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章二三 皇帝的態度

京城,紫禁城。

崇禎皇帝寬大的書桌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規模的書堆,桌上、案邊甚至連一旁的地面上有堆滿了密密麻麻的文獻,這些文獻善本形制各異,其中不少是唐宋故紙,看起來具備非常久遠的歷史,即便是皇帝,也是小心翼翼的拿著。

王承恩站在一旁,拂塵搭在左臂上,閉著眼睛正在假寐,身子不由的靠在了桌子上,他年歲大了,實在無法長時間的久站,雖然廢奴的時候,皇帝解除了他皇家奴僕的身份,但是這個侍奉了皇帝多年的老人,實在無法適應離開皇宮的日子,就此留了下來。

嘩啦啦!

王承恩陡然醒來,發現桌子上的書籍撒了一地,連忙彎腰撿起來,皇帝卻是似乎沒有看到,依舊執拗的找著某本宋版書,夕陽的餘暉灑落進來,投射在了皇帝半白的頭髮上,似有光輝。

這個時候,一個太監出現在了門口,打了個手勢,王承恩猶豫了一下,低聲說道:“皇爺,定王來了。”

“讓他進來吧,順便幫朕搬書,他一把子力氣,總好過你吧。”皇帝不願意在兒子面前表現的太過於隨意,站起身子,又把王承恩扶起來,隨口說道。

王承恩自然知道定王此時前來,定然和士林報上那篇文章有關,今天早上的時候,他就看到了那文章,知道其中的厲害,便隨意找了個理由,說是送報的小太監出了紕漏,把皇帝每日必看的報紙弄丟了,纔沒有讓皇帝看到,事實上,王承恩知道自己做對了,至少軍機處裡今日發生的事情,已經傳到了他這裡,他不知道最後秦王與諸位重臣秘議了什麼,但是知道,風波已起,皇帝晚知道一天,便多一天的福氣,而定王顯然不想讓皇帝有哪怕一天的福氣。

定王走了進來,從容的行禮,皇帝看了一眼桌上的西洋鍾,問道:“怎麼今日來的這般早呀?”

定王朱慈炯微微一愣,看了一眼皇帝的臉,又看了看俯首不言的王承恩,恍然意識到,這件大事皇帝還不知道,他尚未找到個理由,只見皇帝說道:“來的早就來的早吧,你快快把地上那些善本辦起來,碼在書架上,這是朕今天要編列的,晚上還要送去翰林院,快快做事吧。”

“父皇,此事倒也不急於一時。”定王說道。

皇帝的臉色卻是變了,自從權柄被秦王奪走之後,皇帝曾經極度不適應,雖然依舊主持朝會,軍機處聽政,但是時間久了,皇帝也覺的乏味,一時有些不知所以,後來還是皇后周氏提議,仿效成祖,皇帝主持,編列《崇禎大典》。

皇帝想要找事做,孫伯綸自然知道,聽聞皇帝要編列大典,孫伯綸自然同意,不僅從戶部調撥錢糧支持,還號召天下讀書人支持,制定了獎書、題詠等獎勵辦法,鼓勵民間文宗進獻書籍,由皇帝主持,又有圖書館的先例在,民間人人奮勇,編撰《崇禎大典》便從三年前開始了。

三年來,皇帝一直忙於此時,並且樂此不疲,如今聽到兒子說此事不急於一時,心中頓覺憤怒,翰林院已經要遷往南京了,如果再不加快速度,自己將再無機會,如何能說的上不急呢?

“那你說說,什麼纔是應該著急的?”皇帝臉色不悅的問道。

定王從懷中掏出一份報紙,放在了皇帝面前,說:“父皇,民間有大逆不道之言呀。”

皇帝拿起來看了一眼,發現是今早就應該看到的士林報,扭頭看了一眼王承恩,見王承恩低頭不語,接著看了起來,他的臉色瞬間漲紅,繼而手臂開始發抖,胸膛起起伏伏,顯然已經怒到了極點,定王似乎早有準備,等待著自己父親的龍顏大怒,但是跪在那裡等了許久,卻沒有聽到哪怕一聲怒吼之聲,就連略顯粗重的喘息聲都漸漸停止了。

定王擡頭一看,發現皇帝臉色已經恢復往常,士林報擺在了桌子,神色平靜的盯著自己,定王一時害怕,躲閃了皇帝的眼睛,皇帝淡淡說道:“慈炯,這種事何必理會,不過是狂犬吠日罷了!”

“父皇,秦王篡位之心,已經昭然若揭,這片文章可以看出,天下仍有忠臣義士,揭露亂賊不軌意圖,父皇,民心可用呀........。”朱慈炯低聲說道。

皇帝愣了愣,問:“你怎麼會有如此大膽的心思!是誰教唆的你,朕只知道你平日只是結交一些狐朋狗友,何人會爲你灌輸這類危險的想法!”

無怪崇禎皇帝吃驚,如果細細算起來,整個皇室之中,對於今時今日局面最有牴觸情緒的便是眼前的定王了,當初秦王奪權主政,皇帝雖然也有過一絲不甘,甚至想過聯絡忠臣義士撥亂反正,但是時間久了,這類心思也就淡了,如今在孫伯綸治下,大明國泰民安,拓疆萬里,是他想也不敢想的結局,更重要的是,身爲皇帝的崇禎很清楚,無論是誰,一旦品嚐了至高權力的甘美,是絕對不會放棄的,孫伯綸也不例外,秦王有能力,也有實力,想要奪回權柄,談何容易。

近二十年過去了,皇帝已經完全習慣了現在的生活,他可以陪伴皇后和幾位愛妃下棋看戲,也可以去近郊打獵,甚至遠遊遼東,看看當初東虜竊取的江山,失去了權柄的皇帝得到了生活,漸漸失去了抵抗的心思了,而定王沒有。

無論朱慈烺是被迫還是主動參與了江南之事,太子之位是保不住了,江南平定之後,朱慈烺被圈禁在了宮外,說是圈禁,只是受到人監視,不得出京城罷了,生活倒也愜意,皇太子成了皇長子,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權力,那麼嫡庶子的朱慈炯就是法理上第一個繼承人,但是出人預料的是,除了幾個酸儒小吏提出再立太子,朝野上下都沒有提及此事,東宮之位空缺了出來,而且一直就這麼懸空著,顯然,孫伯綸連當傀儡的機會都不想留給朱慈炯。

更何況,身爲皇子的朱慈炯年輕時候因爲一些小事和秦王世子衝突,二人甚至動了手腳,也算是一點私仇。

朱慈炯聽皇帝如此說,忽然變的激動起來,他低聲吼道:“父皇,這天下本來就是我們朱家的,什麼時候輪到他孫伯綸掌權了!孫賊狼子野心,便如曹操一般,挾持天子,其罪當誅,只要父皇傳出衣帶詔,天下自有無數的仁人志士,爲父皇........。”

皇帝聽得朱慈炯說話,再難抑制住心中的怒火,怒斥道:“住口,你個蠢貨!”

崇禎天子無論如何是沒有想到,平日不好詩書的次子,怎麼變得像那些東林逆黨一樣,只會誇誇其談,皇帝站起身來,走到朱慈炯面前,一巴掌打在了他的臉上,斥責道:“管好你的嘴巴,如果你管不好,朕會讓人替你管!”

朱慈炯活了二十多年,又是天子的兒子,皇家一直是父慈子孝,他何時被皇帝如此斥責過,皇帝也因爲自己那一響亮的巴掌愣在了原地,他又何曾打過自己的兒子,即便是當初皇長子從南京回來,他也原本計劃用些暴力來向秦王表現一些東西,但最終看到皇長子的那一刻,也只是父子二人抱頭痛哭。

皇帝坐在了朱慈炯面前,低聲說道:“慈炯,你以爲朕發出衣帶詔,便有仁人志士撥亂反正嗎?不會有的,時代不同了,大明帝國承平十年了,沒有人希望因爲一個虛無縹緲的皇位而大動干戈的,而且就算真的如你所願,朱家又執掌大權,就能像以往那樣,大權獨攬嗎?”

“你錯了,時代變了,即便是孫伯綸,也無法大權獨攬了,皇帝垂拱而天下共治,虛君的時代已經來臨了,如果你仔細研究泰西各國,就會發現,荷蘭和英格蘭都已經是虛君的時代了,早早晚晚大明也是,無論誰坐在皇帝的位置上,無論他姓朱還是姓孫,都只是傀儡,天下人的傀儡,朱家安分守己,或許還能保存顏面,如果胡作非爲,就離覆滅不遠了!”

見朱慈炯依舊有些牴觸,皇帝說道:“你永遠不要忘了,孫伯綸是武將,他殺過的人,比你見過的都多!”

朱慈炯低下頭,淚痕滿臉,緩緩離開了書房,皇帝嘆息一聲,身子靠在了一旁的柱子上,對身邊一直不說話的王承恩說:“王大伴,慈炯只有一樣像朕,但是這個時候,朕卻希望僅有的一樣也沒有呀。”

王承恩侍奉皇帝幾十年,又是看著朱慈炯長大的,如何不明白皇帝說的意思,確實,朱慈炯只有一點像皇帝,那就是執拗的脾氣,完全不聽勸,而今日,朱慈炯也只是暫時屈服罷了,皇帝根本沒有說服他。

“皇爺,事情沒有您想的那麼差,秦王是個仁義的人,不會對皇室.......。”王承恩低聲勸慰說道,但是話沒有說完,就被皇帝給打斷了。

皇帝笑著擺擺手,說:“沒用的,人在潮中,身不由己呀,王大伴你知道嗎,其實朕早就做好了禪讓的準備,也數次與秦王私下提出過這個建議,但是都被秦王拒絕了。”

王承恩嚇了一大跳,近些年,皇帝對目前的處境早就看開了,與秦王的私人關係變的很融洽,便如朋友一般,秦王在軍機處下值,有時還會去坤寧宮,與皇帝喝茶聊天,他一直侍奉皇帝,也知道有過幾次談話是絕對機密的,他原以爲是皇帝礙於顏面,私下對秦王提一些要求,不曾想卻是談論禪位之事,王承恩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哭求道:“皇爺,事情尚未到這個地步呀。”

皇帝釋然一笑:“那到什麼地步纔可以呢,天下大亂,刀架在脖子上的時候嗎,其實朕想過,如是朕誠心禪位,不僅天下安定,還能保住皇室的資產,總好過歷朝歷代,被滅的皇族吧。”

說著,皇帝忽然搖頭,說道:“只是沒想到,他竟然對皇位毫無興趣,所謀深遠啊。”

“皇爺,現在該怎麼辦?”王承恩著急問道,見皇帝,猶豫他說:“要不然,老奴去請秦王,皇爺親自與他相談,萬萬不可讓秦王誤會呀。”

皇帝微微搖頭,思索片刻,說:“無需如此,這樣吧,你往宮外放出消息,便說天子早有禪位的意思,然後再告知秦王,便說,朕想召見劉宗周。”

“劉宗周......。”王承恩咂摸著這個名字,恍然明白,皇帝哪裡是想見劉宗周,只不過想借著這個清流領袖的口,把自己禪位的想法告知黃道周和天下清流儒生。

接下來事態的發展,已經完全失控,不要說引發這場變亂的黃道周,就連計劃周祥的秦王都漸漸控制不住局勢了,在士林報那片《天下歸秦》的文章在京城發售的第二天,京城幾份報紙接連有聲音發出,先是有小報對口誅筆伐秦王篡權亂政,繼而是幾份大的報紙報道了皇帝早有禪位想法的文章,一時間,大明的輿論走了兩個極端,一個邀請天下仁人志士共誅孫賊爲首的叛逆,另一個則是支持皇帝禪位,以秦代明。

然而,很快後者戰勝了前者,成爲了輿論的主流。

孫伯綸很快便弄清楚了第一種輿論是定王在後面搞鬼,卻也束手無策,這個時候無論對皇子做出什麼懲罰都是不應景,但是第二種輿論卻是皇帝在背後推動就不是孫伯綸預料的了。

因爲打了孫伯綸一個措手不及,皇帝如願見到了劉宗周,表達了自己禪位的意思,但是這種思想是劉宗周絕難接受的,以死相逼之後,皇帝選擇了妥協,劉宗周卻也沒有向周圍人談及一句,好在東廠有密談安排在皇帝身邊,讓孫伯綸成功阻止了皇帝的一個危險的計劃,防止了局勢惡化到難以收場的地步。

在沒有得到劉宗周的理解之後,皇帝竟然暗中計劃,在大朝會上與百官公開談論禪位之事!

章十 法典、聯盟章七八 兵戈 九章二五 控制局面章六七 血脈裡的骯髒章一三七 先抓耿仲明章七 直言章四五 縉紳的末日 上章二 定計 下章十二 初春鷹揚章一零三 縉紳的活路章十九 賊寇終焉章一零五 達成協議章十 反骨暗生章十六 破賊營章六一 大略 下章三七 戰後章一一八 奪取西安章三十七 春色章五二 皇太極稱帝章九 特穆爾章八七 搶劫-最賺錢的行業章一二五 何爲正統章四 分兵章十二 保媒章三四 陝西生變章八七 搶劫-最賺錢的行業章九二 火併章三二 搶城章五四 面授章一二一 反覆小人章五七 晉商 上章一零九 南下保障章三 出售軍械章一三三 水師出擊章一一五 一舉拿下章三六 終章章十一 清醒的認知章三十 在一起 下章八 黃教聯盟章一二六 不甘的私心章十七 消息 上章十 反骨暗生章五三 議功章一六四 吞併朝鮮章三三 借刀殺人章十五 克魯倫河邊章三六 理念章三一 坎坷章三四 召對 上章四一 搶點章二十三 鹽與肉章十二 遏制策略章五八 嗣昌章二三 招待章六 喇嘛章一零三 縉紳的活路章八九 遊擊章二九 達成一致章三五 宏圖章十九 嫌隙章一一五 一舉拿下章五四 分析章五七 入關勤王章四 漠南局面章三三 廝殺章二十 四鎮督師章一五二 荷蘭艦隊章四十 工匠章五四 ‘忠臣義士’章二八 遊說章八三 兵戈 十四章五 突圍章二七 安置章九六 海戰之威章十八 消息 下章九 不解欲夢章十二 炮術章一三五 鄭芝豹章八 用人章七七 兵戈 八章九八 打動 上章六一 盛京暗流章三八 攻城巨炮章三九 北府軍團章八八 分功章七二 遼鎮攻略章三五 壁壘章二 賞功與罰罪章一二三 最後的堅持章二七 相持章四九 情緣 下章一四二 遜位的條件章一六零 長山海戰章二一 大功章一一七 各奔西東章二七 覺悟章十六 上下齊心章十 收復澳門章七九 擲彈兵逞英豪章七四 兵戈 五
章十 法典、聯盟章七八 兵戈 九章二五 控制局面章六七 血脈裡的骯髒章一三七 先抓耿仲明章七 直言章四五 縉紳的末日 上章二 定計 下章十二 初春鷹揚章一零三 縉紳的活路章十九 賊寇終焉章一零五 達成協議章十 反骨暗生章十六 破賊營章六一 大略 下章三七 戰後章一一八 奪取西安章三十七 春色章五二 皇太極稱帝章九 特穆爾章八七 搶劫-最賺錢的行業章一二五 何爲正統章四 分兵章十二 保媒章三四 陝西生變章八七 搶劫-最賺錢的行業章九二 火併章三二 搶城章五四 面授章一二一 反覆小人章五七 晉商 上章一零九 南下保障章三 出售軍械章一三三 水師出擊章一一五 一舉拿下章三六 終章章十一 清醒的認知章三十 在一起 下章八 黃教聯盟章一二六 不甘的私心章十七 消息 上章十 反骨暗生章五三 議功章一六四 吞併朝鮮章三三 借刀殺人章十五 克魯倫河邊章三六 理念章三一 坎坷章三四 召對 上章四一 搶點章二十三 鹽與肉章十二 遏制策略章五八 嗣昌章二三 招待章六 喇嘛章一零三 縉紳的活路章八九 遊擊章二九 達成一致章三五 宏圖章十九 嫌隙章一一五 一舉拿下章五四 分析章五七 入關勤王章四 漠南局面章三三 廝殺章二十 四鎮督師章一五二 荷蘭艦隊章四十 工匠章五四 ‘忠臣義士’章二八 遊說章八三 兵戈 十四章五 突圍章二七 安置章九六 海戰之威章十八 消息 下章九 不解欲夢章十二 炮術章一三五 鄭芝豹章八 用人章七七 兵戈 八章九八 打動 上章六一 盛京暗流章三八 攻城巨炮章三九 北府軍團章八八 分功章七二 遼鎮攻略章三五 壁壘章二 賞功與罰罪章一二三 最後的堅持章二七 相持章四九 情緣 下章一四二 遜位的條件章一六零 長山海戰章二一 大功章一一七 各奔西東章二七 覺悟章十六 上下齊心章十 收復澳門章七九 擲彈兵逞英豪章七四 兵戈 五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都县| 靖宇县| 洛浦县| 利津县| 深圳市| 桃源县| 广宗县| 平遥县| 修水县| 乐平市| 浏阳市| 开江县| 新民市| 亚东县| 获嘉县| 南丹县| 若尔盖县| 玉屏| 闻喜县| 休宁县| 霍城县| 正蓝旗| 秦皇岛市| 康乐县| 扎鲁特旗| 惠州市| 明光市| 江津市| 宿松县| 中阳县| 衡水市| 广宁县| 霍林郭勒市| 宁南县| 神木县| 滕州市| 宣武区| 罗定市| 富裕县| 东山县| 涿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