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安到達薪火宮的時候,唐宗、曹操他們都已經到達,並被專人接到了薪火宮內。
禹皇穿著印著火紋的衣服,偉岸的身姿矗立在薪火宮之前,他注視著劉安的龍輦緩緩向他靠近。
“漢皇,許久未見,別來無恙啊!”
劉安從車輦之中走下,向禹皇走去,這是爲了保持對禹皇的尊敬。
禹皇率先向劉安打招呼,這倒是讓劉安感到意外。
“禹皇前輩客氣,您的風采倒是越來越朝氣,讓晚輩自慚形穢啊!”
劉安同樣是一些客套話。
“魏帝,唐宗他們都已經在薪火宮內,漢皇也先去吧,我在這裡接待最後一個人。”
禹皇說完,幾個使臣走上前來爲劉安引路,一起進入到薪火宮內。
劉安在外面看薪火宮的時候就被薪火宮的設計而震撼到,所以他非常期待進入到薪火宮內。
薪火宮之中看起來雖然金碧輝煌的樣子,但是劉安卻能夠看出來,這些金柱都是採用的鍍金工藝而非純金。
也就是說,薪火宮外面富麗堂皇,但實際的造價卻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
不過劉安到沒有覺得這有什麼,皇宮的兩個最大的用處就是朝政和居住。
所以禹皇有辦法讓這裡看起來金碧輝煌,不會失掉大夏作爲天下第一強國的威儀就足夠了,又不是必須每一處都必須是金磚玉瓦。
這一點上,讓劉安對禹皇更加欽佩一些。
進入到薪火宮,宴會的地點是在薪火宮當年舉行七國會議的地方。
以前這裡叫做七國議庭,今天卻叫做舒雅閣。
除了名字以外,舒雅閣比起十幾年前還發生了一些其他變化,面積要比之前大上一些,加置了一些桌椅。
目的不同,設計所帶來的氛圍和意義也就不同。
曾經的七國會議是禹皇約定天下羣雄,共同維持世界和平的。
會議上,禹皇發威震懾羣雄,自然需要地方小一些威懾力才能夠更充足一些。
而今天是爲了幫助禹皇比武招親而來,所以這裡就進行了一定的擴建。
十幾年前能夠進入這個房間的只有七個人,那七個人就是七國之主。
但是今天每一個帝王卻可以另外帶兩個隨行的官員,這樣一來,氛圍就要輕鬆不少。
在來舒雅閣的路上,關長生等幾個人就被薪火宮的官員帶到了其他地方休息,而劉安則帶著徐達和龐統一起進入到舒雅閣。
舒雅閣中設置了三排座椅,每一排都有著九張桌子。
“看來今天還有一些陌生的面孔啊!”劉安看到桌子數量後的,心中猜測。
進入舒雅閣,果不其然,唐宗、魏帝都已經入座。
劉安仔細看了看,除了契丹以外,七國都已經全部到場。
“漢皇今天看起來精神不錯!”
劉安進入大殿,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第一個跟他打招呼的人竟然是魏帝曹操。
“魏帝也很好!”劉安微笑迴應。
從曹操身邊走過,他看到的就是後金之主努爾哈赤了。
努爾哈赤看到劉安只是把手中的酒杯舉起來,示意一下,得到劉安的迴應後,低下頭將手中的酒一飲而盡。
“這邊坐吧!”
李世民扮演的是老好人的角色,他示意劉安坐在自己身邊。
今日宴會上面的座位順序延續了曾經七國會議的位次,七國會議禹皇按照自己對七國實力的強弱進行了劃分。
大夏是當之無愧的實力第一,這一點沒有任何人能夠反駁。
而大夏國下來之後,便是契丹。
契丹人的騎兵可以說是除了大夏國之外最強大的,就憑藉騎兵,契丹人作爲第二就當之無愧了。
第三位是魏武帝曹操引領的魏國,手下司馬懿、郭嘉、荀彧無一不是當世奇才,許褚、徐晃、張郃又皆是當世猛將。
魏國位列第三,理所當然。
魏國之後,便是大漢。
高祖劉邦當初建國的時候,手下有著黔布、張良、陳平等一衆文武謀臣,所建立的大漢也是被所有人都看重的強國。
只是後來大漢在昏君劉安手下敗壞,國威大損,最近在劉安的改革下,才重新走上了復興的行列。
除卻大漢,接下來便是下唐。
那個時候的下唐還是李淵的天下,沒有出衆的地方,但也沒有積病,排名不前不後。
再者就是努爾哈赤的後金了。
後金主要是經濟方面拖了後退,而且思想太過於落後,對於這一點禹皇看的非常重,他就憑藉這一點,認定後金不會有什麼大作爲。
所以就把後金排在了第六位。
最後一位,南宋。
和後金正好相反,南宋的軍事實力一直都是被人所詬病的,但是要論經濟,唯一能夠和南宋相提並論的就是大夏國了。
重文輕武的政策在南宋之中實施,也就導致了商業的迅速崛起和武將的逐漸衰落。
以上的排名是禹皇按照十幾年前的各國實力進行的排名,並不能代表現在。
畢竟這十幾年時間裡許多國家還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的。
比如下唐。
下唐在李世民繼位之後,開創了一代盛世,甚至有一段時間下唐的聲望都能夠和禹皇相提並論。
不過後來禹皇也用實力告訴李世民,這只是光圈帶給他的一種臆想。
禹皇重拳出擊,李世民的自以爲是立刻被打破,從此之後更加謙遜,對禹皇也更加尊敬。
正是因爲知道這件事,所以劉安不會因爲自己的成就而膨脹都去挑釁禹皇。
說不定今日宴會之後,七國實力就要重新進行排名了。
劉安有信心,讓自己現在的大漢排上一個不錯的名次。
劉安入座後大概十幾分鍾後,契丹耶律阿保機走進薪火宮。
相較於劉安,耶律阿保機入場並沒有幾個人表示歡迎,甚至除了唐宗李世民以外沒有人主動和他說一句話。
對於這樣的現狀,劉安只能說是耶律阿保機自己作孽,怪不得別人。
這一切都要怪耶律阿保機之前做的一件人神共憤的事情,引起六國的統一牴觸。
這件事就是驅散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