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拿過書認真看了相關的一節,摘錄如下:
一、精神分裂癥的特徵性癥狀
(一)思維障礙包括思維聯想障礙、邏輯進程障礙和妄想。思維聯想過程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是精神分裂癥最具有特徵性的障礙。其特點是病人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思維聯想散漫或分裂,缺乏具體性和現實性。最典型的表現爲破裂性思維,即病人的言語或書寫中,語句在文法結構雖然無異常,但語句之間、概念之間,或上下文之間缺乏內在意義上的聯繫,因而失去中心思想和現實意義。邏輯進程障礙指患者不按正常的思維邏輯規律來分析問題,表現出概念混亂和奇怪的邏輯推理。妄想一般爲原發性妄想。
思維障礙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可僅表現爲思維聯想過程在內容意義上的關聯不緊密,鬆弛。此時病人對問題的回答敘述不中肯、不切題,使人感到與病人接觸困難,稱聯想鬆弛。思維障礙的另一種形式,是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詞句、名詞,甚至以動作來表達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無法理解的意義,稱象徵性思維。有時病人創造新詞,把兩個或幾個無關的概念詞或不完整的字或詞拼湊起來,賦以特殊的意義,即所謂詞語新作。
(二)情感障礙情感遲鈍淡漠,情感反應與思維內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是精神分裂癥的重要特徵。最早涉及的是較細緻的情感,如對同事、朋友的關懷、同情,對親人的體貼。病人對周圍事物的情感反應變得遲鈍或平淡,對生活、學習的要求減退,興趣愛好減少。隨著疾病的發展,病人的情感體驗日益貧乏,對一切無動於衷,甚至對那些使一般人產生莫大悲哀和痛苦的事件,病人表現冷漠無情,無動於衷,喪失了對周圍環境的情感聯繫(情感淡漠)。如親人不遠千里來探視,病人視若路人。此外,可見到情感反應在本質上的倒錯,病人流著眼淚唱愉快的歌曲,笑著敘述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情感倒錯)。或對某一事物產生對立的矛盾情感。
(三)意志行爲障礙在情感淡漠的同時,病人的活動減少,缺乏主動性,行爲被動、退縮,即意志活動低下。病人對社交、工作和學習缺乏應有的要求,不主動與人來往,對學習、生活和勞動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行爲懶散,無故不上課,不上班。嚴重時病人行爲極爲被動,終日臥牀或呆坐,無所事事。長年累月不理髮、不梳頭,口水流在口內也不吐出。隨著意志活動愈來愈低,病人日益孤僻,脫離現實。
有些病人吃一些不能吃的東西,如吃肥皂、昆蟲、草木,喝痰盂水,或傷害自己的身體(意向倒錯)。有時可出現一些突然的、無目的性的衝動動作:如一連幾天臥牀不動的病人,突然從牀上跳起,打碎窗上的玻璃,以後又臥牀不動。行爲動作不受自己意願的支配,是具有特徵性的癥狀。
上述思維、情感、意志活動三方面的障礙使病人精神活動與環境脫離,行爲離奇、孤僻離羣,加之大多不暴露自己的病態想法,沉醉在自己的病態體驗中,自樂自笑,周圍人無法瞭解其內心的喜怒哀樂,稱之爲內向性。
二、精神分裂癥的陰性癥狀
以上列舉的一些癥狀可以稱爲陽性癥狀,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還可以出現情感倒錯、意向倒錯等瓦解癥狀和情感遲鈍、意志減退等陰性癥狀。對於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患者來說,主要是人格、情感反應、意志、行爲和社會功能的障礙,比如缺乏情感、缺乏始動性、言語貧乏、興趣缺乏、行爲懶散、社交退
縮等。
三、精神分裂癥其他癥狀
(一)幻覺和感知綜合障礙幻覺見於半數以上的病人,有時可相當頑固。最常見的是幻聽,主要是言語性幻聽。病人聽見鄰居、親人、同事或陌生人說話,內容往往是使病人不愉快的。最具有特徵性的是聽見兩個或幾個聲音在談論病人,彼此爭吵,或以第三人稱評論病人(評議性幻聽)。語聲常威脅病人、命令病人,或談論病人的思想,評論病人的行爲。病人可以清楚地聽出議論他的每一句話,因此十分痛苦。
病人行爲常受幻聽支配。如與聲音做長時間對話、發怒、大笑、恐懼,或喃喃自語,作側耳傾聽狀;或沉醉於幻聽中,自笑、自言自語、作竊竊私語狀。幻聽可以是真性的,聲音來自客觀空間,外界。也可以是假性幻覺,即病人聽見腦子裡有聲音在對話,在談論他。幻視也不少見。精神分裂癥幻視的形象往往很逼真,顏色、大小、形狀清晰可見。內容多單調離奇。如看見一隻手、半邊臉、沒有頭的影子,燈泡裡有一個小人等。幻視的形象也可在腦內出現,病人說是用“內眼”看見的,即假性幻視。感知綜合障礙在精神分裂癥並不少見。人格解體在精神分裂癥有一定特點,如病人感到腦袋離開了自己的軀幹,喪失了體重,身體輕得好像風能吹起來,走路時沒感到下肢的存在等。有時此類的體驗較複雜抽象,如病人訴述喪失了完整“我”的感覺,“我”分裂成兩個或三個,自己是其中一個,只有部分精神活動和肉體活動受自己的支配等。
(二)妄想妄想是精神分裂癥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在部分病例中妄想可非常突出。內容上以被害妄想、關係妄想、影響妄想最爲常見。此外,還可見疑病、鍾情、自責自罪、嫉妒等妄想。
(三)緊張癥綜合徵此綜合徵最明顯的表現是緊張性木僵:病人緘默、不動、違拗或呈被動服從,並伴有肌張力增高。病人的姿勢極不自然,如病人臥在牀上,頭與枕頭間可隔一距離(空氣枕頭),也有日夜不動地閉目站立。可見蠟樣屈曲,病人的任何部位可隨意擺佈並保持在固定位置。有時可突然出現衝動行爲,即緊張性興奮:病人行爲衝動,動作雜亂,做作或帶有刻板性。
上述爲精神分裂癥比較典型的癥狀,而在發病早期,這些癥狀可能不太明顯,因而常常被忽視而耽擱了治療時機。本病起病形式不一,可慢性、亞急性或急性。臨牀上以緩慢起病者最爲常見,此時病程進展緩慢,一般很難確切估計起病的時間。早期癥狀以性格改變和類神經官能癥癥狀最爲常見。病人的精神活動逐漸變得遲鈍。對人冷淡,與人疏遠,躲避親人並懷敵意;或寡言少語,好獨自呆坐,或無目的漫遊,生活懶散,不遵守紀律,對周圍人的勸告不加理睬。有的病人表現爲性格反常。好無故發脾氣,不能自制,敏感多疑;或沉湎於一些脫離現實的幻想、自語、自笑;或無端恐懼。此時常常不容易被家人理解爲病。
“看過這些,我認爲我女兒應該患的是精神分裂癥。”王林對鄭醫師說。
“抑鬱癥和精神分裂癥的主要區別有三個方面,一是患者求醫是否主動。主動求醫是抑鬱癥區別於精神分裂癥的一個標誌。抑鬱癥患者由於不清楚自身疾病,抑或有意無意地迴避心理問題,因而,對精神專科望而生畏。在醫生面前,吞吞吐吐,表達困難,但他們卻想說全講透,一吐爲快,可又怕詞不達意,被誤解,因此,不少患者沉默寡言。精神分裂癥患者求醫是被動的,因爲他們缺乏或
喪失了自知力,對病癥沒有正確的感受,因而一般對病持否認態度,多數患者是被親朋好友採用軟硬兼施的方法帶到醫院,患者對醫生的檢查難以合作。二是患者的痛苦與淡漠。抑鬱癥患者在就診時,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痛苦,愁眉苦臉,垂頭喪氣,憂心忡忡,不少患者未等開口講話就潸然淚下。當醫生了解、檢查病情後,會明顯感到患者的痛苦程度與癥狀體徵不符,具有明顯的誇張和情緒渲染色彩,這會使醫生往“精神異常”方面判定。精神分裂癥患者由於存在嚴重的情感障礙,就診時多表現爲茫然、淡漠、木僵,無論醫生怎樣引導發問,患者或者不作答,或者所問非所答。也有的患者表現爲情感高漲或情感倒錯,但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沒有爲病所急,爲病所痛的情感表現。三是患病後的意念和妄想。抑鬱癥患者的主要臨牀表現是有消極悲觀的意念,如困難、挫折、失敗、患病、自責、自罪、自殺等不良念頭。這些意念在重癥患者身上可達到近似於妄想的程度,但與精神分裂癥的妄想癥狀仍有不同。主要區別是患者的意念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與所處環境及事件有關,如青年的學習壓力、交往障礙、性困惑;中年的家庭、事業問題;老年的多病、孤寂等。同時,患者有自知力,承認這些念頭主觀片面、不真實、不確切、不可取,但就是油然而生,無法擺脫。而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妄想癥狀多種多樣,有的接近現實,有的荒謬離奇,但其共同特徵是無事實根據,與患者所受的教育水平相去甚遠;患者能把妄想內容描述得生動逼真,並堅信不移,他人無法說服。”鄭醫師對王林講解道。
“抗抑鬱藥與抗精神病藥是兩類作用不同的精神類藥,抑鬱癥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是無效的,他們及其家屬的普遍反映是藥物的副作用和病情的惡化。對這些患者進行生理和心理檢查後,也證明了這一點。抗抑鬱藥治療抑鬱癥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因爲抑鬱癥的病理機理目前已很清楚,抗抑鬱藥的藥理作用有明確的針對性。”鄭醫師繼續對王林說道。
“那我女兒要趕快停止服用百憂解。”王林和鄭醫師說道,“但是我女兒現在服用利培酮的副作用也比較大,前不久出現了閉經,現在出現了肥胖、疲倦的副作用,對她的學習影響很大。”
“那就可以改用阿立哌唑試試。”鄭醫師說道,“阿立哌唑很少出現閉經和體重增加。有人對阿立哌唑和利培酮作過對比試驗,兩藥均有顯著的抗精神病作用,且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陽性癥狀,陰性癥狀,精神病理均有顯著的療效。阿立哌唑和利培酮總的不良反應均較低,阿立哌唑在噁心嘔吐、頭暈頭痛、嗜睡的發生率比利培酮多,但錐體外系反應、肌強直、體重增加、月經改變和泌乳、性慾改變的發生率明顯少於利培酮。”
“好,回家後,我就給她改服阿立哌唑。”
輸液後不久,王西就睡著了。
看到王西已經睡覺,劉東平和林明麗先告辭走了。
劉莉就陪在王西旁邊睡著了。王林在醫院一夜晚沒閤眼。
第二天早上,劉莉叫王林先回家休息,她在醫院陪王西,等醫師上班看怎麼說。
最後,主治醫師認爲王西不需要住院,建議停止服用百憂解,可改服阿立哌唑,按說明書,慢慢增加劑量。如果病人有什麼情況,家屬要經常和醫師聯繫。
本市的醫院有這點好處,隨時可以和醫師打電話聯繫。不比省城的醫師,總是要你去諮詢,動不動就是三百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