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

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

這個人日本使臣不是別人,正是李實在日本時候負責接待的伊勢貞親。

伊勢貞親這一次來,也是日本正統年間第一次朝貢。

他身邊的侍從見伊勢貞親對幾個年輕人如此客氣,也紛紛行禮,只是牽著汗血寶馬過來,跟著自己的主人出了馬市之後,一個年輕人問道:“叔父大人,何至於對幾個武士如此客氣?”

這個人是他的侄子伊勢貞宗。

伊勢貞親坐在馬車之上,閉目養神說道:“我們此來是有求而來的,這幾個年輕人,其中好幾個人從穿著上,非富極貴,能不得罪就不得罪。讓人將龍馬看好了,回去獻給將軍,或許能緩和一下將軍的情緒。”

一想到而今的日本局勢。

伊勢貞親就感到頭疼了。

其實在李實出使日本之後,大明與日本的關係並不是太好的。

誠然,李實與日本達成的協議,讓日本也從中日貿易之中,得到一分利益,這一分利益讓足利家勢力大增。

但是在佐渡島銀礦的消息傳出去之後。

整個日本上層都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

這種感覺,讓日本上下對大明都有一種仇恨的感覺,似乎自己的東西被大明給搶去一般。

只是礙於大明強大的武力。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畢竟日本雖然自大,但還不敢挑戰大明的地步。不過日本內部對大明的不滿情緒卻是很有基礎的。

這也是爲什麼,大明派遣使臣出訪過日本之後。日本這麼多年都沒有來朝貢。

這本身就是日本一種不滿情緒。

甚至說如果不是日本內部情況出現了新的變數,雖然大明強盛之極,大明大皇帝四十大壽辦得轟轟烈烈,日本也爲必須想來。

這個日本內部的新情況是什麼情況?

是足利義政,也就是日本幕府將軍的子嗣問題。

足利義政算起來比朱祁鎮還小上幾歲,但是結婚十幾年,卻也沒有一個兒子。三十多歲的人在這個時代,已經算年紀很大了。

足以影響日本內部的政治穩定。

而且前文也說過,日本足利氏的統治本來就不是很穩定,內部矛盾重重,只是足利義政在三管四職的守護之下,尚且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在足利義政這麼長時間無嗣的情況之下。

足利義政就在大臣的擁護之下,將自己的弟弟足利義參成爲他的繼承人。並讓細川勝元,也就是幕府之中資格最老的家老,擔任他的守護人。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

就在今年足利義政得了一個兒子。取名爲足利義尚。

這樣一來,足利義政就起了將自己的兒子列爲自己的繼承人的想法。只是這個想法被細川勝元激烈的反對。

足利義政與細川勝元兩人之間的默契,也因爲這一件事情打破了。

細川勝元不管是從個人道義上來說----他是足利義參的守護人,必須保護足利義參,登上將軍之位,從個人利益上來說---他已經將注壓在足利義參身上了。一旦將軍換人,對他的利益有極大的損傷。從幕府出發,足利義參已經確立爲儲君了,而且足利義政年紀不小了,兒子太小了。而今三十多歲的足利義政能不能活到足利義尚長大,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畢竟,在古代日本人的壽命,即便是日本高層的壽命,平均也不是太長的。

這就是一場可以預見的政治危機。

所以,細川勝元絕對妥協。

於是乎,足利義政與細川勝元之間的矛盾,就成爲日本而今最大的矛盾。

足利義政已經下定決心了,將自己的兒子扶持上將軍之位,這一次派遣使臣來大明,就是想用的大明的名義來壓制國內的反對力量。

準備讓大明封足利義尚爲日本太子。畢竟足利義政頭上還有一個日本國王的頭銜。

只是伊勢貞親卻不是認爲這樣能有什麼實質性的結果。

日本畢竟不是朝鮮。

日本從來不是大明的乖兒子,甚至將大明拉入這一場政治紛爭之中,說不定會有反效果。這纔是伊勢貞親下大手筆,要將汗血寶馬賣回去的原因所在。

不是伊勢貞親覺得他辦不成這一件事情。而是他即便辦成了也沒有太大的效果。

伊勢貞親一切都繫於足利義政之身,只能想辦法討好足利義政了。

伊勢貞親回到會同觀,問道:“禮部李尚書還沒有見到嗎?”

身邊的人說道:“大人,已經安排好了,明天上午,李尚書有時間見我們一面。”

伊勢貞親嘆息一聲,說道:“如此就再好不過了。”他隨即吩咐下去,準備一分合適的禮物,他要送給李尚書。

這李尚書不是別人,就是當初奉命出使的李實。

這位四川解元,這麼多年已經熬到了禮部尚書的位置上,也是因爲他在禮部侍郎的位置上,多次出使外藩,頗有奔波勞碌之苦。

朱祁鎮記在心上,這纔將李實扶上了禮部尚書位置上。

雖然禮部的差事總體上來說,還是很清閒的。但是足夠清貴。

只是而今連清閒也算不上了。

李實忙得四腳朝天。別的不說整個聖誕節禮儀安排,已經對外國使臣的安排,羣臣的禮儀安排,等等,都是由禮部來掌總的。

而今年來朝見外臣又特別的多。

大明在正統二十八年對外大舉用兵,最爲震撼的,就是一舉抵定西域。擴土萬里,西域國家以瓦刺爲首,多了十幾個,而南洋國家卻更震撼於安南之滅。

安南在南洋地區根本就是小霸主地位。

他雖然稱臣於大明,但是自己也建立一套朝貢體系,要別的國家來朝貢自己。

這樣一個區域性強國,就這樣被大明給滅了,更是打出了斬首三十萬級的大戰。而在南洋很多國家,恐怕全部人口加起來,還沒有三十萬之多。

自然是震撼非常。

正逢早早傳出來,這一次千秋節要大辦。再加上開海這麼多年,海上貿易往來非常頻繁,於是這一次來朝貢的國家超過了一百個。

?ttκǎ n ?¢ 〇

其中有不少是新來的。

李實也不知道是不是來騙貢的,這就要李實這個禮部尚書把最後的關卡。等如是種種的事情,李實可謂忙的腳不沾地。

別的不說,會同館的房間不夠,而聖誕節將近,不僅僅外國來的人多。國內的人來的更多,幾乎硬生生要將北京城給塞滿了。

李實想盡辦法,這才徵用了一些寺院,纔算是將這些人給好好的安頓下來了。

自然沒有心思去見日本的使臣。

即便到了約定時間,李實差一點忘記了這一件事情,如果不是身邊的人提醒。他就要忘記了。

內閣那邊要他過去。

畢竟這不是禮部一家的事情,要光祿寺,順天府,等等好多個衙門一起行動,才能將這一件大事給辦好。

內閣負責協調各部門。

他聽了日本使臣就在外面,心中暗道:“想不見也不行了,總不能讓他們日日都在外面等著,傳出來去了也不好聽。”

日本使臣幾乎好像一個標桿一般,在外面站了十幾天了。

即便伊勢貞親不在,也要讓子侄留下一個,那種畢恭畢敬的態度,讓人實在挑不出什麼缺點。

李實不得不將人叫過來,想要長話短說,問清楚什麼事情之後,立即將這一件事情給打發了。

李實召見伊勢貞親,彼此之間寒暄什麼的就不必多說了。直入正題,伊勢貞親說道:“國主新得愛子,想請天朝冊封爲日本太子。以安國主之心。”

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序章 我, 朱祁鎮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九十章 貝琳第二十章 出京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六十二章 肇州
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序章 我, 朱祁鎮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九十章 貝琳第二十章 出京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六十二章 肇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塘县| 平顶山市| 佛教| 龙南县| 揭西县| 威信县| 宣城市| 基隆市| 宣城市| 乐山市| 阿荣旗| 青神县| 会东县| 永清县| 永兴县| 舒兰市| 永年县| 佳木斯市| 砚山县| 彭水| 曲沃县| 晋州市| 西乌| 玉树县| 安丘市| 新乡县| 镇江市| 黑龙江省| 额济纳旗| 凯里市| 藁城市| 雷波县| 霍城县| 贺州市| 安阳县| 日照市| 渭南市| 玉环县| 本溪市| 静宁县| 长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