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

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

這纔是黃家迅速壯大的原因之一。

甚至有一批人對外說是死了,但是其實已經上山爲匪了。

這就是黃家決計不能讓縣令去村裡挨個收賦稅的原因。

大多數事情,是瞞上不瞞下的。

很多事情,在上面查,那是無頭案,根本查不清楚,但卻瞞不過親戚鄰居。

如果一次也就罷了,而黃家已經是慣犯了。村裡或許有人不知道,但是很多人心裡如明鏡一般。

只是古代的平民百姓,想上告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但是,如果縣令到了村裡,這事情就瞞不過了。

黃家對那些外姓人可不友好,其中還不少大仇。

“族長,而今這一件事情,總體上來說,不過先禮後兵而已。”一個陰惻惻的中年人說道:“明天族長帶上金銀送上門去,看看著位大青天怎麼做?如果不能。那只有一個辦法了。”

這個中年人乃是這些人之中,唯一一個不姓黃的。但是他娶了黃家的女兒,在朝廷名冊之中,是沒有他的性命的。

李東陽在寧化這些日子,雖然在李東陽看來,沒有做出什麼成績,但是百姓都知道,這位知縣是一個厲害角色,很少能瞞得過他的,已經名聲在外了。

他乃是鄧茂七亂軍之中逃出來的一員。被黃家收留。

這位畢竟是真刀真槍與官軍打過仗的,在很多地方,見解足夠高明,被黃家上下倚重。

“這萬萬不可。這可是殺官的事情。”有人說了一句。

陰惻惻的中年人冷冷一笑,說道:“這深山老林之中,誰知道是我們殺的。而且這一件事情,也不用我們親自出手,老三他們在外面快活了這麼久了,也該幫家裡做一些事情了。”

所謂老三,就是黃家在外爲匪這些人的領頭的。

當然了,兔子不吃窩邊草,這些人都沒有在寧化縣,而是在江西那邊,一旦江西剿匪,就躲回家中。

朝廷一般不會跨省圍剿。

如此,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當然了,寧化縣距離江西本來就不遠,想召回他們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即便如此,殺官這一件事情,也太過重大了,下面的各房的議論紛紛,不能決斷。

“好了。”黃通說道:“就這樣辦了。”

黃通也明白,就黃家的事情,也不至於牽連九族。所以這些各房的人都猶豫,無他,黃家的利益,大多都被黃通吃在肚子裡面了。

即便是東窗事發了,黃通與黃通的家眷,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但是其餘的人,卻是未必了。

同樣是死。

一人伏誅而死,與滿門抄斬而死,有什麼區別嗎?

所以黃通一言而決,即便有人有異議,也不敢說出來了。

第二日,黃通帶上黃金十兩,暗地送上了李東陽這裡。

黃金十兩,已經是黃家能拿出來最大筆的賄賂了。畢竟這不是北京,黃家能拿出十兩黃金,已經說明了家底不錯了。

只是這一點錢,如何能進了李東陽的眼,說起來,十兩黃金,說起來也值一百兩銀子,或者一百元,按照大明縣令的俸祿,足夠一個縣令兩年的俸祿。

只是李東陽家底厚實。纔不在乎這一點錢。

李東陽先是重重訓斥一番,說道:“你這是何意?賄賂朝廷命令,可是重罪。”隨即語重心長的說道:“黃通,我知道下面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事情。而今我這樣做,不過是爲了政令通暢,而不是爲了抓你的把柄而來,不客氣的說,整個寧化黃家也未必放在我眼裡,更不要說你一家了,收回去,好好辦事,好好做人,不用擔心,那些有的沒有的。”

黃通只能伏地受命,說道:“這是小人,昏了頭了。萬萬不敢以此污縣君之德。”

李東陽又將黃通扶起來說道:“好了,先進山吧。”

“是是。”黃通親自帶人在前做嚮導,如此就進了山。

這一帶的村落都是隱藏在一座座山地之間,很多土地都是梯田,李東陽看著很多百姓都衣不蔽體。

心中難免有惻然之心。

卻有無可奈何。

他固然知道百姓苦楚,但是朝廷也是要養人的,別的不說,來了這些來幫忙的吏員,這些人的口糧待遇,都是要給的。

他之所以如此急切的下鄉,代替糧長收糧,也是爲了減輕上下其手的餘地。也算是爲百姓減輕一點點負擔。

只是而今,他發現這一件事情,並不是那麼順利的。

而今大量精幹吏員到了寧化,李東陽做事倒是順手了。只是如此一來,寧化每年的稅收即便不起運,估計也養不了這麼多人。

要知道,他們可不是那些胥吏,可以以極低工食銀就打發了。這一次來這裡,幾乎每一個人的俸祿都在十兩上下,甚至韓鐵城最高在二十兩。

比在北京的很多吏員高出一些。

畢竟從北京天津到了這個山溝裡面,總是要給人補貼吧。

這一筆錢就壓在寧化縣頭上了。

心事重重的李東陽,並沒有注意到黃通眼神有些不大對,但是在一側的韓鐵城卻看在眼裡,韓鐵城暗暗的按住了腰間的長刀。

在山中行走,所有人都佩戴了武器。

倒不是擔心有什麼危險,而是這個時代的原生態,在山中是有種種的野獸的。甚至還有華南虎。

進入山林,都要帶一些武器,也是很自然的。

一連數日,都沒有動靜。

但是李東陽親自帶隊,發現了很多問題。近乎重新編練了黃冊。要知道,之前土地清丈,寧化縣也是清丈過的。

但是李東陽細細問了,才發現當初土地清丈的時候,這些山村之中,根本沒有清丈過 。也是李東陽帶得人手足,從來才重新清丈一遍。

然後重新定了每一個村子的賦稅,每到一處,各村子都感恩戴德,高呼青天老爺。

無他,每一個村子所繳納的賦稅,朝廷額定的賦稅高了好幾倍。即便李東陽按照實際情況,重新整理出來的賦稅,比原本朝廷額定的賦稅高出不少,但是對百姓來說。這已經是在減稅。

至於百姓交了,朝廷卻沒有收到的賦稅,到底去了什麼地方。

李東陽並沒有問。

但是黃通卻感覺特別的熱,這幾天一直在搽汗。

李東陽還召集各村父老,讓石匠雕刻一個大石碑,讓人將這個村子各家各戶姓名,田產,還有需要交納的賦稅數量,一一刻在石碑之上。

並言明,今後春秋兩稅,縣衙每年都會來人,就按照這個石碑上的數量來徵收。不過百姓需要幫忙將糧食運到縣上。

雖然山道難行,從這裡到縣上,也是需要很長時間,但是百姓都歡呼雀躍。

當夜休息的時候,李東陽也聽到了很多關於黃家的事情。

李東陽心中微微泛起一個想法,暗道:“黃家是不能留了。我須想個辦法。”

李東陽心思變化,並不是發現黃家做了什麼惡行,而是黃家在這一帶的影響力太大了。如果不將黃家的影響力剷除,李東陽而今所做的一切,今後都會被黃家一一掃清楚。

但是李東陽也不想殺黃家。

卻是因爲寧化縣之中,那一個大家族沒有黃家這樣的黑歷史,今個一開殺戒,今後就麻煩了。

凡是做之前,都要想清楚該如何收場。

就在李東陽在爲這一件事情苦惱的事情,卻不知道人無傷虎意,虎有害人心。而今黃家對李東陽佈置的殺局,已經全部到位了。

夜高風黑,正是殺人放火的好時機。

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
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左旗| 甘德县| 十堰市| 云浮市| 老河口市| 秭归县| 石嘴山市| 张家川| 沅陵县| 汝阳县| 大姚县| 新绛县| 宣威市| 桐柏县| 望江县| 常宁市| 涿州市| 江都市| 盱眙县| 岑巩县| 新巴尔虎右旗| 岫岩| 清河县| 鞍山市| 双辽市| 永新县| 应城市| 嵊泗县| 宜阳县| 海南省| 长泰县| 于都县| 刚察县| 社会| 台江县| 揭东县| 宁蒗| 呼图壁县| 桂林市| 旬阳县| 炉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