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0節(jié) 上

《熙寧年間諸事紀事本末》卷第五十四:先是,章楶議築平夏城……高遵裕遂使狄詠、韓處下書,約樑乙埋決戰(zhàn),陰使種誼毒石門水上游。是日,高遵裕撤沿河之防,示敵以誠,使狄詠、包順繞道渡河,伏兵北岸。樑乙埋率軍渡河,成列。遵裕閉營不出,且使人遺書樑乙埋,曰:“午後決戰(zhàn),不爲失信。”西夏軍遠來,久不得戰(zhàn),天燥熱,人馬皆困渴,梁氏遂使諸軍分飲石門河水。遵裕覷知,遂出營擊之。西夏軍飲毒水,馬不能負重,人不能張弓,大潰。諸軍爭相渡河,踐踏而死者不可勝計。種誼沿河放火船而下,焚浮橋;狄詠、包順起伏兵襲其後……石門之水塞……樑乙埋奪李清兵權而大敗於遵裕,奔逃無門,羞愧欲自刎,爲部將所阻,倉皇奪橋渡河……會樑乙逋引援軍至,狄詠、包順不能敵,樑乙埋方得脫困。

是役,西夏死者萬餘,被俘者四萬餘人,得免者不足四萬,所失馬匹、駱駝、輜重,不可勝計。三千鐵鷂子,兵不血刃,盡爲所擒;潑喜軍皆死於亂軍之中。西夏自元昊以來,未嘗有此敗績。河西震動……

遵裕遂築平夏、靈平寨二城,自此渭州無胡馬。

“混賬!”夏主李秉常氣得發(fā)狂,拔出佩刀,朝著面前的一張書案狂砍,一直將書案砍成塊塊碎木,李秉常猶自眼睛充血,面目猙獰!

“這是國恥!這是我白上國的奇恥大辱!”李秉常的咆哮聲,響徹了興慶府那簡陋的宮室。

一旁侍立的臣子,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低著頭,生怕將李秉常的怒火,引到自己身上來。

“李清!”

“臣在。”

“朕要親征那什麼‘平夏城’,你以爲如何?”李秉常的眼睛裡,都快冒出火苗來。

“這……”李清心中知道這時候再去攻平夏城,不過是在平夏城的城牆下,多增加幾具屍體罷了,但是面對衝動的小國王,他一時間卻也不知道要如何設辭回答。

“若不剷平平夏城,是從此以後,我大夏軍隊,不能再入渭州!”李秉常說的的確是事實,但正因爲是事實,才越發(fā)地讓人無法接受。

李清不得不謹慎地措辭,回答李秉常:“自戰(zhàn)報傳至興慶府,已有十餘日。再點兵出征,最起碼也是一月以後的事情。那時候宋城早已築成,堅城難克,只恐勞師無功。且眼下新敗,士氣不振,更難以成功。臣以爲,眼下之事,迫不得已,只有靜候良機,再緩圖之……”

“良機?!”李秉常勃然大怒,吼道:“何時纔是良機?”

“宋軍不可能十幾萬人常駐於此,其城築成後,必然退兵,最多留下萬餘人駐紮。臣以爲,待幾個月後,宋軍放鬆警惕,再突然出兵,將宋軍困於城中,斷其補給。則二城未必不可克。”李清從容答道。

李秉常沉吟半晌,終於冷靜下來。“也罷,便且依卿之議!”

他剛剛說完,便見一個內(nèi)侍腳步匆匆走至殿前,用顫抖的聲音說道:“陛下,講宗嶺軍情急報!”

李秉常心中一凜,快步下殿,抓住內(nèi)侍的衣領,惡狠狠地問道:“講宗嶺怎麼了?”

“陛、陛下!”內(nèi)侍幾乎被李秉常兇惡的表情嚇昏過去,“講、講宗城,被、被宋人燒了!”

“啊!”李秉常手一鬆,渾然沒有在意癱倒在地上的內(nèi)侍,只是轉(zhuǎn)身望著李清,呆呆地說道:“講宗城也被燒了!”

李清也完全沒有料到竟真的會“禍不單行”,一時間,竟也說不出話來。

“平夏城慘敗、講宗城被燒……石越的這兩手,還真是漂亮啊。”說話的人,是一個風韻猶存的中年女子,西夏國命運的真正主宰者,當時地球上最有權威的女人——樑太后。她說話的時候,不急不徐,神色從容,似乎是在說一件與她完全無關的事情。

“太后!”謙恭地站在下首侍立的,是西夏老將翊衛(wèi)司馬軍都指揮嵬名榮,“現(xiàn)在大夏的形勢,實在不容樂觀。”

Www? ttКan? C○

“我知道你要說什麼。”樑太后微微一笑,眼角竟然還帶著一絲嫵媚,但是話語中卻極度的從容與平和,“綏州被奪,橫山不穩(wěn),講宗城被燒,平夏城大敗,熙河歸漢,董氈親宋……宋朝對我大夏是全線進攻,咄咄逼人啊!”

“正是如此。”嵬名榮憂心忡忡,“平夏城之敗,不僅僅是失去了進出渭州的門戶,而且熙河與平夏城,如同一對張開了的鉗子,威脅著天都山一帶;而一旦橫山有事,與綏州相連,整個銀夏地區(qū)都會受到威脅。董氈又時時刻刻覷視我涼州……太后,到時候,我大夏所能倚賴的,便只有沙漠了!”

“嵬名榮!”樑太后悠悠說道:“縱然你說的全是事實,又能如何?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擔憂會有用麼?想不出對策的事情,煩惱會有用麼?”

“這……但也不能坐以待斃吧?”

“你還記得建國初年的事麼?”

“建國初年?”

“不錯,當年可是連靈州都在宋朝的掌握中啊,但是祖宗還不是一樣復國成功、奠定下今日的百年基業(yè)?”樑太后笑道:“什麼地理形勝,都不是絕對的東西。我大夏國的立國之本,只有一樣。”

“臣愚昧。”

“那便是——我們是胡人!”樑太后說這句話的時候,聲音突然沉穩(wěn)下來,一個字一個字的說著,似乎每個字都是從牙縫中擠出來的。“大夏是在馬背上建立的,只要各部落不離心,只要每個黨項人都不忘記自己是胡人,不貪戀漢人的衣裳美食,綏州又如何?平夏城又如何?熙河又如何?宋朝能得意一時,焉能得意一世?只要根本尚在,那些地方,今天讓宋朝人佔了不要緊,遲早我們能奪回來!”樑太后的聲音越來越高亢,“你以爲宋朝能永遠長治久安?”

這一番話,說得嵬名榮心悅誠服,拜服道:“太后聖明!臣所不及。”

“所以,我最擔心的,不是邊境的勝敗得失,而是興慶府的大夏王宮的主人,在穿什麼樣的衣服,吃什麼樣的食物,行什麼樣的禮儀!這纔是我們大夏的根本所在!”樑太后的言辭,讓嵬名榮幾乎打了一個寒戰(zhàn)。

“太后!主上英武,頗有先帝之風……”

樑太后擺了擺手,笑道:“你不必說什麼。接連兩次大敗之後,必然有些人會對國相公開質(zhì)疑,說不定會有人認爲宋朝打敗了我們,我們就應當向宋朝學習,廢除胡禮,改用漢儀。有些人會藉口給主上更多的權力,來謀求他們的私利……總之,要煩的事情還很多呢。”

嵬名榮聽見了樑太后笑嘻嘻地話中隱隱的殺氣,連忙閉上了嘴巴。

樑太后起身走下殿來,向前行了幾步。嵬名榮連忙緊緊跟上,只聽樑太后淡淡的問道:“你和我說說,講宗城究竟是怎麼回事?我聽說是被一羣鄉(xiāng)兵燒掉的?”

“是。”

“東朝的鄉(xiāng)兵,有這麼厲害麼?”

“講宗城居然被一羣鄉(xiāng)兵給燒掉了?”幾個時辰之後,天色已然全黑,李清的將軍府上,史十三睜大了眼睛,不可思議的望著李清,遞到嘴邊的筷子都不由自主的停了下來。

“不錯。”李清苦笑著回答,非常簡短。

“怎麼可能?宋軍誰是主將?種家將?”

李清搖了搖頭,望著滿桌的佳餚,卻無半點食慾。他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揹著手望著天空中的明月,答非所問地說道:“野利濟的人頭,現(xiàn)在大約掛到了宋朝京兆府石越的轅門之外,講宗嶺究竟發(fā)生了什麼事情,要等慕澤來到興慶府,纔可能知道。”

“慕澤?”史十三笑道,“就是那個襲擊石越的蕃人?”

“正是他。他受命協(xié)助野利濟守城。”李清淡淡說道:“此人不可小視,只是貪圖功名富貴……”

“世間有幾人能不貪圖功名富貴?”史十三笑道:“這算不得什麼缺點。”

李清轉(zhuǎn)過身來,逼視史十三,突然笑道:“你果真覺得這不算是缺點?”

史十三默然一會,笑道:“你以爲這是缺點麼?”

“一個人如果慾望太多,就會短視。”李清悠悠說道:“若是慕澤不短視,他又豈會受樑乙埋誘惑,降夏叛宋,伏擊石越?”

史十三饒有興趣地看著李清,笑道:“這怎麼就稱得上是短視?”

“我聽說過慕澤的事情,以他的才幹,若是不被樑乙埋所誘,等石越熟悉了陝西形勢,他必得大用!將來功名利祿,還不是唾手可得?可惜如今,卻再無回頭之路。”李清的聲音中,居然有幾分惋惜之意。

“宋朝的功名富貴,與夏國的功名富貴,又有甚麼區(qū)別?”

李清聽到這話,定定看了史十三一會,默然良久,方悠悠嘆了口氣,說道:“只怕還是有區(qū)別的!”他心裡頭,忽然想起了那個寧死不肯投降的宋朝武狀元。宋朝發(fā)生了什麼事情,李清暫時還不知情,但是他費盡了心機手段,威逼利誘,文煥就是不肯投降,惟求速死,李清卻是知道的。“至少,在那個文煥心裡,宋朝的功名富貴與夏國的功名富貴,還是有區(qū)別的吧!”李清在心裡說道。

史十三若有所思的望著李清,咀嚼著李清話中的含義——“只怕還是有區(qū)別的!”他根本沒有料到,李清此時想到的竟然是文煥。

“過幾天我興許要去一趟宋朝的環(huán)州。”沉默一會,史十三換了話題說道,“嘉君還要託你照顧。”

李清走到桌前,端起酒杯來,喝了一口酒,半開玩笑地說道:“你若是有空,何不順道去看看講宗嶺。”說罷,自己笑了笑,用眼角瞥了史十三一眼,又似漫無邊際地說道:“我離開興慶府沒多久,回來之後,突然發(fā)現(xiàn)興慶府竟是出了許多怪事,讓人覺得蹊蹺。最可怪的,是我聽說有個叫明空的和尚,自稱是從西天歸來,許下弘願,要在興慶府建一座大佛寺,竟是派出了許多和尚,前往各部落化緣,又有一般徒衆(zhòng),與他一道出入宮中,結(jié)交權貴……”

“這有何可怪?大夏貴人信佛者衆(zhòng),連樑太后也信佛……”史十三的眉毛不易察覺地跳了一下,立時便滿不在乎的笑著說道。

“和尚出入宮中、結(jié)交權貴,也是平常事。帝王信佛者,古今更是多不勝數(shù)。但是讓人奇怪的,是這個明空哪裡便來這許多的弟子?”李清銳利的目光逼視著史十三,似乎認爲史十三一定知道答案一般。

“我又如何知道?”史十三莫名其妙地答道,“這些禿驢的事情,我可沒有興趣。”

李清注視史十三良久,目光漸漸緩和下來,淡淡說道:“可是我懷疑這些和尚,根本是宋朝的奸細。若我所料屬實,他們假化緣行醫(yī)傳經(jīng)之名,深入各部落,目的是爲了探知大夏虛實。一旦他們把消息全部傳回宋朝,大夏國對宋朝而言,便再無半點秘密可言了。”

“既然知道,何不全部抓起來,幾個禿驢而已!”史十三不以爲然的說道。

李清凝視史十三,嘆道:“沒有證據(jù),如何敢抓人?滿城的貴人,都是他們的後臺。何況百姓中信佛者更多……那個明空和尚,我也會過了,似乎的確是去過西天的,居然還懂梵文,又明於佛理,我請了幾個和尚講經(jīng),都鬥不過他,反爲他添了不少名聲。”

“何不問他去西天一路之見聞?”

“也曾問過,他說得頭頭是道,也沒有人知道是真是假。”

史十三沉吟一會,問道:“明空沒有破綻,他身邊的小和尚們,豈能沒有破綻?”

李清有幾分疑惑地望了史十三一眼,驚訝一會,頓覺臉紅。不知爲何,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理由的,李清心中一直隱隱懷疑史十三的身份,但是史十三與自己相交甚久,非比尋常,自是不便如對明空一般明目張膽地質(zhì)問,因此只是出言試探。這時候見史十三毫無顧忌地爲自己出謀劃策,心中不免覺得慚愧。只是不知道爲什麼,李清始終覺得史十三的身份,極爲神秘。

“那些和尚,有些是明空的弟子,跟了他許多年了,有些是新剃度的,真要找破綻,卻是難找。”李清無可奈何地笑了笑,道:“其實無端懷疑他們,我亦覺得有點不妥。但是不知爲何,我總覺得這些人平空冒出來,實在可疑。偏偏那些部落首領,十之八九,對他們還崇信有加……”

史十三冷笑道:“既是如此,他們便是上了當,也是活該。”

李清只是不住的苦笑。

史十三微睨他一眼,用譏笑的口吻說道:“你又不是黨項人,你操的又是什麼心?”

李清先是怔了一怔,隨即臉色鐵青,咬著嘴脣,定定地望著史十三的眼睛,目光灼灼,似乎想要從史十三的眼中,看出他內(nèi)心的所思所想。

史十三卻似乎是渾然不覺,又或是根本不在乎李清的想法,只是自顧自的自斟自飲起來。

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gòu)(二)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四)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13節(jié) 婚姻大事(下)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gòu)第5章 上第10章 上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9節(jié) 汴京新聞(下)第1節(jié) 熙寧二年下(01)第10節(jié) 呂氏復出上(02)第六章第5章 下第10章 下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7節(jié) 上第二十五節(jié)第八章第10章 上15 汴京杭州4第1節(jié) 熙寧二年下(01)第一章第11節(jié)·十字後記第9節(jié) 下第三十章第13節(jié) 婚姻大事(中)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13節(jié) 婚姻大事(下)第1章 上第2節(jié) 聲名鵲起下(01)第9節(jié) 下第一章第3章 下第四章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三)第10章 上第1節(jié) 熙寧二年下(02)第二十八節(jié)第11節(jié) 天下才俊(中)第12節(jié)第16節(jié)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4節(jié) 集英殿風波下(2)·十字後記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9節(jié) 上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9節(jié) 下第五章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二)第3節(jié) 終南捷徑上(03)第六章第7節(jié) 拗相公中(01)第十四章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gòu)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二)第13節(jié) 婚姻大事(中)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四)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三)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三)第21章 雲(yún)重陰山雪滿郊第5節(jié) 學術與政治(下)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四節(jié)第08節(jié)第十八章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三)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7節(jié) 上第10章 下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第四章第8節(jié) 離間計(下)第四章第13節(jié) 婚姻大事(中)第二章第二十二章第21章 雲(yún)重陰山雪滿郊(三)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二章第十三節(jié)第二 卷尾聲第二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四章第2章 廟堂無策可平戎第三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一)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8節(jié) 離間計(中)第1節(jié) 上第33章 山河百戰(zhàn)變陵谷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
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gòu)(二)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四)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13節(jié) 婚姻大事(下)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gòu)第5章 上第10章 上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9節(jié) 汴京新聞(下)第1節(jié) 熙寧二年下(01)第10節(jié) 呂氏復出上(02)第六章第5章 下第10章 下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7節(jié) 上第二十五節(jié)第八章第10章 上15 汴京杭州4第1節(jié) 熙寧二年下(01)第一章第11節(jié)·十字後記第9節(jié) 下第三十章第13節(jié) 婚姻大事(中)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13節(jié) 婚姻大事(下)第1章 上第2節(jié) 聲名鵲起下(01)第9節(jié) 下第一章第3章 下第四章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三)第10章 上第1節(jié) 熙寧二年下(02)第二十八節(jié)第11節(jié) 天下才俊(中)第12節(jié)第16節(jié)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4節(jié) 集英殿風波下(2)·十字後記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9節(jié) 上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9節(jié) 下第五章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二)第3節(jié) 終南捷徑上(03)第六章第7節(jié) 拗相公中(01)第十四章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gòu)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二)第13節(jié) 婚姻大事(中)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四)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三)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三)第21章 雲(yún)重陰山雪滿郊第5節(jié) 學術與政治(下)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四節(jié)第08節(jié)第十八章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三)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7節(jié) 上第10章 下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第四章第8節(jié) 離間計(下)第四章第13節(jié) 婚姻大事(中)第二章第二十二章第21章 雲(yún)重陰山雪滿郊(三)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二章第十三節(jié)第二 卷尾聲第二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四章第2章 廟堂無策可平戎第三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一)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8節(jié) 離間計(中)第1節(jié) 上第33章 山河百戰(zhàn)變陵谷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安县| 济阳县| 子洲县| 新平| 花莲市| 武穴市| 治多县| 蒙自县| 临海市| 榆林市| 屯昌县| 夹江县| 彭水| 东台市| 布拖县| 齐齐哈尔市| 积石山| 桐乡市| 怀宁县| 九龙坡区| 南投县| 安康市| 田阳县| 河津市| 邓州市| 佛坪县| 青冈县| 贵州省| 久治县| 德阳市| 中方县| 陈巴尔虎旗| 萨嘎县| 绥中县| 遂宁市| 南汇区| 望谟县| 柯坪县| 原阳县| 台南县| 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