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流動的本質不是湍流的混亂
“好了,我們也不會讓你們白吃虧,你們出售陣風,其他的,我們提供。”
湯姆毫不掩飾自己的嘲諷,撇嘴說道。
他們這麼做當然不只是認爲陣風的威脅更小,他們更想要的是破壞華夏跟波斯的交易,能讓華夏遭受損失,他們就贏了。
要是還能趁機從華夏手中奪走一大筆玩具生意,那就贏麻了。
亞歷山大也冷靜了下來,他現在明白對方爲什麼要這麼做了。
如果能夠完全吃下波斯這筆玩具訂單,哪怕最後大頭要進鷹國的嘴裡,他們也能從裡面刮一層油,這麼算下來,陣風降價,也未必會吃多大的虧。
……
成飛食堂,陳輝與鄧婷楊馳三人端著鐵餐盤找了張空桌坐下。
別看是食堂統一的鐵餐盤,但食堂與食堂之間也是有差距的,這裡的食堂,跟陳輝之前吃過的學校食堂可不一樣,這裡每天都會有十多種不同的各式葷素菜,味道更是讓陳輝歎爲觀止,都只比他自己做的差一點點了。
來成飛一個多月,陳輝都長胖了三斤。
啪!
將雞蛋往桌上一拍,幾分鐘後,一個坑坑窪窪的煮雞蛋就出爐了。
噗嗤!
坐在對面的楊馳和鄧婷終於還是沒忍住,笑出了聲來。
“師弟,你這雞蛋剝得,跟狗啃了一樣。”
鄧婷忍俊不禁的說道,雖然陳輝已經是教授了,但私底下,兩人都還是叫陳輝師弟。
“不影響它給我補充蛋白質。”
陳輝不在意的把雞蛋塞進嘴裡。
“補充蛋白質?”
“師弟應該學會享受美食!”
鄧婷很不贊成陳輝對美食的態度。
“師弟看過《天下無賊》沒?”
楊馳卻是演興大發,將旁邊喝水的杯子拿起來,咕嚕嚕一口喝掉裡面的水,然後將杯子倒扣在桌上,正好把雞蛋裝在裡面。
陳輝搖頭。
他小時候都在認真學習,哪裡有時間看電影電視。
楊馳微微一笑,然後只見他像搖骰子一樣晃動水杯,數十下後,楊馳拿起杯子,伸手拿起蛋殼完全破碎的雞蛋,輕輕一捻,捻起蛋清外的那層膜,順著膜一路勢如破竹的將整個雞蛋剝了出來。
順滑,彈嫩!
這是陳輝見過剝得最完美的雞蛋了。
啪啪啪!
陳輝很捧場的鼓掌。
鄧婷也給楊馳豎起大拇指。
楊馳得意的咬了一口雞蛋,那模樣,矜持得像是某個貴族紳士。
但陳輝記得,這傢伙昨天剝好雞蛋後,明明是直接一口塞進嘴裡的。
“師弟,你說,以後我們有沒有可能像西方那樣,收割全世界,供養自己的高福利?”
吃完飯,回收餐盤,三人慢慢往各自的實驗室走去,鄧婷有些異想天開的說道。
“?”
陳輝聽懂了她的意思,只是不知道她爲什麼會有這樣一問。
“她就是攻堅了一個月,累了,想放假了。”
楊馳毫不猶豫拆穿了鄧婷。
“我覺得很有可能!”
鄧婷顧左右而言他,“師弟剛完成半導體革命,我們已經走在了前面,接下來是戰鬥機發動機,我相信,我們很快就能成功了,到時候推廣到民用,不僅華夏到時候商用飛機全是國產的,更是暢銷歐美,還有新能源汽車、高鐵……”
“我覺得我們距離那一天已經不遠了!”
鄧婷興奮的說道,“到時候,憑藉技術優勢,讓其他國家爲知識和技術付費,我們躺著就能賺錢,那我們豈不是也能下午四點就下班?”
“上三休四?”
“一年二十天年假?”
鄧婷說著說著嘴角下意識勾起,臉上已經露出了傻笑。
“快醒醒,這纔剛起牀,不建議你現在就開始做夢。”
楊馳毫不留情的打擊到,“我倒反而沒有那麼期待那一天的到來,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恐怕也會走歐美的老路,到時候國民全部躺平,積弊日久,再被新的勢力代替,過回到比現在更差的生活。”
“那也不能因噎廢食啊,難道我們因爲以後可能面臨的危機就不發展了?”
鄧婷不服氣。
“我倒是覺得師姐說得對!”
陳輝也開口說道,“勤勞善良是華夏人的傳統美德,現在大家之所以躺平,無非就是因爲即便努力了也沒有應得的回報,如果能有足夠的回報,難道大家還會選擇躺平?”
“沒錯!”
鄧婷頓時來勁了,“比如華子,人家是真996啊,因爲人家一年頂你兩年!”
“現在說這些還太早了,先出了階段性成果再說吧。”
楊馳哭笑不得,沒想到連陳輝也跟著做起夢來了。
“我倒是聽說,隔壁何院士的實驗室最近有些進展。” 楊馳看向陳輝,雖然陳輝自己不在意,但他們可一直在關注這件事,在幫助陳輝打聽相關的信息。
雖然是飽和式研發,誰做出了成果都是爲郭嘉做貢獻,但他們自然是更希望做出最後突破的人是陳輝。
“嗯,他們已經跟我們共享過消息了。”
陳輝點頭,何國偉院士的確是有真本事在的,拿到他的模型後,很快就做出了效果更好的修正,誤差率已經來到了10%以下,只要再作出些突破,甚至都能進行真機實驗了。
難得的是,何國偉院士竟然跟他共享了這一方向和成果。
但陳輝並沒有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相信自己的直覺,何院士的方法雖然能在現有基礎上提升預測準確度,但無法達到數學上的完美精度。
他相信自己的直覺!
跟兩人簡單道別後,陳輝也去到自己的實驗室,修正模型,採集參數……
時間一天天流逝,轉眼已來到九月初,距離IMO開始已經沒有幾天時間了,可模型卻遇到了致命的問題,他已經在考慮要不要給賽事組委會發郵件,說明一下情況,這次頒獎典禮,他恐怕是去不了了。
“陳教授,燃燒室模型又炸了。”林正則的聲音從對講機裡傳來,帶著壓抑的疲憊,“第17次實驗,Ma6工況下,燃燒室尾部溫度突破4500K,塗層直接汽化了。”
陳輝趴在控制檯前,視網膜投影上跳動著密密麻麻的方程——那是他用三個月時間推導的“多尺度湍流-燃燒耦合模型”,此刻正在超級計算機“九章三號”上瘋狂迭代。
九章三號是華夏最新型的超算,是傳統超算+量子計算機的組合,在某些特定計算上的效率,遠超傳統超算,也是華夏沒有亮出的底牌之一。
陳輝的手指在桌上頓住。
屏幕上,前一版本的CFD模型正顯示著“完美”的燃燒效率——92%,但實驗數據卻像一記耳光,實際效率僅78%,且每隔0.3秒就會出現一次壓力驟降,產生嚴重的燃燒振盪,最嚴重時,火焰直接“回退”到進氣道造成熱壅塞。
“問題出在哪兒?”陳輝的聲音冷靜得近乎機械。
他的瞳孔裡映著屏幕上跳動的紅色警報——那是模型與實驗的誤差曲線,像被揉皺的紙團,尤其在激波與燃燒區交界處,誤差高達30%。
“我們查過燃料噴射角度、當量比、壁面塗層……”林正則的聲音帶著挫敗,“所有參數都和模型輸入一致,但燃燒室就是‘發瘋’。”
很多時候,遇到問題並不可怕,遇到問題,大不了花費時間去一點一點的磨,最終總能解決。
可怕的是連問題在哪都不知道,哪怕是林正則這種經驗豐富的研究員,也會感受到巨大的挫敗。
陳輝突然站起身,實驗服下襬掃過滿地的草稿紙,他的目光掃過實驗室牆上的“超燃衝壓發動機熱-力-化耦合圖”,手指在“激波-邊界層相互作用區”停頓——那是他模型中最薄弱的環節。
“把最近三次實驗的PIV數據和LIF數據調出來。”陳輝說,“我要看激波是怎麼‘咬’住燃燒區的。”
大屏幕上的內容瞬間切換,淡藍色的氣流在虛擬燃燒室裡翻涌。
陳輝的指尖劃過激波位置——在Ma6工況下,激波本應穩定附著在燃燒室喉部,形成“激波錨定效應”,但實驗數據顯示,激波每隔0.2秒就會脫離喉部,向下遊漂移5-10mm。
海量的數據如同潮水般涌入陳輝大腦,然後被他強大的記憶力分門別類的放好。
他的大腦則是快速的處理著這些數據,試圖找到這些數字背後蘊藏的大道。
忽然,陳輝眼中無數字符狂涌,彷彿有光芒在其中綻放。
“激波漂移會引發邊界層分離。”他的聲音突然興奮起來,“分離區產生的湍流渦旋會卷吸高溫燃氣,形成局部的‘熱射流’,這不是干擾,是燃燒振盪的‘燃料’!”
林正則調出燃燒振盪的時間序列圖,“您看,壓力最低點正好對應激波漂移的峰值——這說明激波漂移觸發了燃料-空氣混合的‘開關效應’,混合好了就燃燒,混合不好就熄火,周而復始。”
陳輝的瞳孔收縮,他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了,一個月前,他提出“激波邊界層耦合拓撲理論”,但當時只考慮了穩態情況,忽略了非定常激波漂移對燃燒的動態影響。
“模型裡缺了激波的非定常輸運項。”
陳輝快速抓起馬克筆,在白板上畫下修正後的控制方程,“原來的LES模型只求解了湍流的統計平均,但激波漂移是瞬態的,會把邊界層的脈動能量‘泵’進燃燒區,導致局部當量比劇烈波動——這就是燃燒振盪的根源!”
轉向超級計算機,手指在鍵盤上翻飛,將修正後的“非定常激波輸運項”嵌入模型。
屏幕上的誤差曲線開始顫抖,原本30%的誤差像被一隻無形的手拉扯,逐漸收窄到10%、5%……
“我們成功了?”
林正則看著屏幕上的曲線,大腦還有些沒反應過來。
陳輝沒有急著慶祝,而是調出熱壅塞模擬圖——在原模型中,燃燒室尾部的溫度梯度被簡化爲“線性衰減”,但實驗顯示,高溫燃氣在尾噴管入口處形成了“熱塞”,將主流完全堵死。
“問題出在化學反應速率的時空分佈。”
陳輝指著屏幕上的OH自由基濃度雲圖,“原模型假設燃燒是‘均勻點燃’,但實際上,激波漂移導致火焰前鋒呈‘手指狀’分佈,某些區域的反應物濃度過高,瞬間釋放大量熱量,形成局部熱壅塞。”
陳輝快速修改反應動力學模塊,將“空間非均勻反應速率”引入模型——這意味著,每個網格單元的燃燒速率不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由當地的溫度、壓力、組分濃度共同決定的動態函數。
九章三號的風扇聲陡然升高,服務器集羣進入全功率運轉,陳輝盯著屏幕上的能量方程,額角滲出細汗……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在九章三號的強大算力支撐下,每隔半個小時就能完成一次迭代,第6小時,誤差曲線終於跌破2%;第13小時,燃燒振盪的週期與實驗數據完全吻合,第18小時,熱壅塞的熱流密度峰值誤差僅1.2%。
“成功了!”林正則的聲音帶著哭腔。
屏幕上,修正後的模型正流暢地模擬著Ma6工況下的燃燒過程,激波穩定錨定在喉部,邊界層分離區被控制在安全範圍,火焰前鋒均勻鋪展,沒有振盪,沒有壅塞!
陳輝沒有歡呼,他依舊皺著眉頭。
他調出模型的“敏感性分析”模塊,盯著一組異常數據——在燃燒區下游的x=800mm處,模型預測的熱流密度比實驗低8%。
“這裡有問題。”陳輝快速調出該位置的網格劃分,“原網格在x=800mm處用了均勻加密,但實際燃燒室的結構……”
他突然想起實驗日誌裡的記錄:爲了安裝測溫探頭,x=800mm處的壁面有一個0.5mm的凹痕。
“幾何缺陷!”陳輝的聲音裡終於帶上了一絲興奮,“模型忽略了壁面的微小凹痕,導致邊界層在該處提前分離,產生了額外的熱阻!”
陳輝立刻修改網格,在x=800mm處插入“凹痕特徵網格”,重新運行模型。這一次,熱流密度誤差降至0.5%,所有數據與實驗完美重合。
“這纔是真正的多尺度耦合。”陳輝輕聲說,目光掃過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從激波的毫米級漂移,到邊界層的微米級分離,再到燃燒的自由基納米級反應——它們像齒輪一樣咬合,任何一個尺度的誤差都會被放大成系統級的災難。”
“流動的本質不是湍流的混亂,而是多尺度秩序的交響,數學的任務,就是找到那根指揮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