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六十九章 關東改編

隨著先帝子嗣陸續遷入關中,各處漢軍終於迎來大範圍的改編。

隨同改編計劃推進的還有滅魏的作戰計劃,這份計劃已開始與諸葛亮、關羽、張飛、魏延、趙雲進行接觸、商議。

提到滅魏戰爭,哪怕是閉門不出的張飛也鼓足了力氣。

討厭田信是一回事,憎恨曹魏又是一回事,張飛對這一點認知的很明確。

現在的內部矛盾、敵我矛盾若是分不清楚,張家早晚會倒大黴。

也因爲他們積極參與滅魏計劃,也使得改編計劃順利推進,這是相輔相成的兩件事情。

最先接受改編的是駐屯葉縣、及分散豫州各處就食、軍屯的大將軍五部營,以及直屬的前軍。

只要能獲得府兵待遇,絕多數底層吏士並不抗拒這次改編。

北府與前軍一脈相承,彼此最終上級又是翁婿關係,最有可能牴觸北府收編的那批吏士已經在漢口一役跟著水師被孫權縱火燒成灰燼。

對前軍吏士來說,今後效忠對象不可能是關平,無非在田信、關興之間做個選擇。

因此前軍改編順利,繼關隴八師、東南四師之外,前軍改編爲關東四師之一,番號爲第十二蕩寇師,與第一虎牙師、第二鷹揚師同規格,有九個團、二十八個營。

駐地就在豫州各郡,按照府兵輪番制度,第十二蕩寇師常備在營的實際兵力只有六個營。

豫州地域東西狹長,因此這六個常駐軍營分別在潁川郡潁陰縣、汝南郡新蔡縣、陳國汝陽縣、樑國睢陽縣、沛國沛縣,以及師部所在的宋國。

整體駐軍營地在北部針對兗州、徐州而立,防禦、鎮壓效果趨於北方。

因汝南士族太過強勢、文化底蘊深厚的原因,汝南郡遭到肢解,雖然西部有義陽郡分割的昆陽、葉縣、舞陰三縣,南邊也有江夏郡讓出的西陽三縣,可東部設立宋國,割走繁陽亭以東的九縣。

成立的宋國不是關家的封國,而是給田信小兒子田無忌的封國。

陳國也有擴張,從汝南割走北部九縣,達到十八個縣。

陳國是有名的地少民多,物產豐饒經濟發達,九個縣緊挨著在一起,供應陳王劉寵養了十萬大軍。

現在擴張到十八個縣,自然是關東郡國裡的一個小霸,今後只作爲太子的封邑,由太子臣屬在此練手。

而汝南由漢末僅次於南陽的大郡、強郡急速衰落,名爲汝南,卻把汝陽丟給陳國,汝陰割給了宋國。

豫州前後一百零一縣分給七個郡國,最小魯國六個縣,最大陳國十八個縣。

現在的關東四州版圖不需要再做修改,中原物產之豐饒,還有基於生產力發展出來的文化凝聚力實在是太過強勁。

文化凝聚力在中樞,自然是朝野好事;可若是在地方,那就是典型的割裂思想。

兗州是東西狹長的疆域,豫州也是東西狹長,正是這種南北分割的版圖,斬斷了大中原思想的形成。

至於後來爲什麼會出現一個版圖很大的河南,這主要是大宋的中樞在河南,自然就要打造一個大河南、大中原……增加直轄面積。

大宋君臣搞了個三易回河,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間接報了萌古人的滅國大仇。

元明爲了整治氾濫成災的黃河,只能維持河南的版圖,以方便河南地方徵集更多人力、物力以維護、修繕河政。元明二朝,就始終給大宋擦屁股。

因此在沒有治水這種關係國家穩定的大事之前,不需要改動州一級的行政版圖,繼續保持這種中原二分相互對立的格局就可以了。

同樣的道理,齊魯一體的文化圈,硬是把孔家所在的魯國分給了豫州,齊魯精神圖騰象徵意義很重的泰山給了兗州……攪屎棍的傳統始終都在。

關東四師,第十二蕩寇師駐屯豫州,第十三徵虜師由張飛的右軍改編,駐屯在兗州各郡國。整體只有六個團編制,常備營兵就四個營。

兗州的任城國、東平國這種微末小國被抹除,今後只有陳留郡、東郡、濟陰郡、濟北郡、山陽郡、泰山郡一共六個郡。

八十個縣平均到六個郡,少一點的泰山郡十二個縣,多的能有十六個縣。

今後的郡,規模就在十個縣到十六個之間,以方便郡一級管理;同時消減、合併各種小郡、小國,裁減官員職務。

第十四昭仁師是普通編制,由中軍四大部督率領的中軍吏士改編,同樣六個團,有四個常備營兵編制,駐屯青州。

青州裁撤濟南國、樂安國,所領各縣析分給平原郡、齊國,因此青州只有平原、齊國、北海郡、東萊郡四個郡國。

徐州郡國邊界不需要調整,本來就很均衡,魏延清理過的徐州沒必要再進行多餘的調整,按部就班休養就可。

因此徐州六十二縣分隸五個郡國,準備遷徙賀齊所部武昌府兵轉移到物產豐饒更爲豐美的徐州,依次爲基礎建立第十五昭義師,也是標準的六團府兵,有四個常備營兵。

規劃中的北洋水師目前就駐屯雒陽北部的小平津、孟津一帶,能完成河東、鄴都戰事後就會向下遊轉移,爲環渤海運輸、出征遼東、朝鮮做訓練準備。

等全部整編、安置妥當,在與魏國開戰前會有五個近衛師、太子近衛師、三個加強師,兩個水師,十一個標準師。

能投入一線作戰的兵力只有北方府兵編制的五分之二,五分之一留守本地,五分之二與徵發的民役協助運輸糧秣。

不計算漢僮僕從軍,北方府兵有一個近衛師七個營、一個加強師二十一個營、北洋水師十一個營、兩個標準師二十四個營能時刻駐屯前線,合計參戰府兵能有五十三個營,近四萬職業兵,七成披甲率,有三萬甲兵。

漢僮義從部隊規模會在五萬左右,並有一支規模同樣爲四萬的府兵爲繼軍。

一旦前線常備府兵抓到戰機撕開口子,這就是步騎十萬的首輪攻擊力量。

隨後擔任繼軍的四萬府兵會緊跟著出發,作爲繼軍這支府兵披甲率只有一半,追求輕裝、機動力。

軍隊披甲率就跟裝甲部隊的裝甲比例一樣,極致的裝甲率並不意味著極致的戰鬥力。

前線常備駐軍、繼軍,這是五分之二的府兵,帶著三五萬漢僮部隊殺過去……後面會有還有五分之二的府兵與徵發的民壯、郡國兵跟進,進佔糧道拱衛後背,並保證前線的補給。

因此滅魏的參戰府兵約在十八萬,漢僮義從在五萬左右,臨時徵發的郡國兵規模也在五萬左右。有軌車運輸線路、以及前線倉儲準備,前線、後方協助轉運物資的丁壯規模極有可能突破三十萬。

進攻山西可以走汾水,進攻鄴城可以走白溝,這兩條水路補給線節省了最少五十萬的人力。

算上前期戰爭準備的各項人力支出……這將是一場全力以赴的決戰,絕不會節省一絲力氣。

第七百二十二章 婚事第二百六十六章 撲倒第三百一十四章 王平第三百六十章 改制第五百九十五章 尚書檯第六百三十七章 五共第五百零九章 分別第二百八十七章 憂天第三百六十七章 鄧城第四百九十八章 字典第四百零三章 北府記第三百四十七章 謀反第一百一十八章 火起第四百四十章 番禺第二百八十章 因第一百六十五章 調整第八百章 一飛沖天第六百四十四章 制度第二百二十一章 五郡公舉第五十一章 求婚事件第六百三十一章 畫家第二百五十三章 鷹第四十七章 驚醒第四百二十七章 士戶第四百二十三章 雷山風雨第五百零八章 孫權第八百五十一章 陳氏第七百零三章 掩飾第五百九十六章 搶先一步第四百二十四章 子山遊說第五百七十一章 後發制人第五百二十五章 改制第四十一章 私心第六百六十八章 立場第一百四十一章 落幕第二百六十四章 金身第八十一章 軍事威脅第五百三十八章 飯還得吃第八百八十二章 戰前第七百五十六章 犏牛第二百一十八章 錦帶第七百零八章 僵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翼第七百一十四章 風暴正在靠近第二百一十五章 階第二百一十七章 河圖第七百三十七章 顧慮長遠第五百五十一章 勝負迷雲第一百七十章 張遼第三百八十章 調整第五十一章 求婚事件第四百六十七章 患第六百八十九章 神仙藥第四十六章 婚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參戰第四百一十二章 上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不敢賭第七十八章 瘟疫下第四百八十五章 桑園第五百四十九章 得要字據第二百四十五章 變第二百二十五章 以靜制動第八百一十八章 針鋒相對第三百一十五章 繞擊第一百零六章 米第八百三十四章 變故第二百七十五章 集結第三百三十三章 退無可退第六百四十七章 賈逵第九十三章 畫第七百零四章 非法伐魏第六百九十三章 分割第二十三章 待發第二百九十一章 投滍水張俊義阻流第六百五十章 本色第八百五十五章 太和第三百七十一章 性格有缺第七百八十五章 使命第二十二章 無法避免第六百五十四章 權第一百九十章 楊儀第五百六十三章 應對第四百八十章 感情第三百八十九章 附議第二百六十九章 水壩第七百六十二章 釣魚第七百零三章 掩飾第四百一十章 直閣計較第四百九十章 禁錮下第四百零九章 命數第一百四十九章 護食第七百六十四章 貂蟬入京第四十九章 赤袍第五百二十一章 因地制宜第三百二十三章 杜夫人格言第三百三十六章 向東第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三百二十七章 變數第四百八十章 感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鹿县| 镇坪县| 安达市| 深州市| 南昌县| 棋牌| 永新县| 安新县| 延津县| 商南县| 镇赉县| 乳山市| 武功县| 务川| 介休市| 临西县| 思南县| 河源市| 龙泉市| 吴桥县| 祥云县| 桐庐县| 东丽区| 吴桥县| 东辽县| 舞钢市| 茌平县| 安顺市| 漳州市| 黄冈市| 富平县| 武功县| 韶关市| 五寨县| 呼伦贝尔市| 华亭县| 兴隆县| 怀安县| 泸水县| 当涂县| 涿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