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從這個角度接著說說。”
但是成亦蕭何,敗亦蕭何,當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從美國首先爆發時,美國便大量從德國抽回資金,造成德國經濟陷入總體危機。
由於德國的殖民地被剝奪殆盡,不可能如同英法那樣可以在殖民帝國的基礎上組建排他性的經濟集團,對外輸出經濟危機,德國面臨著極爲不利的經濟態勢。
在這種回天乏術的態勢下,德國壟斷資產階級便打算依靠希特勒和納粹黨的統治來拯救德國,走上了一條擴軍備戰,瘋狂侵略的不歸路。
作爲一個依靠直覺、靈感與天賦駕馭羣衆運動和指導國家外交政策的領袖人物,希特勒其人觀察力敏銳,在外交上時有神來之筆。
希特勒看清了英法兩國尤其是法國的色厲內荏,利用英美希望希特勒向東擴張與蘇聯火併的妄想,藉口反蘇在英法眼皮底下重整軍備,滿口的和平謊言進入萊茵蘭,吞併奧地利,通過外交欺騙與訛詐便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以其賭徒心態在外交賭局中小勝數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夢想著要征服全世界,終於發動了一場不可收拾的全面戰爭,讓德國幾乎同全世界作戰
針對希特勒的瘋狂舉動,德國軍方的職業將領們是有深刻疑慮的,德國軍方在二戰前並未能如同一戰前一樣制定過如《施裡芬計劃》那樣明確詳細的作戰計劃,由於一戰的失敗,德國軍方對再次發動歐洲大戰心有餘悸。
但是希特勒以其初期的外交冒險成功而在國內威望大增,軍方缺乏對抗他超人權威的自信,因此被迫跟隨他進行了一場軍事大冒險。
希特勒爲了尋找侵略幫手,便聯合了同爲法西斯獨裁統治的法西斯意大利。
意大利曾經是是法國極力想要拉入歐洲安全體系的一個重要國家,因爲墨索里尼反對德國吞併奧地利的野心,法國外長賴伐爾上臺後便極力拉攏墨索里尼參加反德陣線。
墨索里尼是一個狡猾的傳統歐洲政客,他估計只要英法兩國能夠遏制德國,並能夠在奧地利問題上助他一臂之力,他就對希特勒德國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但是前提條件是,英法不得干涉他在巴爾幹和阿比西尼亞就是埃塞俄比亞的擴張政策。
法國和英國作爲國際聯盟組織的領袖和操縱者。雖然一不要良心,二不要臉面,在墨索里尼征服阿比西尼亞的行動中儘量滿足了墨索里尼的貪慾,但是其扭扭捏捏的作風還是令墨索里尼不快。眼見希特勒德國羽翼豐滿,在歐洲大陸爲所欲爲而英法兩大強國無所作爲,權衡利弊,墨索里尼終於在貪婪和畏懼的雙重感情下決定投入希特勒的懷抱。
戰後的歐洲安全體系掌握在法國手中,法國通過和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比利時的軍事同盟,對德國形成包圍,對蘇聯進行防疫,一時間,法國在歐洲和國際聯盟組織內一呼百應,好不威風。
爲了制止德國賴掉賠款與戰債,法國初顯神通,夥同其盟友比利時佔領了垂涎已久的德國工礦業重地魯爾區。
英美抓住這一天賜良機極力削弱法國的歐洲霸權,英美在外匯市場上拋售法郎和法國的有價證券,打垮了法郎,在經濟上破壞法國的佔領行動。
德國政府則消極抵抗,以總罷工和超級通貨膨脹政策來對付佔領政策,馬克變成了廢紙,德國人民的財富被洗劫,法國的佔領政策在經濟上得不償失,不得不按照英美的要求退出魯爾地區
。
在隨後的《道威斯計劃》和《洛迦諾公約》中,法國被逐步被剝奪了對德事務的主導權。
由於被迫保證從萊茵河左岸地區撤軍,法國無力對德國採取獨立和有效的軍事行動,而且法國與德國的邊界安全不得不依靠英國和意大利的保證,這一切都在證明法國在歐洲的霸權被動搖。
1935年,薩爾地區經過公民投票迴歸德國,這進一步提高了納粹德國的威望,同時也打擊了法國的士氣。
二三十年代的歐洲安全維繫在法國的軍事同盟網絡上,但這個網絡是脆弱的,由於法國的絕對實力不足,這個安全網絡根本經不起復興後德國的撕扯,更經不起英美的刻意破壞。
在英國的誘導和德國的威脅下,法國不得不放棄那些東歐的被保護國,最後只剩下波蘭作爲凡爾賽體系新生的民族國家中碩果僅存的一員,而這個時候波蘭還在不知死活地與德國簽訂了《德波互不侵犯條約》,以抵消對法國承擔的軍事義務。
法國衆叛親離,不得不吞下一味追隨英國外交的苦果,法國外交之所以變成唯英國馬首是瞻的追隨外交,其根源也在於法國自身。
外交行動一貫會比外交言辭發出更大、更強有力的聲音,在希特勒德國進行外交冒險如進入萊茵蘭、進入奧地利的時候,法國如果敢於對德國採取行動的話,那麼英國不可能坐視法國被消滅,歐洲均勢的天平再次倒向德國,不可能不採取外交和軍事行動。
但是由於魯爾失敗的前車之鑑,法國外交已經喪失了獨立性和主動性,沒有英國的全力配合便不肯採取任何行動,這反過來更加深了英國的疑慮,法國面臨的危機是否就是那麼危險,值得英國全力支持嗎?其結果顯而易見的就是英國更加不重視法國的外交政策和自身感受。
“黎明說的意思就是法國也會淪爲二流國家,這更強調了美國以後的霸主地位。”
“是的,一戰以英,法,美三個民主國家聯合起來戰勝了德國而告終,美國作爲新興的一極躊躇滿志地登上了世界權力舞臺,利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財政地位,開始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整個世界和舊歐洲的列強,歐洲列強聯合統治世界的體制開始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