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

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

朱見濬笑道:“君子六藝,孤還是有所研究的。”

廢話,朱祁鎮如何不知道數學的重要性。

所以朱見濬的數學,乃是欽天監的人教的,甚至朱祁鎮有些時候也會親自教他。

也沒有多高的水平,但初高中的水平還是有的。

當然了,朱祁鎮自己也談不上什麼好老師,並且這麼多年了,早就將少年時候讀得書還給了老師。

他交給朱見濬都是一些基本且簡單的東西。

朱祁鎮也不在乎朱見濬成爲數學家,但是他希望朱見濬有最基本的數學思維,比如說下面報上來一些數據,自己能夠分析。

不能茫然一片,什麼都看不出來。

但是即便如此,朱見濬的數學能力在這個時代算不得多好,真正的數學家們都被朱祁鎮弄到了欽天監,正在計算日月軌道,甚至有一些人已經奔赴各地進行四海測量了。

只是比起朝廷正在推行的大事,這四海測量這一件事情,就不能說打了,花費也不多,不是專門的人是不可能注意到了。

除卻這些數學天文的大佬之外,朱見濬的數學能力在大明官吏之中,固然稱不上第一流的,但是足夠用了。

寇深說道:“既然如此。殿下對而今這些流程也都很熟悉了,臣也就斗膽了,請殿下帶隊去武進縣清丈土地如何?”

朱見濬說道:“孤盼望已久了?!?

寇深早就將武進縣的情況梳理了一番,也知道武進縣沒有什麼大難題。

首先武進縣內部沒有是大族,雖然有些家族人口大,但是沒有高官顯貴,都稱不上大族。唯一有些氣候的惲家,但也是一個比較老實的的。

不會刁難太子。

至於武進縣令更是一個老好人。

是江南諸縣之中,阻力比較小的一個縣了。

寇深將朱見濬安排好之後,又專門叮囑錦衣衛保護好太子的安全,太子下去也不是自己下去,而是帶著隨從,一百多人都扮成了吏員。

這些乾清宮侍衛,談不上文武雙全,但是臨時徵調過來寫寫算算,卻沒有一點問題。畢竟一個個都是武學出身的。

再加上曹鼐專門從南京調了一支軍隊在附近。

即便出了什麼事情,也在一兩時辰之內到打朱見濬身邊。甚至寇深也傳出風聲,那就是太子是朝中某位大佬嫡孫。

也是爲了掩蓋太子的異常。

畢竟太子與身邊的相處的情況,只要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不對勁。

這也算是真假虛實之計。

這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寇深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手中的賬目之上了。這一個標明的地名纔是江南丈量的問題所在。

如果說,寇深想要糊弄過去,也不過是擡擡手而已。只是他不想。

畢竟他不願意一輩子的名聲付之流水,又不願意辜負了皇帝的期望。

畢竟皇帝爲什麼將這個已經致仕的老臣翻出來,寇深也是明白的。

得罪了江南這幫人,固然後患極大,但是如果讓皇帝失望,這個後患也是不小的。

“罷罷罷?!笨苌钚闹邪档溃骸盃懕菹伦鲎钺嵋患虑榘??!?

寇深與江南某些人暗中看不見的廝殺,太子並不是太清楚的。

一來寇深瞞著太子,他不想將事情搞大,另外江南那邊也是如此。

他們也只是想讓寇深緩緩手,又沒有想做別的,自然是巴不得太子什麼都不知道的。

這種暗潮,只要等他們爆發出來的時候,局外人才會明白。

而太子卻帶著自己護衛,棄馬乘船,去了常州武進縣。

武進縣就是常州附郭縣。

到了常州之後,常州知州並沒有接待他們,而是直接讓縣令接待。

正如之前所言,縣令是一個老好人。太子到了縣衙之後,寒暄幾句,就令人拿出列代黃冊。太子就開始辦公。

先從魚鱗圖冊入手,分別將武進縣的土地劃分出一片片的,開始清丈,並與黃冊上相互對照。確定土地之後,然將召集當地人,將土地的所有人一併確定,並標記在魚鱗圖冊之上。

說起來很容易,卻是非常繁瑣的。

開始之後,太子更是明白,爲什麼寇深說他的數學好了。

因爲丈量土地這一件事情,在本質上其實是一道數學題。

而今常用的辦法,就是開方法。

當然這個開方法,並不是開平方,而是將不規則的土地,想辦法用種種手段轉化爲一個標準正方形來計算土地面積。

這其實是一道初中數學題。

說難也不是太難的,但是很是繁瑣。

畢竟現實之中的數學,並不會給你有零有整,要知道明代賦稅很多地方都有小數點後面七八位數,就可見這些具體賬目的繁瑣程度。

朱見濬一邊與自己的侍衛們一起計算,這一點上這些侍衛們也幫不上什麼忙?畢竟武學之中的數學,根本不教授幾何問題。一邊在心中不住的嘀咕道:“我回去之後,一定建議父皇,將小數點之後兩位以外的全部四捨五入?!?

但是他心中嘀咕,但也是無可奈何,最少而今他只能按照這個辦法來做。

其實這些工作雖然繁瑣,但是朱見濬是可以勝任的。

而且朱見濬很明白,父皇派他過來,並不是讓他來做這些事情的,是讓他關注百姓民生。

所以當事情上了正軌,張懋等人可以代替他之後,或者說朱見濬的新鮮感之後,將注意力放在當地百姓身上。

首先當地百姓是怕官的。

雖然朱見濬是以吏員的身份出來的,爲了讓朱見濬辦事方便,寇深給他蓋上一個七品的官職。

這個七品的官職,在朱見濬眼中,不過是一個芝麻綠豆一般的小官,但是對當地百姓來說,卻是非常大的官職了。

與知縣老爺一般大。

足夠讓他們戰戰兢兢了。

朱見濬也是好了好幾天才與他們混熟了。

才明白當地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首先,大部分村落之中其實都是小家庭組成的,也就是父母兒子兒媳再加一個孩子,這樣的結構。

所以很多人在電視看到的大宅門,一家人多少人聚居的情況,並非沒有,但是並不普遍,大部分百姓過的日子,其實與後世家庭結構差不多的。

如果家裡人多,老一輩都會主動分家。

很多時候,是養不起的。

因爲在村子裡面,生產資料是固定的,產出也是固定的,天下剛剛太平那幾年,還有荒地足夠開墾。

但是時過境遷,早就沒有荒地了。

所以村子裡面有很多人都背井離鄉到外面討生活了,爲人佃戶什麼,當貨郎,出城裡賣力氣的,各種方式都有的。

普通百姓是沒有能力將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的。

分家也就成爲必然了。

而嬰兒高居不小的夭折率,也讓普通人很難有多個孩子,大部分也不過是養育一兩個兒子而已。

甚至爲了養兒子,有溺死女嬰的傳統。

只能是一個悲劇。

而男耕女織,更是精確的描述了這個時代生產面貌,特別是這一帶臨近太湖,是傳統的絲綢生產區,養蠶更是數百年來,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

所以每年糧食收成,養蠶賣繭是收成。這兩種收成加在一起,固然在百姓依舊過得緊巴巴的,但是已經超過了大明大部分地區了。

而這些鄉下所產出的蠶繭蠶絲,源源不斷的流入蘇州,支撐起蘇州的幾萬臺織機,更是支撐起蘇州,這個大明超過兩京的大城市。

江南手工業不僅僅是絲綢紡織,還有很多東西,江南財賦甲天下,固然有江南的土地肥沃,但是更多是這些手工藝的支持。

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六十八章 臺州之戰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六十八章 臺州之戰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六十八章 臺州之戰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六十八章 臺州之戰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砚山县| 白水县| 泊头市| 余干县| 深圳市| 庆城县| 文安县| 衡阳县| 辽中县| 鄢陵县| 宣恩县| 滦平县| 肥东县| 昆山市| 贵港市| 阿拉善左旗| 安义县| 霞浦县| 博客| 尼木县| 福鼎市| 新民市| 中方县| 布尔津县| 阿图什市| 双流县| 泰州市| 河曲县| 永平县| 乐清市| 红原县| 宝鸡市| 云林县| 赞皇县| 项城市| 克拉玛依市| 长岭县| 井研县| 长阳| 隆尧县| 全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