晤那些單純的心靈,可以走進不受世俗與物慾困擾的無拘無束的天地,獲得精神上的幽靜與清涼,心湖一片澄明。
單純是一種何等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願天下所有的人都擁有一份單純的心靈。
每天進步一點點
德國作家凱斯特納曾在《開學致辭》的演說中這樣說:……只有長大成人並保持童心的人,纔是真正的人!
當成熟以犧牲單純爲代價的時候,我們失去的將是心靈的澄澈,“收穫”的則是靈魂的萎縮。
看看孩子的眼睛,向孩子們學習。只有心中嚮往如孩童般的單純,我們的心靈纔會獲得永恆的寧靜。
◆人生的樂趣
林語堂
中國人總是那麼親切、和藹、活潑、愉快,那麼富有情趣,又是那麼會玩兒。儘管現代中國受過教育的人們總是脾氣很壞,悲觀厭世,失去了一切價值觀念,但大多數人還是保持著親切、和藹、活潑、愉快的性格,少數人還保持著自己的情趣和玩耍的技巧。這也是自然的,因爲情趣來自傳統。人們被教會欣賞美的事物,不是通過書本,而是通過社會實例,通過在富有高尚情趣的社會裡的生活,工業時代人們的精神無論如何是醜陋的,而某些中國人的精神——他們把自己的社會傳統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拋棄掉,而瘋狂地去追求西方的東西,可自己又不具備西方的傳統,他們的精神更爲醜陋。在全上海所有富豪人家的園林住宅中,只有一家是真正的中國式園林,卻爲一個猶太人所擁有。所有的中國人都醉心於什麼網球場、幾何狀的花園、整齊的柵欄、修剪成圓形或圓錐形的樹木,以及按英語字母模樣栽培的花草。上海不是中國,但上海卻是現代中國往何處去的不祥之兆。它在我們嘴裡留下了一股又苦又澀的味道,就像中國人用豬油做的西式奶油糕點那樣。它刺激了我們的神經,就像中國的樂隊在送葬行列中大奏其“前進,基督的士兵們”一樣。傳統和趣味需要時間來互相適應。
古代的中國人是有他們自己的情趣的。我們可以從漂亮的古書裝幀、精美的信箋、古老的瓷器、偉大的繪畫和一切未受現代影響的古玩中看到這些情趣的痕跡。人們在撫玩著漂亮的舊書、欣賞著文人的信箋時,不可能看不到古代的中國人對優雅、和諧和悅目色彩的鑑賞力。僅在二三十年之前,男人尚穿著鴨蛋青的長袍,女人穿紫紅色的衣裳,那時的雙縐也是真正的雙縐,上好的紅色印泥尚有市場。而現在整個絲綢工業都在最近宣告倒閉,因爲人造絲是如此便宜,如此便於洗滌,三十二元錢一盎司的紅色印泥也沒有了市場,因爲它已被橡皮圖章的紫色印油所取代。
古代的親切和藹在中國人的小品文中得到了極好的反映。小品文是中國人精神的產品,閒暇生活的樂趣是其永恆的主題。小品文的題材包括品茗的藝術,圖章的刻制及其工藝和石質的欣賞,盆花的栽培,還有如何照料蘭花,泛舟湖上,攀登名山,拜謁古代美人的墳墓,月下賦詩,以及在高山上欣賞暴風雨——其風格總是那麼悠閒、親切而文雅,其誠摯謙遜猶如與密友在爐邊交談,其形散神聚猶如隱士的衣著,其筆鋒犀利而筆調柔和,猶如陳年老酒。文章通篇都洋溢著這樣一個人的精神:他對宇宙萬物和自己都十分滿意;他財產不多,情感卻不少;他有自己的情趣,富有生活的經驗和世俗的智慧,卻又非常幼稚;他有滿腔激情,而表面上又對外部世界無動於衷;他有一種憤世嫉俗般的滿足,一種明智的無爲;他熱愛簡樸而舒適的物質生活。這種溫和的精神在《水滸傳》的序言裡表述得最爲明顯,這篇序文僞託給該書作者,實乃十七世紀一位批評家金聖嘆所作。這篇序文在風格和內容上都是中國小品文的最佳典範,讀起來像是一篇專論“悠閒安逸”的文章。使人感到驚訝的是,這篇文章竟被用作小說的序言。
在中國,人們對一切藝術的藝術,即生活的藝術,懂得很多。一個較爲年輕的文明國家可能會致力於進步;然而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度,自然在人生的歷程上見多識廣,它所感興趣的只是如何過好生活。就中國而言,由於有了中國的人文主義精神,把人當做一切事物的中心,把人類幸福當做一切知識的終結,於是,強調生活的藝術就是更爲自然的事情了。但即使沒有人文主義,一個古老的文明也一定會有一個不同的價值尺度,只有它才知道什麼是“持久的生活樂趣”,這就是那些感官上的東西,比如飲食、房屋、花園、女人和友誼。這就是生活的本質,這就是爲什麼像巴黎和維也納這樣古老的城市有良好的廚師、上等的酒、漂亮的女人和美妙的音樂。人類的智慧發展到某個階段之後便感到無路可走了,於是便不願意再去研究什麼問題,而是像奧瑪開陽那樣沉湎於世俗生活的樂趣之中了。於是,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它不知道怎樣像中國人那樣吃,如何像他們那樣享受生活,那麼,在我們眼裡,這個民族一定是粗野的,不文明的。
每天進步一點點
再貧苦的姑娘,都會從野地裡採一朵小花戴在髮際;再簡陋的房舍,都會被盡力裝點得有聲有色。美化生活是人們最美的稟性。
生活的樂趣並不在於擁有了多少財富,也不在於追趕了什麼樣的時髦,而是在於懂得區分美醜,堅守個性,善於將普通生活悉心裝點得健康雅緻、賞心悅目和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