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1章 觀心悟語 (11)

如此說來,所謂寂寞不即是一種唯心論,一種逃避現實的現象麼?也可以說是。一個高韜隱遁的人,在從前的社會裡還可以存在,而且還頗受人敬重,在現在的社會裡是絕對的不可能。現在似乎只有兩種類型的人了,一是在現實的泥溷中打轉的人,一是偶然也從泥溷中昂起頭來喘口氣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幾口新空氣。喘幾口氣之後還得耐心地低頭鑽進泥溷裡去。所以我對於能夠昂首物外的舉動並不願再多苛責。逃避現實,如果現實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過靜坐經驗的人該知道,最初努力把握著自己的心,叫它什麼也不想,而是多麼困難的事!那是強迫自己入於寂寞的手段,所謂參禪入定完全屬於此類。我所讚美的寂寞,稍異於是。我所謂的寂寞,是隨緣偶得,無需強求,一霎間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悵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原載1947年11月30日《益世報·星期小品》第二十期,署名紫華)

敬老

重九那一天,報紙上嚷嚷說要敬老。我記得前幾年敬老還有儀式,許多七老八十的人被邀請到大會堂,於敬聆官長致詞之後,各得大碗麪一碗,呼嚕呼嚕地當衆表演吃麪。在某一年,其中有某一位老者,不知是臨面歡忻興奮過度,還是飢火燒腸奮不顧身,竟白眼一翻當場噎死。從此敬老之面因噎廢食,改爲親民之官致送禮品。根據《禮記·曲禮》,“七十曰老”,我們這個市裡七十以上的達一萬七千多位,所以市長紆尊降貴親自登門送禮致敬的則限於年在百齡以上之人瑞,所以表示殊榮。

重九很快地過去,報紙忙著嚷嚷別的節日,誰還能天天敬老?一年一度,適可而止。敬老之事我已淡忘,有一天裡幹事先生親自騎著腳踏車送來紙匣裝著的飯碗一對,說明這是贈給拙荊的,不錯,她今年七十,我還不夠資格,我須到明年才能領受飯碗。我接過紙匣。手上並不覺得沉甸甸,知非金碗,當即放心收下。裡幹事先生掉頭而去,我看他腳踏車上後面一大紙箱,裡面至少有幾十匣飯碗。

(十)遠交近攻(10)

這一對飯碗,白白淨淨,光光溜溜,碗口好像微有起伏不平之狀,碗底有英文字樣,細辨之則爲ChilongChina,顯然是準備外銷或已外銷而又被退回的國貨。是國貨我就喜歡。碗上有兩叢蘭花,像鄭思肖畫的露根蘭花——不,不是蘭花,是稻穀,所謂嘉禾。碗上硃筆寫著“五十九年老人節紀念,臺北市長高玉樹敬贈”。我把玩了一陣,實在捨不得天天捧著使用,只好放在櫃櫥裡什襲藏之。

飯碗當然是以純金制者爲最有分量,但是瓷質飯碗也就足夠成爲吉祥的象徵。民以食爲天,人最怕的就是沒有飯吃,尤其是怕老來沒有飯吃。飯碗是吃飯的傢伙,先有了飯碗然後纔可以進一步往裡面裝飯。若能把兩碗飯裝在一隻碗裡,高高的,凸凸的,吃起來碰鼻頭,四川人所謂的“帽兒頭”,那是人生最高境界。即或碗內常空,或只能裝到幾分滿,令人吃不飽餓不死,也能給人帶來一份職業清高的美譽。多少人棲棲皇皇地找飯碗,多少人蠅營狗茍地謀求飯碗,又有多少人戰戰兢兢地唯恐打破飯碗!

老年飽經世變,與人無爭,只希望平平安安地有碗飯吃,就心滿意足,所以在這時節送上飯碗一對,實在等於是善頌善禱,努力加飧飯,適合國情之至。

敬老尊賢四個字是常連用的,其實老未必皆賢,老而不死者比比皆是,賢亦未必皆老,不幸短命死矣的人亦實繁有徒,唯有老而且賢,賢而且老,才真值得受人尊敬。

這種事,大家都寧願睜一眼閉一眼,不欲苦追求。

百齡人瑞,年年有人拜訪,叩問的大率是養生之術,不及其他。可以說是純敬老。

守時

《史記》五十五留侯世家,記載圯上老人授書張良的故事,甚爲生動:“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至,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

老人與良約會三次。第一次平明爲期,平明就是天剛亮,語義相當含糊,天亮到什麼程度纔算是平明,本難確定。“東方未明”是一階段,“東方未晞”,又是一階段,等到東方天際泛魚肚色則又是一階段。良平明往,未落日出之後,就不算是遲到。老人發什麼脾氣?說什麼“與老人期”之倚老賣老的話?第二次約,時間更不明確,只說早一點去。良雞鳴往,“雞既鳴矣”,就是天明以前的一剎那,事實上已經提早到達,還嫌太晚。第三次良夜未半往,夜未半即是午夜以前,這一次才滿老人意。既然如此,爲什麼不早明說,雖然這是老人有意測驗年輕人的耐性,但也不必這樣蠻不講理的折磨人。有人問我,假如遇見這樣的一個老人作何感想,我說我願效禪師的說法:“大喝一聲,一棒打殺!”

黃石公的故事是神話。不過守時卻是古往今來文明社會共有的一個重要的道德信念。遠古的時候問題簡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本沒有精確的時間觀念,而且人與人要約的事恐怕也不太多。《易·繫辭》所謂“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不失爲大家在時間上共立的一個標準,晚近的廟會市集,也還各有其約定俗成的時期規格。自從有了漏刻,分晝夜爲百刻,一天之內纔算有正確時間可資遵循。周有摯壺氏,自唐至清有掣壺正,是專管時間的官員。沙漏較晚,制在元朝。到了近年,也還有放午炮之說。

現代的準確計時之器,如鐘錶之類,則是明季的舶來品,“明萬曆二十八年,大西洋人利瑪竇來獻自鳴鐘”(《續通考·樂考》),嗣後自鳴鐘在國內就大行其道。我小時候在三貝子花園暢觀樓內,尚及見清朝洋人所貢各式各樣的自鳴鐘,金光燦爛,洋洋大觀。在民間幾乎家家案上正中央都有一架自鳴鐘,用一把鑰匙上弦,晝夜按時刻丁丁當當的響。外國人家牆上常見的鷓鴣鍾,一隻小鳥從一個小門跳出來報時,在國內尚比較少見。好像我們老一輩的中國人特別喜愛鐘錶,除了背心上特縫好幾個小衣袋專放懷錶之外,比較富裕人家牆上還常有一個硬木螺鈿玻璃門的表櫃,裡面掛著二三十隻形形色色的表,金的、銀的、景泰藍的、悶殼的,甚至背面殼裡藏有活動秘戲圖的,非如此不足以饜其收藏癖。至於如今的手錶(實際是腕錶)則高官大賈以至販夫走卒無不備有一隻了。

普遍的有了計時的工具,若是大家不知守時,又有何用?普通的衙門機關之類都訂有辦公時間,假如說是八點開始,到時候去看看,就會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大抵較低級的人員比較最守時,雖然其中難免有幾位忙著在辦事桌上吃豆漿油條。首長及高級人員大概就姍姍來遲了,他們還有一套理由,只有到了十點左右辦稿擬稿逐層旅行的公文才能到達他們手裡,早去了沒有用。至於下班的時間,則大家多半知道守時,眼巴巴的望著時鐘,誰也不甘落後。

和民衆接觸最頻繁的莫過於銀行郵局,可是在門前逡巡好久,進門燒頭柱香的顧客不見得立刻就能受理,往往還要佇候一陣子,因爲櫃檯後面的先生小姐可能很忙,忙著打開保險櫃,忙著搬運文件,忙著清理卡片,忙著數鈔票,忙著調整戳印,甚至於忙著泡茶,件件都需要時間。顧客們要少安毋躁。

朋友宴客,有一兩位照例遲到,一碟瓜子大家都快磕完了,主人急得團團轉,而那一兩位客偏不來。按說“後至者誅”纔是正理,但是後至者往往正是主客或是貴賓,所以必須虛上席以待。舊日戲園演戲,只有兩盞汽油燈爲照明之具,等到名角出臺亮相,則幾十盞電燈一齊照耀,聲勢非凡。有遲到之癖的客人大概是以名角自居,遲到之後不覺得歉然,反倒有得色。而遲到的人可能還要早退,表示另有一處要應酬,也許只是虛晃一招,實際是回家吃碗蛋炒飯。

要守時,但不一定要分秒不差,那就是苛求了。但也不能距約定時間太遠,甲欲訪乙,先打電話過去商洽,這是很有禮貌的行爲,甲問什麼時候駕臨,乙說馬上就去。問題就出在這“馬上”二字,甲忘了釘問是什麼馬,是“竹披雙耳峻,風入四蹄輕”的胡馬,還是“皮幹剝落,毛暗蕭條”的瘦馬,是練習縱躍用的木馬,還是渡過了康王的泥馬。和人要約,害得對方久等,揆諸時間即生命之說,豈是輕輕一聲抱歉所能贖其罪愆?

守時不是容易事,要精神總動員。要不要先整其衣冠,要不要攜帶什麼,要不要預計途中有多少紅燈,都要通過大腦盤算一下。遲到固然不好,早到亦非萬全之策,早到給自己找煩惱,有時候也給別人以不必要的窘。黃石公那段故事是例外,不足爲訓。記得莎士比亞有一句戲詞:“赴情人約,永遠是早到。”情人一心一意的在對方身上,不肯有分秒的延誤,同時又怕對方忍受枯守之苦,所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老早的就去等著,“月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了。

我們能不能推愛及於一切邀約,大家都守時?

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40章 撫簡懷人 (7)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19章 世相百態 (8)第25章 世相百態 (14)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20章 世相百態 (9)第9章 觀心悟語 (9)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31章 老饕漫筆 (6)第5章 觀心悟語 (5)第33章 老饕漫筆 (8)第39章 撫簡懷人 (6)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20章 世相百態 (9)第17章 世相百態 (6)第17章 世相百態 (6)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40章 撫簡懷人 (7)第18章 世相百態 (7)第44章 撫簡懷人 (11)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9章 觀心悟語 (9)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20章 世相百態 (9)第1章 觀心悟語 (1)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36章 撫簡懷人 (3)第36章 撫簡懷人 (3)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2章 觀心悟語 (2)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9章 觀心悟語 (9)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21章 世相百態 (10)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36章 撫簡懷人 (3)第2章 觀心悟語 (2)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3章 觀心悟語 (3)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34章 撫簡懷人 (1)第13章 世相百態 (2)第12章 世相百態 (1)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20章 世相百態 (9)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35章 撫簡懷人 (2)第3章 觀心悟語 (3)第18章 世相百態 (7)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35章 撫簡懷人 (2)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33章 老饕漫筆 (8)第22章 世相百態 (11)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35章 撫簡懷人 (2)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14章 世相百態 (3)第18章 世相百態 (7)第39章 撫簡懷人 (6)第45章 撫簡懷人 (12)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17章 世相百態 (6)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42章 撫簡懷人 (9)
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40章 撫簡懷人 (7)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19章 世相百態 (8)第25章 世相百態 (14)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20章 世相百態 (9)第9章 觀心悟語 (9)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31章 老饕漫筆 (6)第5章 觀心悟語 (5)第33章 老饕漫筆 (8)第39章 撫簡懷人 (6)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20章 世相百態 (9)第17章 世相百態 (6)第17章 世相百態 (6)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40章 撫簡懷人 (7)第18章 世相百態 (7)第44章 撫簡懷人 (11)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9章 觀心悟語 (9)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20章 世相百態 (9)第1章 觀心悟語 (1)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36章 撫簡懷人 (3)第36章 撫簡懷人 (3)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2章 觀心悟語 (2)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9章 觀心悟語 (9)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21章 世相百態 (10)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36章 撫簡懷人 (3)第2章 觀心悟語 (2)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3章 觀心悟語 (3)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34章 撫簡懷人 (1)第13章 世相百態 (2)第12章 世相百態 (1)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20章 世相百態 (9)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35章 撫簡懷人 (2)第3章 觀心悟語 (3)第18章 世相百態 (7)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35章 撫簡懷人 (2)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33章 老饕漫筆 (8)第22章 世相百態 (11)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35章 撫簡懷人 (2)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14章 世相百態 (3)第18章 世相百態 (7)第39章 撫簡懷人 (6)第45章 撫簡懷人 (12)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17章 世相百態 (6)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42章 撫簡懷人 (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专栏| 古浪县| 九寨沟县| 广安市| 饶河县| 汤阴县| 潼南县| 措美县| 阜宁县| 肇州县| 方山县| 丰城市| 巢湖市| 浦江县| 东方市| 荣成市| 新蔡县| 洛阳市| 平泉县| 三江| 连山| 左贡县| 台北市| 三原县| 大荔县| 峨边| 华容县| 闻喜县| 绿春县| 寿光市| 贵南县| 东阿县| 昌江| 高邮市| 自治县| 文安县| 绍兴县| 金阳县| 太仆寺旗| 江达县| 伊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