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

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

“毗陵那邊的清丈已經結束了?”朱見濬看著手中的賬目,問于冕說道。

于冕說道:“正是,臣自然不敢欺瞞太子。”

朱見濬說道:“這不應該啊。”

朱見濬是親自到田間丈量過的,自然知道其中工作量,單單是武進縣,大抵一個月是完不成的。但是毗陵那邊的進展,有些處於朱見濬預料之外。

毗陵乃是秦漢古縣名,只是而今早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而今這一帶的土地都是常州,而不是毗陵了。

但是並不是說毗陵這個地名就完全消失了。

最少在明代這個時候,還有武進縣下轄的村落,叫做毗陵,就在常州府城,也就是武進縣城東十五里的地方。

當然了,這裡說的也不僅僅是毗陵一個地方,而是說毗陵方向一大片村落,也就是武進東面以及東南方向的村落。

于冕說道:“惲家出了大力。”

朱見濬聽了這個名字,立即想起來了。

如果不到常州武進,很多人大概沒有聽過這個姓氏,但是如果來道了常州之後,還沒有聽過這個名字,只能說有些太孤陋寡聞了。

無他,惲家是常州大姓,中國百分之九十九的惲姓就在常州,剩下的還有一部分是從常州出來的。

後世本朝開國烈士惲代英就是常州惲家之後。綿延到而今也是一等一的大族。

而今常州惲姓或許不是常州第一大姓,畢竟常州還有趙姓,王姓也都是詩書傳家,上翻家譜,有的說是舊時王謝。有的說是天水一朝之後。

凡是都大有來頭,子弟也很爭氣。

但是說起惲家,在常州誰也不能忽視的。

朱見濬在常州這一段時間,自然不能忽略惲家,對惲家家底還是比較瞭解的。

惲家世代居住在常州,的的確確的常州土著,與很多其他大姓不一樣,很多大姓都是外地遷過來的。

但是惲家的家譜,說他們這一脈祖先在西漢末年爲樑王相就已經在毗陵居住了。但是世代久遠,多不可信,畢竟古代修家譜也與現代的人一樣。喜歡找一個顯赫的祖先。

但是惲家在南宋時期,有一人登科,從此變成了書香門第,才讓惲家發家。

在元末明初的時候,惲士興帶著鄉中少年,保境安民,在這一地頗有威望,但是等天下有初定之時,他解散了鄉中少年,並將河邊一些好地分給了其他大族。他自己承接徭役。

如此一來,自然在鄉間大有威望。

而今惲家主事人乃是惲士興之孫,惲永。算算年紀也七十多歲了,在當地很有威望,當地人都稱呼爲惲老太爺。

惲家從惲士興開始,就積極配合朝廷的所有措施,凡是朝廷交代下來的事情,惲家就是代替響應的。

在正統年間,惲永老爺子兩次向朝廷捐獻糧食,共有兩千多石之多。

而今惲家祠堂之中,還有朝廷頒發的義民牌匾,也算是惲家榮譽的象徵。

雖然真正算起來惲家也不算豪富。

但是惲家人多,從惲家南宋進士到現在,惲家發展了六七代之多,分爲南北兩支,北支是長支,在南宋的時候倒是官宦人家,但是到了大明,反而是南支興旺起來,惲老太爺這一支是南支。

但是他這一支成爲惲家的話事人,就可見一般。

這是惲家內部的興衰,但是整體來說,惲家發展很快的,武進東南很多地方都是惲家的村落。

所以,以惲家之力,掏出這麼多錢,卻並不是什麼難事。

如果惲老爺子與之前一慣的作風,積極配合清丈土地,先私而後公。清丈工作進展神速,也不是不可以的。

朱見濬忍不住長嘆一聲,說道:“如果天下人都如惲家,何求天下之不治。”

朱見濬這個想法,在這個時代很正常。

太祖皇帝規定下,皇權不下鄉,所以大明行政體系末端,就是靠著這些宗族,鄉賢統治的。

每一個縣令下車伊始,總要拜訪一下當地的父老。

什麼是當地父老?

尋常百姓是活不到六七十的,即便是活到了,也不可能稱做父老。

惲永這樣的人,纔是當地所謂的父老。

當然了,惲永這樣的人,在父老食物鏈之中還算是中層,因爲惲家而今只能稱得上是地方豪強,還不能稱之爲士紳。

因爲惲家雖然有很多人爲糧長,爲里長這樣在官府看來不算是官,在百姓看來卻是大人物的官職。

但是這總就不是官。

唯有家族之中有人出仕,惲家纔會是另外一個局面。

在歷史上,惲家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在弘治年間出了一個進士,再次之後,功名不絕,人才輩出,一直綿延到而今。

一個國家的上升期,不僅僅表現在財政之上,還表現在民氣之上。

在儒家理想的政治生態之中,官府與這些賢良士紳合作治理地方,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狀態。

在這個時代,天下如惲家一般的賢良士紳還是有不少的。

但是于冕卻比他更瞭解江南,畢竟於冕從小在杭州長大,這裡也算是鄉里的。他說道:“殿下,惲家固然不錯,但是有些事情殿下也要想想,在下聽說,當年跟隨惲家太爺保境安民的家族,還有金家,潘家等數家,而今這些家何在?”

朱見濬聽了,微微皺眉,翻看黃冊,雖然有這些姓氏,卻有很多已經不在大姓之列了。

到底出了什麼事情,朱見濬不用去想,畢竟開國幾十年來,出過太多的風暴了,國初大案,以及遷徙江南百姓到鳳陽等地。

或許,他們後人不肖之類。

有太多的可能性了。

他只去看結果便是了。

想想就知道,當初能與惲家聯手的家族,即便是弱於惲家,也不會太弱的。但是而今這些家族都不在了,惲家卻越發興旺了。

朱見濬微微皺眉說道:“這說明什麼?”

于冕說道:“固然忠義傳家久,但是大家族也未必沒有什麼陰私。”

這些事情于冕也是有所耳聞的,於家在杭州也不算是大族。甚至可以說很是單薄,但是杭州並非沒有大族。

其中的彎彎繞,于冕沒有見過,但也是聽過的。

朱見濬沉吟一會兒,說道:“去一趟惲家吧。我想見一見惲老爺子。”

朱見濬這一段時間並不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做的,他最少明白一件事情,在地方的行政,很多時候是不可能繞過這些地方大族。或者說大戶。

特別是大明的糧長制度。

太祖皇帝爲了防止胥吏剝削百姓,於是將催收,徵繳,押運糧稅的責任,讓百姓承擔,而這些承擔的百姓,就是糧長。

一般這些糧長都是大戶人家出身的。

武進縣幾個糧長之中,就有一個是惲家的。

這樣情況不僅僅在武進縣,在很多地方都是一個模式。在縣之下,大明的統治模式,就半自治的模式。

這個模式的根本就是鄉約。

這個朱熹搞出來的鄉約家禮,其實就是很多大家都熟悉的大家族模式的來歷。唯一不同的是,家禮是同姓的,鄉約是不同姓的,很多大家族一起話事,來處理村子裡面,或者鎮子上的事情。

甚至還可以動用私刑,很多時候,不想因爲官司沾污家族的名聲,很多事情都是家族裡面自己決斷,不見官的。

這樣的形式朱見濬是聽過的,但是具體情況卻是沒有見過的。

後世固然對這種模式批評之極,但是每一種制度,剛剛誕生的時候,都是有他的生命力所在的。

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六十章 明浪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
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六十章 明浪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钦州市| 黔江区| 洮南市| 龙南县| 曲阜市| 和田市| 尼木县| 株洲市| 平度市| 红原县| 东源县| 滁州市| 宜良县| 尤溪县| 旬邑县| 基隆市| 石狮市| 湟源县| 库车县| 邢台市| 峡江县| 鹤庆县| 道真| 玉环县| 邹平县| 来凤县| 电白县| 上蔡县| 新宁县| 临澧县| 岳阳县| 唐海县| 醴陵市| 乳源| 罗城| 黄梅县| 庐江县| 岱山县| 佛教| 祥云县| 太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