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章 慶賀議和(4)

士會與郤克共事三年,兩人一將一佐,郤克的脾氣,他是相當瞭解。郤氏跟先氏、趙氏一樣,發家很早,家族勢力雄厚。郤克竟然提出要用親兵出戰對抗齊國,可見郤氏的實力。

當時的齊國,雖已不復齊桓公稱霸時的風光,畢竟是與晉、秦、楚齊名的四個大國。郤克提出這樣的要求,可見志在必戰。

經過仔細思量,士會果斷退出卿位。這樣一來,郤克便能順位升至中軍將,他的權勢更盛,其志必定會達成。

士會做出決定後,曾對兒子說過這樣一番話:“燮兒啊,我聽聞,喜怒很少合於禮法,違背禮義的卻很多。《詩》曰:“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

“君子的喜怒,要麼用來阻止禍亂,要麼,必定增加禍患。郤子可能是想借攻打齊國阻止禍亂也未可知。如果不是,恐怕適得其反。我只有退出,以逞他志,才能解除禍亂。將來,你要跟隨幾位卿大夫,務必恭敬從事。”

依照士會的推斷,如果郤克的怒氣得以宣泄,如願對齊開戰,能從齊國討到便宜,算立了功又報了私仇。如果一味阻撓,說不定他大爲不滿,在國內製造禍端,造成內部混亂。以當時晉國的處境,那是大大的不利。

如果士會不退出,身爲中軍將,戰或不戰必定要問他的意見。他勢必會被裹挾進去,進退兩難。還不如主動退位,避離禍難。郤克任職中軍將,讓他直接和國君對話,伐齊與否,他們定奪就好。

郤克執政後,經過不懈努力,景公終於鬆口,討齊之役最終成行。

公元前591年春,晉景公與衛國的太子臧共同發兵進攻齊國。兩國來勢洶洶,很快到達陽穀。齊國慌作一團,齊頃公提出和談。並與晉景公約好,在繒地會見,兩國訂立盟約。盟約之外,齊國還派公子彊在晉國做人質。目的已達,晉軍打道回府。

夏季,深受齊國困擾的魯國,派使者到楚國請求出兵,進攻齊國。很不巧,楚莊王去世,楚軍無法出兵,魯國只得作罷。

齊國不復齊桓公時的風采,化身爲機會主義者。晉、楚、秦三國相互牽制,中原暫時無事。於是,齊國就近小動作頻頻,對鄰國魯國侵擾不斷。爲此,魯國不勝其苦。

公元前589年,齊國再次對魯國發難。衛國作爲友好鄰邦,義不容辭派兵支援。齊國畢竟仍是大國,魯、衛加起來也未必是齊國的對手。於是魯、衛兩國都派出使者向晉國救援,郤克負責接待來使。

此時,無需郤克煽風點火,晉景公也坐不住了。前有齊國侮辱晉國使者,拒絕與晉國聯盟。中間,一度達成短暫共識,握有齊國質子在手。如今,齊國冒犯的又是晉國的忠實擁躉——魯衛兩國。舊恨新仇一起算,景公決定派兵討伐齊國,並派八百乘給到郤克。郤克任主帥,一同出戰的還有——上軍佐士燮、下軍將欒書、司馬韓厥。

六月,晉齊兩軍在鞌地擺開陣勢,史稱“鞌之戰”。

一開始,齊國很自信,頃公下令“滅此朝食”,齊軍大受鼓舞,氣勢如虹。郤克被箭射傷血流不止,韓厥的左右護衛都被殺死,戰況異常激烈。所幸,晉軍衆將並未因傷下陣,軍士受到鼓勵,氣勢蓋過齊國。經過頑強對抗,晉國大勝,齊國兵敗。

雙方討價還價,終於在七月達成共識,兩國在爰婁結盟。齊國歸還魯國的汶陽之國,兩國結爲盟友。

“鞌之戰”的勝利,扭轉了晉國在中原的被動不利局面。齊國由楚國的盟友轉變爲晉國的盟友,晉國東面的威脅解除,楚國的壓力增大。

這也意味著,“邲之戰”後,楚國在中原的優勢被削弱。再加上,一代名臣孫叔敖和雄心勃勃的楚莊王相繼離世,楚國的霸業初露疲態。晉國復霸的機率則緩緩上升。

戰爭結束的次年,齊頃公親自朝晉,成爲晉國的鐵桿盟友。此舉預示著,一度被楚國奪走的中原霸主之位,有重新迴歸晉國之勢。

郤克主戰的動機,源自報仇私怨,卻歪打正著令晉國藉機回覆了霸主威風,功勞不可謂不大。“邲之戰”失利的陰霾一掃而光,晉景公大喜過望。不久,便提出“恩及卿族”——實行軍制改革,將三軍六卿擴充爲六軍十二卿。

要知道,周天子才設六軍。諸侯向來只有三軍,小國甚至只有一兩軍。由此可見,景公確實是“龍顏”大悅,迫不及待想要昭告天下,自己是何等英明神勇。

擴軍之後,卿位也相應擴容一倍。哪些人入圍,郤克的意見顯然最被看重。

郤氏與趙氏交好,郤克和趙朔又是知交。趙朔已離世兩年,他的兒子仍年幼,無法繼承卿位。顯然,郤克是個重情義的人,趙同已入卿在前,他又親自舉薦趙括、趙旃入卿。

經過擴軍,十二卿的名單如下:

中軍將:郤克 中軍佐:智首

上軍將:荀庚(中行氏) 上軍佐:士燮

下軍將:欒書 下軍佐:趙同

新中軍將:韓厥 新中軍佐:趙括

新上軍將:鞏朔(士氏族人) 新上軍佐:韓穿

新下軍將:荀騅(荀氏別支) 新下軍佐:趙旃

十二個席位中,荀氏(包括中行氏、智氏,荀氏別支,他們是兄弟,暫歸一家)和趙氏均是三席,並列第一。韓氏和士氏各兩席,排名緊隨其後。郤氏和欒氏各一席,排在最末。

趙氏位居第一,可見郤克對趙家的眷顧。郤氏家大人多,卻未提拔一人入卿。可知郤克雖難免霸道強勢,有時甚至倔強無禮,卻是個知恩圖報之人。趙盾故去多年,趙朔又早逝。嫡系退場,照理旁枝再難上位。郤克有心提拔,可見對早亡故友的情深義重。

後來,他超拔欒書,難免有私相授受的嫌疑。然而,依照他對趙氏舉薦的邏輯,也可能是,他對這位十年無人提拔的摯友非常同情和憐憫。他認可欒書的才華,二人又惺惺相惜,所以,伸出援手提攜。

在景公看來,六軍十二卿的實施即是君恩推及卿族。更多的人進入這份名單,他們都應該感激國君,進而上下一心和諧共處纔對。畢竟,八年前,先氏被滅族,多多少少打擊了衆卿,令到君臣之間生出不少猜忌,破壞了晉國內部的團結。

然而,事與願違。正是這份名單,催生了之後一系列的矛盾,趙氏成了倒黴蛋。

十二席跟六席相比,總人數多了一倍,結果卻難全衆意。從名單來看,多者三席,少者僅一席。跟從前六席的“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相比,無疑是加重了不公平。這種不公平,勢必會加劇卿族的矛盾。這一點,與景公設立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這次軍制改革,郤克功不可沒。然而,他絕對沒有想到,成就趙氏,在沒有強勢家長的扶持下,登上卿家人數第一的是他,將趙氏拖入深淵,幾乎全軍覆滅的人也出自他手。

“成也郤氏,敗也郤氏”,或可作爲日後總結趙氏慘遭毒手的結語。郤克無意間的籌劃,竟在冥冥之中成爲有形之手,將他昔日的摯友一族推落懸崖,這個結局定是他始料不及的。

正如一場鬧劇爲齊國招來兵禍一樣,聞之只覺荒誕不經,不敢相信。堂堂國君爲何如此傲慢輕浮,將三位地位尊顯的使者當猴子般戲耍?普通人對自己的朋友都不會如此,何況是兩國交往招待上賓?然而,歷史總是如此——驚悚不斷,鬧劇頻出,重複更迭。

甫看到這份名單,根本無法預料,十二卿中人數最少、排名最末的兩家,竟然在不久後的將來,在晉國政壇掀起一場腥風血雨。目標竟是他們曾經的至交。

生活總在意料之外,歷史亦難逃窠臼。

郤氏走到郤克這一代,已有四人入卿。就在景公進行軍事改制的第二年,郤克因病去世。去世之前,他將欒書超拔成中軍將。欒書執政的十三年間,郤氏家族更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

所以,回顧郤克及其事蹟顯得如此重要。他的成就包括卻並不限於他推動的“鞌之戰”,他在晉國執政期間軍事、政治、外交上的傑作。他走之後,他在世時的舉動仍影響深遠。因爲他的刻意安排,給三個家族的命運打上鏤骨銘心的烙印,纔是最要命的。

第14章 難過席捲(2)第1章 慶賀議和(1)第42章 星辰隕落(2)第80章 魏舒首創(4)第16章 何功之有(4)第57章 八字一撇(1)第10章 雙喜臨門(2)第71章 令尹篡位(3)第39章 重回巔峰(2)第1章 當下情勢(1)第46章 火上澆油(2)第63章 卿相太傅(3)第17章 北門小聚(1)第14章 何功之有(2)第1章 毅然決裂(1)第63章 大石落地(3)第21章 閒談齊事(1)第29章 士燮之憂(1)第38章 欲說還休(2)第24章 閒談齊事(4)第15章 難過席捲(3)第9章 雙喜臨門(1)第21章 賢良遇害(1)第22章 閒談齊事(2)第19章 共同成長(3)第20章 興建新居(4)第8章 韓氏來訪(4)第65章 又起波瀾(1)第39章 重回巔峰(2)第25章 鄢陵之戰(1)第18章 北門小聚(2)第60章 各國內政(4)第40章 重回巔峰(3)第29章 蕭魚定霸(1)第3章 毅然決裂(3)第18章 冰火兩重(2)第23章 諸事紛擾(3)第31章 公子游列(3)第8章 過往面紗(4)第45章 二卿論政(1)第24章 賢良遇害(4)第57章 各國內政(1)第51章 霸道總裁(3)第41章 星辰隕落(1)第53章 先發制人(1)第55章 先發制人(3)第44章 子產執政(4)第8章 侍衛公主(4)第3章 當下情勢(3)第23章 閒談齊事(3)第20章 北門小聚(4)第12章 祖孫交心(4)第2章 當下情勢(2)第25章 潛回曲沃(1)第59章 八字一撇(3)第48章 火上澆油(4)第10章 第一次弭兵(2)第2章 慶賀議和(2)第25章 鄢陵之戰(1)第44章 成年寄語(4)第36章 一角退出(4)第77章 魏舒首創(1)第29章 士燮之憂(1)第8章 新人新勢(4)第32章 失信於友(4)第11章 二次弭兵(3)第20章 興建新居(4)第17章 魏絳入卿(1)第48章 二卿論政(4)第46章 火上澆油(2)第64章 大石落地(4)第53章 先發制人(1)第25章 潛回曲沃(1)第13章 難過席捲(1)第30章 士燮之憂(2)第5章 侍衛公主(1)第23章 閒談齊事(3)第18章 北門小聚(2)第66章 故地重遊(2)第6章 侍衛公主(2)第26章 潛回曲沃(2)第46章 二卿論政(2)第9章 雙喜臨門(1)第36章 韓氏韓事(4)第67章 故地重遊(3)第40章 重回巔峰(3)第57章 各國內政(1)第8章 平陰之役(4)第2章 當下情勢(2)第10章 又見風雨(2)第12章 雙喜臨門(4)第1章 慶賀議和(1)第21章 閒談齊事(1)第31章 失信於友(3)第66章 故地重遊(2)第81章 父子交心(1)第34章 杞城長者(2)第21章 諸事紛擾(1)第4章 當下情勢(4)第84章 父子交心(4)
第14章 難過席捲(2)第1章 慶賀議和(1)第42章 星辰隕落(2)第80章 魏舒首創(4)第16章 何功之有(4)第57章 八字一撇(1)第10章 雙喜臨門(2)第71章 令尹篡位(3)第39章 重回巔峰(2)第1章 當下情勢(1)第46章 火上澆油(2)第63章 卿相太傅(3)第17章 北門小聚(1)第14章 何功之有(2)第1章 毅然決裂(1)第63章 大石落地(3)第21章 閒談齊事(1)第29章 士燮之憂(1)第38章 欲說還休(2)第24章 閒談齊事(4)第15章 難過席捲(3)第9章 雙喜臨門(1)第21章 賢良遇害(1)第22章 閒談齊事(2)第19章 共同成長(3)第20章 興建新居(4)第8章 韓氏來訪(4)第65章 又起波瀾(1)第39章 重回巔峰(2)第25章 鄢陵之戰(1)第18章 北門小聚(2)第60章 各國內政(4)第40章 重回巔峰(3)第29章 蕭魚定霸(1)第3章 毅然決裂(3)第18章 冰火兩重(2)第23章 諸事紛擾(3)第31章 公子游列(3)第8章 過往面紗(4)第45章 二卿論政(1)第24章 賢良遇害(4)第57章 各國內政(1)第51章 霸道總裁(3)第41章 星辰隕落(1)第53章 先發制人(1)第55章 先發制人(3)第44章 子產執政(4)第8章 侍衛公主(4)第3章 當下情勢(3)第23章 閒談齊事(3)第20章 北門小聚(4)第12章 祖孫交心(4)第2章 當下情勢(2)第25章 潛回曲沃(1)第59章 八字一撇(3)第48章 火上澆油(4)第10章 第一次弭兵(2)第2章 慶賀議和(2)第25章 鄢陵之戰(1)第44章 成年寄語(4)第36章 一角退出(4)第77章 魏舒首創(1)第29章 士燮之憂(1)第8章 新人新勢(4)第32章 失信於友(4)第11章 二次弭兵(3)第20章 興建新居(4)第17章 魏絳入卿(1)第48章 二卿論政(4)第46章 火上澆油(2)第64章 大石落地(4)第53章 先發制人(1)第25章 潛回曲沃(1)第13章 難過席捲(1)第30章 士燮之憂(2)第5章 侍衛公主(1)第23章 閒談齊事(3)第18章 北門小聚(2)第66章 故地重遊(2)第6章 侍衛公主(2)第26章 潛回曲沃(2)第46章 二卿論政(2)第9章 雙喜臨門(1)第36章 韓氏韓事(4)第67章 故地重遊(3)第40章 重回巔峰(3)第57章 各國內政(1)第8章 平陰之役(4)第2章 當下情勢(2)第10章 又見風雨(2)第12章 雙喜臨門(4)第1章 慶賀議和(1)第21章 閒談齊事(1)第31章 失信於友(3)第66章 故地重遊(2)第81章 父子交心(1)第34章 杞城長者(2)第21章 諸事紛擾(1)第4章 當下情勢(4)第84章 父子交心(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铅山县| 南宁市| 鹤壁市| 镇巴县| 淮阳县| 昌都县| 夏河县| 信宜市| 营山县| 永吉县| 湖口县| 永嘉县| 鄂温| 孟连| 淄博市| 巴南区| 获嘉县| 融水| 砀山县| 东兰县| 东平县| 元朗区| 十堰市| 望城县| 荃湾区| 土默特左旗| 互助| 田林县| 蒙城县| 赣榆县| 鹿泉市| 蕉岭县| 门头沟区| 潢川县| 兴和县| 河津市| 平乐县| 龙口市| 远安县| 章丘市|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