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說道:“夏朝有一段歷史,叫太康失國。”周海和馮慶聽後,疑惑地問道:“太康失國?太康又是誰?”趙桂說道:“太康,姒姓,名太康。姒啓長子,夏朝第三任君主。”馮慶問趙桂道:“學校歷史課本上根本沒有寫這件事情,你是如何知道的?”周海說道:“老兄,就請你講給我倆聽聽吧!”趙桂清了清嗓子,開始細細地道來。
約公元前1978年(帝太康元年),太康在武觀之亂中獲勝。即位稱後,將都城安邑遷至斟鄩,好方便自己的統治。
夏後啓晚年,生活奢侈。終日沉迷於歌舞聲色之中,朝中政事不修。姒啓死了之後,王室內亂。既然是“家天下”了,權位當然應該由他的兒子來繼承。帝啓的兒子有五個,結果誰也不肯讓步。於是,五個兒子爲了爭奪權位,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後來,權位被其中之一的太康所得。太康即位後,不但沒有改善朝政,反而變本加厲,終日田獵無度,流連於美色酒肉之中。有人向太康進諫,勸他以天下百姓爲重,要他勤於政事。可是,太康卻對此事置之不理。加上之前奪權鬥爭造成的內亂,朝中衆臣對夏后氏很是失望。這樣,太康逐漸失去了民心,給一些覬覦權位已久的諸侯有了可趁之機。
東夷族有窮氏部落首領后羿乘機起兵,奪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待太康帶著獵物興高采烈地回到都城時,在走到洛水岸邊,見對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過河探問。這才知道是后羿不讓他回都,各部落首領都不滿意太康的荒唐,又懼怕后羿的實力,誰也不來幫助。太康後悔不及,被拒之城外。失去統治權被后羿流亡至戈地。不久後,便憂鬱而死。
太康的五弟武觀隨母親在洛水北岸,苦苦盼望著太康回來,卻始終沒有能等到。武觀傾訴眼下的淒涼悲哀之情,又追念祖父禹的功績和品德,遂作《五子之歌》。詞曰:
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於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於洛之汭。五子鹹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爲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
其五曰:“嗚乎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鬱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太康一死,后羿便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朝中的權位,得以號令天下諸侯。