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57章 趙駿一走,開始動刀

大宋慶曆九年六月,不少世家大族,都接受了朝廷給的條件。

人都有從衆心理,原本大家都不願意離開,但當昌平劉氏率先行動之後,一些中小世家也選擇跟從。

對於這部分人朝廷自然是歡迎,都給了一些優待政策。

雖然不如待在燕雲那樣自在,但至少還能用燕雲的土地保留家族部分財產,未來也有恩補。

基本上只要家族後輩子弟有一個出色者,未來也未嘗不能保證家族崛起。

很快在十五日期限之內,又有不少家族選擇向朝廷歸順。

他們有的答應南遷,有的本身就是燕雲本地世家,不想南下,但可以由朝廷從他們那買走田地和佃農。

這也是朝廷給出的條件之一。

雖然有一部分本地世家不願意南遷,朝廷自然也能夠理解,趙駿也沒指望一次就把整個燕雲的世家門閥清除乾淨。

飯要一口一口吃,步要一步一步走。這次是大幅度削弱幽燕世家的力量,下次就能夠一網打盡。

但對於那些不配合,默不作聲,裝鴕鳥的世家門閥,就一定要重拳出擊了。

考慮到直接出兵,跟殺人越活的強盜行徑沒什麼區別,趙駿打算用更文明一點的方式。

正如之前他對王安石他們說的那樣,如果幽燕路的世家門閥配合,那還好說。

但如果不配合,就少不得需要用到一些手段了。

其中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懲惡揚善。

古代那些世家門閥有不少家風嚴明,以儒治家,要求家中子弟守善良,講信義,明道德。

但人人都是道德模範是不現實的事情。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即便再嚴的家風,出幾個家門敗類也是常有的事。

張之洞家規夠嚴吧。

他兒子張仁蠡卻是個著名的大漢奸。

所以一個世家門閥宗族中不出幾個壞種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要細究起來,燕雲十六州那麼多依附遼國的世家門閥當中,保守估計九成五以上屁股都不乾淨。

大宋擊敗遼國,奪回失去的燕雲十六州,這些燕雲世家門閥見風使舵,紛紛選擇投降。

歸順之後,大宋對他們以前在遼國時期乾的事情既往不咎,沒有進行清算。

但有的時候,這種既往不咎並不代表這件事情就這麼過去了。

它就像是一柄懸在頭上的劍。

朝廷可以選擇在需要你們這些人幫忙維護秩序的時候拉住這柄劍不讓它落下來。

可一旦你們這些人成爲朝廷維護統治的阻礙,那麼這柄劍就會立即成爲要這些世家門閥命的斷頭臺。

六月十五日,趙駿按照原定計劃,離開幽燕路,一路往西,向著雲朔路的雲州方向而去。

翌日清晨,位於北平城東面二百餘里外的玉田縣,縣城北面山林碧綠,燕山餘脈層巒迭嶂,林木遮掩,草木葳蕤勃勃生機。

山腳處有一片連綿的村莊。

說是村莊,不如說是一棟棟豪華莊園,莊園佔地不知道多少畝,一眼不到盡頭,亭臺樓閣聳立,圍牆蜿蜒數裡。

莊園內房屋連排,花園樓閣錦簇,房屋樣式十分精美,雕樓畫棟,美輪美奐。

莊園外沃野百里,北面沽水有一條支流飄揚而下,先是繞著莊園一圈,又有溝渠流入莊內,如小橋流水人家,最後往南灌溉著如此多的農田。

這片莊園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玉田韓氏,不僅是燕雲世家之首,同時也是遼國的皇親國戚。

因爲玉田韓氏與遼國帝族和後族都有很深的聯姻關係,除了韓家子女嫁娶遼國的公主和皇子以外,最重要的甚至有遼國宗室過繼給韓家。

是的。

遼國皇室有耶律家的子嗣過繼給韓家。

普天之下,只聽說過宗室子弟過繼給皇室,卻從未聽說宗室子弟過繼給外姓臣子。

玉田韓氏便開創了這一壯舉。

他們的領軍人物韓德讓一生無子,遼聖宗感念韓德讓的功勞,就把自己的親侄子耶律胡都古過繼給他。

但可惜耶律胡都古早逝,並且同樣無子,於是又把另外一個侄子耶律合祿過繼給他。

所以韓德讓可以說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被皇室過繼子嗣,並且還是兩次將宗室子嗣過繼給他的外姓大臣。

再算上韓氏與耶律氏、簫氏的多少聯姻,以及韓家有多少人被賜名耶律國姓,就可以知道韓氏與耶律家的關係有多深厚。

燕四家說是四大家族。

實際上至少在遼道宗之前,玉田韓氏的地位可謂一騎絕塵,比後面劉氏、趙氏、馬氏強太多。

此時的韓家早就人去樓空,密密麻麻的建築羣,有大半都空蕩蕩沒有人煙。

唯有中央宗族祠堂以及祠堂附近一座巨大的宅邸,在吃飯的時候,還有各類煙氣、香火瀰漫。

晌午過後,韓家祭祖結束,韓遂義就回到了自己的宅院當中。

這次祭祖不僅僅是祭祖那麼簡單,同時也是召集所有韓家子弟一起吃飯,表現宗族的凝聚力和團結力。

跟他一起來的還有十餘名韓家族老,包括韓遂義的三個兒子。

衆人走入屋內,按照座位排序就坐,韓遂義在兩個兒子的攙扶下,心事重重地坐在了主位上。

看著略顯空蕩的大廳,他的臉色很是不好看。

現在韓家已經大不如前,遼宋大戰之後,很多族人因遼國的戰敗而遷徙至北方。

這些都是跟遼國捆綁很深的族人。

比如那些娶了耶律家、蕭家女子者,還有被賜名爲耶律姓氏者。

剩下的反而是那些以前在遼國官場沒什麼作爲,只能回到老家操持宗族家業的韓氏子弟。

最典型的就是韓氏開宗韓知古的長子韓匡圖和次子韓匡業。

這二人有個問題就是他們的母親是韓知古發跡之前娶的漢人,而非蕭姓。

等韓知古發跡之後,遼國太后述律平就給他賜婚,又娶了一個蕭家女子,生下了九個兒子。

其中就包括韓德讓的父親韓匡嗣。

所以從韓知古第三個兒子韓匡嗣開始,官職就非常高,甚至韓匡嗣還被封爲秦王。

而韓匡圖和韓匡業就沒什麼作爲,只是被賜了榮譽虛職。

之後韓家基本上就約定俗成,韓匡圖和韓匡業的後代就在玉田操持老家家業。

韓匡嗣等人的子嗣就在遼國朝廷代代擔任高官。

譬如這一代韓家家主在韓德讓沒有後代的情況下,應該是繼承了韓德讓與韓橁政治遺產的第五代掌權人韓元佐和韓滌魯。

這二人一個北面宣徽使兼郡王,一個南面都部署兼國公,都是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榮譽銜的高級大員,在宗族的話語權極大。

但這兩個人漢名叫韓元佐和韓滌魯,實際上被賜耶律姓,應該叫耶律元佐和耶律滌魯,隨著遼國戰敗早就跑了。

因此如今韓家剩餘的就是韓匡圖與韓匡業的曾孫一輩。韓遂義則是唯一一個孫子輩,今年已經八十一歲了,因爲活得久,輩分高,如今已經是韓家的話事人。

可以說在大批已經被改姓爲耶律的韓氏子孫逃離之後,他們這些人就屬於矮搓裡拔高個,漸漸掌握了韓氏的權力。

只是他們畢竟沒怎麼在遼國朝廷擔任過職務,也沒有混跡過官場,沒有任何政治鬥爭的經驗,甚至連宗族內鬥都沒有參與過。

他們曾經只是宗族的邊緣人物,一下子控制了那麼大的家族,又怎麼捨得放棄?

面對朝廷的要求,韓氏自然不願意答應。

屋內非常平靜,諸多五六十歲的老者一個個默不作聲,過了好一會兒,韓遂義才說道:“趙駿走了,你們覺得我們真的會無事?”

“可是我們現在確實無事。”

一名叫韓規的老者說道:“八叔,你在擔心什麼呢?他人都走了,難道還能忽然又跑回來調轉槍口對準我們嗎?”

“我只是有些心緒不寧。”

韓遂義搖搖頭道:“昌平劉氏這些年崛起,同樣與遼國皇室關係密切,隱隱已經是燕雲第二大世家,可他們卻甘願放棄燕雲世家的身份,選擇南遷。我懷疑這裡面肯定有其它不能說的秘密,甚至可能事關家族生死存亡。”

“劉氏願意南遷,是因爲他們有人在宋國朝廷擔任要職。”

韓匡圖的曾孫韓朗冷笑道:“當初宋國打過來,如果不是劉六符倒戈,將軍情機密透露給宋國,我大遼又怎麼可能失敗。這羣叛徒!”

“不錯,況且他們劉家也不過是最近幾年才與皇室聯姻,我們卻與皇室聯姻多年,又怎麼比得上我們深厚?”

“八叔,說到底他們劉氏可以撇清與大遼的關係,我們卻不能,何況我們祖輩都世代生活在玉田,他們又憑什麼要趕我們走?”

“對,我就不信宋國朝廷能拿我們怎麼樣。我們擁有的田土何止十萬?擁有的佃戶何止上萬,數萬人依附於我們韓家,真要逼得急了,大不了魚死網破。”

其餘幾名韓家族人也紛紛叫囂。

歸根到底劉家確實是最近十來年才與皇室聯姻,娶了幾個皇室公主。

反觀他們韓家,不僅從韓匡嗣時期就有了契丹血統,之後幾代都持續不斷與契丹聯姻,連姓都改爲耶律,捆綁哪有韓家深?

只是比較諷刺的人。

在座的其實都是韓知古漢人妻子的後代,他們地位較低,沒有資格娶契丹貴族,因此聯姻對象基本也是燕地漢人世家。

所以如果論起血統的話,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漢人血統,契丹血統少得可憐。

然而他們卻根本不認同樣是漢人血統的大宋,而認遼國爲母國,可見他們韓家即便是保留的兩支漢人血脈,也已經完全被契丹同化。

“嗯。”

韓遂義覺得衆人說得有道理,就點點頭道:“理是這麼個理,但我們現在既然還留在燕地,燕地又歸了宋國,寄人籬下,還是要謹慎一些。”

“我看不如早早把田地賣了,最多留幾房族人,大家就北上投奔大遼去。”

有人提議道:“以前各世家攻守同盟,同氣連枝,這樣宋國朝廷想動我們也不容易。但劉家、馬家、趙家這些叛徒紛紛背信棄義,剩餘我們也獨木難支,就怕宋國朝廷步步分化我們,等我們的力量越來越小,就是要對我們下手的時候。”

“祖宗基業,豈能說賣就賣?何況那麼多田土,燕雲誰能買得下?”

“我看是你想繼續留在這裡做田公,別忘了若沒有官身,田畝再多也遲早會被人奪走,只有當官才能延續宗族。”

“難道去了大遼就有官身了嗎?按理來說,我們纔是長房和二房一脈,可以前卻是他們三房和五房一脈做主,現在這樣,難道不比以前好了太多?”

“哼,目光短淺之輩,就怕你有命得了這份產業,沒命花這份產業!”

“你!”

“好了,別吵了。”

韓遂義見衆人意見不一,拄著柺杖重重地敲在地上道:“都是一家人,有什麼可吵的。”

其餘人一個個冷哼一聲,韓遂義沒什麼威望,只是家族因爲突遭大變,臨時推舉了一個輩分最高的人當族長而已。

不過現在也確實不是吵架的時候。

見大家安靜下來,韓遂義的長子韓元豐說道:“父親,我看那趙駿走前也沒有任何動靜,想來也拿我們沒什麼辦法。不如我們派人聯絡一下遼國那邊的族親,看看他們有什麼辦法?”

“額”

說起這個,韓遂義一時猶豫。

見他面色遲疑,韓元豐詫異道:“父親,怎麼了?”

“其實遼國那邊前幾日就派人送信過來了,只是我擔心被宋人發現,不敢告訴大家。”

韓遂義說道。

“什麼,居然有信過來,這麼大的事爲什麼不跟我們說?”

“信裡到底說了什麼?要我們北上嗎?”

“八叔你快說說。”

衆人頓時驚訝不已。

韓遂義苦笑道:“信裡讓我們做內應,時刻查探宋人的消息。”

“不是讓我們去遼國啊。”

有人大失所望。

“做內應也好啊,我大遼總有一天會回來,我們到時候就是功臣。”

“宋國如此強大,大遼還能回來嗎?”

“宋人向來都是軟弱可欺,眼下不過一時得志而已,伱們怕什麼。”

“唔”

屋內有人遲疑,有人猶豫,有人興奮,有人大喜。

相比於站在高層能夠看清楚局勢的人,他們這些人的眼界終究還是太窄了一些。

“嗯,那我們做內應,不是還有子侄在州府任職嗎?讓他們幫忙打探消息。”

韓遂義見大家都沒有反對,就確定了這個方針。

他說道:“你們都先回去吧,到時候讓你們子輩都注意點,宋國朝廷有什麼風吹草動,就彙集過來。”

“嗯,那就這樣。”

“八叔,我們就先告辭了。”

大家站起身準備要走。

就在這個時候,外面急急忙忙進來奴僕道:“不好了家君,外來來了很多官府的人。”

奴僕話音未落,韓府大門就被踹開,一羣羣兇神惡煞的士兵闖進來。

爲首之人喊道:“韓遂義,你事發了,跟我們走一趟!”

說完他扭過頭環視一圈,獰笑道:“人還挺齊全,省得我們一個個去找了,都帶回去!”

剎那間,衆人以爲是做奸細的事情被發現,一個個面無人色,已是癱軟在地。

第406章 確定國慶日,爲百姓服務111.第111章 投趙一念起,剎覺天地寬!第462章 慶曆十一年,回京第378章 生擒蕭孝穆第83章 趙禎不可信第93章 解試214.第211章 給西夏軍看個大寶貝116.第116章 無內鬼,來點大宋笑話第31章 我背後有高人第22章 不乳宋,就會死第321章 讓子彈先飛一會兒(祝大家新年快樂第505章 天命在宋305.第301章 搞個長久計劃第44章 茶商們192.第190章 不能讓大孫心寒116.第116章 無內鬼,來點大宋笑話225.第222章 從今日始,戒酒!第94章 該動手了第482章 陽光開朗好少年256.第252章 慶曆新政第一輪風波第522章 滅金,就是這麼快第443章 探討諸多問題,地方發展方向第505章 天命在宋114.第114章 你們投的真快第486章 出使西方,揚我國威179.第177章 草菅人命226.第223章 在大宋,就得交稅第526章 趙禎走在實踐的路上第471章 大宋需要向世界傳播文明第499章 巴格達城破第460章 慶曆十年第509章 宗藩關係纔是最好的體系第393章 收析津,復燕雲第468章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126.第126章 大宋與企鵝笑話第55章 朝廷的應對第527章 歷史會永遠記住我們(大結局)311.第307章 大宋的大缺大德第33章 晏殊的心事第72章 少內鬥,多幹事(感謝雲哥盟主打賞)第89章 大勢不可擋245.第241章 你就是東風284.第280章 欽差遇刺,此事可解125.第125章 東方一極戰略第46章 交子務初見成效第465章 藉口有了第97章 老範的幫助第411章 把島國端上大宋的餐桌107.第107章 願與高人共襄盛舉(祝大家中秋第27章 交子第479章 開啓蘇軾的物理之道第365章 千炮瞄城118.第118章 先帝幼子?第428章 西夏最後的絕唱187.第185章 還是遊戲好玩第456章 將領請滅遼,幽燕世家歸第356章 野人一拳,莽過去第66章 極限拉扯(第六更)第96章 開封府再出陰計第44章 茶商們第425章 一眼看去,便是萬家燈火第442章 盜匪遍地,該打掃衛生了第388章 大宋託付於你第496章 抵達巴格達第364章 追出二百里,令夏人不敢寇邊204.第201章 故里已經成爲過去168.第166章 核心矛盾第55章 朝廷的應對第484章 揚帆,出海!175.第173章 大孫走了,看看電影第95章 把汴梁捅個窟窿第337章 以汴梁爲核心打造經濟圈128.第128章 夏竦的一招閒棋第54章 官家離不開能臣第36章 驢車漂移的速度與學好數學的重要性255.第251章 李白蘇軾來了也得有政績第318章 李朝覆滅192.第190章 不能讓大孫心寒第371章 已經在想自己的廟號了第520章 大宋一天比一天好113.第113章 回不去了?286.第282章 王安石的警覺第449章 剛入幽燕就抓人第79章 上岸第一劍,先斬輔導員285.第281章 王安石查兵籍140.第139章 李迪來投第34章 數學課第527章 歷史會永遠記住我們(大結局)第55章 朝廷的應對第345章 真正厲害的是他!第341章 事情鬧大了210.第207章 你們相信我嗎?第501章 威震西方183.第181章 給我滾下馬來第48章 官家在泰山封禪第420章 黃河水清,李元昊死,天下大吉第387章 我賦予的權力,天不遂人願272.第268章 年關到了,過個好年第474章 出使黑汗王國第390章 不講武德,一團亂麻
第406章 確定國慶日,爲百姓服務111.第111章 投趙一念起,剎覺天地寬!第462章 慶曆十一年,回京第378章 生擒蕭孝穆第83章 趙禎不可信第93章 解試214.第211章 給西夏軍看個大寶貝116.第116章 無內鬼,來點大宋笑話第31章 我背後有高人第22章 不乳宋,就會死第321章 讓子彈先飛一會兒(祝大家新年快樂第505章 天命在宋305.第301章 搞個長久計劃第44章 茶商們192.第190章 不能讓大孫心寒116.第116章 無內鬼,來點大宋笑話225.第222章 從今日始,戒酒!第94章 該動手了第482章 陽光開朗好少年256.第252章 慶曆新政第一輪風波第522章 滅金,就是這麼快第443章 探討諸多問題,地方發展方向第505章 天命在宋114.第114章 你們投的真快第486章 出使西方,揚我國威179.第177章 草菅人命226.第223章 在大宋,就得交稅第526章 趙禎走在實踐的路上第471章 大宋需要向世界傳播文明第499章 巴格達城破第460章 慶曆十年第509章 宗藩關係纔是最好的體系第393章 收析津,復燕雲第468章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126.第126章 大宋與企鵝笑話第55章 朝廷的應對第527章 歷史會永遠記住我們(大結局)311.第307章 大宋的大缺大德第33章 晏殊的心事第72章 少內鬥,多幹事(感謝雲哥盟主打賞)第89章 大勢不可擋245.第241章 你就是東風284.第280章 欽差遇刺,此事可解125.第125章 東方一極戰略第46章 交子務初見成效第465章 藉口有了第97章 老範的幫助第411章 把島國端上大宋的餐桌107.第107章 願與高人共襄盛舉(祝大家中秋第27章 交子第479章 開啓蘇軾的物理之道第365章 千炮瞄城118.第118章 先帝幼子?第428章 西夏最後的絕唱187.第185章 還是遊戲好玩第456章 將領請滅遼,幽燕世家歸第356章 野人一拳,莽過去第66章 極限拉扯(第六更)第96章 開封府再出陰計第44章 茶商們第425章 一眼看去,便是萬家燈火第442章 盜匪遍地,該打掃衛生了第388章 大宋託付於你第496章 抵達巴格達第364章 追出二百里,令夏人不敢寇邊204.第201章 故里已經成爲過去168.第166章 核心矛盾第55章 朝廷的應對第484章 揚帆,出海!175.第173章 大孫走了,看看電影第95章 把汴梁捅個窟窿第337章 以汴梁爲核心打造經濟圈128.第128章 夏竦的一招閒棋第54章 官家離不開能臣第36章 驢車漂移的速度與學好數學的重要性255.第251章 李白蘇軾來了也得有政績第318章 李朝覆滅192.第190章 不能讓大孫心寒第371章 已經在想自己的廟號了第520章 大宋一天比一天好113.第113章 回不去了?286.第282章 王安石的警覺第449章 剛入幽燕就抓人第79章 上岸第一劍,先斬輔導員285.第281章 王安石查兵籍140.第139章 李迪來投第34章 數學課第527章 歷史會永遠記住我們(大結局)第55章 朝廷的應對第345章 真正厲害的是他!第341章 事情鬧大了210.第207章 你們相信我嗎?第501章 威震西方183.第181章 給我滾下馬來第48章 官家在泰山封禪第420章 黃河水清,李元昊死,天下大吉第387章 我賦予的權力,天不遂人願272.第268章 年關到了,過個好年第474章 出使黑汗王國第390章 不講武德,一團亂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大连池市| 白水县| 兴城市| 太保市| 育儿| 庄浪县| 陆河县| 兰州市| 马公市| 闸北区| 永顺县| 曲沃县| 深泽县| 信丰县| 江阴市| 河曲县| 山阴县| 南澳县| 通山县| 长岭县| 沽源县| 建平县| 德格县| 扶绥县| 唐河县| 金门县| 子洲县| 高密市| 九龙坡区| 新平| 山丹县| 库伦旗| 利辛县| 五指山市| 镇江市| 郴州市| 德江县| 晴隆县| 祁连县| 兴海县| 望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