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

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

很多山是能爬出去的。大隊人馬自然不可能走這裡,但是一兩個人卻是沒有問題的。

就這樣,各部彼此沒有組織,各部內部也開始潰散。

這個時候的亂軍,十幾萬人,還真不如十幾頭豬。

無他,人比豬聰明。

豬不會想,不需要跑過敵人,只需要跑過自己的隊友就行了。

所以彼此之間各種明裡安裡的爭鬥,就好像是放在罈子裡的螃蟹一般,一羣螃蟹彼此抓住對方的腿,是誰也跑不出來。

總體上來看,細川家各部之間還有稍稍的配合,但是其他各部之間,連最起碼的信賴都欠奉。

王英在西軍崩潰之後,並沒有立即追擊了。而是立即將各軍整頓一番。

一場鏖戰一個時辰多。

各部戰鬥減員並不少,戰死數量不多,但是負傷的並不少。

令各部微微整頓的同時。

王英分配任務,令足利義政帶著山名家,斯波家,畠山家的人馬,追擊各路雜牌軍,而王英帶著明軍本部人馬,追殺細川本部人馬。

一聲令下,兵分兩路,一北一南,追了過去。

王英追著細川家很有節奏,一緊一鬆,一緊一鬆,就好像遛狗一般,明軍各營與騎兵相繼出擊。

反正這個時候,細川家的軍隊連回首一看的心態都沒有。更不要反身作戰。

但是足利義政這邊卻是另外一個畫風了。

說實話,讓足利義政追擊,足利義政也不敢追得太狠了,他們畢竟沒有明軍那種自信。一旦追得狠了,逼得各家聯手反擊,也足夠足利義政本部與下面三家吃上一壺了。

但是足利義政也有自己的辦法。

他畢竟也坐了好些年幕府將軍,並非沒有一點權威的。這一點權威與細川勝元的積威相比,是差了不少。

但是而今細川勝元已經是一個死人了。

自然不能與他爭影響力了。

所以足利義政將自己旗本武士一批一批放了出去。

與這些大名討價還價。

卻不想首先投降的乃是畠山政長。

畠山政長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無他。首先畠山政長之前與足利義政是有交情的,如果不是足利義政跳反,放棄了他。

畠山政長也不會投奔細川勝元。

而今局面如此,畠山政長自然是忘記了足利義政之前的種種。迅速投奔足利義政門下,爲的就是在戰後免除被清算。

要知道,畠山政長與畠山義就之間就畠山家的繼承權已經打了好幾年了,早就打出了狗腦了。

畠山政長不找好退路,落到畠山義就手中,畠山政長自然是生不如死。

畠山政長選擇很對,足利義政爲了樹立榜樣,似乎忘記了畠山政長一把火燒了京都城一角的事情。

許諾畠山義就繼承畠山家的領地,但是畠山政長也會從細川家的領地之中獲得一分領地。

也算是化解了雙方的矛盾。

於是乎畠山政長倒戈。更是引起了鏈鎖反應,京極家,武田家都足利義政寬大的條件之下,紛紛投降。

於是乎,足利義政這邊越追擊人馬就越多。

就好像滾雪球一般增多。

一路廝殺,直殺到傍晚時分。

王英這才收兵。

打掃戰場之上,西軍戰死三萬餘,可以說橫屍遍野,逃跑的更是不知道有多少,足利義政收降了數萬降軍。

聲勢更勝當初了。

王英在關原修整了兩日,就得到了兩個好消息。

第一批援軍已經到了。

不是從北京的援軍,而是郕王當機立斷,抽調郕王衛隊,一共三個衛一萬五千多人。再加上從佐渡島上抽調了數千駐軍,構成了兩萬人的軍隊,先行從長崎乘船北上,而今已經快到了。

這是第一個好消息。

第二個好消息,就是退回京都城之中。

細川勝元之子,細川政元年幼,家中因爲細川勝元之死,陷入分裂之中,各家爭相向足利義政獻上忠誠。

京都城附近的大軍一轟而散。

也就是這一戰之後,就不用打了。

可以直接騎馬入京都了。

足利義政大喜過望,這一段時間他忙得腳不點地,接見各地大名,又是安撫又是制衡,又是調配土地等等。

就是爲了樹立足利義政的權威。

有意爲今後佈局。

對於他來說,這樣的結局再完美不過了。

只是而今王英卻苦惱萬分。

無他,王英萬萬沒有想到而今的這個局面。

在開戰之前,王英與足利義政之間的條件並不沒有談好?;蛘哒f,當時誰都覺得要打敗細川勝元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最少在明軍的援軍來到之後才行。

哪裡想到,一戰而定。

這個情況就讓王英陷入被動。

之前是足利義政求著王英,而現在主動權卻在足利義政的手中了。

讓王英如何不苦惱?

不過足利義政倒也是明白人。

他明白,而今他能震懾日本,並不是靠著他的旗本武士,而是明軍的實力,是萬萬不能得罪明軍的。

故而在整頓的差不多了,立即來見王英,立即答應了大明開採石見銀礦了。甚至還很大方的的允許大明在日本任何一地開採金銀礦,不過要與足利家分潤一二。

所得利益,足利家要三成,大明可以有七成。

王英也明白,足利義政治所以這麼大方,並不是他沒有心眼,而是心眼太多了。

足利義政根本是慷他人之慨。

足利家族在此之前,連最近的日本京畿地區,也不能完全控制,對更遠的地方,不過一些影響力而已。

在這一場大戰之後,日本最繁華最富饒的京畿地區,已經近乎一片白地了。

足利家的實力大損。

雖然各家已經退出了京畿地區。但是足利家依舊是兩手空空,不過是一個空頭的幕府將軍而已。

當然了。這對足利家並非沒有好處。

在關東地區沒有開發之前,京畿平原是日本最適合耕種的平原地區。只要足利義政完整掌控這一帶,他就是足利家主的中興之主。

但是京畿地區有銀礦嗎?

足利義政是沒有什麼印象的,但是想來即便是有也不多,日本產金銀的地方,大多數都在各大名的土地之上。

如果足利義政用自己足利家族的影響力與大明的武力。壓服了這些大名,即便是所有收益之中,僅僅有三成,就足夠足利家壓制日本各地了。

對足利義政來說,最重要的是足利家族對日本的統治,至於日本的未來什麼的?那是什麼東西?

足利義政敢大方,王英豈有不敢拿下之意。

在這一點達成妥協之後,雙方聯軍大概有十萬,沿著琵琶湖南下,直奔京都城而去。

一路之上,再也沒有遇見任何抵抗。

各部紛紛投降。

連擁護足利義視的人馬,也將足利義視給賣了。

不過保持對足利家族最基本的尊重,只是將足利義視軟禁在京都之中。不敢對足利義視做些什麼。

畢竟足利義視身上還流著足利家族的血。

很快,王英就見到日本京都。

見到日本京都之後,王英心中頓時生起一股親切之感,因爲這一切都讓他的很熟悉。因爲在明代這種唐代建築物在大明並少見。

在很多地方,縣衙城池都還有唐代修建的。甚至明代專門論述過唐代家族與明代建築的不同之處。

所以,王英對這些建築風格,並不是太陌生的。

只是在異國他鄉忽然見了,卻是有些吃驚。幾乎在一瞬間,王英心中生出了一絲思鄉之情。不過很快,王英將心中這一絲悸動給壓了下來,因爲接下來他要做來日本最後一件事情了。

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十五章 侯大茍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六章 困境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
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十五章 侯大茍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六章 困境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陵县| 古浪县| 商南县| 泸定县| 玉屏| 会宁县| 牡丹江市| 霍邱县| 五莲县| 灵寿县| 定日县| 开远市| 梁河县| 略阳县| 湄潭县| 桐庐县| 盐池县| 五莲县| 阿拉善右旗| 邢台县| 京山县| 门源| 平邑县| 抚宁县| 寿光市| 娄烦县| 宜阳县| 弥渡县| 新平| 卓尼县| 江源县| 宝丰县| 兴义市| 昌宁县| 高雄县| 五大连池市| 兰州市| 阿克陶县| 新沂市| 呼玛县| 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