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二一八章 年年有貪官

圖紙既然定了,皇帝也滿意,那麼洛陽基本就會按照圖紙去建造,期間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動。

大興城當年建造,採用的是《易經》乾坤卦象中的六爻佈局,由北向南,分爲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共六條線。

而洛陽,則是將城市規劃與天上星辰相對應,一共分爲三個部分,宮城、皇城、外郭城,分別對應天上星辰:紫薇、太微、天市。

所以洛陽宮城的名字,已經定下了,叫紫微宮,和神話傳說中天帝的宮殿名字一樣。

「爲什麼城池向東傾斜,而不是正正方方的坐北朝南?」楊達好奇問道。

宇文愷解釋道:「兩個原因,首先,要依託洛水走勢,河水由西向東,從城內貫穿而過,西邊水道偏南,東邊水道偏北,整個來看,就是一條斜線。」

楊達又問:「既然水流傾斜,爲什麼不開挖兩岸,讓它直流通過洛陽,現在這個圖紙,整個洛陽都是斜的,看起來很彆扭。」

華夏自古以來的房子,都非常講究坐北朝南,一是爲了採光,二是爲了避北風,因爲華夏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冬天的風都是從北邊的西伯利亞刮來的。

宇文愷笑著解釋道:「紫微宮,乃天帝所居,那麼穿城而過的洛水,便是天上銀河,怎可隨便開挖?」

楊達不懂這些風水道道,只好繼續問:「除了洛水之外,第二個原因又是什麼?」

宇文愷道:「洛陽略微傾斜,是爲了讓城內的中軸線,正對洛陽南邊的尹闕山,陛下已經給尹闕山改名爲龍門,引山脈龍氣入城,輔紫薇之氣上升。」

好了楊達懂了,他也就是問一問,反正圖紙都定下了,他一個副監,照著幹就對了。

期間,宇文愷望向閉目沉思的楊銘:

「殿下可還有什麼疑惑?」

楊銘也不睜眼,澹澹道:「眼下徵調了多少人?」

這方面主要是民部來做,所以宇文愷看向一旁的民部員外郎韋福嗣,只聽韋福嗣道:

「河南上個月已經開始徵調,目下應該徵調了四十多萬,等我們抵達洛陽的時候,大約可達六十萬,這也是陛下定下的一個數目,如果不足,還需再徵。」

韋福嗣是韋世康的次子,韋世康就是大隋第一任荊州總管,也是民部尚書韋衝的親大哥。

現在的民部,基本上是京兆韋氏說了算,尤其是他們現在有了太子楊昭這個大後臺。

楊昭又問:「十六策,下面各部官員及軍府,都知曉否?」

「這個嘛」韋福嗣道:「暫時還沒有。」

楊銘睜開眼,澹澹道:「立即派人傳發下去,所有參與營造東京的官吏軍府,都需照做。」

【鑑於大環境如此,

韋福嗣趕緊點頭:「臣這便派人吩咐下去。」

….

楊銘站起身來,望著桌上的圖紙,說道:

「城池要與糧倉一起動工,方便從各地調撥來的糧食儲備,先不要修那麼多糧窖,能夠保證工事供給即可。」

楊廣的初步規劃中,洛陽要修三座糧倉,含嘉倉、回洛倉和興洛倉(洛口倉)。

其中含嘉倉位於皇城東北角,回洛倉位於城外東北方向十來裡的一座村莊邊上。

至於興洛倉就遠了,位於鞏縣東南,洛河與黃河匯流處,因是洛水入黃河之口,所以也叫洛口,這裡有中原最大的一座碼頭。

只看興洛倉的位置,就知道開挖通濟渠的事情,楊廣早就謀劃很久了。

興洛倉順著黃河往東五十里,就是通濟渠的滎陽郡板城,這裡從曹魏時期,就是黃河上一座

重要渡口。

楊廣這是早就計劃好了。

宇文愷點頭道:「就按殿下說的辦,等到洛陽建成,再開挖其它糧窖,也不遲。」

當然不遲!

因爲按照圖紙上看,單單一個回洛倉,就有倉窖220座,整個糧倉的面積相當於50個足球場那麼大,總的儲備糧食,後世估算爲3.55億斤。

當下的大隋,超大型糧倉,有四座,分別是:

京兆地區,距離京師不遠,渭水以北的永豐倉,

黃河下游,距離洛陽兩百里左右的黎陽倉。

洛陽以北,位於偃師縣的河陽倉。

以及夾在洛陽與河東郡之間的陝縣,有一座常平倉。

這四大糧倉,都是開皇年間修建的,除了永豐倉之外,其它的都位於河南地區,將洛陽包裹其中。

而楊廣定下的這幾座糧倉,則距離洛陽更近,一旦建成,必然會取代河陽倉及常平倉的地位,至於黎陽倉,古來便有「黎陽收,固九州」的說法,所以基本取代不了。

楊銘的意思是,三座糧倉,分別各建糧窖三十座,只要能暫時保障營造供應即可,剩下的,慢慢來。

楊素比較認同楊銘的觀點,在楊素看來,有了足夠的糧食保障,才能加快洛陽的營造速度,不宜分出過多民工,去修糧倉,因爲你修起來,糧窖也裝不滿,空置在那裡,還不如暫時不修。

接來的日子,衆人每天都會於清晨,登上楊銘的主艦,參議事務。

他們這一支船隊,浩浩蕩蕩共有大小船隻一百餘艘,各部官員三百多人,每每靠岸,都會有周邊州郡縣的主官,登船彙報工程事宜。

營造洛陽,把河北、山西、河南、江南,都給拖進來了,是國家級的超級大工程,周邊地區的每一個地方官,身上都領了差事。

「濟源縣的糧食,爲什麼還沒有調運?」

幾位負責東京營造的大老,圍在擺滿卷宗的大桌前,望著站在門口方向的河內郡太守及轄區的幾位縣令。

面對宇文愷的發問,河內太守張定和說道:

「濟源縣的官倉,存量不足五百石,無法發運。」

….

張定和,是楊銘的老相熟了,當年跟著史萬歲打突厥,因爲爭功一事,差點什麼都沒落著,後來還是楊銘幫忙,被楊堅封了上開府儀同三司,幾年過去了,沒想到已經做了河內太守。

一石,大概是一百斤,五百石就是五萬斤糧食,可以說非常少了。

開皇律是有規定的,五百石,是縣一級官倉的最低線,少於五百石,不得徵調。

但是濟源縣,是產量大縣,縣城糧倉封存的糧食,怎麼著也不該少於三四千石。

宇文愷大怒道:「糧食呢?怎麼才五百石?」

張定和先是看了一眼楊銘,隨後朝宇文愷稟報道:

「去年秋收之後,濟源縣由漕船送往河陽倉的麥子,是一萬六千七百石,其中一萬一千石,是當地賦稅,另外的五千七百石,是朝廷徵調走的,所以倉內,已經沒糧了。」

宇文愷一愣,看向民部員外郎韋福嗣,韋福嗣趕忙令左僚查閱檔桉,

不一會,結果出來了,

秦王妃宇文氏,誕下皇孫,陛下賞賜麥子一萬石,濟源縣那五千七百石,就在這個裡面。

楊銘一愣,無奈的搖了搖頭,事情竟然查到他的頭上了。

這下好了,宇文愷也沒什麼好說的了,岔開話題道:

「新鄉縣呢?這裡的倉可不小,怎麼餘糧才一千四百石?」

張定和道:「新鄉的問題,屬於官場吞沒,縣令馬辰私

開官倉,交由當地糧商私下售賣,以此獲利,這是下臣失職,也是剛剛纔查清楚,涉桉糧食數量,歷年相加,高達十五萬石,涉桉官員及當地士紳,共三十六人,已經盡數緝捕歸桉。」

宇文愷長嘆一聲,轉頭看向楊銘:

「這些人,殿下看怎麼處置?」

「按律處置吧把家抄了,供應洛陽,」

楊銘現在的心情非常糟糕,他在荊州的時候,專門派人調查過各地糧倉,沒有出過什麼大的問題,所以自然而然的認爲,河內郡也不會有人敢打官倉的主意,現在看來,只怕不止河內郡有問題了。

高祖皇帝楊堅在位的時候,修改律法,很多大罪的刑罰都有減輕,唯獨動了國家糧食的,那是要施剮刑的。

這麼重的刑擺在面前,下面仍是有人亂來,貪官年年殺,年年有貪官。

河內郡下轄十個縣,五個縣的糧倉無法送往洛陽,但是從河內郡徵調走的民工,卻有三萬多人。

糧食從哪來?

打發走張定和等人之後,楊素看向臉色陰沉的楊銘,說道:

「看樣子糧食還需加徵,實在沒辦法,就從民間徵調一些吧?」

楊銘挑眉道:「再苦一苦百姓唄?越公啊,百姓手裡能有多少存糧?那可都是湖***命的,要徵調,也是徵調世家富商。」

楊素悄悄給楊銘使了個眼色,楊銘於是岔開話題道:

「刑部和民部分派人一些人手出去,調查各地官倉,但凡對不上數又沒有合理緣由的,先把犯桉者的家抄了,送往洛陽。」

隨行的刑部員外郎杜淹和民部員外郎韋福嗣,下去安排去了。

這倆人是去年從江南給撈回來的,不是調,是撈,因爲他們倆學蘇威隱居終南山,等著被楊堅徵調,結果楊堅聽說之後,覺得這倆小子沽名釣譽,直接流放到了江南。

楊堅死後,各自的家族趕緊想辦法疏通,這才把人給撈回來,算是一對難兄難弟吧。

杜淹是杜如晦的叔叔,和襄陽太守杜吒是同父異母,杜吒是他爹前妻生的,而杜淹的媽,是後來續絃的太原郭氏所生。

像他們這樣的,絕對算是親兄弟,都是嫡出。

圓盤大佬粗

第688章 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三四五章 選曹七貴第684章 五五開第481章 君君臣臣四五四章 左右驍騎三一六章 先鋒開拔七四章 家大業大第490章 非大不可第661章 天下兵馬大元帥一二七章 英雄好漢二五五章 東宮,太子四四六章 朝堂爭鋒第508章 冒失僭越三五三章 八議免罪四九章 有求於人七一章 朱雀大街三四六章 西眷和東眷第746章 齊王楊暕四七二章 具裝甲騎二十九章 骨骼清奇二九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賊第二章 不做第二人想第643章 各就各位三六六章 何必如此二二八章 刑部大理寺三三零章 兩年再兩年三一二章 西域圖記第535章 大魚吃小魚第485章 造橋大匠一八五章 仁壽宮之變(二)二十五章 老六栽了二零七章 四柱八字十一章 大興第一紈絝二六四章 高玥第642章 驍果軍鷹揚郎將二一七章 葬於洪瀆川第586章 兩隻耳朵豎起來四二六章 處羅歸附二九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賊二九七章 突厥鷹犬第761章 勸酒一九三章 霍邑丟了第572章 憂憤而死八二章 實話實說第481章 君君臣臣第684章 五五開四二六章 處羅歸附二六三章 找回自尊四三八章 秦晉之好第483章 一代巨匠一一三章 我可真冤七五章 舐犢情深五五章 吃剩飯一九一章 后妃制度四三一章 不拘小節八三章 皆大歡喜六七章 御史中丞第652章 救火將軍一八八章 秦王齊王一三五章 文人優點四三章 爭取儲君一三九章 她是直,但不傻第754章 高玥求子四三一章 不拘小節第七章 化險爲夷三五四章 爾虞我詐四七零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664章 滎陽之圍五九章 豪放名士二三二章 多方包庇四六章 一敗塗地三三五章 賞你一個美人第593章 你比我會說話三五二章 卸任大將軍二九三章 京師守備一二六章 清查田畝(兩章並一章,下午有點事,昨晚熬夜趕的,世界盃都沒看)第628章 誠信第一三五章 婚姻不自由二二二章 牛、羊、豬第510章 便宜行事第655章 敗局第501章 指桑罵槐二八八章 三去其一第765章 獎勵一畝地三七零章 刑部大獄一百章 金鑲玉觀音二五二章 利在千秋第711章 楊廣離京第566章 以牙還牙一九七章 戰場形勢二三四章 太宗宰相第763章 告狀第707章 尊師重道六九章 舉薦二七七章 十六猛士一四五章 獨孤老六一六一章 封禪泰山三零八章 血濺朝堂第726章 五座大橋一九三章 霍邑丟了
第688章 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三四五章 選曹七貴第684章 五五開第481章 君君臣臣四五四章 左右驍騎三一六章 先鋒開拔七四章 家大業大第490章 非大不可第661章 天下兵馬大元帥一二七章 英雄好漢二五五章 東宮,太子四四六章 朝堂爭鋒第508章 冒失僭越三五三章 八議免罪四九章 有求於人七一章 朱雀大街三四六章 西眷和東眷第746章 齊王楊暕四七二章 具裝甲騎二十九章 骨骼清奇二九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賊第二章 不做第二人想第643章 各就各位三六六章 何必如此二二八章 刑部大理寺三三零章 兩年再兩年三一二章 西域圖記第535章 大魚吃小魚第485章 造橋大匠一八五章 仁壽宮之變(二)二十五章 老六栽了二零七章 四柱八字十一章 大興第一紈絝二六四章 高玥第642章 驍果軍鷹揚郎將二一七章 葬於洪瀆川第586章 兩隻耳朵豎起來四二六章 處羅歸附二九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賊二九七章 突厥鷹犬第761章 勸酒一九三章 霍邑丟了第572章 憂憤而死八二章 實話實說第481章 君君臣臣第684章 五五開四二六章 處羅歸附二六三章 找回自尊四三八章 秦晉之好第483章 一代巨匠一一三章 我可真冤七五章 舐犢情深五五章 吃剩飯一九一章 后妃制度四三一章 不拘小節八三章 皆大歡喜六七章 御史中丞第652章 救火將軍一八八章 秦王齊王一三五章 文人優點四三章 爭取儲君一三九章 她是直,但不傻第754章 高玥求子四三一章 不拘小節第七章 化險爲夷三五四章 爾虞我詐四七零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664章 滎陽之圍五九章 豪放名士二三二章 多方包庇四六章 一敗塗地三三五章 賞你一個美人第593章 你比我會說話三五二章 卸任大將軍二九三章 京師守備一二六章 清查田畝(兩章並一章,下午有點事,昨晚熬夜趕的,世界盃都沒看)第628章 誠信第一三五章 婚姻不自由二二二章 牛、羊、豬第510章 便宜行事第655章 敗局第501章 指桑罵槐二八八章 三去其一第765章 獎勵一畝地三七零章 刑部大獄一百章 金鑲玉觀音二五二章 利在千秋第711章 楊廣離京第566章 以牙還牙一九七章 戰場形勢二三四章 太宗宰相第763章 告狀第707章 尊師重道六九章 舉薦二七七章 十六猛士一四五章 獨孤老六一六一章 封禪泰山三零八章 血濺朝堂第726章 五座大橋一九三章 霍邑丟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中县| 万宁市| 遵义市| 岗巴县| 清涧县| 锦屏县| 安乡县| 襄垣县| 恭城| 东港市| 泸西县| 布尔津县| 左贡县| 武义县| 三亚市| 连平县| 普定县| 曲周县| 大悟县| 佛坪县| 天气| 灌南县| 洪泽县| 兴和县| 新乡市| 兴义市| 巨鹿县| 基隆市| 布尔津县| 阿勒泰市| 那坡县| 内黄县| 黑山县| 白河县| 米易县| 黄石市| 丹阳市| 会宁县| 郓城县| 鄂托克旗|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