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

第一百零九章麓川二

只是這樣的事情。朱祁鎮自己空想也是沒有用的。

他如果在乾清宮之中,自然可以將麓川的資料全部拿過來,但是而今,朱祁鎮只能自己回想關於麓川的事情。

後世沒有麓川這個國家。並不是說麓川的實力不強。

恰恰相反,麓川是相當強大的。

首先麓川的興盛並非源於今日,乃是在元代就有了,元代末期,雲南之地,雲南樑王與段氏爭權。無暇顧及麓川。

麓川思家就此發家。被元朝招安,成爲雲南行省六路總管府之一。

這也元代的特色,其實元代邊疆看似廣大,但是實際上,元代統治相當的粗陋,很多總管府就是這種獨立半獨立的政權。

這個時候就是思任發的太爺爺,思可法統治時期。

到了洪武十五年,思可法的孫子,也就是而今思家家主思任發的父親,思倫發統治時期。

這個時期思倫發將思家的家業發揚廣大,成爲西南霸主,他的實力有多強。麓川統治的區域,北邊到藏地,東邊到了景東,南邊就是緬甸。

可以這樣說。

用現代的地圖來看,就是佔據緬甸北部大部分,已經老撾一部分,雲南一部分,自然也有泰國一部分。

據說兵力最強盛的時候有三十萬之多。

很多人都將麓川視爲南詔,西夏。

甚至麓川與緬甸之間也有衝突,很多決定應該是緬甸勝利吧,不,結果是麓川將緬甸按在地面摩擦。

不過,麓川的核心地區,就是而今的雲南瑞麗縣。朝廷不允許有這樣的強大割據政權。

於是乎,在洪武十七年,大明朝與麓川第一次較量開始了。

思倫發一面向朝廷朝貢,表示順從,另外暗暗繼續力量,準備大舉東進。只是思倫發固然不是弱者,但是太祖皇帝更是老狐貍。

早就嚴陣以待,特別是沐英在這一戰之中,以三萬之衆,大破麓川十幾萬人馬。以火銃對付象兵,大破之。

思倫發大敗向朝廷請和。

太祖皇帝一面答應下來,一邊毫不猶豫的將麓川東邊的地方,一個個冊封土司。如此一來,強盛的麓川也就四分五裂了。

這也是太祖皇帝看出了麓川致命的弱點。

那就是麓川的統治各部,其實是隸屬各地頭人的,麓川本部人馬是相當有限的。沐英對麓川的消弱也是不間斷的。

甚至思任發也是作爲質子在沐家長大的。

到了永樂十一年,思任發上位。

思任發知道朝廷的強大,故而表現的恭送之極,朝貢不絕。但是另外一方面,思任發並不甘心如此,故而永樂年間,他對朝廷恭順之餘,對其他方面就不一樣了,東征西討,將西邊,南邊的土司,一個個兼併。

到了仁宗繼位之後,大明戰略轉向,從對外擴張,變成了收縮。

如此一來,思任發小心試探了朝廷幾次,發現他即便吞併忠於朝廷的土司,朝廷最多不過是切責而已。

於是乎,他的膽子就大了起來。

隨著仁宗宣宗去世,安南棄守,這一系列行爲,更是鼓勵了思任發的膽子,於是從正統初年開始,他的一系列動作,就超出了朝廷容忍的底線。但是他絲毫不顧,到了而今,他已經恢復了麓川全盛時候的版圖。

可以說盛兵三十萬。

當然了,朝廷對西南土司的戰鬥力,從來是鄙視的。

當初沐英用三萬士卒大破麓川。

只是大明朝有幾個沐英,但是即便沐英身後也是源源不斷的援兵,當時太祖已經準備派十幾萬兵馬入滇。

只是援兵未到,沐英已經奏報大捷而已。

而今朝廷兵力遠遠不如當初,正統三年兵部正式上報缺額,一百二十萬之多。各地方軍隊的戰力也遠遠不如當初。

朱祁鎮回顧了麓川的歷史,再看眼前的局面。

打是一定要打的,只是如此一來,想要征服麓川,兵力最少要三四十萬之多。這些軍隊,決計不能是空額的。

那麼以朝廷而今的兵力,卻不夠了。大明重兵所在,不是其他地方,只有九邊。但是瓦刺強盛,瓦刺在脫歡的帶領這下,這數年來,一直大勢擴張,整合內部,特別是阿岱汗之死。

雖然阿岱汗是死在明人手中。但是不管怎麼說,阿岱汗死了,脫脫不花成爲草原之上唯一的大汗。

草原各部紛紛擁戴。

如此一來,脫歡的實力大增。

隨即他對九邊的壓力也是與日俱增的。這個時候從九邊調兵,朱祁鎮並不覺得是一個理智的行爲。

大明國防重心,從來沒有變過,就是九邊。

雲南即便丟失,對大明來說也是痛心疾首,但是如果九邊被瓦刺突破,卻是生死存亡。

但是不從九邊京營調兵,又從哪裡?

前文已經說過了,這個時代去雲南,只能從貴州走,而貴州千里驛道可不是容易走的,大明對貴州的統治,也是相當弱的,大部分都是被土司統治的。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派出精兵數萬,一舉破麓川就行了。

這就是一個矛盾了。

不調九邊京營的精兵,朝廷無法保證雲南速勝。但是派出精兵,北方空虛,如果瓦刺南下,就大大不妙了。

這是第一個難決之事。

第二個讓朱祁鎮擔心的事情,他擔心雲南之戰,曠日持久。大概有人說了,前番已經說了派精銳部隊,以求速勝。

這只是朱祁鎮的期望而已。

但是實際上,而今的麓川大部分都在後世的中緬邊境,乃至於緬甸北方。

這些地方的地勢是怎麼樣的,拜中國遠征軍所致,朱祁鎮還是瞭解一點的,這樣的深山老林之中,想要一戰而定,犁庭掃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起大破麓川,朱祁鎮更擔心這一點。

諸葛亮平南蠻,還七擒七縱。沐英大敗麓川之後,還是終身鎮守雲南。但是大明精銳決計不能久懸雲南。

這樣一來,很可能在大軍一走,雲南戰局又出現反覆之態。

無數念頭,在朱祁鎮的心中轉過。眼前一個射柳的將士,朱祁鎮雖然看著,卻心不在焉。甚至各級勳貴也沒有心思在這射柳之上,他們都在私底下議論紛紛。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是與沐家交情非淺。對沐晟的遭遇有不解有同情。

只有下面奮力射箭的將士,並不知道,這其中的變化。

朱祁鎮雖然依舊在南海子沒有回京,但是王振與金英都沒有閒著,幾乎一個時辰就有一個人從京城來南海子,將京中的情況一五一十的稟報朱祁鎮。

果然第二日,京城文武百官都知道這個消息。

對於麓川戰和事宜,頓時成爲了朝廷最大熱點。

其實這種議論已經不是第一次,最少在朱祁鎮記憶之中,朝廷議論麓川之事,從正統元年到而今最少有四十多次了。

只是規格一層層的上升,剛剛開始僅僅是兵部內部議論,後來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和議,再後來,內閣會議。但是這一次,太皇太后傳來消息,讓朱祁鎮準備好,一回去,就會開啓朝會,這一次參加的人。有內閣,六部,都察院,五軍都督府,還有勳臣。

幾乎將朝廷大員一網打盡。

即便當初西北戰事也沒有召開這樣的會議。畢竟西北戰事也沒有一個國公因之而死。

太皇太后雖然沒有明說,但是也暗示了。這是朱祁鎮在羣臣之間露臉的又一次機會。

這一兩年間,不知道太皇太后覺得自己的身體不能支撐,還是覺得朱祁鎮的能力足以處理政事。讓朱祁鎮出面接見百官處理政事的頻率越來越多了。

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三章 都掌蠻第九章 蹇公第十二章 軍議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
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三章 都掌蠻第九章 蹇公第十二章 軍議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宁县| 甘肃省| 冕宁县| 饶阳县| 子长县| 增城市| 沈阳市| 雷波县| 沭阳县| 泾阳县| 广灵县| 醴陵市| 铅山县| 大名县| 曲阜市| 吉木乃县| 襄城县| 宾阳县| 当雄县| 平利县| 喀喇沁旗| 隆化县| 五家渠市| 油尖旺区| 九龙坡区| 瑞安市| 米泉市| 冷水江市| 闽清县| 梅河口市| 密云县| 扎兰屯市| 禄丰县| 抚松县| 奉新县| 绵竹市| 鲁甸县| 宣恩县| 兴安盟| 如东县| 于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