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饑荒年月,于成龍自己的生活,也貧困到了極點。
于成龍到歧亭不到半年,各地大旱,很多老百姓家裡都揭不開鍋了,生活非常艱苦,經常在家裡吃糠咽菜,厲行節約,省出來的一點銀子,全部捐給窮人。
歧亭受災最爲嚴重,哀鴻遍野、餓殍當道。九螺山村的金石家裡揭不開鍋了,雖然他原先富甲歧亭,也是有身份的人,但是今天斷炊了,無錢買米了,無奈不得不打起家裡僕人張元的主意了,就逼著張元拿五個銀元爲自己贖身,張元的積蓄只有兩個銀元,把兩個銀元給了主人後,實在拿不出錢了,金石就將僕人張元告到了二府衙門。于成龍接案後,詳細審理,弄清了原因,他對主僕二人說:“贖身本不是主人的本意,是主人窮急了,逼著僕人贖身的,現在僕人付不起全部的錢,主人也沒有能力退還已付的錢,那就由本府替你們辦吧。”他從自己的俸銀中拿出僕人所欠的數額,償還給主人,既替僕人贖了身,也讓主人有能力渡過災年。
張元有了自由身後,在岐亭一個養鴨廠找到了活幹,一個月能賺到一隻鴨子的工錢。他來這兒幹到快一個月的時候,是臘月二十五日,快過年了,他把第一個月的工錢領成一隻鹹鴨給於成龍送去,這時候正巧于成龍的大兒子於廷翼和小兒子於廷元來到岐亭陪他過年,于成龍再三推辭,無奈張元懇切,推辭不過,于成龍只好收下了。
那年的新年,於家父子過得其樂融融,兩個孩子,幫老爹整理家務,換洗衣被,修繕房屋,再做幾頓可口的家鄉飯吃。于成龍本來想把那隻鹹鴨當成年夜飯,但想起家裡的老母和妻子刑氏,他覺得還是讓孩子們回去時帶回去,算是對老母親的一點孝心。
在這個新年,于成龍作成《除夕》詩:“四壁音容慘,忽焉思故鄉。老妻知歲事,料得一家忙。誰念居官者,隻身唯雪霜。幸兒伴我側,談笑且開觴。只恐倚門望,悽然憾夜長。”
過了初一過十五,十五過了,兒子廷翼就該回鄉了,家裡除了這隻張元送來的鹹鴨外,再沒有任何貴重的東西了,于成龍把那隻鹹鴨從碗廚裡拿出來,放進了廷翼帶來的那隻提包裡,廷翼看到父親把這隻鹹鴨給他放了進去,說什麼也不肯帶。自從來到岐亭,他看到父親的生活非常艱苦,過年了,他們沒有吃過一丁點肉末,父親不捨得吃,原來是想給老家帶回去,廷翼看著父親花白的頭髮和日漸蒼老的臉頰,眼淚不知不覺從眼眶裡涌了出來,他說:“爹,這隻鴨子是岐亭的百姓讓你補身體的,看你現在這麼虛弱,是該好好補補了,家裡生活還好,你不必惦記。”于成龍讓兒子帶回去,兒子讓留下來給父親補身體,推辭不過,廷翼拿來一把刀,把鹹鴨一分爲二,哽咽著說,“這半隻我帶回去給奶奶和母親嚐嚐,這半隻給你留下來。”於廷翼就帶著半隻鴨子從岐亭回鄉。
這件事被當時來找于成龍的當地百姓撞著了,很快就流傳到岐亭百姓的耳朵裡,大家便給於成龍取外號爲“於半鴨”。還編了四句歌謠:“於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行割半鴨。半鴨於公過夜錢,五釐酒價何處拈?”
於廷翼走後,從歧亭到麻城都遭遇到幾次大旱,顆粒無收,很多老百姓家裡都揭不開鍋了。于成龍號召:“勿使一民餓死!”一邊通過官府的方式,開倉糶米,賑濟災民;一邊四處奔走,勸諭富豪人家慷慨解囊,買米賑濟。于成龍自己,也把平時節約出的銀子捐獻出來,買谷買米,救濟窮人。
歧亭杏花村有位名叫樑梅的世家子弟,家道中落,生活艱難。到這年八月,家中徹底斷炊,老婆孩子啼飢不已。這位樑梅的拘於身份,不好意思外出討飯。于成龍知道後,買稻穀兩石,給樑梅送了過去,以解燃眉之急。
于成龍做正五品的官,一年俸祿才八十兩銀子,總這樣捐助別人,自己的生活可怎麼辦呢?饑荒嚴重的那些天,他自己也窮得揭不開鍋了,不得已,把自己平時乘騎的一匹騾子賣了十倆銀子,換得白米,一刻功夫就分給了饑民,只留下一點點,主僕們勉強度日。但是,這點米太少,不夠蒸乾飯,只能熬成稀飯,而稀飯又吃不飽肚子。于成龍就親自把舂米剩的糠皮炒熟磨碎,稀飯快熟時撒進去,熬成粥充飢。好在他素能吃苦,平時粗茶淡飯,青菜豆腐,土豆蘿蔔習以爲常,現在加點糠添稠,也能挺得過。
他吃糠粥,僕人當然也要吃了。有時客人來了,沒有好飯招待,便一起吃糠粥,這樣“於公粥”名聲就傳出去了,而且越傳越遠。
有一回,朋友來訪,見了糠粥不肯吃。于成龍笑著說:“這糠粥啊,在貧窮人家是家常便飯,在官吏則是稀罕物。我是很喜歡吃的,改天到你家,你要不給我煮糠粥,我一定要罰你出錢賑濟災民。”
還有位叫魯晟的黃岡籍舉人,是京城太學生,此番回鄉探親,聽到了“於公粥”的美名,很想嚐嚐。
這天,魯舉人起了個大早,專門從黃州乘船趕到歧亭,風風火火跑到府衙,也就是早晨七八點鐘的光景。可是門房說,於知府已經下鄉去了。他感到很失望,躑躅著不願離去。
門房以爲他有什麼大事找知府,便問:“大才子,你找於知府有什麼事?”
魯晟回答:“大事倒沒有,我就是想在回京前,嚐嚐遠近聞名的‘於公粥’。”
“你真的想吃?”骨瘦如竹的門房見面前這位後生才子點點頭,一副渴望的神態,便道,“這粥,我這裡正好有一碗,本來是於大人留著要中午吃的,因爲下鄉路遠趕不回來,就送給了我。”
門房遲疑地看看面前這個細皮嫩肉的文弱書生,加重語氣提醒道:“這‘於公粥’很特別,恐怕你不對口味,吃不慣!”
“放心,我走遍大江南北,吃遍山珍海味,什麼都適應。”魯晟興沖沖地說。
於是,門房端來了那碗還微微冒著熱氣的“於公粥”。
魯晟大喜,端過這用粗碗盛著的粥,仔細端詳。看起來這粥稠稠的,有青的、白的、黃的、紅的,琳瑯滿目,還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清香。魯舉人一拍桌子道:“這粥色香俱全,味道肯定妙極了!”爲了品嚐聞名的“於公粥”,他特意早上沒有吃飯。此刻肚子早已餓得咕咕叫。於是他拿起筷子,大口大口往嘴裡拔拉。
突然,他被這“於公粥”噎住了。噎得仰頭伸脖,如同鷺鷥,使勁咽,眼淚都冒了出來,仍是咽不下去。
他覺得似乎有兩層皮絆住了自己的舌頭。於是將這皮從嘴裡拉出來一看,原來是沒削皮的土豆塊和紅薯塊。又覺得難以下嚥是因爲有粗糲的東西難以咬碎,吐出來一看,原來是麩皮。最討厭的是,還有一種堅韌而尖銳的東西刺得口舌生疼,“噗”吐在地上,一看卻是細碎的穀糠。天哪,怪不得這麼難吃,原來裡面淨是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這哪是人吃的?簡直是豬食!!
這下他終於明白了,這“於公粥”竟是地地道道的“於糠粥”呀!他被震撼了!
門房心疼道:“於知府爲了節省口糧,救濟窮困百姓,才吃的糠粥啊!”
魯舉人不禁由衷地升起一種無比的崇敬。想到於知府災荒年要天天吃“於公粥”,而自己特地趕到這裡,卻一口也沒有嚥下去,還糟蹋一些,於是硬著頭皮,下定決心,慢慢地吃下幾口。好不容易花了半個多時辰吃完這碗“於公粥”,他已是淚流滿面,喃喃道:“於公,您真是好樣的!”
魯晟還聽說了於公平時早餐只吃豆腐腦和黃州百姓稱他爲“於半鴨”的事,對於成龍更加佩服的五體投地。
回京後,魯舉人常常提起於公而感慨落淚,後來寫了一篇散文《“於公粥”贊》。文中盛讚于成龍:“於公豆腐量太狹,長子臨行割半鴨。要得清廉分數足,唯學於公食糠粥。”很快這首歌謠廣爲傳唱。百姓送他又一個外號----“於糠粥”。
有人問于成龍爲什麼要過得這麼清苦,于成龍說:“我過去住的地方,百姓苦,地方窮,很容易養成清苦的習慣。現在住在歧亭,地方上很富裕,大家吃住的條件很好。這時候只是習慣成自然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