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獻俘大典
“朝陽書院?”
“不是,是朝顏。朝顏花的那個朝顏!”
“朝顏花啊?咱們這邊兒可不多見,怎麼會叫這個名字?”
“你問我我問誰去?反正書院嘛,人家想叫什麼就叫什麼,只要能教你家孩子不就成了?”
“這說的也是。不過只有女孩子才能進去讀書?我家男娃兒能去不?”
“就知道你會這麼問,男娃娃當然可以去讀書,只不過男娃娃可沒有前三個月不要束脩這一說,男孩子的束脩比女娃娃還要貴一倍。”
“這是爲什麼?憑什麼男孩子的束脩就比女孩子的貴?”
“我怎麼知道人家書院自己願意唄。你管那麼多做什麼,要是不願意的話,別把你家孩子送去啊。”
“瞧你說的,我又不是傻,這麼好的機會爲什麼不把我家孩子送去?不過我得先去看看,瞧瞧那裡邊兒是不是正正經經教孩子讀書的地方。萬一是個壞人辦的學院,我們家孩子可不去。之前無憂洞那是好不容易有個了結,我家閨女可寶貴著呢。”
“說的也是,到時候咱一起呀。”
“行行……話說那草原蠻子們怎麼還不出來?”
“應該快了。瞧,有人過來了。”
衆(zhòng)人閉上嘴,安靜的瞧著那一大幫人緩緩走來的模樣。
那是聚集起來的朝臣。他們總得在陛下來之前趕到朱雀門。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臣子,就算有些年輕的,那官位也絕不低。因此就算旁邊有百姓們的頻繁注視,衆(zhòng)人也沒有驚慌失措。在這麼多人的注視之下,他們的脊背反而挺得更加筆直,行走起來更加端莊肅穆了。
一方面是想展示一下自己圍觀的威嚴,另一方面,禮儀官還在旁邊虎視眈眈的盯著呢。但凡他們敢在今天這麼重要的日子裡失儀,絕對會被禮儀官狠狠記上一筆上奏陛下。今天這樣的盛事,絕對能記在史冊之上,若是在順筆記上某個失儀臣子的名字,那可真要遺臭萬年了。
因此在衆(zhòng)人的目光中,這些臣子一個比一個儀態(tài)端正,威嚴肅穆。原本只是過來看熱鬧的百姓們,這會兒竟忍不住心生豔羨,他們是不成了,只能指望下一代。
這會兒一個個的對著跟在身邊的小孩子們殷切教誨。
“耀禮,看見那些大臣們沒?他們可都是辛苦讀書一路走到這裡的大人物。你也得好好讀書,學習本領,以後也能走到他們中間,那才叫光宗耀祖呢。” “桃花,以前老是叫你學做飯女紅,現(xiàn)在想想確實不對,你瞧瞧那大臣中還有好幾個女官呢!咱們家?guī)讉€孩子裡就屬你最聰明機靈,日後把你送到書院去,你可得好好讀書,不要辜負咱們家人的期待。你不是不喜歡隔壁家的狗蛋嗎?他總是拽你辮子欺負你,你要是當了官兒,以後他再敢欺負你,直接讓人把他拖出去打板子!”
“真的嗎?”
“娘什麼時候會騙你?你瞧瞧那幾位女官大人多威風啊,她們的官袍好像會發(fā)光,真好看。以後你要是當官兒了,也讓爲娘湊近了看看那衣服上的金絲銀線是怎麼繡的,竟這般好看。”
“娘,你放心吧,我一定好好讀書,以後當大官兒!好好孝敬你。”
“哎,這纔是孃的好閨女……”
雖說中間有巡城軍金甲衛(wèi)隔著,但其實這兩者之間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遙遠,至少人羣之中的淳于霜就聽到了這段有趣的對話,這讓她原本不怎麼美麗的心情也舒緩了許多。
朝中那些個古板臣子當真叫人厭惡,明明是這樣足夠進入史冊的盛事兒,而且親自帶兵打敗草原的還是九闕這樣的女子,可他們偏偏就拼死抵抗,不讓所有的女官一同參與。還說什麼必須得有足夠的官位和經驗,纔不至於在這盛世大典上出錯。
屁!
大景朝建國才十三年,整整十三年就沒發(fā)生過這樣的盛事兒。這些個老臣難道就比自己有經驗?他們不也沒有參與過嗎?哦,對了,他們確實參與過。不過參與的是前朝屢次戰(zhàn)敗的商討。
不過就算他們再抗拒又如何?如今女子崛起之勢已然不可抵擋。他們此刻的阻攔也不過是平添一點兒笑料而已。淳于霜倒是要看看,等到時候女子可以正大光明入仕爲官之際,他們家中那些不甘於稱作聯(lián)姻之用的女兒們奮起反抗,這些個一向秉持男女大防的老酸儒們會如何應對!
總是這樣,怪不得陛下看不上他們。總是想著把女子踩在腳下的人能有什麼廣大的胸懷?而陛下需要的是能立足現(xiàn)在,著眼大局,奔向未來之人!
就在淳于霜忿忿不平之際,諸位臣子已經就位。景泰帝也一身莊嚴龍袍出現(xiàn)在了城樓之上。在他身邊站著的,赫然正是近些時日以來出盡了風頭的瑞親王應九闕。
當看到應九闕站在景泰帝身邊之際,衆(zhòng)人都忍不住皺了皺眉頭。雖然早就想到陛下對她十分信任,但今天這樣的大場合還把應九闕帶在身邊,實在讓人無奈。今天這樣的日子,陛下應該將自己的皇子帶在身邊向世人展現(xiàn)纔是,怎麼會將瑞親王帶在身邊哦對了,他們突然想起來陛下身邊只剩下一個被幽禁起來的皇子,而且四皇子還不知道被關在哪個犄角旮旯裡。
這樣一想將瑞親王帶在身邊好像也可以理解了,畢竟如今宗室裡就剩下瑞親王一個。但不管如何解釋,瑞親王不僅是個女子,而且她並不是陛下的子嗣啊。
只是在此之前大家其實心中已經有過預想,因此這會兒並沒有人觸陛下的黴頭。
不管怎麼說,先將這場獻俘大典安安生生的辦下去,不要在史書之上留下不好的場面,他們這些做臣子的也就心滿意足了。
因此,衆(zhòng)臣子難得沒有唧唧歪歪,乾脆利落的行了大禮,然後禮部尚書上前一步,手捧一幅明黃聖旨,卯足了勁兒大聲誦讀這次獻俘大典的祭文。
是的,這場大典不僅僅是爲了接收草原蠻族的投降,更是爲了祭奠那些死在戰(zhàn)場之上的將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