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80章 秦王李世民

聽到李世民的詢問,李潛連忙躬身回道:“回秦王殿下,微臣武威男李潛。”

“李潛?”李世民忽然大喜,道:“原來你就是那個創(chuàng)出外傷急救之法的李潛。孤聽過你的名字,卻沒想到你如此年輕。好,好,果然英雄出少年。你可爲(wèi)我大唐立了大功。”

“殿下謬讚,微臣惶恐。”

李世民搖頭道:“孤說的是實話。你可知這法子對大唐的將士來說多麼重要嗎?簡直是救命良方啊。來,向孤說說,你是如何創(chuàng)出如此高明的技法來的?”說著,他伸手攜了李潛的手道:“大殿馬上關(guān)門了,咱們便走邊說。”

李潛心中有些激動。未來的大唐皇帝與自己攜手而行,這是何等的榮耀啊。

李潛躬著身子跟著李世民身後。出了大殿,李世民道:“在孤面前你不必拘束。”

李潛稍稍挺直了身子,便將從縫衣服想到縫合術(shù),然後在獵物上做試驗等事一一向李世民講了一遍。這謊話他已經(jīng)說了多次,早已編造的無比圓通,全無半點破綻。

李世民聽了,嘆道:“原來如此。佛經(jīng)上說,人的這軀體不過是付皮囊,不過,那些和尚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你真把身體當(dāng)成皮囊來對待了。哈哈,按那些和尚的話來說,你果然有慧根。”

李潛笑道:“微臣哪裡有什麼慧根,只是懂得一些粗淺的東西,加上膽子大而已。”

李世民點點頭,道:“你說的很對。往往一些事道理很簡單,卻沒人敢嘗試,就是因爲(wèi)他們沒有膽子破除陳規(guī)。而你年輕,有衝勁,反而不會被陳規(guī)羈絆。一事明,百事通,想來世間還有很多事都是如此。老子有云,大道至簡,其實這天地萬物,雖然至繁至盛,但其道理卻至簡。李潛,你說是不是?”

李潛點點頭,指著大殿的柱子道:“殿下說的沒錯。您看這盤龍柱,花紋精美,造型複雜,其實,歸結(jié)起來無非深淺、點線、直曲而已。關(guān)鍵在於如何運用這些簡單的東西。”

李世民驚訝地望著李潛道:“你這句話讓孤如醍醐灌頂。李潛,你可真是一語驚人啊。”

李潛謙虛地道:“微臣不過是想到什麼說什麼,而且微臣說的也是些粗淺的東西。”

李世民來了興趣,道:“李潛,你說治國當(dāng)如何做?”

李潛一愣,道:“殿下,朝中有那麼多賢臣良相,殿下應(yīng)該問他們。這……這不是微臣可以擅自置喙的。”

李世民擺手道:“無妨。此地只有你我二人,你就當(dāng)閒聊,不必拘束,說錯了孤也不會怪罪你。”

李潛思忖了片刻,道:“其實,微臣覺得,治國最根本的是讓老百姓吃飽穿暖。只有吃飽穿暖了,百姓才能安定。百姓安定了國家才能強盛。”

李世民點點頭,道:“那如何才能讓百姓吃飽穿暖呢?”

李潛道:“輕徭薄賦固然能夠減輕百姓負擔(dān),但這只是最基本的辦法。陛下施行了均田制,讓百姓有田可種,有飯可吃。而且這些年一直不加賦稅,應(yīng)當(dāng)說已經(jīng)是輕徭薄賦了。不過,輕徭薄賦只是朝廷取的少一些,讓百姓剩下的多些,財富總量還是沒變。多收不利於百姓,然而少收也不利於朝廷,這些朝廷要用兵平亂,異族對我大唐虎視眈眈,朝廷財賦方面的壓力一直很大。所以微臣認爲(wèi)節(jié)流固然重要,但還應(yīng)該開源。若讓朝廷和百姓都能增加收入,纔是最根本的。”

李世民納悶的道:“開源?如何開源?”

李潛道:“殿下,您說現(xiàn)在天下的財富集中在哪裡?”

李世民想了想,道:“這一點孤知道。只是,有什麼辦法能將他們的財富化爲(wèi)朝廷的國帑?”

李潛道:“殿下,您博覽羣書,學(xué)識淵博,您覺得強盛如大漢之所以消亡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李世民蹙眉思忖片刻道:“門閥坐大,豪強日盛,民不聊生。”事實上,即便是過去了幾百年,門閥的勢力依然非常強大。李淵本身就出身於門閥,而且若非得關(guān)隴門閥相助也不可能這麼快坐穩(wěn)江山。現(xiàn)在朝堂之上,絕大多數(shù)高官依然是門閥出身。這一點李世民非常清楚。

李潛同樣也清楚這一點。若是換了別人,李潛絕對不會向他說這些。但眼前這人是日後將說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千古明君李世民,他肯定能比自己看的更透徹。所以李潛才坦言直述。

在李潛的記憶中,唐朝初期,門閥勢力依然強大,以至於李世民不得不依靠皇權(quán),強行在《氏族志》中把李姓排爲(wèi)首位。而且,他還下了法令,限制門閥之間通婚,以打擊門閥,防止他們互相勾連對抗皇權(quán)。在他死後,武則天當(dāng)政時,通過政治鬥爭,對門閥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清洗,將關(guān)隴門閥打擊的一蹶不振。同時廣開科舉,扶持寒門勢力,門閥的勢力才衰落下來。即便如此,門閥勢力直到宋朝才真正消亡。

不過,李潛並不希望看到這個局面。因爲(wèi)原來時空的那段歷史並非只有大唐盛世,也有讓人不忍卒睹的黑暗一頁。開元盛世後的安史之亂,以及其後的軍閥割據(jù)讓強大的盛唐徹底衰落。唐王朝結(jié)束後,華夏再次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被異族打的慘不忍睹。如果不是那時的異族已經(jīng)漸漸接受了漢人的文化,只怕五胡亂華的慘劇將再次重演。李潛不願意在這個時空再看到漢人被戰(zhàn)火蹂躪荼毒。

想到這,李潛點點頭道:“殿下說的沒錯。漢朝末年門閥把持朝政,豪強兼併土地,造成大量百姓流離失所,所以纔在這種情況下爆發(fā)了黃巾之亂。假如豪強沒有這麼貪婪,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誰會去作亂?歸根結(jié)底,想要保持安定,必須讓百姓豐衣足食。因此,必須要限制門閥大肆兼併土地,讓老百姓能有地種有飯吃。”

李世民道:“可是你還是沒說如何將他們的財富化爲(wèi)朝廷的國帑啊?”

李潛微微一笑,道:“其實很簡單,讓他們賺錢然後再花錢。朝廷收取賦稅。”

李世民一愣,道:“怎麼讓他們先賺錢然後花錢?”

李潛道:“首先,要嚴格限制土地買賣。最好能頒佈法令,限制豪強兼併土地。比如,出臺法令規(guī)定所有買賣必須由官方監(jiān)督,以戶籍爲(wèi)準,每年每戶買賣田地的畝數(shù)嚴格規(guī)定上限。超過買賣上限的,將把超出部分收歸國有。勳貴除了賞賜的田地可以不納稅,買賣來的田地一律要納稅。官員按照等級享受一定田地的免稅權(quán),多出來的一律納稅。”

李潛知道,按照目前的施行的均田制來看,可以限制土地兼併,但這種限制能支撐多久,目前還不好說。因爲(wèi)均田制還牽扯到人口問題。北魏、隋、唐之所以能實行均田制,其根本原因是因爲(wèi)連年戰(zhàn)亂導(dǎo)致人口銳減,所以土地顯得富裕。但隨著社會安定,人口自然會增加,很快土地就會不足。再加上各地人口密度和田地數(shù)量都不同,施行起來肯定麻煩。若解決不好這些問題,土地兼併仍不可避免。

李世民思忖了片刻,道:“限制買賣固然可以抑制土地兼併,但誰家沒有急用錢的時候?萬一有人急用錢,除了賣地外沒別的門路呢?”

李潛道:“殿下,您覺得銅錢攜帶方便嗎?”

李世民搖頭道:“極爲(wèi)不便。”

“殿下的問題其實正是微臣下面要說的。那就是爲(wèi)解決銅錢攜帶不便的問題,以朝廷的名義開設(shè)錢莊。錢莊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在某地,比如長安收某人的錢,給某人一個憑證。然後在另外一地,比如洛陽,某人再持這個憑證從錢莊中取出錢。錢莊從中抽取一定的費用。這樣一來可減少攜帶銅錢的不便。另外一個作用是質(zhì)押。若某人急需用錢,可以將他的財產(chǎn)如土地、房屋、貴重物品抵押給錢莊,約定還款期限和費用。到時再某人拿著憑據(jù)來還錢,贖回抵押的物品。這樣一來就不解決了臨時急用錢的難題了嗎?”

李世民驚訝的望著李潛道:“這些都是你想的嗎?”

李潛點點頭,道:“微臣沒事就瞎琢磨。”

“你是怎麼想到錢莊這個主意的?”

李潛道:“此前微臣追隨柴駙馬出征,得到了一些賞賜。不過因軍中攜帶銅錢不便,柴駙馬給微臣的賞賜是一張右驍衛(wèi)出具的憑證。後來微臣拿著這個憑證去取錢,發(fā)現(xiàn)取來的錢帶在身上極爲(wèi)不便。當(dāng)時微臣就想,若這個憑證也能買東西多好。進而微臣又想,像微臣這樣攜帶十貫八貫銅錢就發(fā)愁,那些動輒需要運送數(shù)萬數(shù)千貫銅錢去購買貨物的商號豈不更發(fā)愁?微臣就想,若能有一個商號專門在各州開設(shè)分號,商人在其中一個商號存上錢,然後可以到任何一個分號取出錢,那該多好?”

李世民點點頭,道:“你說的有道理。不過,你才說了限制土地買賣和錢莊,卻仍然沒說清楚如何將他們的財富化爲(wèi)朝廷的國帑。”

李潛道:“殿下,限制了土地買賣,有了錢莊,那麼經(jīng)商是不是容易了呢?”

李世民眼前一亮,道:“你是說收商稅?”

PS:大家將票票了,推薦了,打賞了全都砸向李二吧!

第107章 拜堂第111章 宮女雲(yún)蔚第83章 調(diào)教手段第115章 斬特勤第180章 威逼利誘(四)第239章 奪命連環(huán)計(二)第212章 致命一擊(五)第3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二)第153章 討伐樑師都(五)第288章 期限第72章 和事佬第48章 劫持第150章 討伐樑師都(二)第41章 夜談第13章 強買與強賣(一)第93章 楊文幹是幹啥的?第20章 打賭第181章 刺殺(一)第148章 赴任第91章 離間第219章 援軍第14章 強買與強賣(二)第21章 柴紹二五九章 開業(yè)大吉六第219章 援軍第213章 致命一擊(六)第105章 籌辦第240章 奪命連環(huán)計(三)第204章 陷阱(七)第207章 盧照廷(三)第73章 授課第187章 酷刑逼供(二)第63章 偶像來了第83章 調(diào)教手段第299章 千里追擊(四)第134章 一個人才第57章 四海商號第19章 小露一手第78章 柴氏兄弟第294章 首戰(zhàn)(五)二八二章 侯君集第27章 外傷縫合術(shù)第142章 鬧哄哄的貞觀元年(二)第82章 你的機緣第131章 太歲頭上動土(三)第176章 博陵崔氏(三)第138章 渭水之盟(二)第132章 太歲頭上動土(四)第160章 兵出馬邑第89章 百騎迎敵第188章 吹風(fēng)(一)第71章 閨中密友第295章 首戰(zhàn)(六)第178章 威逼利誘(二)第75章 賞賜第107章 拜堂第105章 籌辦二七一章 小人物的復(fù)仇二第53章 分化與拉攏第52章 一擼到底第159章 裴寂遭貶(二)第50章 送禮第222章 由你處置(一)第190章 籌備錢莊第22章 從軍餞行第180章 威逼利誘(四)第219章 援軍第56章 原來如此第93章 楊文幹是幹啥的?第65章 內(nèi)有隱情第66章 授藝二四八章 螳螂與黃雀五第71章 閨中密友第200章 陷阱(三)第201章 陷阱(四)第38章 追擊達善第243章 奪命連環(huán)計(六)第230章 崔侍御史第232章 語驚政事堂第179章 威逼利誘(三)第111章 宮女雲(yún)蔚第150章 討伐樑師都(二)第234章 病危第293章 首戰(zhàn)(四)第153章 討伐樑師都(五)第243章 奪命連環(huán)計(六)第3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二)第219章 援軍第169章 新的問題第37章 突襲第200章 陷阱(三)第231章 崔侍御史(二)二六一章 簡若水第90章 屈人之兵二四七章 螳螂與黃雀四第87章 苦肉計第88章 大唐的頭疼二六九章 意外之外第70章 麥紫瀾的手腕第57章 四海商號
第107章 拜堂第111章 宮女雲(yún)蔚第83章 調(diào)教手段第115章 斬特勤第180章 威逼利誘(四)第239章 奪命連環(huán)計(二)第212章 致命一擊(五)第3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二)第153章 討伐樑師都(五)第288章 期限第72章 和事佬第48章 劫持第150章 討伐樑師都(二)第41章 夜談第13章 強買與強賣(一)第93章 楊文幹是幹啥的?第20章 打賭第181章 刺殺(一)第148章 赴任第91章 離間第219章 援軍第14章 強買與強賣(二)第21章 柴紹二五九章 開業(yè)大吉六第219章 援軍第213章 致命一擊(六)第105章 籌辦第240章 奪命連環(huán)計(三)第204章 陷阱(七)第207章 盧照廷(三)第73章 授課第187章 酷刑逼供(二)第63章 偶像來了第83章 調(diào)教手段第299章 千里追擊(四)第134章 一個人才第57章 四海商號第19章 小露一手第78章 柴氏兄弟第294章 首戰(zhàn)(五)二八二章 侯君集第27章 外傷縫合術(shù)第142章 鬧哄哄的貞觀元年(二)第82章 你的機緣第131章 太歲頭上動土(三)第176章 博陵崔氏(三)第138章 渭水之盟(二)第132章 太歲頭上動土(四)第160章 兵出馬邑第89章 百騎迎敵第188章 吹風(fēng)(一)第71章 閨中密友第295章 首戰(zhàn)(六)第178章 威逼利誘(二)第75章 賞賜第107章 拜堂第105章 籌辦二七一章 小人物的復(fù)仇二第53章 分化與拉攏第52章 一擼到底第159章 裴寂遭貶(二)第50章 送禮第222章 由你處置(一)第190章 籌備錢莊第22章 從軍餞行第180章 威逼利誘(四)第219章 援軍第56章 原來如此第93章 楊文幹是幹啥的?第65章 內(nèi)有隱情第66章 授藝二四八章 螳螂與黃雀五第71章 閨中密友第200章 陷阱(三)第201章 陷阱(四)第38章 追擊達善第243章 奪命連環(huán)計(六)第230章 崔侍御史第232章 語驚政事堂第179章 威逼利誘(三)第111章 宮女雲(yún)蔚第150章 討伐樑師都(二)第234章 病危第293章 首戰(zhàn)(四)第153章 討伐樑師都(五)第243章 奪命連環(huán)計(六)第3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二)第219章 援軍第169章 新的問題第37章 突襲第200章 陷阱(三)第231章 崔侍御史(二)二六一章 簡若水第90章 屈人之兵二四七章 螳螂與黃雀四第87章 苦肉計第88章 大唐的頭疼二六九章 意外之外第70章 麥紫瀾的手腕第57章 四海商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和浩特市| 安平县| 天津市| 偏关县| 昌图县| 那坡县| 茂名市| 资源县| 思南县| 青神县| 康马县| 平安县| 革吉县| 八宿县| 双江| 秦安县| 新源县| 呼伦贝尔市| 镶黄旗| 房产| 黔东| 繁峙县| 龙海市| 邢台县| 九龙县| 五原县| 肇源县| 福贡县| 余江县| 即墨市| 兴隆县| 广昌县| 永善县| 安顺市| 吉林省| 新乡市| 壶关县| 嵊州市| 华池县| 平邑县|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