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

第一百三十一章慶都公主駙馬三

太皇太后讓左右扶起慶都公主說道:“解鈴還需繫鈴人。這一件事情,你只能求去皇帝了,求我是沒有用的。”

慶都大長公主立即轉道乾清宮。

只是來到了乾清宮,卻被王振攔架,說皇帝正忙於公事,讓公主等等。

慶都大長公主也只能等等了。

不過,王振並沒有說謊。

朱祁鎮還真忙於正事,不是別的,就是北京城的內澇問題。

此刻天已經黑,不知道是因爲到了傍晚時分,還是因爲從來沒有停過的大雨,一直再下。

于謙舉著蠟燭,將一副北京城防圖照亮,將北京城中各坊的情況一五一十的介紹出來。

朱祁鎮看著這地圖,在他的吩咐之下,凡是已經被淹了的地方,塗上藍色,可能被淹的地方,用藍色的虛線圈出來。

至於已經起作用的排水通道,用紅色的實現,正在連夜施工的排水通道,用紅色虛線。

朱祁鎮看了,心中總算是安定一些。看地圖之上,一道道紅色的虛線由虛轉爲實線,每多一條排水通道,城中內澇的情況,就減少幾分。

正如於謙之前所說,這僅僅是一場內澇而已。

朱祁鎮說道:“現在有什麼問題嗎?”

于謙說道:“陛下捉拿駙馬焦敬,滿城勳貴震動,不敢再不聽命,只是城中個寺院已經滿了,百姓已經沒有地方可去了。”

朱祁鎮說道:“朕知道你的意思,立即讓宮中騰出空房子,讓百姓入住。”

先是地震後是水災,大量房子都堅持不住了。

這樣的天氣之中,又不能讓百姓露天淋雨。

于謙說道:“陛下英明。”

朱祁鎮又問道:“盧溝河水位如何?”

于謙說道:“上漲的厲害,臣已經派人巡視了。這數日之內,應該沒有問題。臣已經吩咐下去了,如果盧溝河大堤真支撐不住了,就掘開南岸大堤。”

朱祁鎮自然明白,保住京師,乃是朝廷首要大事,盧溝河在北京城南不遠處,如果盧溝河北岸決堤,且不說盧溝河水會不會直衝進北京城來,但是將北京城南外變成一片汪洋,北京城中的積水,恐怕就排不出去了。

說不定還有倒灌的風險。

只是這對南岸的百姓來說,卻是滅定之災。

以于謙的仁心,心中不知道該如何糾結。

朱祁鎮說道:“苦了於先生了。”

于謙說道:“這是臣的本分。”

朱祁鎮說道:“太宗皇帝遷都北京之後,北京就是天下之根本,但是那有這樣的天下根本。出城不遠,就有荒地。而各地水系都不暢通,盧溝河更是十年九次氾濫了。”

“這樣的情況,決計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于謙說道:“這是臣失職。”

朱祁鎮聽了,搖搖頭說道:“與卿何干?在京城腳下,想要做些事情,總是難上加難,朕也知道。”

于謙雖然在順天知府任上,也算是比較傑出的。

但是細細數來,于謙也沒有做什麼大事,因爲做不出來。

如果在地方當巡撫,很多事情,于謙覺得可以做,那就做了。給朝廷上報一個方案,自己湊些糧款。

但是在天子腳下,可就不一樣了。

盧溝河之事,于謙提過了,但是戶部轉工部,工部轉戶部,這轉來轉去,最後才答應下來。

而治河方案,也只剩下加固河堤了。

只是盧溝河的問題,僅僅是一個就可以的。

盧溝河的根本問題,不是別的,就是入海不暢。盧溝河水並不是直接入海的,而是與好幾條河流流入三角澱。

三角澱就在天津衛西邊,是一個相當大的湖泊。

但是再怎麼大的湖泊又怎麼能與大海相比,一旦遇見大雨,就有倒灌之嫌,決口更是家常便飯了。

“不過,這一次過去之後,朕要一個方案,讓盧溝河入海的方案。”朱祁鎮咬著牙說道。

于謙說道:“臣遵旨。”

朱祁鎮見於謙的滿眼通紅,知道于謙也累慘了,也就不留于謙了,說道:“於先生先回去休息吧,這大水一時半會兒恐怕退不了的。”

朱祁鎮送走了于謙。

王振這纔來報,說道:“慶都大長公主等了好長時間了。”

朱祁鎮不想見慶都大長公主,因爲對焦敬的處置已經定下來的,就是妨礙治水爲名,數罪併罰,行非常之法,念及親貴,留其全屍。賜御酒了。

不過,焦敬畢竟是駙馬,故而朱祁鎮先將這一件事情傳到內閣。

但是想來內閣並不會拒絕的,已經擬詔了。

只是走正規程序,難免有一點慢。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決不可能更改,也不能更改。

慶都大長公主雖然是宣宗的妹妹,但是朱祁鎮與她並不是太親近的,甚至宣宗與她都不是太親近的。

一來不是親兄妹,二來宣宗從小就是養在太宗膝下的,與自己姐妹的關係也有一點疏遠。

朱祁鎮繼位以來,見過這位大長公主的時間也不多。

很難說什麼感情。

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姑姑。

不過不見。

朱祁鎮猶豫了一陣子,說道:“請她過來吧。”

慶都公主在王振的帶領之下,很快就進來了,她一進來,跪到在地面上哭訴道:“陛下,不管駙馬如何,臣妾只求陛下留他一條性命。”

一瞬間將朱祁鎮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女人的本色,一哭二鬧三上吊。古今如一。同樣讓朱祁鎮沒有辦法。

朱祁鎮連忙說道:“王大伴,快扶大長公主起來。”

王振連忙帶著幾個小太監上前,將慶都公主給攙扶起來,不,應該說是架起來。慶都公主一點力氣也沒有用,是被硬生生架到椅子上的。

隨即嚎啕大哭。

一時間,朱祁鎮也不知道如何辦是好。讓他放過焦敬,朱祁鎮也是不肯的。

畢竟這一件事情不僅僅宮中的事情,已經有內閣附署了。即便是朱祁鎮想收回,都要費一陣子功夫了。

太皇太后想的沒錯,朱祁鎮拿焦敬開刀,未必沒有立威的想法。此刻羞刀難入鞘,決計不可能爲一兩個女子的哭泣,讓他收回成命。

這是這個架勢,卻讓朱祁鎮難以招架。

焦敬怎麼辦都行,畢竟與皇家相比也是外人,但是朱祁鎮再怎麼做,也不可能對慶都大長公主如何。

畢竟是她朱圓通還是姓朱的。

慶都大長公主可不是一個潑婦,慶都大長公主在太皇太后面前。可就一點也不敢放肆。只是她深刻的想過了,道理上已經說不清楚了。她太清楚她的駙馬了,可不是一個安分的主。

只要細細的查,有不知道多少地方犯了王法。

所以,她只能用不是辦法的辦法了。

果然,朱祁鎮一時間還招架不住。

“妹妹這是何事?”一個聲音傳來。朱祁鎮回頭一看,卻見不是孫氏是誰?

卻見孫氏一示意立即有兩個女官上前,攙扶住慶都公主。

孫氏慢條斯理的說道:“這天色已晚,你在乾清宮多有不便,正好與嫂子敘敘舊。如何?”

孫氏口中說的如何,但是語氣之上,卻是不容遲疑半分,幾乎硬生生的將大長公主給拖下去了。

朱祁鎮見狀,連忙說道:“母后?”

孫氏輕輕一笑說道:“外面的事情,娘幫不了你,這婦人們的事情,娘給處置了。”

朱祁鎮說道:“她畢竟是我姑姑?”

孫氏說道:“你放心,我不知道輕重嗎?再有這樣的事情讓王振來找我便是了。”

朱祁鎮這才明白,爲什麼孫氏來的這麼及時。

原來孫氏的段數在太皇太后張氏面前算不得什麼,但是再對付其他女人的時候,卻也是一等一的了得。

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六章 經筵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章 馬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章 議政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十章 真相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六章 困境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
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六章 經筵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章 馬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章 議政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十章 真相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六章 困境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定区| 外汇| 永平县| 监利县| 吉林省| 宁阳县| 梅州市| 桦川县| 肇州县| 冀州市| 扎囊县| 威远县| 延寿县| 嫩江县| 三台县| 越西县| 铜山县| 锦州市| 武山县| 遵义市| 宁都县| 南木林县| 伊通| 厦门市| 江永县| 珲春市| 饶河县| 宿州市| 五台县| 尼玛县| 成都市| 黄山市| 商都县| 康保县| 科尔| 淮安市| 阿克陶县| 湄潭县| 涿州市| 绥德县| 宁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