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8章 何爲明教(上)

端王殺人案已經過了九天了,這些天裡何介山一天過來一次看看場,蘇諸慶因爲真的太忙總共纔過來兩次,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就走了。

而張慶和睿王趙臨也是悠閒無比,基本上不升堂,不拷問犯人,似乎沒人拿這案子當回事。

宗正寺裡新設的高堂成了虛設,這些調來的衙役們也覺得沒事可做了,每天也就稀稀拉拉幾個人過來當差,叫做值差。

睿王的王府之中,佈局很講究,左邊爲園,右邊爲池,中間大理石鋪的過道,上前便是會客的大廳,青瓦卷角,成塔樓之勢。

張慶笑看著下手邊的少年王賢道:“看來王賢你在大牢裡過的並不太差,我聽人說宮裡有個太監特別交待過牢卒要好生待你,那人是誰?”

王賢心中驚訝,這個張慶大人怎麼連這個也知道,隨即又想到他是刑部大員,牢卒們都名義上歸他管的,他只要對自己略微關心一下便知道此事,王賢馬上躬身道:“是一個叫樑師成的公公,他是端王的舊識,端王託他關照一下我,所以我得以不在牢裡受累。”

張慶點點頭道:“是啊,你是不受累,看一看劉居安,就是受了點苦,還好我去看看他,把他換了間牢房,不然的話他真會死在大牢裡了。”

王賢不知大牢重重黑幕,牢卒纔不管犯人死活,直接關進去,一天扔過去兩頓飯,像劉居安這一把老骨頭,只怕真會死在牢房裡。

趙臨見到張慶心情不錯,這時出聲道:“張大人,老朽今日一早被太后召見,詢問了這案子的進展。”

張慶和王賢忙問道:“那老王爺如何回答?”

趙臨笑道:“老朽還能如何回答,據實回答,只說案情撲朔迷離,端王殺人尚有很多疑點,並請太后放心,一定會把此案查的水落石出。”

張慶遲疑地道:“太后沒有催儘快結案嗎?”

趙臨搖頭道:“太后只是嘆口氣,說趙佶雖然無辜,但平常不受拘束慣了,讓他經此受一番難也好。”

張慶笑了笑道:“只要不催我便好,老王爺,實不相瞞,我已經有了一些眉目,今日更是得了一些消息,證實了一件事。”

趙臨奇道:“是何事讓張大人如此高興?”

張慶看向王賢道:“此事便是王賢說的那兩個白衣人確實存在,而且身份也已查明。”

王賢大喜過望,本來以爲張慶不會著人去查那兩個白衣人的,沒想到他竟然暗中追查,他忙道:“那兩人真的找到了?”

張慶道:“沒有,那兩人現在應該還在汴京,不過我等並未察覺。”

趙臨疑惑地道:“你是如何得知那兩人存在並知曉他們身份?”

張慶笑道:“此事說來話長,還多虧了我一個好友,此人是江湖野人,市井之徒,虧了他,我才知道那兩個人竟然是明教的教徒。”

趙臨和王賢同時驚訝萬分,脫口而出:“明教?”

王賢心中複雜萬分,突然想起了十三年前,娘帶著自己向遼境逃去,期間艱辛萬分,而娘便是明教之人,如今十幾年過去了,人事已非,本來已經淡忘的事涌了出來。

趙臨沉靜地道:“此明教可是摩尼教?老朽雖然多年不知天下事,這明教老朽可算是早有耳聞。”

“老朽少年之時頑劣不堪,整日醉生夢死,只求快活,有時候故意帶著幾個太監去酒樓鬧事,然後喬裝打扮回王府,甚至出手打人也是平常之事,雖然先皇帝和先太后早有訓斥,然而我依然不知悔改,直到我二十多歲領職到福建爲官後碰到一事才讓我徹底改變。”

張慶奇怪地看著這個老人,一直以來他都是睿智、沉穩之人,從未想到過這個老王爺少年之時也是一樣的貪玩,一樣的紈絝,他很奇怪的是到底是什麼事情讓一個紈絝的王爺變成了成熟無比、如此睿智的睿王。

趙臨像是回憶起來道:“那時老朽不過二十有四,雖然在京已婚有子,但到了福建還是不免尋花問柳,整日流連青樓茶肆,現在回想起來,實在讓人汗顏。”

這種塵封的事情說出來,使得張慶大爲驚訝,不知該說些什麼,趙臨卻笑著道:“老朽當時在福建算是一個惡霸,但是遇到一人,卻從此改變老朽一生。”

張慶笑道:“如此之人,定是大智人,可惜我無緣得見。”

趙臨哈哈笑道:“張大人你卻錯了,此人並不是什麼大智之人,而是一個女子,而且是一個青樓女子,而我和她相遇也是在福建的一家青樓。”

張慶尷尬地支吾兩聲,卻聽到趙臨道:“老朽那時在福州寧翠樓正喝著悶酒,卻不想見到一個女子,她的樣子不算很好看,衣料也是很差,本來這等女子老朽的性格是從不想與之交談,但是老朽當時卻突然有種想和她說話的衝動,於是盈滿酒,重新擺了宴讓她和我說話。

老朽這一輩子從未見過如此女子,她能讓人一下子靜起來,又能讓人一下子熱血沸騰,這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實在讓人無法忘懷。老朽那時年少,剛與她淺談幾句,就語氣輕薄,但她既沒有羞澀也沒有故意親近,而是問了句話,‘你難道便是一個這樣的人嗎?’,試問張大人,你聽到如此之話會有何想法?”

他不等張慶回答,又道:“反正我聽聞此言,立刻勃然大怒,和她爭吵半響,旁邊那些下人們想把這個女子給轟走,但我當時卻突然有種心思,就讓她待在酒樓裡陪我爭論,一直和她爭吵到晚上。”

張慶不敢說話,低頭見到王賢也在默不作聲地看著地,聽到趙臨說完,不由輕笑道:“此女還真是特別。”

趙臨嘆了口氣道:“是啊,真是一個特別的女子,我與她爭吵了半個月,有時回到府中休息,猛然就會想起她,唸叨著她,這時突然有種感覺不能再讓她看不起了,從此以後我就想著洗心革面,多做些事,終於也有一絲成就。”

王賢突然說道:“那她呢?她最後如何了?”

趙臨苦笑了一下道:“後來我從福州回到汴京,遇到多事之時,朝廷事忙,所以雖然有些牽掛,但一直沒能找她,後來我中年時期著人趕往福建去探尋她,結果得知她已經死了幾年了。”

對趙臨來說,她已經成爲永久的回憶了,只能想一想昔日爭吵的歲月,心中便有了笑容。

他語氣緩慢,帶著遠久的回憶和無奈,直讓廳內沉默了。

還是趙臨最先反應過來,他呵呵一笑道:“老朽適才糊塗了,竟然說起了這個,讓張大人見笑了。”

張慶道:“老王爺真性情,在下怎敢發笑,不過老王爺爲何說及此奇女子?”

趙臨一拍腦袋笑道:“瞧老朽糊塗的,其實那女子便是明教中人,老朽也是從她口中而知這明教雖然奇怪,他們信奉光明之佛,認爲大凡世界莫過於有光明和黑暗二類,摒棄黑暗而入光明乃是正道,教中雖然法令嚴密,但是教中諸人皆是友善之輩,每人都懂得要幫助別人,若有人有難,旁人便會竭盡全力地幫忙,整個福建一代信者不計其數。”

王賢這時已經舒展開心思了,聞言頗爲吃驚地道:“真有如此多的信徒嗎?”

張慶道:“遠遠不止福建,江南一帶特別是杭州,信者如雲,教衆有時茶樓集會,甚至在夜間集會,壞了宵禁之法,江南諸官對這明教甚爲忌憚。”

王賢奇怪地道:“若真是如此,爲何朝廷不去幹涉鎮壓?”

張慶笑道:“朝廷有朝廷的事,況且明教雖然勢大,又未害百姓、害朝廷,他們便若釋教一般,也是使人爲善的,只是……”

他話說到半截,使得王賢頗爲奇怪地道:“只是什麼?”

張慶嘆口氣道:“只是我發現明教也不單純像釋教一般,他們有著嚴密的組織,若是聚衆鬧事,實在會是一大麻煩,十幾年前,我便接觸過這明教,聽聞明教教主便若聖人一般,言行舉止都讓人欽佩,現在卻未想到又一次和明教打交道了。”

王賢這時心中卻有種大大的疑惑,爲什麼明教的人要殺趙佶呢?而且那兩個人還認識兩位王爺,顯然是見過這兩人的,他們的幕後到底是誰?會不會是有人收買他們做殺手來殺端王趙佶?

這些疑問都讓他困惑不已,正想出聲發問,卻不料有人走了過來道:“王爺,外面有個叫李京山的人,有些怪異,但他說是張大人的好友,硬要進來。”

張慶忙道:“此人確是在下好友,剛纔我說的那兩個白衣人的線索便是他查出來的,只是他一向粗野,市井髒言順口而出,也沒有個禮教,還望老王爺和王賢你們多多體諒。”

趙臨一笑道:“老朽何人未見,過此人必是一位奇男子,就讓他進來吧。”

第157章 周大公子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1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2節)第105章 夏雨秋風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5節)第158章 周家兄弟(第1節)第38章 說服薩滿(下)第100章 兩幅紙畫第167章 共圖大事(第1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1節)第81章 魯直南行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4節)第74章 三舍之法第70章 曾布相公第7章 薩滿儀式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5節)第90章 文人之論(下)第79章 經義策論(下)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1節)第26章 責任誰擔第73章 酒誤之緣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5節)第103章 觀人比武(上)第95章 學正罰站第63章 奇怪事件第96章 雪天觀景第41章 別勒古臺第154章 入揚州城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1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2節)第152章 戰事又起第151章 金陵得失(下)第135章 盛怒之事(第3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4節)第51章 又要遠行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4節)第9章 救人要緊第61章 居安仁吉第68章 何爲明教(上)外傳:失蹤之事(四)第105章 夏雨秋風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143章 危險試驗(第2節)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1節)第25章 蒙古大汗(下)第156章 柳衣巷中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3節)第123章 行動前後第76章 細語嫣然(下)第21章 合不勒(上)第27章 月明之夜第91章 爐邊商議第170章 封王封公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3節)第136章 好事連來(第3節)第131章 泄洪前後(上)(第2節)第143章 危險試驗(第1節)第124章 沿河而行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4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2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3節)第10章 行醫者事第107章 意外之喜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2節)第67章 有朋遠來第143章 危險試驗(第1節)第19章 大部蒙古(上)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3節)第16章 突遇狼羣外傳:失蹤之事(十)第87章 黑夜追蹤(上)第128章 因禍反擊(下)(第3節)第66章 想的更遠第67章 有朋遠來第58章 遇上好人第154章 入揚州城第171章 出師東行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5節)第67章 有朋遠來第92章 神秘通道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4節)第93章 再遇端王第55章 大人物第94章 密室相談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3節)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1節)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3節)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2節)第149章 風雲乍變(下)(第2節)第136章 好事連來(第3節)外傳:失蹤之事(十)第28章 大汗遭刺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1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4節)第158章 周家兄弟(第1節)第44章 夜涼如水第129章 書房所思第82章 同室之緣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4節)第59章 王家老小
第157章 周大公子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1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2節)第105章 夏雨秋風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5節)第158章 周家兄弟(第1節)第38章 說服薩滿(下)第100章 兩幅紙畫第167章 共圖大事(第1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1節)第81章 魯直南行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4節)第74章 三舍之法第70章 曾布相公第7章 薩滿儀式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5節)第90章 文人之論(下)第79章 經義策論(下)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1節)第26章 責任誰擔第73章 酒誤之緣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5節)第103章 觀人比武(上)第95章 學正罰站第63章 奇怪事件第96章 雪天觀景第41章 別勒古臺第154章 入揚州城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1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2節)第152章 戰事又起第151章 金陵得失(下)第135章 盛怒之事(第3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4節)第51章 又要遠行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4節)第9章 救人要緊第61章 居安仁吉第68章 何爲明教(上)外傳:失蹤之事(四)第105章 夏雨秋風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143章 危險試驗(第2節)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1節)第25章 蒙古大汗(下)第156章 柳衣巷中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3節)第123章 行動前後第76章 細語嫣然(下)第21章 合不勒(上)第27章 月明之夜第91章 爐邊商議第170章 封王封公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3節)第136章 好事連來(第3節)第131章 泄洪前後(上)(第2節)第143章 危險試驗(第1節)第124章 沿河而行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4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2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3節)第10章 行醫者事第107章 意外之喜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2節)第67章 有朋遠來第143章 危險試驗(第1節)第19章 大部蒙古(上)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3節)第16章 突遇狼羣外傳:失蹤之事(十)第87章 黑夜追蹤(上)第128章 因禍反擊(下)(第3節)第66章 想的更遠第67章 有朋遠來第58章 遇上好人第154章 入揚州城第171章 出師東行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5節)第67章 有朋遠來第92章 神秘通道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4節)第93章 再遇端王第55章 大人物第94章 密室相談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3節)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1節)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3節)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2節)第149章 風雲乍變(下)(第2節)第136章 好事連來(第3節)外傳:失蹤之事(十)第28章 大汗遭刺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1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4節)第158章 周家兄弟(第1節)第44章 夜涼如水第129章 書房所思第82章 同室之緣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4節)第59章 王家老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宾市| 获嘉县| 监利县| 安福县| 黄浦区| 巴塘县| 固始县| 台州市| 准格尔旗| 阿坝| 贡觉县| 吴川市| 和龙市| 临海市| 彭山县| 宜黄县| 贡山| 玉林市| 康平县| 晋宁县| 霞浦县| 彭水| 南岸区| 通州市| 克什克腾旗| 巴中市| 阳高县| 福州市| 连江县| 河南省| 肥城市| 黎城县| 阜南县| 安福县| 太仓市| 额济纳旗| 恩平市| 嘉义市| 伊金霍洛旗| 汪清县|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