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八十一章 覆信

趙雷回來這一天,一隊塘馬從遼陽出發(fā),經(jīng)在城驛,牛莊驛,西平驛,盤山驛,寧遠衛(wèi),沙河驛,高嶺驛,廣寧中前所,兩天時間,抵達山海關(guān)城。

出了關(guān)城,當然也是一路急行,抵達通州驛時,用時四天。

這樣的速度,是用的四百里加急,大明最快的驛傳就是如此,到清季,有六百里加急,最快是日行八百,從廣州到京師,數(shù)千裡之遙遠,幾日之內(nèi)必須趕到,換馬換人,一路急行。

這幾個塘馬,身負重任,但事情不算太急,然而速度也不算慢,待他們趕到兵部,由兵部提塘官將塘報接下來之後,一切就都瞭然了。

又是捷報。

旬月之內(nèi),兩次大捷,而且,這一次並不遜於上一次。

上次是斬了速把亥,是一樁天大的功勞,到現(xiàn)在賞賜還沒有定下來,論說起來,封爵當然很難,李成樑是擁有強勁的實力,加上十幾年的戰(zhàn)功,斬首好幾千級,這才授的寧遠伯,大明三等爵中的最低一等,張惟功才立了這一功,火候還早的很。

另外還有一個很紮實的理由,張惟功是未來的英國公,難道公爵不要,反去封伯或封侯?這太好笑了一些。

但前賞未定,後功又至,這就頗爲叫人爲難了。

“怎麼辦?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兵部正堂曾省吾底氣倒是很足,他與許國都算是張惟功幕後的人,惟功在前方立功越多,他兵部正堂的印把子就抓的更穩(wěn),他的心裡當然毫無負擔(dān),只是高興而已。

一個兵部司官建議道:“曹簠要叫送到京師,餘者不問,如何?”

“這是正辦。”

“不宜驚擾地方太甚,遼陽初穩(wěn),凡事當然以安靜爲先。”

大明的官員,一切事物的最高評價就是兩個字:無事。

當初某曾姓大吏,主導(dǎo)收回河套,結(jié)果就死在了這“有事”兩字上。動手的是嘉靖皇帝,但底下一羣推波助瀾的官員,原本無事,他偏生事,那便是厭人厭事。

遼陽初定,大功一樁接一樁,底下就應(yīng)該無事了,那纔是最好的結(jié)果。

曾省吾也覺得惟功的風(fēng)頭出的夠了,點了點頭,笑道:“我們上報吧,反正有人去頭疼,我們就不必替別人擔(dān)心了?!?

……

……

內(nèi)閣之中,申時行的臉色特別難看,沉鬱鬱的,簡直能滴下水來。

他就是曾省吾所說的頭疼的那位,上次惟功的功勞便是他一手壓了下來,他對萬曆的心理有足夠的瞭解,不用多試探就知道萬曆對惟功也起了提防和嫉妒的心思,這種心思,對帝王來說只要一起就很難消除……除非惟功在京。

憑他們君臣自小相識,惟功多次立功的過往,如果現(xiàn)在惟功還在京師,那麼申時行倒不好用力太猛,但這位英國公府的少主就是吃虧在不知道收力,鋒芒太甚,叫申時行抓著不少痛腳,現(xiàn)在人遠在遼陽,立功再多又如何?

只要皇帝心裡厭棄了你,立

上天大功勞,你只能在外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永遠進不了權(quán)力的核心,永遠都是外圍。

申時行倒不是對惟功有什麼討厭的心理或是舊仇,只是單純的提防武人的文臣心思罷了。

哦,如果說有怨,倒是有一些。

當初惟功支持張居正的清理整頓丈田之事,在京畿與當時的大宗伯禮部尚書馬自強家起了嚴重的衝突,申時行聽到消息之後,沒有表態(tài),沒有表態(tài)不代表沒有態(tài)度,申時行的態(tài)度就是十分不滿,可能就是這麼一件事,在他心裡種了因,現(xiàn)在開始花花結(jié)果。

江南大家族出來的,哪怕小時貧困被人收養(yǎng),連姓氏都改過,但幾十年過來,申家也好,徐家也罷,又是根深蒂固的大家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申時行的立場,當然也是在張居正的對面。

“奏給皇上知道吧。”

申時行少有的沉聲嘆氣,將兵部呈上來的奏報,簡略的寫了票擬,將應(yīng)辦的流程寫在上,當然,是能簡則簡,能省則省,而兩件功勞,一件正,一件奇,一起擺在案上,前功未賞,後功已至,想來今天一直到晚上,估計會很難入眠了。

“閣老,遼東有信來?!?

“是不是王叔平的信?”

“是,閣老……是派專門的信差送過來的?!?

申時行微露驚疑,低聲道:“那還不趕緊拿來。”

信是從廣寧發(fā)過來的,當然不可能用塘馬,也沒有用官家的驛站,私人私信,只能派自己家人,沿著官道,自己打尖住店。

這樣的送信法,一般的官員都沒有辦法承擔(dān),除非是有急事,或是要緊的大事,否則的話,當時的人寫信送信,都是託人捎帶,替人帶信,原本也是一種極爲重要的社交手腕和辦法。

王叔平是山東按察司的分巡道,名政和,申時行的任副主考和房師時取中的門生,十年時間從二甲吊尾的進士巴結(jié)到了正四品的按察副使,分巡遼陽,就他的資歷來說,申時行這個座師肯定也是出了不小的力氣。

出了力,當然就要有回報。

以申時行現(xiàn)在的地位,六部正堂,他無力扶持,也插不進手,那是張居正的地盤。侍郎一級,也是很難著手。

郎中,員外,主事,還有寺監(jiān)之中,已經(jīng)儘可設(shè)法,想辦法安插自己人了。

和後世大佬愛用自己的秘書是一樣的道理,當世大佬,多喜歡用自己的門生,相當?shù)奈恢蒙嫌猛辏釘y的後進,十個有九個倒是自己的門生。再下來就是同鄉(xiāng),姻親一類。不過用這兩種,當然沒有用同年或門生來的光明正大。官僚集團之中,人人如此,是以理直氣壯。

王政和的信,隔一陣子會經(jīng)由塘報夾帶,象這樣專門送來,這還是頭一回。

展信之後,申時行先是皺眉,接著便是眉目舒展。

王政和這個人,器小無行,不過在做這樣的事情上,還是要專門的人才做起來才得心應(yīng)手,這王某人,看來就是專門人才了。

完之後,申時行取來一張信紙,持筆濡墨,想了想,便開始寫道:“前次所云藥方,思之再三,依叔平兄所言之法爲是,其間添減,當以斟酌爲要,務(wù)使藥到病除也……”

他當然不會直言不諱,王政和信中,提起來的便是林紹勇與他溝通的大事,聽到此事後,王政和便急使到京,請示機宜,只要申時行不反對,或是有片紙隻字到遼東,他行事就有了倚仗。

申時行自然不會將白紙黑字落入人手,話語之隱諱,絕不會落下隻字把柄到人手中。

寫完之後,吹乾封套,當然交給原來的信使帶回。

處理這一樁事,申時行才微微一笑,將精神又投到遼陽鎮(zhèn)的軍功上去,這一件事,更加的叫他頭疼。

……

……

“皇后,吾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萬曆不象他的孫子崇禎,崇禎對防止後宮干政還是有很強的警惕心理,絕不會將朝政說於後宮知道,最寵愛的田妃有干政跡象,立貶入冷宮,絕不寬貸。萬曆則不同,他的鄭貴妃就對朝局有足夠的影響力,福王奪嫡之事,當然就是後宮發(fā)力,外廷有志同者合謀,終於衍生出萬曆朝的三大案出來,成爲明末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此時的萬曆還不知道鄭貴妃在哪兒,不過現(xiàn)在就算鄭妃出來,估計也得不到同等的寵愛了。萬曆對鄭妃,包括成化皇帝對萬貴妃,應(yīng)該都是天子這種生物尋找世俗感覺做爲寄託的一種表現(xiàn),不然的話,天子後宮美人無數(shù),又何必吊死在一顆樹上?天子亦是凡人,也有心靈寂寞尋找知已良朋的想法,所謂的寵冠六宮,無非就是天子拿對方當平等的家人,寄託一點凡人的情感罷了。

現(xiàn)在的萬曆,已經(jīng)將這種情感寄託在王皇后身上了,患難夫妻,關(guān)鍵時刻皇后挺了他一把,足見皇后對的起自己頭頂?shù)哪琼旞P冠和懷中的金印,帝后原爲敵體,現(xiàn)在相處,就更加融洽和隨意,萬曆對這種感覺,也更爲歡喜。

現(xiàn)在他躺在暖閣的榻上,兩個都人在一側(cè)替他切著新橙,這是打江西貢過來,剛到京不久的新鮮東西,昂貴之處,連皇后亦不大舍得多吃。

聽到萬曆的話,皇后微笑道:“是不是張惟功又立奇功的事?”

“嗯,可不是……”皇帝道:“前功尚未賞,又來這麼一個奇功,叫吾怎麼辦是好?”

“皇上,臣妾有話要直說了……”

“你說,你說?!?

“還是上次那話,張惟功再能耐,他也是你的臣子,做什麼都是替你,替大明效力,這是他臣子應(yīng)做的本份。他家自永樂年間到如今,世代簪纓,享盡榮華富貴,祖宗的功勞情份福及子孫,皇家並未虧他,現(xiàn)在立些功勞,皇上反似有些不安似的,臣妾期期不以爲然……”

“吾懂了……”

萬曆握住皇后的手,都人在場,皇后不免一臉?gòu)尚?,萬曆卻是神采飛揚,顧盼自雄的道:“吾知道了,但憑吾的本心去做,榮辱富貴,皆是君恩!”

(本章完)

第二百六十五章 磨練第四百七十三章 污水第三百六十三章 路祝第六百二十六章 翰林第八百八十四章 計劃第五百四十二章 步伐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fēng)潮第七百四十九章 齊集第六百四十四章 襲爵第五百八十六章 階層第三百八十三章 麻包第六百八十八章 雪夜第六十九章 心術(shù)第二百二十章 亂起第三百四十三章 要城第七百八十七章 規(guī)劃第七百六十一章 質(zhì)問第一百六十九章 兩難第七百八十七章 規(guī)劃第六百八十九章 報復(fù)第三百六十四章 回南第九百零六章 再召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人第三百二十七章 再報第八百九十二章 城寨第六百七十四章 休整第三百六十三章 路祝第四百九十九章 民意第九百零四章 成功第四百四十六章 螺桿第七百六十九章 銀幣第六百九十七章 避讓第五十三章 發(fā)動第一百九十章 蒙古第三百七十一章 劃歸第五百九十五章 李贄第七十一章 順字行第三百零三章 露宿第三百四十三章 要城第十六章 殺人第六百一十九章 選址第四百一十二章 人禍第三百二十六章 儀式第四百六十七章 堡內(nèi)第二百九十一章 主奴第六百三十一章 失悔第八百三十五章 風(fēng)雨第九百一十章 草原第六百七十五章 福地第六百三十三章 和睦第一百四十二章 騎士第三百四十三章 要城第五百二十九章 密議第五百四十一章 制衡第四百五十四章 薦人第五百六十九章 老奴第一百五十章 跨越第二百五十九章 蹊蹺第三百五十九章 東寧第六百七十九章 改土第八百三十五章 風(fēng)雨第五百九十章 對立第三百八十六章 藉口第六百二十一章 夥計第一百八十三章 發(fā)誓第二百七十三章 妖孽第六百五十章 氈包第三百三十六章 射柳第六百三十四章 開始第七百六十六章 銀行第七百三十章 調(diào)戲第一百九十三章 行動第七百一十八章 展現(xiàn)第三百五十五章 永年第八百一十四章 往東第二百三十六章 僭越第三百五十九章 東寧第二百六十七章 奴子第七百八十八章 臨機第七百零四章 隨意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fēng)潮第九十三章 箭道第五十一章 清丈第八百四十八章 買直第三百八十二章 態(tài)度第八百七十八章 大火第九百零六章 再召第八百三十二章 罷免第五百零四章 母子第二百一十九章 大祭第六十章 國公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財第五百五十八章 暮氣第九十七章 公府第七百二十二章 出聲第一百四十七章 忠誠第二百一十章 插手第一百四十二章 騎士第四百二十五章 野心第六百三十六章 各部
第二百六十五章 磨練第四百七十三章 污水第三百六十三章 路祝第六百二十六章 翰林第八百八十四章 計劃第五百四十二章 步伐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fēng)潮第七百四十九章 齊集第六百四十四章 襲爵第五百八十六章 階層第三百八十三章 麻包第六百八十八章 雪夜第六十九章 心術(shù)第二百二十章 亂起第三百四十三章 要城第七百八十七章 規(guī)劃第七百六十一章 質(zhì)問第一百六十九章 兩難第七百八十七章 規(guī)劃第六百八十九章 報復(fù)第三百六十四章 回南第九百零六章 再召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人第三百二十七章 再報第八百九十二章 城寨第六百七十四章 休整第三百六十三章 路祝第四百九十九章 民意第九百零四章 成功第四百四十六章 螺桿第七百六十九章 銀幣第六百九十七章 避讓第五十三章 發(fā)動第一百九十章 蒙古第三百七十一章 劃歸第五百九十五章 李贄第七十一章 順字行第三百零三章 露宿第三百四十三章 要城第十六章 殺人第六百一十九章 選址第四百一十二章 人禍第三百二十六章 儀式第四百六十七章 堡內(nèi)第二百九十一章 主奴第六百三十一章 失悔第八百三十五章 風(fēng)雨第九百一十章 草原第六百七十五章 福地第六百三十三章 和睦第一百四十二章 騎士第三百四十三章 要城第五百二十九章 密議第五百四十一章 制衡第四百五十四章 薦人第五百六十九章 老奴第一百五十章 跨越第二百五十九章 蹊蹺第三百五十九章 東寧第六百七十九章 改土第八百三十五章 風(fēng)雨第五百九十章 對立第三百八十六章 藉口第六百二十一章 夥計第一百八十三章 發(fā)誓第二百七十三章 妖孽第六百五十章 氈包第三百三十六章 射柳第六百三十四章 開始第七百六十六章 銀行第七百三十章 調(diào)戲第一百九十三章 行動第七百一十八章 展現(xiàn)第三百五十五章 永年第八百一十四章 往東第二百三十六章 僭越第三百五十九章 東寧第二百六十七章 奴子第七百八十八章 臨機第七百零四章 隨意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fēng)潮第九十三章 箭道第五十一章 清丈第八百四十八章 買直第三百八十二章 態(tài)度第八百七十八章 大火第九百零六章 再召第八百三十二章 罷免第五百零四章 母子第二百一十九章 大祭第六十章 國公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財第五百五十八章 暮氣第九十七章 公府第七百二十二章 出聲第一百四十七章 忠誠第二百一十章 插手第一百四十二章 騎士第四百二十五章 野心第六百三十六章 各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子县| 东宁县| 临澧县| 武汉市| 孙吴县| 资中县| 峨山| 连城县| 城口县| 华亭县| 凤庆县| 衡山县| 三河市| 凤翔县| 城步| 吉安市| 新干县| 西城区| 栾城县| 蓝田县| 聂拉木县| 灵台县| 长乐市| 卓资县| 辛集市| 左贡县| 连州市| 临朐县| 宁强县| 汕尾市| 苍南县| 通道| 玉林市| 来安县| 白银市| 蓬溪县| 岳西县| 老河口市| 余江县| 巴中市| 丰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