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45章 輾轉(zhuǎn)(上)

離開土城之後,再往北就是荒漠,楊應(yīng)麒故地重遊一路走得不快,在他進入漠南之前,七將軍北遊一事早已傳到了龍城,那些目光短淺的族長對此反應(yīng)漠然,但漠北活佛瑣南扎普的大弟子列思八達卻是個極有眼光的僧侶,所謀所慮不遜於中原第一流的大政治家,楊應(yīng)麒才走出那片荒漠他早在荒漠邊緣等著了,楊應(yīng)麒見到了他微笑道:“老麒麟已經(jīng)罷相,何敢勞煩上師親迎。”

列思八達笑道:“此來不是要迎丞相,而是要迎楊先生。”

說著兩人一起執(zhí)手大笑。這次元國民議會召開期間兩人本已見過,只是當時各方事務(wù)煩雜,楊應(yīng)麒沒能抽出時間來與列思八達單獨深談,但對彼此的學(xué)問智慧卻都已佩服在心,這時漠北再見,或馬上談佛,或密帳論道,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楊應(yīng)麒因見一路上漢人偏多而胡人偏少,心中奇怪,便問列思八達是何緣故,列思八達道:“自楊先生罷相以後,漠北漠南的部族、兵將調(diào)遣頻繁,尤其是精悍善戰(zhàn)者南下者甚多。”

楊應(yīng)麒哦了一聲道:“那可別誤了漠北的生業(yè)。”

列思八達道:“不用擔心,北人南下的同時南方也遷來不少人手,這些人且商且農(nóng)且牧,大可補諸族南下後留下來的缺口。”

楊應(yīng)麒點了點頭,便不再問。列思八達本要邀楊應(yīng)麒前往龍城一行,楊應(yīng)麒道:“我這次來可不是像三哥那樣四處巡視來著,我只是故地重遊當年千里‘長征’的道路,不敢離開‘長征’故道太遠,以免惹人非議。”列思八達不敢再請,陪楊應(yīng)麒走了三百里便告辭而去。

他走後林輿道:“大伯調(diào)這麼多漠北部族南下幹什麼?難道是要用胡馬南征?”

近年林輿聰慧漸長,楊應(yīng)麒有些政事兵事也會和他談?wù)摚@時沉吟道:“只怕有這個可能。”

林輿驚道:“那怎麼可以!當初苻堅以北人南征已多不適,何況是以漠北諸胡去東南那種江河縱橫、湖泊遍佈的地方作戰(zhàn)!這是取敗之道,大伯用兵多年,怎麼會犯這樣的兵家大忌!難道他真的糊塗了麼?”

楊應(yīng)麒道:“這樣的道理別說軍中宿將,就是陳正匯這樣久經(jīng)大事的文臣也能道出。大哥再糊塗,按理說也不至於會犯這樣的大錯——就算他一時不察,難道郭浩、曲端、任得敬這些人也會一起跟著糊塗不成?所以我想他必然另有打算。”

林輿翹了翹嘴道:“能有什麼打算!我說就是因爲劉錡將軍、王彥將軍、趙立將軍、王宣將軍這些人都不願南下內(nèi)戰(zhàn),尤其是二伯的嫡系,出自北宋者最多,雖然歸漢多年了,但鄉(xiāng)族之情應(yīng)該還是有的,如果是趙構(gòu)來犯這些人都會擁護大漢奮起反擊,但要是咱們南征——尤其是現(xiàn)在這個情況下南征,只怕他們會反感。”

楊應(yīng)麒搖頭道:“咱們大漢軍律嚴明,令旗所向就該前進,什麼鄉(xiāng)族之情,沒用的。”

林輿道:“抗命倒也不至於,不過對士氣總有影響吧。”這一點楊應(yīng)麒倒也沒反對,林輿繼續(xù)道:“所以啊,大伯一來擔心軍隊士氣整體不高,二來擔心部分將領(lǐng)指揮不動,但除了中央軍系以外又不得不動用其它兵馬,所以只好調(diào)胡馬南下咯。”

對林輿的話,楊應(yīng)麒也覺得不無道理。

大漢的軍隊,就作戰(zhàn)風格而言,除了由折、曹、楊諸人共同打下基礎(chǔ)建立起來的中央軍系以外,蕭鐵奴、曹廣弼、阿魯蠻、歐陽適和劉錡所領(lǐng)導(dǎo)的邊疆部隊也分別擁有各自的作戰(zhàn)風格。蕭字旗多年活動於胡地,風格最野,種去病蒙兀爾亦屬其類;曹廣弼一系最泛,除了他留在南方的嫡系部隊外,邊疆諸將中石康、王彥、趙立、種彥崧、徐文等亦可以看作曹系風格的外延;歐陽適所代表的主要是大漢的水師系統(tǒng),但近年來亦已產(chǎn)生了很大的變化;阿魯蠻所代表的是漢化了的東胡系統(tǒng)軍隊,蒲魯虎在軍權(quán)上雖不歸他管,但就軍隊風格來說卻與之相類;劉錡所部早期雖脫胎於漢軍中央軍一系,中間又曾統(tǒng)轄於曹廣弼,但由於劉錡個人能力太強,楊開遠曹廣弼都籠罩不住他,入陝以後他所統(tǒng)領(lǐng)的軍隊風格逐漸秦化,到今日已形成中央軍系和蕭、曹、東胡之外的第五種陸軍作戰(zhàn)風格。至於這五大風格之外,王宣、曲端、耶律餘睹等雖各有特點但也只能算是小系,不足以與前面五大風格並列。

這次折彥衝要南征,就陸軍而言當以曹、劉二系的兵馬最堪用,中央軍系次之,蕭鐵奴和東胡系統(tǒng)的兵馬又次之。偏偏曹、劉二系對這次南征反對得最厲害,雖然在相府之議決定下來以後劉錡等沒有公開抗命,但正如林輿所言,折彥衝也要考慮到諸將上戰(zhàn)場後能否盡心作戰(zhàn)的問題。

林輿道:“聽說劉錡將軍已被調(diào)去西夏平叛,平叛後是否會再調(diào)回渭南、天水就不得而知了,也許大伯已下定決心不用他們了。”

楊應(yīng)麒搖頭道:“那不可能,中央軍系雖然兵馬最多,幾乎佔據(jù)大漢軍隊的一半以上,但中央軍系一來要拱衛(wèi)京畿,二來要制衡各方,我估計大哥要南征最多隻能動用三成兵馬作爲核心部隊,在中央軍系之外,還得有大量的軍力作爲先鋒和外圍,咱們大漢的軍力雖強,南宋的軍力也不弱,不是我們只動用三成的中央軍就能打敗的。”

林輿叫道:“所以大伯才從漠北調(diào)人啊!”

楊應(yīng)麒道:“不可能,不可能!驅(qū)漠北之胡轉(zhuǎn)戰(zhàn)於江淮之間是兵家大忌,這種連你都想得到的問題大哥會沒想到?他沒這麼糊塗!”

一行人漸行漸北,不久到達蒲魯虎軍所監(jiān)控的範圍,他也早聽說楊應(yīng)麒要來,便帶兵到邊境上相迎,一路護送他們到大鮮卑山,並派快馬走寧州、泰州通知阿魯蠻。路上楊應(yīng)麒問當?shù)孛裆绾危阳敾⒌溃骸皳?jù)老牧民講,最近兩年天氣都不利畜牧,幸好自征伐西夏開始漠北的精悍人丁便不斷南調(diào),丁口的壓力輕了許多,而且這兩年來又有商旅相通,京畿、東北又常常調(diào)來糧食由活佛賑濟各族,所以大體來說還過得去。加上活佛師徒道行高深,佛法普及草原,人心思安,爭鬥之事已是一日少似一日了。”

楊應(yīng)麒見他手上掛著一串佛珠,問道:“蒲魯虎你也信佛了麼?”

蒲魯虎道:“是。我在活佛座前聆聽了幾次宣講後便有所悟,如今已經(jīng)摩頂皈依。”

楊應(yīng)麒聞言哦了一聲,合十道:“願我佛慈悲,永保草原安定、和平。”

楊應(yīng)麒到達大鮮卑山西麓時寒冬已至,大雪封山,蒲魯虎便勸楊應(yīng)麒不要魯莽進山,以防不測,列思八達也派人飛騎前來阻攔,楊應(yīng)麒無奈只好前往蒲魯虎的駐地過冬。漠北的冬天好長,楊應(yīng)麒在這裡一窩就是四個月,期間楊開遠、蒙兀爾都曾來會,連瑣南扎普也來相見論佛。到第二年冰雪消融,蒲魯虎纔派人護送楊應(yīng)麒入山尋找當年漢部留下的遺蹤,每找到一處楊應(yīng)麒都命人立碑銘石爲記。

一六**年七月,楊應(yīng)麒一行正式穿過了大鮮卑山,林輿回頭西望,嘆道:“這一次在漠北唯獨沒能見到蕭駿哥哥,真是可惜。”

楊應(yīng)麒道:“他畢竟是一方大臣、漠北重將了,凡事得以公事爲先,不是想來就能來的。”

他們纔出山不遠便被阿魯蠻派遣在這裡的遊騎尋到,對大鮮卑山東部的道路楊應(yīng)麒可就熟悉多了,加上嚮導(dǎo)的幫忙,很快就找到了當年漢部遇到宗翰的地方,楊應(yīng)麒指著一片草地對林輿道:“當年你二伯就是在這裡匹馬銀槍震懾胡人,揚華夏武功,立漢部威名。”說到這裡想起二哥已逝,物是人非,不免長聲悲嘆。

東北平原是華夏勢力與東胡勢力交叉進退的地方,以上古而論,殷商與戰(zhàn)國時代的燕國都曾及此,自中古以下,漢唐最盛之時勢力亦曾到達此地。東北平原與漠北不同,只要政治條件允許,這裡是一個很適合漢人生活的地方。自會寧被蕭鐵奴付之一炬後,漢人在東北的勢力大漲,農(nóng)業(yè)方面是自大漢立國之前打下的底子,商業(yè)方面也是一年比一年繁榮,阿骨打、吳乞買時代爲了軍事目的而驅(qū)役各族打下來的交通要道,到了楊樸手裡後又延伸得更加深遠,而且其商業(yè)用途已遠較軍事用途爲多,來自遼南的商旅沿著幾道大河和各條小路深入到各州各縣各村各部,與各族互通有無。漢政權(quán)徵漠北、伐西夏、圖南宋,漠南、陝西都曾陷身戰(zhàn)火,兩河、山東也是無險有驚,但這東北平原卻從會寧大火過後便一日安定似一日、一年繁榮似一年,經(jīng)濟活力雖不如京畿地區(qū),安全係數(shù)卻比京畿地區(qū)要高得多,可以說這裡已成爲漢政權(quán)的大後方。

楊應(yīng)麒遊了一番重建的漢村,然後纔到黃龍府見阿魯蠻和楊樸,三人相見自有一番唏噓,尤其是二楊,兩人合作時間極長,說到情誼之深厚,比楊應(yīng)麒陳正匯之間猶有過之,久別重逢之下不免哭笑交加。

論畢私情後漸轉(zhuǎn)公事,楊應(yīng)麒見楊樸鬍鬚半白,嘆道:“樸之,這些年你辛苦了。我一路北行、東遊,走過了大漢將近一半的國土,連京畿、塘沽也算上,都無此間安樂。當初任命你到這苦寒之地來實在是委屈了你,但你能爲大漢打造出這樣一個安定的大後方,這大功也就不用說了,而使東北百萬民衆(zhòng)安居樂業(yè)更是大德一件。按照佛家的因果報應(yīng)之說,你光是這件大功德便足以福廕子孫、流芳百代了。”

楊樸嘆道:“有福最好,沒有也不敢強求。不過能爲國家爲百姓做點事情,總算是盡了吾儒之本分。只是這幾年中樞風雲(yún)變幻,局勢越變越險,長此下去恐怕對國家沒好處。”

楊應(yīng)麒黯然道:“這些事情,我怕是管不了了。”

“七將軍你怎麼能這麼說!”楊樸道:“雖然陛下罷了你的相,但你身爲我大漢創(chuàng)始領(lǐng)袖之一,在國家出現(xiàn)重大危機的時候怎麼能袖手旁觀!”

楊應(yīng)麒驚道:“國家出現(xiàn)了重大危機?這從何說起?是最近又發(fā)生什麼事情了麼?”

第334章 漢皇都(上)第350章 迎敗(上)第294章 大漢如日方中(下)第103章 臨潢風沙迷眼(上)第299章 穀物與泥沙(上)第233章 宗澤之逝(上)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上)第186章 窮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上)第23章 整軍備(上)第200章 兵臨--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92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上)第148章 地之失第123章 王侯無家事第300章 堅毅與警覺(上)第30章 新編胡伍(下)第15章 誓約(上)第181章 責第251章 兩個戰(zhàn)場之間(下)第333章 靈壽墳(下)第164章 請辭第145章 新局哉第302章 漢廷大難題(上)第282章 君臣各自算盤(下)第132章 陰山戰(zhàn)事>第137章 危疑反覆>第353章 屠營(下)第207章 蕭字旗(下)第168章 偶遇第270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下)第165章 陰陽第13章 狼羣(上)第334章 漢皇都(上)第132章 陰山戰(zhàn)事>第99章 棋局誰是先手(上)第322章 刀馬佛經(jīng)(上)第250章 大勝利的背後(上)第228章 牙疼之惱(下)第282章 君臣各自算盤(上)第110章 雖知君乃豪傑(下)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上)第105章 大禍常在牆內(nèi)(下)第258章 那幕後的幕後(下)第330章 秘策發(fā)(下)第23章 整軍備(上)第355章 姻幻(下)第99章 棋局誰是先手(上)第250章 大勝利的背後(上)第309章 秉公與顧全(下)第128章 錦囊妙計第110章 雖知君乃豪傑(下)第180章 異第64章 大金的兩扇門(下)第289章 大漢新政新局(上)第19章 議婚姻(下)第97章 攔路石眼中釘(上)第176章 詔第91章 東南東北亂局紛(上)第60章 報怨軍的去向(下)第4章 過冬(上)第113章 羊圖狐口食第217章 窺九鼎(下)第273章 勝負定前各爲主(上)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186章 窮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259章 人心軍心士心(上)第218章 悼忠臣(上)第45章 東海新霸主(上)第24章 反契丹(上)第218章 悼忠臣(上)第296章 東海的不滿(下)第100章 且看各自機心(上)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上)第79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上)第37章 一村之治(上)第31章 造船之業(yè)(下)第251章 兩個戰(zhàn)場之間(上)第66章 宋使團的苦惱(上)第246章 良緣非良緣(下)第3章 論武(上)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150章 國之樑第342章 議戰(zhàn)(上)第124章 道窮思自強第256章 親者痛仇者快(下)第300章 堅毅與警覺(下)第294章 大漢如日方中(上)第341章 聚首(下)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上)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上)第311章 主動被動(上)第242章 南北孰爲先(上)第281章 南北兩種人心(上)第90章 故人西來大梁城(下)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下)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166章 使者第206章 學(xué)生潮(上)
第334章 漢皇都(上)第350章 迎敗(上)第294章 大漢如日方中(下)第103章 臨潢風沙迷眼(上)第299章 穀物與泥沙(上)第233章 宗澤之逝(上)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上)第186章 窮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上)第23章 整軍備(上)第200章 兵臨--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92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上)第148章 地之失第123章 王侯無家事第300章 堅毅與警覺(上)第30章 新編胡伍(下)第15章 誓約(上)第181章 責第251章 兩個戰(zhàn)場之間(下)第333章 靈壽墳(下)第164章 請辭第145章 新局哉第302章 漢廷大難題(上)第282章 君臣各自算盤(下)第132章 陰山戰(zhàn)事>第137章 危疑反覆>第353章 屠營(下)第207章 蕭字旗(下)第168章 偶遇第270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下)第165章 陰陽第13章 狼羣(上)第334章 漢皇都(上)第132章 陰山戰(zhàn)事>第99章 棋局誰是先手(上)第322章 刀馬佛經(jīng)(上)第250章 大勝利的背後(上)第228章 牙疼之惱(下)第282章 君臣各自算盤(上)第110章 雖知君乃豪傑(下)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上)第105章 大禍常在牆內(nèi)(下)第258章 那幕後的幕後(下)第330章 秘策發(fā)(下)第23章 整軍備(上)第355章 姻幻(下)第99章 棋局誰是先手(上)第250章 大勝利的背後(上)第309章 秉公與顧全(下)第128章 錦囊妙計第110章 雖知君乃豪傑(下)第180章 異第64章 大金的兩扇門(下)第289章 大漢新政新局(上)第19章 議婚姻(下)第97章 攔路石眼中釘(上)第176章 詔第91章 東南東北亂局紛(上)第60章 報怨軍的去向(下)第4章 過冬(上)第113章 羊圖狐口食第217章 窺九鼎(下)第273章 勝負定前各爲主(上)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186章 窮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259章 人心軍心士心(上)第218章 悼忠臣(上)第45章 東海新霸主(上)第24章 反契丹(上)第218章 悼忠臣(上)第296章 東海的不滿(下)第100章 且看各自機心(上)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上)第79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上)第37章 一村之治(上)第31章 造船之業(yè)(下)第251章 兩個戰(zhàn)場之間(上)第66章 宋使團的苦惱(上)第246章 良緣非良緣(下)第3章 論武(上)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150章 國之樑第342章 議戰(zhàn)(上)第124章 道窮思自強第256章 親者痛仇者快(下)第300章 堅毅與警覺(下)第294章 大漢如日方中(上)第341章 聚首(下)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上)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上)第311章 主動被動(上)第242章 南北孰爲先(上)第281章 南北兩種人心(上)第90章 故人西來大梁城(下)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下)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166章 使者第206章 學(xué)生潮(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阳县| 扶沟县| 淄博市| 色达县| 禄丰县| 武定县| 嘉鱼县| 萨嘎县| 凤凰县| 万全县| 紫阳县| 昌乐县| 扎赉特旗| 麦盖提县| 华容县| 奎屯市| 宁阳县| 河北区| 巴南区| 离岛区| 连山| 文成县| 兴仁县| 工布江达县| 松潘县| 淳化县| 岫岩| 涟水县| 广昌县| 晋江市| 嫩江县| 莱芜市| 奉化市| 育儿| 张北县| 张家口市| 高雄县| 七台河市| 西藏| 南皮县|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