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章七四 吳、祖降清

“大清皇帝蓋世英豪,雄踞遼東數十載,爲天下萬民所敬仰,如今賊軍勢大,窺視遼地,爲大清、遼鎮之共敵也,山海關一戰,關乎雙方日後與賊對峙態勢,生死攸關,請大清皇帝調八旗之精兵、烏鎮哈超之炮營,速援山海關城,與遼鎮合兵一處,抵禦竊國之賊,他日收復京城,大清皇帝有恩於中國也,自當裂遼地之土以籌!今太上皇受困京師,天子南京監國,事急從權,籌賞之事非大壽可決斷,大壽亦願分潤每年遼餉一百二十萬,軍糧七成予大清皇帝,以修遼鎮與大清之友誼,請大清皇帝速速決斷,大壽絕不食言。”

威遠城,祖大壽聽聞北翼城失守之後,再次叫來文吏,修書一封,呈遞盛京永福宮,與前一次封官許願不同,此次已經拿出了南京給的糧餉,可謂割肉了,文吏還在記錄他的話,房門被推開,吳三桂一身風塵,走了進來,祖大壽對文吏說:“你且先下去吧,條件便按照我剛纔說的擬定,用詞一定要慎重,莫要墮了我關寧軍的威風,擬定好了,再給我看看。”

文吏微微點頭,把原稿留下,退了出去,祖大壽尚未說話,吳三桂直接問:“大舅,你還在籌劃向東虜借兵之事嗎?”

祖大壽呵呵一笑,拍了拍吳三桂僵直的肩膀,讓其坐下:“長伯啊,這並不算什麼,當初史可法來的時候,就與我談過借虜平寇的事情,那時想著是等北府與闖逆拼個兩敗俱傷之後,如今看來,形勢緊急,倒也先要試試了。”

“大舅,三桂倒是覺得借兵一事不妥當。”吳三桂坐定之後,毫不客氣的說道。

祖大壽臉色微變,吳三桂雖然年輕有爲,在關寧軍威望很高,但一直對自己恭恭敬敬的何曾如此說過話。

“長伯是怕請神容易送神難?亦或者是擔心底下人有想法?”祖大壽淡淡問道。

他倒是覺得這些擔心並非無稽之談,畢竟關寧軍和東虜鬥了幾十年,兩代人之間可謂仇深似海,而且東虜向來強兇霸道,若是進了遼西胡作非爲,倒是個大難題,但如今北府軍攻破北翼城,山海關城防岌岌可危,祖大壽倒是顧不得這些小節了。

吳三桂道:“大舅,三桂不是擔心這些事,三桂是擔心大舅借不到兵馬!”

祖大壽微微一愣,繼而哈哈大笑:“不會的,皇太極是個聰明人,他應該知道,如果咱關寧軍倒了,下一個便是他,怎麼會不出手相助呢?”

“出手肯定是出手,但不是幫咱們防守山海關!”吳三桂大聲說道。

“長伯,你究竟什麼意思,大舅可是被你說糊塗了。”祖大壽問道,他知道吳三桂的能耐,這個時候,吳三桂肯定不會亂說話的。

吳三桂神色焦急,問:“大舅,雖說在對付北府這件事上,咱們與東虜利益一致,但是在對抗的手段上可有許多不同啊!東虜在遼西的利益是堵住北府軍進入遼東的通道,是在山海關堵住,還是在寧遠堵住根本沒有區別,甚至退到錦州也無不可,但是咱們兩家呢,能丟山海關嗎?”

祖大壽聽了這話,如被雷擊一般,吳三桂的話可謂切中要害,正如他所說,真正丟不得山海關的是關寧軍,而不是清國。

清國如今處於手勢,便是要利用關鍵隘口堵住來自北府的攻勢,保護遼東的核心利益,而關寧軍不同,吳祖兩家的根基在遼西走廊,這片東起錦州西到山海關的的狹窄走廊幾乎已經成爲兩家的私產,土地、房產都在其上,特別是山海關到寧遠這部分,當初關寧軍主要的敵人是東虜,當大淩河一敗後,錦州成爲了前線,錦州周圍到處都是東虜,已經難以生產,小淩河以西更是沒有什麼天險,吳祖兩家大量內遷,核心利益到了寧遠左近,而如果山海關失守,沿途堡壘皆不能阻礙北府軍團,寧遠成爲前線,兩家數十年來積攢的家財也就損失殆盡了。

而清國則不同,三百里遼西走廊,哪裡堵住北府軍團都是勝利。

“他皇太極不會坐山觀虎鬥,讓咱們關寧軍消耗北府軍團的實力吧!”祖大壽臉色大變,驚駭問道,以往他何曾問過吳三桂的意見,只是此時已經徹底無狀,失了主心骨了。

吳三桂暗罵祖大壽糊塗,道:“皇太極不敢有這個心思,也不能有!”見祖大壽投來詫異的目光,吳三桂也不顧顏面了,問:“大舅,就算咱關寧軍拼命,又能消耗多少實力,你問問北翼城逃來的潰兵,他們四千人守城,死了一半降了一半,殺了多少北府賊軍?”

這個問題祖大壽根本不用問,整個攻城階段,關寧軍和高第的邊軍都沒有和北府軍面對面,當北府軍進城之後,先是關寧軍投降,繼而是邊軍潰逃,北府軍死傷斷然不過百,這麼算上了,便是高第的邊軍和關寧軍全死光了,也殺不了北府軍兩千人。

吳三桂看祖大壽總是抓不住其中關竅,直接說:“大舅還不明白嗎,皇太極這是藉助北府軍團攻打山海關,在招降我們關寧軍啊!”

“招.......招降?”祖大壽瞪大了眼睛。

被吳三桂這麼一點撥,祖大壽徹底明白了,當初三方私下合議,最得利的便是遼鎮,如今看來,那個時候皇太極便只是想借著遼鎮搭上南京朝廷,從那裡獲得國內緊缺的糧食,想來皇太極早有吞併遼鎮之心了。

“百萬遼民,五萬精兵,翻手可得,他皇太極,真是......真是好權謀啊。”祖大壽頹然坐下,臉色茫然。

許久之後,祖大壽問:“長伯,如今這形勢,大舅是沒了法子,你覺得當如何做,才能保住你我兩家基業啊?”

吳三桂道:“北府不給活路,咱們關寧軍除了降清,便只有南渡一個法子了。”

祖大壽連連擺手:“萬萬不可南渡,咱們兩家有如此權勢地位,靠的便是麾下這幾萬關寧軍,如今北府軍團在外,如果倉皇南渡,怕是連一萬人都帶不走啊,去了南京,也是爲南朝奴僕罷了。”

“若是降清,還能保住手中權柄、大半基業,日後局面有變,也有反正的可能啊。”祖大壽又說道。

吳三桂卻沉默的坐在那裡,祖大壽見他不說話,急迫的說:“長伯,這個時候了,爲何還如此猶豫,有什麼話便說了吧。”

“大舅,三桂願意代表關寧軍去盛京洽談此事,只是........。”吳三桂話沒有說完,就被祖大壽搶了過去,他說:“長伯啊,你糊塗啊,事急從權,大舅還如何怪的了你呢,你我兩家本是一體,你又是年輕一輩最出挑的,日後兩家的擔子你得一肩挑,還有什麼不能決斷的呢。”

“大舅也是知道,咱兩家在清國能得什麼地位,還得靠眼前這一仗,你且去吧,山海關交給大舅,另外告訴你父親,派遣兵馬把遼民先往東撤,帶不走的都扔掉吧。”祖大壽最後又說道。

廣寧。

自從挫敗了多爾袞的叛亂,伏擊了碩壘之後,皇太極並未返回盛京,而是率領大軍前出廣寧,皇太極很清楚,多爾袞的失敗必然引來北府軍團的進攻,只要北府不放棄京師,那麼肯定首先要拿下山海關。

只有拿下山海關和薊鎮一線長城,才擁有立足京畿的資本。

如今皇太極麾下有三萬人馬,俱是清國之精銳,只要前出,未必不能挫北府之鋒于山海關城之下,但皇太極按兵不動,就是在等關寧軍頂不住,再行招降。

如今祖大壽已經來了三封信,第一封時永平府三城尚在其手,只是要求按三方合議,在大寧衛方向予以配合,而第二封的時候,北府軍團兵臨山海關,祖大壽扣下了原本屬於清國的糧食,並要求大清支援,到了第三封,祖大壽已經卑躬屈膝了,皇太極在等,等關寧軍丟了山海關,再行招降。

皇太極剛打發了祖大壽的使者,正於帳中休息,忽然索尼走了進來,道:“主子,吳三桂求見?”

“吳三桂?”皇太極微微一愣,心道祖大壽怎生把他派來了,難道山海關已經丟了。

皇太極坐起身子,讓身邊的僕人拿來衣服,索尼接過衣服,一邊服侍穿衣,一邊說:“說來也怪,吳三桂只帶了幾個親隨,通報了姓名便跪在了城外。”

“當真?”皇太極忽然抓住了索尼的手,詫異的問道。

索尼點點頭:“確實如此,奴才還去看了一眼。”

皇太極哈哈大笑,肩頭一抖,袍子落地,他顧不得穿鞋子,跑出帳外,緊跑慢跑來到了城門之外,卻見一年輕將官跪在地上,皇太極連忙迎了上去,握住吳三桂的手,激動說道:“吳將軍這是何故,這是何故啊!”

吳三桂擡頭看了一眼皇太極,不知眼前這個胖子是誰,索尼道:“這是我大清國皇帝陛下。”

吳三桂連連叩首,拜倒痛哭,說道:“三桂蒙受國恩,據守邊牆,乃是憫我大明百姓免遭兵禍之苦,全無與大清對抗之意,數十年來,皆是如此,奈何北府孫賊強霸,叛我大明,佔我京師,挾我天子,如今兵發山海關,天下萬民遭受罹難之苦,三桂實在不忍,萬望大清皇帝陛下解我百姓倒懸之苦,三桂願永爲大清之臣,爲英主所驅使。”

皇太極扶起吳三桂,說:“過去的事,休要再提了,昔日敵對,你我身不由己,從今日起,吳將軍與我爲一家人,切勿生分,切勿生分啊!”

說著,皇太極執吳三桂之手,一同走向廣寧城內,吳三桂卻連道不敢,見皇太極的腳因踩了沙石而流血,當即牽來自己的馬匹,跪在地上,以手爲凳,侍奉皇太極上馬,牽馬而行,進入城內。

進得城內,皇太極入帳更衣,不多時,執吳三桂之手趕往大帳,帳內各旗主王爺和蒙古王公已經分兩班列好,躬身施禮,吳三桂連忙道:“諸王親迎外臣,折煞三桂了,真真是.......受之有愧。”

皇太極拉著吳三桂進入帳中,高舉吳三桂的手,面朝諸王說道:“諸位,吳將軍蓋世豪傑,忠於上,有將帥之風,今日喜得吳氏英傑,乃我大清之福!”

“恭喜皇上,賀喜皇上!”諸王皆是跪拜。

皇太極當即道:“諸紳免禮,今日吳將軍來投,我大清當以國禮待之,從今日起,吳將軍便是我大清的平西王,位同八旗諸王!”

“謝皇上厚賜,微臣當竭盡全力,爲大清效忠。”吳三桂當即叩謝。

待諸王坐定,皇太極拍了拍吳三桂的肩膀,說:“平西王爲遼鎮豪傑,卻是心神不定,只因孫賊兇狠,寇關山海,濟爾哈朗,鰲拜!”

濟爾哈朗站起身,皇太極道:“濟爾哈朗爲主帥,鰲拜爲副帥,領八旗前鋒兩萬,速速西進,救援山海關,北府賊軍兇狠,以護持關寧友軍爲上,其餘兵馬爲後繼,隨我一道兵發寧遠!”

諸王紛紛領命而去,吳三桂激動異常,不僅沒有想到皇太極會如此禮遇,而且立刻發兵,當即跪下叩謝,說:“皇上,末將願爲先鋒,隨鄭親王一道西去。”

皇太極微微搖頭,說:“兵兇勢危,怎敢讓平西王犯險,如今祖將軍身在山海關,我自當修書一封告知,也請平西王同樣如此。”

吳三桂道:“自當如此,煩請皇上賜下紙筆。”

皇太極扶起吳三桂,說:“莫要著急,關寧軍精銳數萬,遼民數十萬,其地位未定,如何心安,平西王,且與我來,我等先商定關寧軍與遼民安置一事,再行修書,也好讓祖將軍放心!”

吳三桂聽了這話,心道皇太極做事滴水不漏,如今山海關是難以守住了,寧遠左近數十萬官軍家屬如何安置,便是大事,若做不好,關寧軍一潰而散也是等閒之事。

“如今吳祖兩家率衆歸附,自當爲我大清藩王,世世代代永享富貴,關寧軍五萬,遼民近百萬,也需要裂土安置,今日你我先議一議,如何安置!”皇太極拉著吳三桂走到了一幅地圖前,開懷說道。

章十 相助章一零二 舌戰羣儒章八七 搶劫-最賺錢的行業章三一 柳如是章二九 千戶章三六 突營章一六六 孤子軍章五二 皇太極稱帝章三六 突營章二三 招待章五十 處置章三 彘首爲聘章三 新道路章七一 兵戈 二章八 抄家晉商章九四 亂兵章十 攻破章五七 入關勤王章四九 談判無果章二五 如果秦王死了章四五 縉紳的末日 上章十九 好酒章十八章 撤退章一五零 蘇泰的野望章三二 近戰 上章七二 遼鎮攻略章三十七 春色章一五九 登萊水師章二十四 林丹汗章四二 清洗的前兆章五 截人騾章八九 自由貿易章五一 華麗的骯髒章九三 敵對章六十 黨爭章八二 兵戈 十三章二九 傷情章四六 縉紳的末日 下章六四 應對章五三 態勢章二三 破陣章一五八 囚籠開始章五七 入關勤王章五一 摧鋒章十一 清醒的認知章十八 鰲拜失期章一零七 南征計劃章六 貴人相助章十二 初春鷹揚章九三 賤民階層章二六 初戰章二四 北府章十 收復澳門章二十 穹頂密約章八四 兵戈 十五章二十六 初相見章十六 上下齊心章三九 相交章三三 近戰 下章四六 縉紳的末日 下章七三 邊打邊談章五四 分析章一四零 勞改營章三五 召對 下章二二 炮擊章五七 入關勤王章四十 阿濟格的選擇章九 媾和章三 新道路章六 喇嘛章三十七 春色章八九 遊擊章十 法典、聯盟章八 用人章十 反骨暗生章二十 立規矩章四五 宣大盡沒章四十 艱難的開局章三八 關鍵的一年章三十三 終相依 上章一六六 孤子軍章五一 摧鋒章九 不解欲夢章三五 夜襲章一四六 鰲拜的結局章三四 填壕章十一 佔雀巢章三十 試探章一二五 何爲正統章三八 關鍵的一年章二十五 心向往章一五五 身後事章三四 召對 上章二十四 林丹汗章二六 打算章五三 態勢章四 看戲章一二八 各部朝覲章二十八 太陽爐章八 出事
章十 相助章一零二 舌戰羣儒章八七 搶劫-最賺錢的行業章三一 柳如是章二九 千戶章三六 突營章一六六 孤子軍章五二 皇太極稱帝章三六 突營章二三 招待章五十 處置章三 彘首爲聘章三 新道路章七一 兵戈 二章八 抄家晉商章九四 亂兵章十 攻破章五七 入關勤王章四九 談判無果章二五 如果秦王死了章四五 縉紳的末日 上章十九 好酒章十八章 撤退章一五零 蘇泰的野望章三二 近戰 上章七二 遼鎮攻略章三十七 春色章一五九 登萊水師章二十四 林丹汗章四二 清洗的前兆章五 截人騾章八九 自由貿易章五一 華麗的骯髒章九三 敵對章六十 黨爭章八二 兵戈 十三章二九 傷情章四六 縉紳的末日 下章六四 應對章五三 態勢章二三 破陣章一五八 囚籠開始章五七 入關勤王章五一 摧鋒章十一 清醒的認知章十八 鰲拜失期章一零七 南征計劃章六 貴人相助章十二 初春鷹揚章九三 賤民階層章二六 初戰章二四 北府章十 收復澳門章二十 穹頂密約章八四 兵戈 十五章二十六 初相見章十六 上下齊心章三九 相交章三三 近戰 下章四六 縉紳的末日 下章七三 邊打邊談章五四 分析章一四零 勞改營章三五 召對 下章二二 炮擊章五七 入關勤王章四十 阿濟格的選擇章九 媾和章三 新道路章六 喇嘛章三十七 春色章八九 遊擊章十 法典、聯盟章八 用人章十 反骨暗生章二十 立規矩章四五 宣大盡沒章四十 艱難的開局章三八 關鍵的一年章三十三 終相依 上章一六六 孤子軍章五一 摧鋒章九 不解欲夢章三五 夜襲章一四六 鰲拜的結局章三四 填壕章十一 佔雀巢章三十 試探章一二五 何爲正統章三八 關鍵的一年章二十五 心向往章一五五 身後事章三四 召對 上章二十四 林丹汗章二六 打算章五三 態勢章四 看戲章一二八 各部朝覲章二十八 太陽爐章八 出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山县| 福鼎市| 新闻| 靖宇县| 钟祥市| 郁南县| 乐平市| 夏河县| 页游| 吴旗县| 柏乡县| 郸城县| 体育| 彭山县| 德阳市| 连州市| 石楼县| 施秉县| 广丰县| 锡林浩特市| 堆龙德庆县| 青州市| 大关县| 宝鸡市| 棋牌| 东阿县| 元谋县| 墨脱县| 措美县| 舞钢市| 桂平市| 孟村| 光泽县| 肥城市| 梁山县| 松溪县| 涞水县| 墨脱县| 丹巴县| 明水县| 徐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