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章二七 安置

孫伯綸心中一驚,不過很快恢復平靜,這千餘人他都親自點驗過,登記造冊了,定然是假不了,心道李信這是在詐自己,趕忙說:“大人明鑑,這些都是流竄到葭州的亂賊裹挾的饑民,小的都登記造冊了,大人不信可挨個點驗,若是有假,大人殺我的頭。”

李信接過簿冊,看了一眼,走到人堆裡,唸了七八個名字,唸到名字的人走了出來,在李信的訊問下報出姓名、年齡、籍貫和家庭成員,查了七八個,全都與簿冊上一樣,但李信仍然不信,又換了個地方,點驗了幾人,也都確信無誤。

這也怪不得李信不相信,他追隨楊鶴久了,輾轉秦地各方,見過的饑民不下幾十萬,但如眼前這般的卻沒見過,他見過的饑民個個瘦骨如柴,餓的眼睛發綠,平日半死不活,若是見到吃食便會沒了人樣,人吃人之事尋常事。

饑民哪像劉家寨的這般,雖說瘦些,卻也頗有精神,而且還能排成隊列,面對上官,只敢偷瞧,不敢言語。

但事實如此,由不得李信不信,不過他本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性子,找來孫伯綸,問道:“本官來時,葭州境內已無大股流賊,爲何不把饑民放歸回鄉,留在這裡作甚,更何況,這千餘饑民,無錢無糧如何養活,耽擱久了,就要生事了。”

孫伯綸又找人拿來四本簿冊,呈送到李信手中,說:“大人,戰事方休,郝大人便遣下官安排流民回鄉,但吾等清楚,不是所有流民都可以回鄉的。”

李信拿起簿冊,看了看,對孫伯綸所言卻頗爲不解,連忙詢問,孫伯綸解釋說:“大人,放歸流民回鄉是爲了防止其聚衆生事,但流民之間也有不同,這四本簿冊上所記錄的都是放歸的流民,約有三千左右,都是籍貫在附近,且家中尚有田地房產,這等流民回了家,來年開春種糧,尚有活路,而剩下的千餘流民,要麼從賊時田宅被毀,要麼本無恆產,放歸回去,沒有活路,若當地衙門不救濟,豈不是又要生亂。”

聽了這話,李信愣住了,看簿冊句句屬實,聽意思極爲有理,流民回鄉沒有活路再次從賊的事情這幾年屢見不鮮,但這千餘流民就是千張吃飯的嘴,如何養活。

由不得李信不擔心,每次剿賊完,安置流民就是總督衙門最頭疼的事,這是極耗費錢糧的,而朝廷最缺乏的就是錢糧,陝西災荒數年,各地都在缺糧,朝廷的主要財政又放在遼東,楊鶴除了上書朝廷,就是請當地縉紳捐輸,甚至動用軍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些法子是不少,但事實證明根本不頂用。

莫要說財政困難的大明朝廷,此時連皇帝的內帑都掏了個乾淨,而各地縉紳都紛紛哭窮,拿出的錢糧也是杯水車薪,如果逼得緊了,立刻聯絡朝中舊友彈劾。

孫伯綸卻一點也不擔心,微笑說道:“大人,陝西連年災荒,朝廷收不上賦稅,百姓自己都活不下去去,若說誰有糧食,怕只有各地縉紳了,所以,這錢糧之事還是要落在縉紳頭上。”

“你這話什麼意思......,莫不是郝世祿縱兵搶掠?”李信大驚失色,但很快又平靜下來,若是郝世祿真做出這等事,怕是縉紳們早就把狀子遞到總督衙門去了,自己怎麼能不知道呢。

“郝大人萬萬不敢有這等想法的,小人的意思是讓縉紳自願捐輸。”孫伯綸解釋了起來。

剛開始,流民吃的都是剿滅流賊時候繳獲的糧食,自然不能持久,因此孫伯綸去了一趟葭州城,找到了幾個有來往的縉紳,讓其捐輸,這些鐵公雞自然一毛不拔,孫伯綸早有準備,拿出了一個方案。

方案很簡單,由孫伯綸整訓流民,把這些飢不擇食的惡狼變成踏實肯幹的勞動力,組成勞動隊,給縉紳幹活換取糧食,而第一份工作就是幫著縉紳們築造寨堡。

俗話說,小亂住城,大亂住鄉,縉紳都是葭州的大地主,在鄉下多有產業,如今陝西的形勢大家清楚,若是真來幾個蠍子塊那樣的流賊,自己在鄉下的產業自然不得保,況且,比蠍子塊厲害的流賊多的是,而且孫伯綸還讓人散播在山西作亂的三十六營要回來了,惹的人心惶惶,縉紳們自然想到結寨自保。

這想法不錯,可能讓流賊攻不下的堡寨可不是有個圍牆那麼簡單,不僅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更需要懂行的人設計,至少老爺們可住不慣邊軍那種完全爲戰爭準備的堡壘。

而這兩樣孫伯綸全都具備,雙方一拍即合,縉紳們出錢出糧,讓孫伯綸出人修築堡寨,除了堡寨修築,孫伯綸還專門爲縉紳們挖溝修渠,平整土地,將荒地變良田,換取錢糧。

流民得食,縉紳得利,雙方合作愉快,相安無事,孫伯綸居中調和,以武力壓服懶惰想跑的流民,還適當放過一些桿子,造成局勢不穩的假象,讓縉紳們時刻保持危機感。

雖然合作的縉紳不多,但若完成合作,獲得的糧食可供饑民吃一年,這意味著,只要來年流民獲得土地或者再次成爲佃農,他們就能安頓下來,這已經是讓人滿意的結果了。

聽了孫伯綸的解釋,李信感覺茅塞頓開,對孫伯綸的謀略大加讚賞。

“孫大人,以你的韜略,小小的百戶自然不適合,我自當向總督大人獻上你的撫民法子,說明你的功勞,孫大人必當受到重用。”李信頗有些和孫伯綸相見恨晚的感覺,對他也客氣了很多,就算是郝世祿也未得如此待遇。

孫伯綸自然是千恩萬謝,他知道楊鶴很快就會被罷官,若是能在其失去權力之前讓自己爬高一些,也是利用一下其剩餘價值,況且孫伯綸更明白,楊鶴雖然倒了,但他有一個年輕有爲的兒子楊嗣昌,那可是崇禎皇帝未來最寵信的臣子。

章八 伏擊章六五 五年‘高考’ 三年模擬章四七 識破詭計章三一 坎坷章二十六 初相見章六一 大略 下章十九 珍珠鏈章二二 殺人誅心章六 喇嘛章一六三 蓋棺定論章二十 暗涌章三十 勿拿仁慈作軟弱章三十 試探章二六 功過是非章二 結拜 下章二二 炮車章一零一 西方盟友章二六 自作自受章三十 在一起 下章十六 破賊營章五 進京之路章二八 遊說章四 打開局面章六八 虛虛實實章三 出兵章十五 來客章二二 炮擊章四四 敵蹤章三十 縱寇章三四 燒糧章九 設局章十七 逃走?章二三 破陣章十一 介入日本章六七 血脈裡的骯髒章二二 炮擊章五七 入關勤王章三三 廝殺章七三 邊打邊談章二五 如果秦王死了章五十 實力章三二 大明的敵人章三四 勝利章二十 通吃章五三 衣冠禽獸章一零六 南陽城變章二三 孝道章七 戰鬥到底章二十六 初相見章一六五 羅剎鬼章十三 主婚章五一 政策章五十 處置章三八 功勞章二一 平衡的藝術章二六 打算章四 身死章九七 擴軍章一六零 長山海戰章一 結拜 上章六四 軍機處章一三五 鄭芝豹章七九 擲彈兵逞英豪章二六 功過是非章九 特穆爾章六 中計章一五二 荷蘭艦隊章十三 效果章一 新徵途章五八 晉商 下章二四 困敵章七七 阻敵寧遠章一五二 荷蘭艦隊章八五 兵戈 十六章九八 打動 上章八 人心定章十七 步兵進攻章二十 王者的承諾章二十 穹頂密約章五七 晉商 上章十七 逃走?章四三 屯田 上章六 平臺召對章一二八 各部朝覲章四九 退路章一二一 反覆小人章九六 密談章十一 佔雀巢章五五 漢奸章十六 破賊營章八七 戰後章五 截人騾章十二 委大任章八八 分功章七 ‘惡客’登門章一四六 鰲拜的結局章五十 睚眥章九一 黑幕章一一七 各奔西東章三四 摧鋒
章八 伏擊章六五 五年‘高考’ 三年模擬章四七 識破詭計章三一 坎坷章二十六 初相見章六一 大略 下章十九 珍珠鏈章二二 殺人誅心章六 喇嘛章一六三 蓋棺定論章二十 暗涌章三十 勿拿仁慈作軟弱章三十 試探章二六 功過是非章二 結拜 下章二二 炮車章一零一 西方盟友章二六 自作自受章三十 在一起 下章十六 破賊營章五 進京之路章二八 遊說章四 打開局面章六八 虛虛實實章三 出兵章十五 來客章二二 炮擊章四四 敵蹤章三十 縱寇章三四 燒糧章九 設局章十七 逃走?章二三 破陣章十一 介入日本章六七 血脈裡的骯髒章二二 炮擊章五七 入關勤王章三三 廝殺章七三 邊打邊談章二五 如果秦王死了章五十 實力章三二 大明的敵人章三四 勝利章二十 通吃章五三 衣冠禽獸章一零六 南陽城變章二三 孝道章七 戰鬥到底章二十六 初相見章一六五 羅剎鬼章十三 主婚章五一 政策章五十 處置章三八 功勞章二一 平衡的藝術章二六 打算章四 身死章九七 擴軍章一六零 長山海戰章一 結拜 上章六四 軍機處章一三五 鄭芝豹章七九 擲彈兵逞英豪章二六 功過是非章九 特穆爾章六 中計章一五二 荷蘭艦隊章十三 效果章一 新徵途章五八 晉商 下章二四 困敵章七七 阻敵寧遠章一五二 荷蘭艦隊章八五 兵戈 十六章九八 打動 上章八 人心定章十七 步兵進攻章二十 王者的承諾章二十 穹頂密約章五七 晉商 上章十七 逃走?章四三 屯田 上章六 平臺召對章一二八 各部朝覲章四九 退路章一二一 反覆小人章九六 密談章十一 佔雀巢章五五 漢奸章十六 破賊營章八七 戰後章五 截人騾章十二 委大任章八八 分功章七 ‘惡客’登門章一四六 鰲拜的結局章五十 睚眥章九一 黑幕章一一七 各奔西東章三四 摧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肥市| 扎赉特旗| 桓台县| 银川市| 哈尔滨市| 宝坻区| 阿克陶县| 偃师市| 襄城县| 财经| 宣武区| 舟曲县| 永登县| 天峻县| 红桥区| 阿坝县| 五河县| 洪洞县| 蓝田县| 白沙| 镇远县| 思茅市| 昌邑市| 额尔古纳市| 无极县| 塘沽区| 梁山县| 彝良县| 介休市| 满城县| 庄浪县| 肇庆市| 天门市| 土默特右旗| 瑞昌市| 古蔺县| 靖西县| 清水县| 镇沅| 普定县|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