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有人不相信李燁的話:“李刺史,要是水利設施壞了,難道我們就是不用出勞力維修嗎”。
賦稅是統治者向治下臣民徵取土產、勞役和其他實物,稍後漸變成爲按丁口徵收軍役及軍需品,稱爲“賦”;按土地及工商經營徵收財物稱爲“稅”。
唐中期以後廢除租庸調製的制度,改用兩稅法,兩稅法的主要內容:一、國家根據財政支出定出總稅額,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數額,向當地人民徵收。
二、土著戶(當地人)和客居戶(外來戶)均編入現居州縣戶籍,依照丁壯和財產(主要是土地)多少定出戶等,按墾田面積和戶等高下攤分稅額。
三、每年分夏、秋兩次徵收,夏稅限六月納清,秋稅限十一月納清,故稱“兩稅”(亦有一說因其分爲戶稅、地稅兩項)。
四、兩稅依戶等納錢,按墾田面積納米粟;田畝稅以大曆十四年(779年)墾田數爲準,平均攤派。
五、租庸調和雜徭、雜稅悉省,但丁額不廢。
六、無固定居處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徵稅。
勞役作爲稅賦的一部分也被認爲理所當然,只是這種理所當然都是有底層的百姓買單,水利設施損毀後官府便會讓當地的百姓來進行修理,如果出不了勞役就只能用錢糧代替,還是增加了百姓的負擔。
李燁解釋道:“某剛纔說過種地要交一稅一費,這費就是水利設施維護費,如果水利設施出現什麼問題,就有當地的村裡向水利局申請,有水利局撥款僱人進行維修,不用種田的百姓再次負擔任何費用。這種辦法並不是只是大連城有,遼東半島其他的城市也同樣存在,已經執行了一段時間,有什麼問題可以向萬城主彙報,也可以寫信給某反映”。
不管怎麼樣,這些人算是暫時相信了李燁的話,畢竟封建社會的家國天下里,皇帝制訂的政策也是說翻臉就翻臉的,百姓只有接受的份,可沒有投票選舉的權利。至少李燁當著這麼多人面說出來的話,李燁以後想反悔也要動一番心思,不可能說改就改。
李燁先帶著衆人蔘觀了農田,詢問了地裡的農民收成如何,然後查看了一下準備開發的荒地,如果有誰想購買農田馬上就可以定下來。
“李刺史,某想購買一千畝荒地,想問一下爲什麼要將三成的糧食賣給大連城糧食局,這是爲什麼,到時糧價怎麼計算”
“這個問題問的不錯,某先不回答這個問題,還是找一個百姓來問一問”,李燁看見一個老漢正在田中除草,便上前詢問道:“老人家請問一下,大連城爲什麼要把田裡三成的糧食賣給糧食局”。
Wωω. ttкan. ¢○
老漢看見呼啦啦來了一羣人,也被嚇了一跳,見李燁詢問糧食的事情,戰戰兢兢的回答道:“你們有所不知,大連城規定種糧食的田地裡要將收成的三成賣給糧食局,糧食局按照去年一年的糧食價格上浮百分之五收購,這樣不僅農民不會吃虧,而且也不會因爲豐收糧食價格低賣不出去”。
李燁點點頭道:“老人家說的不錯,不過還有其他的原因,民以食爲天,糧食不僅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而且是調劑市場的槓桿。糧食價格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大連城的安全,所以糧食也是戰略物資的一部分,必須加以控制,絕不能讓商賈操縱糧食價格”。
有人很不解的問道:“那豈不是說種糧無利可圖了嗎?那商賈還賣糧食有什麼意思”。
李燁笑笑,看了看敬翔,讓敬翔回答這個問題:“大連城糧食局並不參與糧食的買賣,市場上的糧食依然有商賈門進行經營,糧食局只收購收穫的三成,其他的糧食有百姓自由的買賣,只要商賈出價比糧食局高,百姓爲什麼不把多餘的糧食賣給商賈。糧食的價格關係到整個遼東半島的安全,糧食局的糧食是作爲軍糧儲備的,一般情況下不會在市場上流通,除非遇到災荒之年,纔會動用糧食局的儲備糧食。至於你們考慮的糧食價格問題,只要在合理的價格區間內,沒有人會干預商賈的買賣,而且糧食加工後利潤也會上升,不會死盯著糧食不放吧”。
有些事情不好解釋,稻穀是一個價,加工後的精米又是另外一個加工,中間是有差價的,而且糧食還有其他的副產品,這些人都沒有注意到。糧食的價格波動太大,對於李燁在遼東半島的統治沒有任何好處,所以李燁必須控制糧食的價格在合理範圍之內。
李燁把衆人帶到一片朝陽的山坡上:“這裡是蔬菜大棚區,許多人都聽說過皇家每年冬天都能吃到新鮮的蔬菜,某可以告訴你們,今年的冬天你們在大連城一樣可以享受皇帝才能吃到的新鮮蔬菜,而且數量品種很多,價格也只有平時的五六倍,諸位都進來瞧瞧吧”。
敬翔在新城已經見過蔬菜大棚,已經沒有什麼新奇的感覺,只是大連城的規模更大,足足佔了上百畝的土地,足夠保證大連城冬季蔬菜的供應。
皇家能在冬季吃到新鮮的蔬菜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一些豪門大戶在冬季也能品嚐到一些蔬菜,不過與眼前的規模比起來,只能說是大巫見小巫了。
“李刺史,這些冬季裡的蔬菜果真能在冬天裡買到,而且價格只有平時的五六倍,這不是在做夢吧”
“你們快瞧瞧,這些都是琉璃,要值很多錢的,拿來蓋大棚蔬菜不是暴殄天物嗎”
敬翔聽著這些土包子的話,不屑的道:“這些琉璃根本就不值錢,以後你們在大連城居住下來,房舍的窗戶上也可以安裝這些琉璃,只是需要提前定做,不能向外出售”。
李燁是嚴格控制琉璃玻璃的生產,雖然價格可以壓的很低,但是並不想馬上在市場上推廣這些琉璃,還等著狠狠的敲詐土財主一筆。
琉璃玻璃在市場上是不賣的,只有交稅達到一百緡以後,纔會有一平方米琉璃的使用資格,依此類推想多用琉璃就拼命的交稅吧。所以市場上的琉璃價格依然很高,因爲沒有人知道琉璃到底值多少錢,反正新城不少商賈已經把用琉璃做窗戶當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
??大棚蔬菜只有在冬季纔會體現出它的價值,現在讓他們見識一下,只是讓這些人對大連城增加信心,所以多說沒有什麼意義。
大連城的學校已經建成,已經有不少的孩子在裡面上學了,當這些人看見規模巨大的校園時,還是被眼前的一切震驚了。六排三層教學樓,每間教學樓都可以容納五百名孩子,整個學校就是三千名孩子同時在上課,而且這樣的學校還有兩所。這個學校佔地超過了五十畝,各種教學樓有十幾棟,光是一個運動場就佔二十畝,看得這些人眼睛掉了一地。
正如李燁所說,學校整棟建築的窗戶都安裝了琉璃,所謂的豪華程度讓所有人留哈喇子,恨不得上去搶一塊抱回家顯擺一下。
“李刺史,大連城那裡有怎麼多的孩子唸書,難道在這裡讀書真的不要錢”
李燁笑呵呵的點點頭道:“你猜對了,在這裡讀書的確不要錢,大連城的男孩只要在七歲到十二歲之間,都必須送到學校裡讀書,如果誰家有適齡男孩沒有送來讀書,稅賦加倍”。李燁出此下策也是被逼無奈,雖然大部分人願意把家中的男孩送來免費讀書,但是一些家裡孩子多的父母,總是認爲家中有一個男孩認字就可以了,剩下的男孩可以幫家裡做些事情賺錢。
這些人還是第一次聽講不免費讀書要稅賦加倍,當然不會認爲李燁說的是真的,還以爲是逗大家樂樂。
“李刺史,大連城裡的男孩都免費上學,而且在這麼好的學校裡讀書,錢從什麼地方來,這可是一大筆錢啊”
讓李燁蓋學校可以,但是讓李燁一輩子養著學??韶摀黄穑骸按筮B城在經商時要收取百分之三的教育費,大連城在每年的稅收中再拿出百分之三,一起給大連城的教育局,這筆錢專門用來建設大連城的學校建設和平時教育使用,果然還是不夠的話,可以有百姓自發的捐款,也可以向大連城的銀行貸款,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吧”。
的確不會有人站出來反對,不然會被人戳著脊樑骨罵死的,不管是古人還是現代,從來沒有人認爲給教育投入是不對的,只要有可能,就是省吃儉用也會供孩子讀書上學,希望能夠長大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