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8章 經義策論(上)

王賢看著面前的這個年輕人,覺得很面熟,但是還是沒有想起來。

那年輕人呵呵一笑道:“小兄弟已經不記得在下了?那日在大相國寺……”

他這麼一說,王賢立馬想起此人了,他便是那日在相國寺前誤認爲自己是考生的那個汪洙,那日匆匆說了幾句,又是一個月不見,也無怪他想不起來,這時聽他提起,這纔不好意思地道:“原來是汪兄,在下慚愧,竟然不識故人。”

汪洙呵呵一笑道:“小兄弟切莫如此,你我萍水相逢,便是不記得又有何妨,適才我與兩三友人正在這太學之中閒逛,未曾想到小兄弟你也在此,故而過來攀淡。”

王賢想起了科舉,這個汪洙應該又一次參加科舉了纔對,他忙問道:“汪兄,前幾日的科考尚順利或?”

汪洙本來笑著的臉龐頓時黯淡下來道:“金榜尚未下發,不過此次實在壓力太大,在下很難中榜,對了,小兄弟你爲何在這太學之中?”

王賢呵呵一笑,正要說什麼,方營走了過來對王賢道:“王兄是在和何人說話?”

汪洙不等王賢說什麼便開口道:“在下汪洙,草字德溫,乃是江南明州人氏。”

方營一笑,也是自我介紹了一番,然後和汪洙客套了幾句,就對王賢道:“你到那邊去登記一番,午時準時開考,莫要忘了進場,若是有事便到西院來找我,勿忘。”

汪洙驚訝地看著王賢走到不遠處,像是在登記造冊,吃驚地道:“難道小兄弟要進太學不成?”

方營笑了笑道:“汪兄莫要吃驚,我看汪兄也是士子,既然科舉無甚把握,何不入太學,以求捷徑?”

汪洙有些遲疑,他還是很有顧慮的,畢竟他也不是京城人氏,一旦決定下來,那便幾年不能回家一次,見方營正笑著看他,不禁道:“那也好,在下便要請方兄引薦一下。”

方營帶著汪洙又一次走到張平寒這邊,這次沒說幾句便登記了姓名,然後便告辭而去,只留下汪洙一人在那等著。

王賢心中還在默唸著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呢,他雖然在家中通讀了幾遍,然而腦子實在不夠用,只覺得一會兒這新義沒有什麼意思,一會兒又博大精深起來,其中的那些道理不外乎定仁義和加名分,但是要把原句複述一下還真是爲難王賢了。

張平寒因爲王賢乃是黃庭堅薦舉,故而格外青眼相待,這時對他說了不少需要注意的東西,包括不能言及世弊時弊,不能言及朝廷諸官,不能誹謗政事,不能辱及先聖,不能有……反正就是太多規矩,讓王賢心中不安起來,既然有經義策論,又不能妄議朝政,只能舉前朝舊例了,而且不能讓人覺得這是借古諷今,哎,難怪古人寫文章那麼擔驚受怕的。

直到午時以後,衆人才開始進場,總共三百餘衆,分隔間而考,二十人爲一間,在東室之內,有專門監考之人來回巡視,以防夾帶或者抄襲。

筆墨紙硯早就準備妥當,試卷也放在上面,因怕考官舞弊徇私,故而在午時前一刻才安排考間和坐位,王賢坐在最東邊的一間瓦房之中,剛好靠窗,窗外尚有松樹翠綠,枯焦黃葉,算是一道風景。

這試卷真是讓王賢大吃一驚,原以爲幾百份試卷怎麼著也應該是印刷之物,沒想到這還真是手抄,想、筆跡很是有力,一提一勾都躍然紙上,看得出對書法頗有造詣。

總共就有兩題,一是經義,一是策論。

經義題很是中規中矩,由“名不正而言不順”所發之言,而引導名分之題,王賢讀了王安石的《三經新義》,知道其最重名分,此題果然算是簡單,他立刻磨墨揮毫,洋洋灑灑地寫上千餘字,這些都是大道理,沒什麼可以變化的,把聖人之言摘抄過來幾句,然後發一通感慨,“噫,古之聖人尚如斯,今之人才不及聖人、德不及聖人,不尊長幼之分、父子之別、君臣之道,何如?則幼不幼、子不子、臣不臣,國之亂矣。”

這些套話他寫起來很順,本來就是唬人的,稍微引經據典,便可寫下很多字,他也不用腦袋想了,就直接寫上去。

這監考官也是四處巡考,兩眼不停張望,生怕這些士子們有人舞弊,而這些人倒挺自覺,都在默默地寫著,未有一人敢於擡頭。

王賢終於把最後一句“故名正則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天道也。”寫下去後,一張大紙竟然都是文字,密密麻麻的,看著就讓人舒坦,他呵呵一笑,轉眼看那道策論題。

大宋朝考策論乃是很奇特,太祖當年也有過策論之試,不過只是一些皮毛東西,和經義很接近,後來乾脆把策論之試廢除,自范仲淹慶曆年間改革之後,策論又開始迴歸考場,不過沒了經義試,它充其量只能算是做個樣子。

王安石變革科考,廢詩詞考,集所有爲進士科,天下士子開始重視起了策論和經義來了,以《三經新義》爲準線,長篇大論,皆不絕於耳。

自那時,策論之題便開始到了和時政掛鉤的地步,王安石在朝時,幾場科舉皆是以新法比舊法的優異爲題,或是含沙射影,或是直截了當,策論還真變成了士子論國的地步。

司馬光上臺以後,對策論試也是小利用了一般,就是他將要離世的那一年,出題爲“以祖宗法規治天下,何如?”,算是對王安石的新法最後一次抨擊吧,而後來蘇軾出題說仁宗朝政令寬和,神宗朝政令嚴峻,各有各的不好,當今又該如何選擇?

這些策論之題偏向政治化的同時,也給朝廷增加了許多爭論,經常有人拿科考士子們的文章來做事,所以朝廷有人就主張淡化甚至是廢棄策論試,只是章淳上臺後,又一次擡出三舍法以及以往的策論、經義取士之法,所以策論試並無多大改變。

然而不是每一道題目都可以出的,當年蘇軾出了拿到策論題,立刻被人彈劾,以王巖叟爲主的朔黨和以程頤爲首的洛黨立刻抓住機會,要不是太皇太后力保,蘇軾早就會被一貶再貶了,所以出題小心,也是大家不得不面對的。

王賢有些愕然地看著這個題目:“富民則富國,富國則富民,何如?”

這種題目,也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和現在朝廷開邊、執行新法、打壓舊黨可以說完全沒有關係,想來出題之人必是怕麻煩,就連題目也是聊聊數言,極盡簡單之本。

然而這樣的題,卻真是不好寫了,富國、富民,王賢長嘆一口氣,把目光擡向窗外,還是那翠綠松樹、滿地黃葉,卻顯得單調了好多。

他不禁想起了語嫣所說過的話,百姓疾苦,無人關心,只求一頓飽飯而不得,所以要是富國必要先富民,民先富而後國富,民先立而後國立,這些都算是上古良言了,然而真正說起來,誰會讓民完完整整地富起來呢?

錢財乃是國家之根本,現在這個時代,是小農的時代,是靠天靠地的時代,只要有田,不論是稻田、麥田、水田、旱田、桑田、茶田,都可以保證小農的生存,然而要做到富裕,難之又難。

改變生產方式,改變小農階層,這纔是民富的基礎。

而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就從執政之士大夫來說,也不可能願意讓新興階層觸及到他們的利益,更爲重要的是,物質積累的漫長時間是要靠穩定的政治局面來維持的,再過二十年,這個朝代就要被外族入侵而亡,再過一百多年,整個大宋也會被消滅,生產水平和新的階層會被一網打盡,積累的物質資料也會煙消雲散。

富民不現實,富國就現實了?

富國之道,還是在富民的基礎之上,若是民無財,那國之財又能從何而來?然而這個時代的士大夫們都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還以爲天下之財乃是定量,不會多也不會少,若要富國只能加稅,故而當年王安石提出“不加稅而國富”的理論後,幾乎所有人都不理解。

經濟重量提高了,那麼相同稅率便可以使得國家收入提高,這便要求國家用手段來使民先富,就像戰亂之後的天下,君王們總是說要免稅免役三五年,不只是做個樣子,也是爲了休養生息,讓民先稍微富起來一點,再積累國家物質。

然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資源的再生產,江南水田一年可以兩季,然而百姓們卻無法及時地籌集好,所以很多時候都荒廢了,而當年王安石便是考慮此點,讓國家借錢給百姓們,讓他們可以先得到種子、水牛等物,待到收成之後加利還清,不耽擱生產,這種想法便是極大進步,可惜最終卻失敗了。

王賢心中一笑,這些人根本不理解經濟手段,又如何能使國富起來?不過還有一條特別的渠道,可以使國富起來,王賢沉思了一下,便提筆而書。

第102章 元夜賞燈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4節)第2章 小孩塔布(下)第93章 再遇端王第31章 達成交易第32章 大汗合不勒(上)外傳:失蹤之事(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4節)第167章 共圖大事(第2節)第115章 外放江南第156章 柳衣巷中第133章 災後決議(第2節)第30章 內鬥不斷第53章 上京和談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5節)第72章 如此結案第65章 誰主此案第149章 風雲乍變(下)(第1節)第121章 死牢鑰匙第112章 皇帝大禮(下)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4節)第35章 慘烈之戰第137章 運糧歸來第139章 杭州之行(第2節)第89章 文人之論(上)第148章 風雲乍變(上)(第1節)第53章 上京和談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2節)第168章 夜談天下第47章 宏偉設想(下)第70章 曾布相公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4節)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5節)第136章 好事連來(第3節)第5章 賽馬射箭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5節)第48章 長大成人(上)第167章 共圖大事(第1節)第158章 周家兄弟(第3節)第73章 酒誤之緣第137章 運糧歸來第141章 家人團聚第138章 唯別而已(第2節)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2節)第151章 金陵得失(下)第167章 共圖大事(第4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3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5節)第152章 戰事又起外傳:失蹤之事(一)第152章 戰事又起第42章 雨夜被劫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3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5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1節)第111章 皇帝大禮(上)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3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6節)第22章 合不勒(下)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3節)第158章 周家兄弟(第4節)第108章 仕途芝麻第68章 何爲明教(上)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4節)外傳:失蹤之事(三)第142章 籌糧之法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4節)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1節)第150章 金陵得失(上)第47章 宏偉設想(下)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2節)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2節)第3章 塔塔爾人第4章 塔布心思第65章 誰主此案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2節)第133章 災後決議(第1節)第40章 布和首領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4節)第3章 塔塔爾人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2節)第134章 何謂奸商(第2節)第138章 唯別而已(第3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3節)外傳:失蹤之事(五)第40章 布和首領第82章 同室之緣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6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1節)第14章 自薦西行(下)第167章 共圖大事(第2節)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5節)第138章 唯別而已(第2節)第174章 前方不遠(第1節)第9章 救人要緊第117章 初臨揚州第11章 一夜未宿第153章 破局之策第141章 家人團聚
第102章 元夜賞燈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4節)第2章 小孩塔布(下)第93章 再遇端王第31章 達成交易第32章 大汗合不勒(上)外傳:失蹤之事(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4節)第167章 共圖大事(第2節)第115章 外放江南第156章 柳衣巷中第133章 災後決議(第2節)第30章 內鬥不斷第53章 上京和談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5節)第72章 如此結案第65章 誰主此案第149章 風雲乍變(下)(第1節)第121章 死牢鑰匙第112章 皇帝大禮(下)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4節)第35章 慘烈之戰第137章 運糧歸來第139章 杭州之行(第2節)第89章 文人之論(上)第148章 風雲乍變(上)(第1節)第53章 上京和談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2節)第168章 夜談天下第47章 宏偉設想(下)第70章 曾布相公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4節)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5節)第136章 好事連來(第3節)第5章 賽馬射箭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5節)第48章 長大成人(上)第167章 共圖大事(第1節)第158章 周家兄弟(第3節)第73章 酒誤之緣第137章 運糧歸來第141章 家人團聚第138章 唯別而已(第2節)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2節)第151章 金陵得失(下)第167章 共圖大事(第4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3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5節)第152章 戰事又起外傳:失蹤之事(一)第152章 戰事又起第42章 雨夜被劫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3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5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1節)第111章 皇帝大禮(上)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3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6節)第22章 合不勒(下)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3節)第158章 周家兄弟(第4節)第108章 仕途芝麻第68章 何爲明教(上)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4節)外傳:失蹤之事(三)第142章 籌糧之法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4節)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1節)第150章 金陵得失(上)第47章 宏偉設想(下)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2節)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2節)第3章 塔塔爾人第4章 塔布心思第65章 誰主此案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2節)第133章 災後決議(第1節)第40章 布和首領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4節)第3章 塔塔爾人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2節)第134章 何謂奸商(第2節)第138章 唯別而已(第3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3節)外傳:失蹤之事(五)第40章 布和首領第82章 同室之緣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6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1節)第14章 自薦西行(下)第167章 共圖大事(第2節)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5節)第138章 唯別而已(第2節)第174章 前方不遠(第1節)第9章 救人要緊第117章 初臨揚州第11章 一夜未宿第153章 破局之策第141章 家人團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岗市| 濮阳市| 卢龙县| 文安县| 三河市| 衡山县| 长乐市| 云霄县| 弥渡县| 贺兰县| 大宁县| 奎屯市| 从江县| 神农架林区| 长沙市| 唐河县| 昌平区| 淮安市| 济宁市| 阿坝| 马尔康县| 香河县| 麦盖提县| 景德镇市| 内丘县| 建湖县| 涿州市| 兰坪| 政和县| 普兰县| 延庆县| 谷城县| 广州市| 夏邑县| 平阳县| 汾西县| 阿鲁科尔沁旗| 松桃| 合水县| 望城县| 富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