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妃案更是厲害直接就找來一個路人甲經(jīng)過一番操作之後就說現(xiàn)在的皇帝以前的小福王根本就是假的,真正的小福王早就死在了亂兵之中?,F(xiàn)在這個皇帝根本就是假冒的直接讓皇帝都變成假的了
前者的僞太子案還只是質疑弘光皇帝的合法繼承權的問他。後面的童妃案就直接否定你這個皇帝本人的合法性了,而且來你都已經(jīng)不是你了自己突然成了被別人說的假冒自己的人物東林復社的一部分人還真是手段高明啊直接用最簡單的辦法來質疑皇帝的合法性,不顧外部的形勢優(yōu)劣在這不亦樂乎的玩起了內鬥。
小福王固然是好色貪腐無能之極,但是他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大明親王並不能因爲這就就否認人家是假的。
東林復社的許多人都是自詡君子視別人爲賊寇。不過正是這些自詡爲君子的人物,纔會極力的操控輿論美化自己丑化別人所做的目的只是爲了爭奪權力。
而朝中的東林大佬還不滿足於此。畢竟只有輿論的壓力還不能形成壓倒性的優(yōu)勢,畢竟小福王已經(jīng)是皇帝了不把他拉下馬他們這些東林復社的人是絕對不會安心的。
朝中的大佬就寫信給了左良玉讓來過來勤王。左良玉看到信中說皇帝是個假冒了,頓時就起兵東下攻打南京去也。也不知道是左良玉真的相信了這個說法,還是他另有圖謀。是想獲得更大的權利或者效仿古人做一把董卓要是左良玉活的更久一點的話說不定還真有機會來個明朝辦的董卓,但是也該是他命中該死在行軍去南京的路上就病重撒手人寰去見閻王去了。他的兒子左夢庚看到他老爹嗝屁了也就哭了幾聲拍拍屁股投降滿清去了。
不過在左良玉沒死之前朝中的另一派的大佬可是害怕的很,一直下詔令給江北的軍鎮(zhèn)過來守衛(wèi)南京導致了江北的防線出現(xiàn)了巨大的漏洞兵力嚴重不足而四鎮(zhèn)之一的高傑也是被殺身亡,而史可法也沒有很好的利用這次機會處理形勢,江北的防線是一片大亂最後史可法就一路撤退到揚州去了。
滿清就是在這樣的時機下輕輕鬆鬆趁著江北的混亂。拿下了江北的防線。各路明軍也都紛紛投降。大漲了滿清的軍力和實力。
這這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情況下史可法沒有援軍沒有兵力也就只能開始孤守揚州。
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南京一幫心思靈敏的人,看到江北的防線也不行了,他們也不跟那些心存僥倖寄希望於史可法能力纜狂瀾把滿清擋在揚州城。他們的小心思可就活絡的多了。
錢謙益就是其中之一他可不認爲史可法能夠守得住揚州城。即使真的守住了那他也會重新回到朝廷的中樞上面來,那樣他瞬間就會成爲朝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實權人物而他也還是什麼都得不到。
所以暗中的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先去江北探探路,投降滿清要是揚州沒被破還有些籌碼可談要是揚州已經(jīng)被破了。那滿清只要渡過長江,那南京就是無險可守。任滿清所蹂躪了。免不了投降的結局。既然早晚都要投降的,那錢謙益這位東林黨魁就想。爲什麼不早早的投降好換取滿州人的歡心。他也能獲得巨大的政治資本,說不定在滿清的官場裡面還能更勝一層樓呢。出任內閣大學。做到首輔。權掌天下,名留青史。
孫可夫在多鐸面前毫無節(jié)操的投降也只是再錢謙益的授意下的表現(xiàn)而已
多鐸聽完面前跪著的孫可夫說完南京願意投降之後。面容終於不是淡定的表情了。
隨即起身。上前走了兩步,把跪在地上的孫可夫扶了起來。說道“先生不必如此多禮,快快起身說話”
孫可夫自然不會讓多鐸親自扶他起來。在多鐸準備要扶還沒碰到他的時候,他就麻利的起身。謝過多鐸了。
後面的吳迪見到多鐸這麼欣喜若狂的樣子。也上前而來,跟孫可夫一起,向多鐸闡述了,南京城中的各種態(tài)勢。一起朝中的部分大佬準備投降滿清的決定。
多鐸不停的點著頭。表示對他們的認可。雖然聽到不是整個南京城都向他投降。但是在這兩人的述說中,南京城中的官員大部分都有了投降的心思。他們兩人背後的大佬只是先行過來跟他接觸而已。
得到這個消息後,多鐸心目中的目標,最後一塊,也是最重要的一塊石頭終於被掰開了。能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像南京城這種城防堅固。人口物資又極多的城市,要是有心死守的話。每個幾年或者大量的士兵往裡填的話,根本就拿不下了。要是長時間的圍城的話,也可能夜長夢多。造成不必要的變數(shù),只要能南下南京城。整個江南也都可以傳召而定了。大明的天下三兒之二就是他們的滿洲人的了。
想到這多鐸心中暢快不已。史可法給他帶來的不爽,也減輕了不少。越看這兩位即將不存在的大明的使節(jié),就越順眼。大明要都是這樣的人就好了,那他們滿清的江山就可以穿給萬萬年了。
鄭士傑看後頭看到跟他同行的二人,如此赤裸裸的賣國。已經(jīng)氣的說不出話來了,只覺得。自己堅持的道義難道真的是不存在了。大明朝廷中盡是這種人物。即使他逆天的說服了多鐸,跟大明議和。那不出多久大明也會自己作死而亡的。連南宋的都不如。維持不了多久。
不過現(xiàn)在這個情況。即使他諸葛亮突然附體。而改變不了什麼了,南京的大佬都要直接無條件投降了。他要還是說跟滿清議和的話也只是自取屈辱。
這一刻鄭士傑,真的是心死如灰。連憤怒的情緒都生不出來了。
多鐸正聽著兩個投降先鋒解說的津津有味。擡頭看到後面還有一個大明的使節(jié)正在站在那裡,不禁好奇的對兩位投降先鋒問道“這位先生是代表哪位大臣過來投降的”
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