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

汪嶽說道:“既然貴人如此看重小人,小人也就冒昧了?!?

汪嶽沉吟片刻,說道:“其實銀荒之事,幾年就有了,只是北京情況要遠遠的好過其他各地。因爲北京是天子腳下,南北要衝之地,天下金銀皆彙集在此。”

“朝廷每年賦稅過千萬之數,從各地聚集在北京,而這些賦稅大體從南而來,用之北方,之前與瓦刺交戰多用於經費。而今卻也多用於北方水利馳道之用?!?

“總體來說,這十幾年從來是南銀北送?!?

“京城大軍數十萬,少府之下數十萬,乃至於官員小吏,數不勝數,我估算一下,一年朝廷發給北京上下的銀兩,就有近千萬之數。”

“故而,北京之銀,在整個天下來看,已經是最多了。”

“今年北京銀荒,其實是南方銀荒波及到北方了?!?

朱祁鎮一聽,心中震動非常。細細咀嚼,卻不無道理。

雖然大明南北貨物流通從來不少,通過運河,海運,還有尋常陸運。北京附近的經濟圈,與江南這一片大明最發達的經濟圈,並非沒有交集。

但是總體上來說,汪嶽說的並沒有問題。

從朝廷撥款而論,除卻之前南方幾場戰事之外,都是用於北方。

這也是朱祁鎮有意平衡南北的政策。

但是他卻忽略了這一點。

那就是而今的中國,其實不能視爲一個整體的完整的市場。

南北之間的交通與地域差距,將整個中國分割成了不同的部分。而大明政府,卻是其中最強大的經濟體。

政府的舉動與傾向,自然決定了白銀的聚集方向。

當然了,這種自然的商業貿易,也會糾正一下,比如北方就從南方賣進大量的貨物,布匹什麼的。

這也能讓白銀迴流。

但是這種迴流並不是完全平衡。

正因爲汪嶽的錢鋪非常大。各種網點之間的交流才能讓汪嶽有這樣的認識。而大明朝廷之中,卻很少有人有這麼方面的意思。

從而也讓朱祁鎮更加相信汪嶽的論斷。

那就是銀荒這種現象,其實早就在南方表現出來的,只是波及到了北方,波及到了少府的基本盤。

這才被發現。

而大明各級政府,從縣一級,府一級,省一級,到中樞一級,根本沒有這個想法,除非鬧出大事了。

纔會發現。

畢竟太祖皇帝所建立的大明體制,本身就是想將大明建立成爲一個大農村,這些金融方面精細的波動,根本不在朝廷的監控之中。

朱祁鎮說道:“先生以爲該當如此處置?”

汪嶽說道:“臣以爲,首先重申禁止金銀外流。加大鑄幣量,臣聽聞日本金銀不少,而今日本以定,已經加大貿易,從日本得到金銀?!?

朱祁鎮說道:“這兩件事情已經做了?!?

日本一事就不用說了,而今禁止金銀銅錢外流的命令,在宋代都有,而在明初,更是連海都禁了,這個自然也在禁止之列。

而發現銀荒的苗頭。

內閣發佈的第一道命令,就是這個。

其實,真要說起來。

金銀作爲貨幣,到底是流入的多,還是流出的多,也是一個說不清楚的話題,畢竟這個時代的統計數量總是不夠的。

但是大體上來說,大明外貿商品,主要是鹽,鐵,布匹,絲綢,瓷器,還有些其他的奢侈品。

包括金銀器。

不過,歷朝歷代,一旦有了錢荒,第一件事情就是這個命令。

汪嶽沉吟片刻,一咬牙,先行一禮,退後幾步,來到櫃檯之上,找了一個張字據,雙手呈給朱祁鎮。

朱祁鎮一看,這是一張當票,而是活當。

當的是一個銀壺,作價三百兩,折價一百五十兩。

朱祁鎮不知道汪嶽是什麼意思。

汪嶽說道:“這種當票,從來是一式兩份,錢鋪一份,主家一份。但是很多時候,這當票可以直接當一百五十兩銀子來用。我雖然已經不當掌櫃的,但也看得出來,這個宅子,最少轉手了五次?!?

“都是拿一張當票當銀子用。”

朱祁鎮哪裡聽不出來,他的言下之意,朱祁鎮冷冷的說道:“大膽,寶鈔之事,這纔過去幾年,你敢說這個事情?”

汪嶽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面之上,說道:“大人明鑑,此事不是寶鈔,只是店中有幾分就能出擊幾份莊票,以此來代替金銀。”

朱祁鎮豈能不知道,汪嶽言下之意,不就是用一分本錢,發出幾份的莊票,只有經營得當,是決計不會出問題的。

其實,朱祁鎮心中未必沒有這個主意。

但是他找不到辦事的人。

而看汪嶽此人,能白手起家有如此大的產業。是一個合用的人才。

他沉吟片刻,說道:“有一分差事,適合你做。少府想做一銀行。你畢竟合適?!?

中國話博大精深就在於此,哪怕朱祁鎮口中銀行這個詞是從後世生搬來的,但是不用多做解釋,汪嶽一聽就秒懂。

銀者,錢也。行者,行會也。這名字甚至要比錢鋪,錢莊聽起來更大氣一點。

汪嶽大喜過望,說道:“謝大人?!?

汪嶽本質上是讀書不成,從而經商,自己號稱什麼儒商,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就是一個官迷。

他而今的家產,夠他汪家數代吃穿用度了。再多也沒有用,甚至因財得禍,這也是他千里迢迢爲冼景送禮的原因所在。

而在少府任職,不管官職大小,都是朝廷命官了。

汪家從他開始,就不是商賈世家,而是宦官人家了,這對汪家來說,卻是一等一的大好事。

因爲沒有社會地位,金錢很多時候,只能帶來災禍。

朱祁鎮說道:“只是這銀行做什麼的,你也能聽出來,你家的這產業?”

汪嶽微微一咬牙,說道:“請大人給半年時間,半年之內,我將汪家所有的產業全部盤出去?!?

汪嶽自然知道。他不可能一邊爲少府做事,一邊經營自己家的錢鋪。

這是汪嶽的產業遍佈大江南北,想要全部處理妥當,半年的時間就已經很緊了。

朱祁鎮說道:“好,你既然有如此魄力。朝廷也不會虧待你。這樣吧,你帶你汪家的人手過來,朝廷給你一分身股,將來未必比你汪家而今的產業小。”

汪嶽大喜過望。說道:“謝大人?!?

身股在古代股份制度之中,大體可以說是技術股,不用出本錢,但是要參與管理。

朱祁鎮說給汪嶽的身股,要比得上汪嶽的身家。卻也不是假的。

雖然汪岳家產也有幾十萬兩,但是多是不動產。但是朱祁鎮要的銀行一出,決計是遍及大明所有府縣。

又豈是汪家而今的產業所能比的。

朱祁鎮這個決定,也讓另外一個羣體出現在歷史舞臺之上,那就是少府世家。

就是少府之中,以及由少府衍生出來的各樣產業之中,世代把持皇家產業,爲皇室服務的人員。

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面貌,但是在剛剛開始的事情,卻是將少府產業推進到極盛的主力。

汪嶽是第一個,但絕對不是最後一個。

甚至今後很多商人,最大的成就,都覺得是被皇帝看中,收入少府之中,從商賈人家,變成了皇帝私臣。從而改換門庭。

這是後話。

朱祁鎮在少府之中設立銀行之事,成立之初,也是悄無聲息的。等到大家南北府縣所繳納的稅銀都要通過銀行體系而來往的時候,已經是很多年之後。

今日不過是一顆種子而已。

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五章 太后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
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五章 太后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国市| 楚雄市| 江门市| 谢通门县| 云霄县| 望谟县| 稻城县| 台中市| 刚察县| 鄂伦春自治旗| 郁南县| 白朗县| 宁强县| 综艺| 双鸭山市| 海林市| 铜山县| 南城县| 依安县| 山西省| 诏安县| 晋江市| 宣化县| 芷江| 合作市| 廉江市| 兴国县| 岐山县| 沂水县| 旅游| 曲阜市| 太保市| 岳池县| 澳门| 麻城市| 九寨沟县| 常德市| 呼伦贝尔市| 调兵山市| 赤峰市| 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