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

第八章,千秋萬壽宴

劉定之說道:“這千秋萬壽宴,是萬萬不能出差錯的。”

“宴會之中安排禮節,這是禮部的事情。”劉定之說道。

李實說道:“請閣老放心,本官已經派人去做了。團城那邊,早就安排好人,在大殿之中內外都安排好了,即便是有在戶外的,也都安排的幕布。火爐。至於座次順序,禮部已經在擬名單的,決計出不了錯。”

這一次將設宴的地方放在團城,是朱祁鎮的主意。

很多人都想將這一次大宴放在紫禁城之中,但是朱祁鎮覺得不行。

雖然明人習慣國家與皇帝分得並不是太清楚的,但是朱祁鎮卻覺得在處理國家大事的地方,爲一個人辦壽宴,有一點不大習慣。

甚至這一次大辦聖誕節,都不是朱祁鎮的本意。

倒不是朱祁鎮不喜歡這樣大辦,熱熱鬧鬧的誰不喜歡,但是對於朱祁鎮來說,始終是國事爲重。

正統二十八年大戰,正統二十九年,與今年正統三十年,年景都不是太好的。

正統二十九年,山東大水,哈密大旱,太原旱,河間有蝗蟲,揚州大雨三月,等等,這都要賑災。特別是西域新得之地。

處理尤其要謹慎。

而在今年,也就是正統三十年。更是一個大水年,淮河與長江同時氾濫,雖然沒有前幾年那麼厲害,但也多處受災。

而且河北地區,與黃河流域之所以水災不大,並非沒有降雨,而是河北水利工程,與黃河大堤效果不錯。

即便如此,朱祁鎮也面對一個新問題,那就是數年沒有修繕,宣大,河北,很多邊牆都在雨水的沖刷之下塌了。

下面人都在請示修不修?

修的話,自然是要錢,不修的話,而今這纔過去幾年,想來這樣幾十年之後,如果草原有變,敵騎就能直入北京城下了。

這對朱祁鎮來說,也是一個小小的難題。

面對多事之秋,朱祁鎮只能先將變法的事情放一放,解決了當務之急再說。

而秋天過去,大水退卻,各地賑災也是相當得力的。李賢力主之下,朱祁鎮這才決定辦這一次千秋萬壽宴。

原因有很多個,很重要一個原因是,瓦刺和議成功。大明邊患徹底抵定,而今的大明,西到安延集,東到佐渡島,朝鮮。北過北海,在北海之北是茫茫無人區,說起來,整個西伯利亞也是的大明的,南到舊港。東南是夷州府,也就是臺灣島。而今夷州府已經有兩個縣了,每縣過萬戶,一直在分流福建的人口。

西南麓川襄國的存在,對於緬甸等宣慰司,朝廷的間接控制一直在,再有剛剛建立的西藏都司。

大明原有省十三,但是朱祁鎮將北直隸分爲河北,將南直隸分爲安徽與江蘇,就有省十六。

除卻這三個省之外,有陝西,山西,山東,河南,四川,湖廣,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其中陝西包括了後世甘肅,寧夏,青海,而湖廣包括湖南湖北。

又設遼東省,海西省,海東省。還有剛剛抵定的交趾省。

天下有省二十。

在省之外,又有奴兒干都司,漠北都司,漠南都司,北疆都司,南疆都司,西藏都司六大都司,掌控了從黑龍江流域,到漠南漠北天山南北,乃至西藏的大片土地。武功之盛,與漢唐相比,也毫不遜色。

如此情況之下,朱祁鎮或許心思還定得住,但是舉國上下,早就想好好慶祝一下了。

所以李賢這一件事情,是迎合了衆意。

讓朱祁鎮不得不同意。

當然了,李賢這個舉動也是有自己的政治意味的,那就是宣揚太平,以朝廷武功之盛,已經到了極致,到了該修文治的地步。

這千秋萬壽宴,就是上好的粉飾太平之舉。

這也是李賢的勸諫之道。

如果放在尋常皇帝那邊,估計也算是佞臣了。

畢竟唐玄宗千秋節的時候,相傳張九齡寫《千秋金鑑錄》,陳述了歷代興衰緣由,企盼玄宗以之爲鑑。

而今李賢卻對他這位皇帝感到頭疼。

朱祁鎮的日子過得極爲有規律,每天什麼時候起牀,什麼時候睡覺,幾乎雷打不動,至於每日處理的公務,雖然沒有太祖皇帝那麼多。

但是從來沒有耽擱過朝政。

如果單單是這樣,這都是好的。

但是這位皇帝腦袋之中,從來沒有少過很多奇怪的想法。讓李賢每日都戰戰兢兢。他其實就想讓朱祁鎮安享太平。

給朱祁鎮呈現出一副盛世之象,讓朱祁鎮能放棄他那些有的沒有的。

但是朱祁鎮也有自己的想法,今後即便再有戰爭,估計也是局部戰爭了,就好像是大明攻西藏之戰,選精銳萬人,破一敵,或者如都掌蠻一般,京軍三萬,與地方兵馬合力圍剿。再有那種動則幾十萬人大戰,卻是沒有了。

雖然不敢說,內外諸夷敢稱兵者斬。但也是拔劍四顧,唯有茫然。

因爲沒有敵人了。

朱祁鎮心中變法的時間表,已經要變法的內容,也在心中打了一遍又一遍腹稿,也願意讓以這一次宴會向天下傳達一個消息,那就是從今之後,大明文事爲先,武事不過是邊角料了。

只是他心中的文事,卻與李賢所想的不同。

這纔有這一次盛大的千秋萬壽宴。甚至可以說這一個政治事件。

只是當歷史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大部分人都茫然不知,沉醉大明盛世之中,卻不知道另外一場戰爭,正在暗流之中潛伏的,就好像鱷魚一般,不知道衝出水面,到了那個時候就是另外一番天地了。

這些內情,不是而今忙忙碌碌的李實所知道。

他該打的包票也打過了,隨後將不是自己的責任,推給了別人,說道:“這萬人大宴,酒菜食材,已經廚子,等等卻不是我們禮部的事情了。”

光祿寺卿滿頭大汗的說道:“稟告諸位大人。不是小的不努力,而是這一件事情實在辦不到,做菜的人手,我們已經臨時召集京城所有酒樓的廚子,人手倒是夠用,只是這已經是冬天了,食材卻不夠了。”

“牛羊肉,倒是夠。但是總不能讓諸位大人全部吃肉吧,菜只有蘿蔔白菜。”

“這一件事情,交給少府來辦吧。”石璟說道:“你開個單子,幾日之內從天津給你送過來。少府船隊已經在天津囤積了一批時令蔬菜。雖然未必都新鮮,但是卻夠用了。”

石璟已經坐鎮少府好些年了,其他他已經有所覺悟了。

他估計一輩子都在少府這個位置上坐了。畢竟朱祁鎮剛剛登基的時候,是內外無人,所以才重用駙馬,但是而今根深蒂固,自然不用將駙馬放在嫌疑的位置上去了。

少府就很合適,雖然權力很大,卻是管錢的。

石璟存了此念,少府在他手中雖然是蕭規曹隨,但是發展速度並不慢,特別是在海上,少府的船隊,已經成爲北中國海一直很重要的商貿力量了。

在在座各位之中。

李實資格老,一直在與劉定之搶奪話語權,不願意當劉定之的附庸,而程信資歷淺薄,自然唯唯諾諾了。

至於光祿寺卿,說起來是九卿之一,其實一個管宴會,廚子的官職,怎麼能被這些人看在眼裡。

但是石璟也不願意給劉定之面子,畢竟身份背景在哪裡放著。

劉定之也不想與石璟硬頂,說道:“好,這位都聽明白了,這一件事情就此定下來了,誰出了茬子,那我只能請旨了。”

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二章 軍議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六章 困境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
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二章 軍議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六章 困境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松县| 武威市| 乌兰浩特市| 开阳县| 筠连县| 万盛区| 商水县| 资溪县| 虹口区| 旺苍县| 昌图县| 沅江市| 江孜县| 巴东县| 临沧市| 罗源县| 天津市| 泾川县| 朝阳县| 仁化县| 河西区| 察哈| 伊宁县| 四会市| 陆良县| 景德镇市| 桐庐县| 新化县| 奉节县| 平利县| 宁河县| 江都市| 博罗县| 邵阳县| 图们市| 科技| 永定县| 察隅县| 哈巴河县| 文登市| 开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