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

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

楊士奇對王翱也推崇,朱祁鎮就越不想讓王翱留在四川。

因爲他能想到,王翱在四川定然是力阻,

朱祁鎮一聽就明白,王翱是一個不講情面的人。

自然不讓他在關鍵地方。

不過,朱祁鎮所說的也不能說錯。

比起松潘,廣西的事情更嚴重一些,畢竟廣西與雲南貴州毗鄰。

當然了,這個時代,從廣西直達雲南的道路,並不能說沒有,只是都是小路而已,根本無法通行大軍。

連走私都很困難。

但是對很多土司來說,卻並非太困難。

畢竟對中原人來說,是連綿大山,但是對他們來說早就習慣了。

一旦廣西這邊的亂子鬧大了,牽連到了貴州,事情就不好辦了。

楊士奇說道:“陛下英明,可是令王翱督師廣西?”

“不。”朱祁鎮說道:“西南平亂與麓川不同,當以七分政治,三分軍事,既要廣西百姓畏之以威,也要廣西百姓服之以德。故此其重點不在軍事上,王翱就任兩廣總督。而派遣一員大將掛將軍任,任廣西總兵官,臨之以威,王翱懷之以德。”

楊士奇說道:“兩廣總督?這官職之前朝廷沒有,不知道陛下覺得這兩廣總督的權限有什麼?”

朱祁鎮聽了,心中微微一驚,他沒有想到,後世大名鼎鼎的兩廣總督,這個官職在這個時代還沒有?

不過,朱祁鎮也不是吃飽飯沒事做了,要封一個兩廣總督,而是他感受到了解決廣西問題的的必要性。

原因很簡單,廣西用兵糧餉從什麼地方來?

總不能從北京運過去吧,如果真要千里迢迢運過去,這運費不知道超過糧食本身價值有多少。

所以,廣西戰事的糧餉一定是就近籌措。

廣西臨近的身份之中,能有能力出糧餉的只有廣東。

湖廣倒不是窮,而是湖廣的糧食都要運到雲貴去。至於雲南與貴州,他們自己都沒有糧食,即便到了明末時期,貴州一年的糧稅也不過七八萬石,根本比不上江南一個縣,甚至比不上北方大縣。

因爲北方大縣的糧稅,有很多也有三四萬石之多。

所以不僅僅現在,後世很長時間,廣東向廣西協餉,都是慣例。

而今也是如此。

正因爲這個原因,朱祁鎮才決定讓王翱掛兩廣總督銜,總管兩省。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說道:“令王翱坐鎮廣西,並轉運糧餉,廣東糧餉方面直接人讓王翱負責。協調兩省供應軍需,並在大戰之後,安撫百姓。”

朱祁鎮細細一想,他本意讓兩廣總督有後世權限,但是心中一想,頓時想明白一件事情。自己被自己前世記憶帶歪了。

不錯,就是帶歪了。

明代後面的官職,無不建立在文官集團對勳貴集團大勝的基礎之上。

也就是說,這些官職本身就侵吞了武將方面的權利。

如果真按這個安排,這個總督與督師又有什麼區別?不管是名字上的不同而已。

所以,朱祁鎮立即打了好幾個折扣。甚至也沒有讓王翱有對前線將士的管轄權。當然了有一點事情,朱祁鎮還是明白的。

很多時候,並非寫在明文上纔是權力。

很多權力不用說出來,他自然就存在。

不管誰在前線打仗,都不會得罪後面督運糧草的官員。而督運糧草的官員手中未必沒有兵力。畢竟這些民夫,押運糧食的士卒,發放武器之後,也不是不堪一戰的。

只是這樣的情況,前線勳臣爲帥,後方有文官督運糧草。這個模式朱祁鎮想試試,如果真的行得通的話,今後大明用兵大多是這樣的模式。

當然了,這樣的模式,並非朱祁鎮首創的。

而是現實如此。

太宗皇帝幾次北伐,在後面督運糧草的都是文臣,就是蹇公齊名的夏元吉。只是這位大佬天不假年,否則他權威還在三楊之上,卻在宣德五年去世了。

而且朱祁鎮也發現,在太祖太宗的手段之下,五軍都督府失去了很多職能,甚至可以說,五軍都督府並沒有獨立發動一場戰爭的能力。

必須有兵部配合不可。

否則在糧草輜重上他們搞不定。

這也是權力制衡的一種而已。

對此,朱祁鎮心中有些糾結。在他想來,五軍都督府,作爲軍方最高機構,應當有一套戰爭體系。

可以繞開內閣,有主持戰爭的能力。

因爲沒有這種能力,文臣伸入軍中的手,就不可能被斬斷,特別在後勤方面。

但是真正讓五軍都督府有這種能力,朱祁鎮自己未必能睡得著覺了。

楊士奇說道:“臣明白,卻不知道陛下屬意誰坐鎮廣西?”

朱祁鎮說道:“先生可有人選?”

楊士奇說道:“臣以爲選生不如選熟。武興將軍坐鎮江西時期,與王翱配合默契,此去廣西,還是屬意他們兩人爲好。”

朱祁鎮說道:“武將軍?”

朱祁鎮對他有印象,他雖然沒有見過武興,卻知道,他本來是五軍都督府之中的將領,就之宣德十年正月,緊急坐鎮江西,一直到了現在。

沒錯,就是宣宗駕崩的時候。

是太皇太后點的將。

朱祁鎮立即覺得這個武興可信。

朱祁鎮對太皇太后的眼光,還是相當信服的。當時江西有人起事,多達三萬人之多,就是武興一舉蕩平的。

忠誠可以依靠。能力也不錯。

如果不是武興沒有應付大場面的經驗,麓川之戰,朱祁鎮就有幾分屬意武興了。畢竟幾十萬人的大戰,並非武興剿匪經驗所能勝任的。

不過,對於廣西的戰事,卻足以應對了。

畢竟廣西那那些土司,說起來越土匪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朱祁鎮說道:“這一件事情,朕問過英國公再定。”

其實朱祁鎮心中已經同意了,不過,他還是這樣提醒一下楊士奇。

朱祁鎮心中想要建立起清晰的文武分野,在軍事上,朱祁鎮依靠英國公,在民政上,朱祁鎮依靠楊士奇。

張輔很識趣,在民政之上,不多提一個字。

但是楊士奇卻沒有這個自覺了。

或許說楊士奇覺得自己作爲國家首輔,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實。特別是太皇太后對楊士奇倚重,讓楊士奇的權威從宣德十年到而今一直處於增長狀態。

甚至在明代制度之中,最少在明代前期的制度之中,內閣大學士與六部尚書並無高下,而是制衡關係。

但是楊士奇其實已經將這種微妙的關係打破了。

內閣的權威大大增加,明代內閣從皇帝秘書機構,到爲真正的行政中樞,楊士奇,楊廷和,張居正,等幾位居功至偉。

楊士奇也不知道聽沒有聽明白朱祁鎮的潛臺詞,或許聽明白了。裝著聽不明白而已。隨即說道:“陛下,北京周圍大水雖然退卻了,但是很多地方顆粒無收,雖然開倉賑濟,以工代賑,但是如此發展下去,明年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百姓估計會不好過啊。”

朱祁鎮聽了,心中鄭重的問道:“真是如此?”

楊士奇說道:“臣自然不敢欺瞞陛下。”

朱祁鎮一時間臉色難受,說道:“百姓遭此劫難,是朕之過也。”

朱祁鎮心中的自責,也是真實的。

在朱祁鎮心中的抗洪搶險,是有後世的範本的,但是而今這一場大水,讓朱祁鎮知道了現實是多麼的冰冷的殘酷了。

北京城,天子腳下,首善之地,尚且有近千人死於大水之中,北京城外又是一個什麼樣子?

朱祁鎮簡直不敢想。

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二十章 出京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六十章 明浪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六十章 明浪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二十五章 侯大茍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十五章 徐有貞
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二十章 出京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六十章 明浪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六十章 明浪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二十五章 侯大茍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十五章 徐有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山县| 巴彦淖尔市| 库尔勒市| 英山县| 曲周县| 大埔县| 同心县| 华蓥市| 手游| 抚州市| 丹寨县| 苗栗县| 崇仁县| 哈密市| 德格县| 吴川市| 德格县| 专栏| 兰考县| 静宁县| 乡宁县| 洱源县| 富蕴县| 舞阳县| 永胜县| 屯留县| 翁源县| 汕尾市| 鹰潭市| 延川县| 陇西县| 内乡县| 浠水县| 潢川县| 库尔勒市| 梧州市| 昂仁县| 金山区| 衡水市| 宜兴市| 定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