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瑩說:“此眼疾叫青風內障,如有方諸水、金龍子,杜仲便能去除病竈。”
趙雪瑩一邊在醫藥包中倒騰著,一邊給大家講:“金龍子味甘、酸、苦、辛、鹹味五味俱全,甘緩、酸收、苦堅、辛散、鹹下軟堅;杜仲,以皮入藥,味甘微辛,性溫,補肝腎,強筋骨,又名‘思仙’和‘石思仙’;方諸是一種野生的大蚌,殼生有云朵似的紋理,月之夜用掌摩擦使大蚌發熱,對著月亮取水,一夜之間,能得到二三小合,味甘,性寒,清澈無比,譬如朝露,陽燧向日,方諸向月,都能至水火。”
瞎子一聽,“可是現在咱們在墓地下,到哪裡尋找這什麼大蚌殼啊。”
趙雪瑩衝著瞎子笑了笑,“現在都二十一世紀了,古時候的一些偏方假以時日還要如此刁鑽的條件的話,早就失傳了,這方諸水,我有一小羊脂瓶的量攜帶身邊,不要緊的;張良這眼疾,和一般青風內障不同,古人稱黑盲,烏風,青風內障,綠風內障,西醫叫作青光眼,張良可能由於過度悲傷所致,但看目前狀態,還是能治。”
瞎子聽完更對趙雪瑩崇拜有加了,張羽也算是個讀書狂,聽到一個女子竟說出如此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真是學海無涯啊,甚是慚愧。
“杜仲和金龍子爲藥,方諸水爲引,明月之夜用以洗眼,去霧翳之障,除綠翳青盲”趙雪瑩只是莞爾一笑,繼續說著。
衆人幫把張良立了起來,頭上揚,以便趙雪瑩使用藥物。
趙雪瑩好像想到了心事,“《證治準繩·雜病》認爲:內障‘皆有翳在黑睛內遮瞳子而然。’指主要發生於瞳神及眼內各組織的疾病。多因臟腑內損,氣血兩虧,目失濡養所致,尤以肝腎不足爲常見。此外,陰虛火旺或情志失調,氣滯血瘀,風火痰溼上擾清竅,以及外傷等均可導致本病。患者可感覺眼前蚊繩飛舞,黑花飄蕩,觀燈火如彩虹環繞,視物昏蒙,夜盲,甚至暴盲等等。眼外觀可無特殊病證,亦或可見瞳神之大小、形狀、顏色等改變。如青盲、緣風、圓翳內障之類。眼內障病情比較複雜,一般宜結合全身情況辨證論治。除用藥物、鍼灸等療法外,有的尚需手術治療;而張良這青風內障只是苗疆的叫法,中醫屬五風內障範疇,當年我父親失蹤前留下一封信於我,就是告知我以後可以去苗疆之地尋找他。”
袁穆澤早知道趙雪瑩父親失蹤的事情,但是由於她精湛的醫術,他並不想那麼早讓她離去,這趙雪瑩和陳波等人都是他出生入死的好隊友,袁穆澤想了想,這次墓下完,如果能活著回來,就去幫趙雪瑩尋找他那失蹤的父親吧。
“小趙,這次墓穴考古完,我和陳波於你一起去找尋你的父親,你我幾人這幾年出生入死,上刀山下火海的,也該是時候爲你了卻私願了,小趙你大可放心,我袁某還沒有騙過別人。”
“嗯”趙雪瑩本身就想到了傷心之事,自己本來打算只是匆匆帶過,不成想袁穆澤對她竟然如此之好,自己想到這裡,更加感激,當年初來乍到北京,還是多虧袁穆澤的賞識,有一處工作的位置,在這北京人竄流急的大都市,有一席之地,想到這裡,趙雪瑩更加認真地爲眼前的傷員張良醫治。
張羽等人也慢慢熟悉這團隊內的情感線,這些人的感情並不是一盤散沙,如此團結一致的團隊,爲何會出現失誤的情形,張羽不免有些好奇上一次他們下墓到底遇見了什麼。
中醫土方法所記錄的藥物,多的是對人體器官起到極大的作用,但是無法用科學來進行解釋,因爲近代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科學的發展不過百年之久,而這中醫土方法記錄的藥物,以及混搭作用效果,可是千年之久,從上古時代的嘗百草開始,經歷各個時代的神醫地發揚光大,這其中的精華糟粕,已經不是世人幾百年就能解釋清的東西,現代科技對於自然界植物類的研究有待進一步的加深。
就好比臘雪,在現代人的解釋下就只是四季變化引起的自然現象,但是在我國民間,人們將臘雪貯存起來,夏天時用它擦洗身子,可消除痱子和瘡疤;若心火上攻,眼紅目赤,用潔淨的雪水洗眼,可清火明目。如有燒傷或燙傷,用雪水塗洗,能減少痛苦。在寒冷的冬天,手腳麻木,用雪搓洗,又可活筋熱血,身體舒服。
這些例子都不是現代人隨便幾句話就能敷衍和搪塞過去的精華,此刻這幾味藥在趙雪瑩手裡用的張弛有度。
金龍子和杜仲中的某物質與方諸水想融化,滴入張良眼中,迅速將那一層白色的內障化解去,張良的眼睛也逐漸了有了血色,慢慢充血,眸子也有了起色,張良的眼疾在短時間內就可恢復,衆人坐在一旁,關心起楊珊珊的病情。
袁穆澤見這天蠶已經將楊珊珊包裹,詢問趙雪瑩是否有什麼作用,趙雪瑩也不好說,這天蠶之物,還是頭次聽袁穆澤而得知;而這袁穆澤所說的天蠶,他自己也不知道其真實作用,那些都是曾經在墓下的牆壁上觀來,古人所留,這效果是否有,還有待驗證。
衆人終於把這二人安撫好了,也都可以歇口氣,張羽看眼前那石門上有一串不知名的文字,以及稀奇古怪的團案,引的張羽好奇起來,張羽細細看著,他對於古漢語以及圖案的象徵有過一時間的研究,甚是到今日他還對那方面鍾愛有加。
張羽細細推敲,這石門上的字跡頗有小篆之感,這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
秦統一前由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
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著力推行“書同行”政策。《說文解字·敘》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蒼天頡篇》,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可見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
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統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園勻,字呈豎勢。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爲後來楷、隸、行、草諸書的變革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鑄造在鐵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行布白工整,爲小篆的精華和代表。其傳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殘部,僅存10字。另有《泰山》《瑯琊臺》二石真跡拓片存世,《會稽》、《嶧山》後人摹刻本傳世,據傳上述刻石皆爲李斯所書。
張羽判定這石門之上的文字很有可能是小篆體,這小篆書寫有四個特點:
一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爲度,一字爲正體,半字爲垂腳,大致比例爲3:2左右。
二是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以圓爲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局部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四是上緊下鬆,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部的筆畫則可以聳起。
張羽心想,既然是小篆這很有可能是秦始皇的陵園,張羽想到這裡,心裡咯噔一下,倘若是秦始皇的墓穴,這次下墓之行,他們一隊人馬前面所遭受的苦也算是值了,如果能將這秦始皇的陵園公衆於世,那可是千百年的一次大的文化爆炸,乃至可以將秦朝的文化重現人間。
陳波見張羽面布喜色,上前詢問:“張羽,你從這石門之上看出來了什麼?”
張羽說:“我見這石門上的文字,爲小篆;所以判定年代應該是秦朝統一天下之後,再細想這秦始皇陵園傳言在驪山腳下,我認爲這有可能是秦始皇的墓穴。”
陳波笑了笑:“司馬遷的《史記》:‘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爲燭,度不滅者久之。’卻有記載這秦始皇的地宮在這驪山之中,但是那只是百姓傳言,別高興的太早,我和袁隊長下墓無數,見過無數墓穴,也聽說過秦始皇陵園各地的分佈,但是其真墓,至今還沒見到;我看你在這石門面前細細研究半個鐘頭,以爲你把上面的文字和圖案的含義已經解開,卻不成想還在這一層面。”
張羽聽聞面紅耳赤,撓了撓後腦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